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伸膝阻尼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跑步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双侧对称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傅升星 时会娟 +5 位作者 于媛媛 马沐佳 周玉林 黄红拾 敖英芳 刘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2,共8页
目的:探讨伸膝阻尼训练对单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跑步时异常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双侧对称性的影响。方法:将33例单侧ACL损伤男性患者(18~35岁)随机分为支具试验组(n=14,佩戴具有限制伸膝功能的支... 目的:探讨伸膝阻尼训练对单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患者跑步时异常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双侧对称性的影响。方法:将33例单侧ACL损伤男性患者(18~35岁)随机分为支具试验组(n=14,佩戴具有限制伸膝功能的支具)、支具对照组(n=10,佩戴不具有限制伸膝功能的支具)、空白对照组(n=9,不佩戴支具)。3组患者均接受ACL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和术后12周常规康复治疗。从术后第13周开始,支具试验组与支具对照组于每周运动锻炼的第1天佩戴支具运动60分钟,持续36周。3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2周、术后第48周进行跑步生物力学测试。计算跑步支撑期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以及双侧角度、力矩的差值。采用一维统计参数映射(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组别、时间因素(干预前后)对单侧ACL重建术后患者跑步支撑期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以及双侧差值的影响。结果:SP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别和时间对跑步时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及双侧差值均无交互作用(P>0.05)。组别对跑步时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及双侧差值无主效应作用(P>0.05)。时间对跑步时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伸展力矩具有主效应作用。与术后第12周相比,术后第48周跑步支撑末期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减小(术侧:89%~100%支撑期,P=0.036;健侧:94%~100%支撑期,P=0.046)、支撑中期双侧膝关节伸展力矩增加(术侧:17%~59%支撑期,P<0.001;健侧:38%~61%支撑期,P<0.001)。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长期伸膝阻尼训练能够改善单侧ACL重建术后男性患者跑步时异常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双侧对称性。ACL重建术后1年内,患者在跑步支撑中期阶段,术侧膝关节伸展力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而术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双侧膝关节屈曲角度和伸展力矩的对称性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提示ACL重建术后康复应关注如何纠正跑步时存在的异常生物力学特征和提高双侧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伸膝阻尼支具 异常生物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侧肢体交叉平衡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影响
2
作者 刘超 李建萍 +5 位作者 李世佳 邹少鹏 夏建威 张洪浩 李古强 蒋相站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3,共7页
目的 探讨交叉平衡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动态平衡和股直肌激活的影响。方法 将40名ACLR术后5~6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交叉... 目的 探讨交叉平衡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动态平衡和股直肌激活的影响。方法 将40名ACLR术后5~6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进行交叉平衡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评估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动态平衡及股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分析RMS与动态平衡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平衡功能方面,实验组步态线长度和单支撑线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实验组内外侧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实验组股直肌RM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股直肌RMS与步态线长度和单支撑线长度呈正相关,与内外侧位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 交叉平衡训练显著提升了ACLR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动态平衡能力和股直肌激活水平,支持了交叉迁移理论。交叉平衡训练在ACL术后康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交叉平衡训练 膝关节功能恢复 肌肉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效果
3
作者 樊志娇 靳岚琦 +3 位作者 黄志彬 李依格 姚思含 马玉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ACLR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ACLR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7)。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期间,试验组接受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NMES,对照组接受伪NMES,共8周。干预前后,测量患侧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单腿支撑相和步行时足底冲量。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3例。干预后,两组股四头肌峰力矩体重比均显著提高(|t|>17.578,P<0.001),试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t=4.714,P<0.001);两组患侧单腿支撑相和患侧单腿支撑相与健侧单腿支撑相比值均显著改善(|t|>16.882,P<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3.234,P<0.01);两组各分区足底冲量均显著优化(t>9.221,P<0.001),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t|>2.852,P<0.01)。结论NMES能有效提升ACLR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改善步行时足底压力分布,提高单腿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力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侧切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爽 时会娟 +4 位作者 梁子轩 张思 胡晓青 黄红拾 敖英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8-873,共6页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后12个月左右的患者在侧切动作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征,确定主要的异常生物力学特征及其机制。方法:对16例ACL重建术后12个月左右的患者同步采集侧切动作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后12个月左右的患者在侧切动作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征,确定主要的异常生物力学特征及其机制。方法:对16例ACL重建术后12个月左右的患者同步采集侧切动作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计算膝关节的三维角度和三维力矩。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重建侧与未伤侧之间的生物力学特征差异。结果:在侧切动作过程中,ACL重建侧的水平向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ACL重建侧0.380±0.071,未伤侧0.427±0.069,P=0.003)和垂直向上地面反作用力峰值(ACL重建侧1.996±0.202,未伤侧2.110±0.182,P=0.001)均显著小于未伤侧。与未伤侧相比,重建侧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小(ACL重建侧38.3°±7.4°,未伤侧42.8°±7.9°,P<0.001),而外旋角度较大(ACL重建侧10.3°±2.4°,未伤侧7.7°±2.1°,P=0.008)。ACL重建侧的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ACL重建侧0.092±0.031,未伤侧0.133±0.024,P<0.001)和外旋力矩峰值(ACL重建侧0.005±0.004,未伤侧0.008±0.004,P=0.015)均显著小于未伤侧。结论:在侧切动作过程中,ACL重建患者膝关节运动主要在矢状面和水平面内呈现不对称特征,重建侧呈现较小的屈膝角度、膝关节伸展力矩和外旋力矩和较大的膝关节外旋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侧切动作 生物力学 术后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恐动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赵芳 兰宁 +2 位作者 王樱倩 张俊萍 董新寨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997,共7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路径分析。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1月入住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运动医学科拟行ACLR的25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路径分析。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1月入住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运动医学科拟行ACLR的25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Lysholm膝关节评分、疼痛灾难化量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恐动症Tampa评分量表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255例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Tampa评分量表得分为(43.25±9.89)分,恐动症发生率为65.9%。伤后手术时机、自我感受负担、心理弹性及疼痛灾难化为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灾难化与自我感受负担不仅对恐动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心理弹性对恐动症产生间接影响。结论:ACLR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应关注ACLR术后病人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案提高病人心理弹性水平,降低恐动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 恐动症 影响因素 心理弹性 中介效应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莹 杨巧巧 +2 位作者 党晨珀 朱婷 侯费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恐动症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视觉模...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恐动症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调查,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06例(44.17%)患者发生恐动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念水平、疼痛程度、抑郁、睡眠障碍和BMI是患者恐动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恐动症发生率偏高,其发生易受心理状态、BMI、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需加强心理干预及镇痛处理,改善其睡眠质量,以降低恐动心理,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交叉韧带重建 恐动症 正念水平 疼痛 焦虑 抑郁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三种不同药物镇痛早期疗效的对比
7
作者 王江静 魏顺依 +1 位作者 敖英芳 杨渝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目的:比较去痛片(复方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片,商品名去痛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商品名:奇曼丁)及盐酸哌替啶(商品名:杜冷丁)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早期的止疼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 目的:比较去痛片(复方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片,商品名去痛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商品名:奇曼丁)及盐酸哌替啶(商品名:杜冷丁)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术后早期的止疼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收治的45例由同一组医师施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单束重建术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和使用药物镇痛情况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前交叉韧带断裂是否合并半月板损伤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24例,B组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21例。两组又根据患者实际使用的术后镇痛药物各分为3组,其中,A组口服去痛片4例、口服奇曼丁11例、肌肉注射(简称肌注)杜冷丁联合盐酸异丙嗪(商品名:非那根)9例;B组口服去痛片3例、口服奇曼丁10例、肌注杜冷丁联合非那根8例。术后早期,患者诉疼痛并主动要求镇痛时随机给予去痛片、奇曼丁或杜冷丁联合非那根这三种不同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住院时间等基本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三种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的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及用药1 h后通过VAS评分判断结果表明,患者疼痛情况明显缓解,用药前后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应用的三种药物进行两两比较显示,杜冷丁联合非那根组对于疼痛缓解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余两种药物(P<0.05),用药1 h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杜冷丁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等副反应,但应用杜冷丁的同时使用非那根可减少副反应。在不良反应方面,仅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组中应用奇曼丁组的患者出现恶心1例,其余各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过敏反应。结论:无论是单纯交叉韧带重建,还是合并半月板成型或缝合的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应用去痛片、奇曼丁、杜冷丁联合非那根这三种药物均能有效缓解疼痛,其中杜冷丁对疼痛的缓解幅度最大。应用杜冷丁的同时,合用非那根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增加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半月板损伤 镇痛 镇痛药 阿片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骨道过短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固定襻与可调襻应用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印钰 梅宇 +5 位作者 王泽刚 武文杰 刘鹏飞 何鹏峰 宋首一 谢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85-790,共6页
目的探讨在过短股骨骨道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使用固定襻和可调节襻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93例,其中股骨骨道<30 mm共57例,最终纳入47例,按股骨端移植物固定方式分为EndoButto... 目的探讨在过短股骨骨道的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使用固定襻和可调节襻的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493例,其中股骨骨道<30 mm共57例,最终纳入47例,按股骨端移植物固定方式分为EndoButton组(n=31)和TightRope组(n=16),分别于术后6、12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估功能,术后12个月采用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评估关节松弛度,比较2种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第6个月EndoButton组和TightRope组IKDC评分分别为(64.1±11.0)、(62.6±9.2)分,差异无显著性(t=0.464,P=0.645);Lysholm评分分别为(81.9±10.6)、(85.3±9.3)分,差异无显著性(t=-1.079,P=0.286);Tegner评分分别为(2.2±0.9)、(1.9±0.9)分,差异无显著性(t=0.933,P=0.356)。术后第12个月EndoButton组和TightRope组IKDC评分分别为(81.4±9.9)、(78.2±9.2)分,差异无显著性(t=1.068,P=0.291);Lysholm评分分别为(94.6±6.1)、(93.4±7.4)分,差异无显著性(t=0.626,P=0.534);Tegner评分分别为(3.8±1.0)、(3.4±1.2)分,差异无显著性(t=1.402,P=0.168)。2组术后12个月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039,P=0.969;Z=-0.294,P=0.769)。结论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对于股骨骨道过短(<30 mm),应用EndoButton(15 mm)或TightRope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股骨骨道固定 股骨骨道过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韧带在军队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9
作者 《人工韧带在军队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制订小组 徐卫东 +1 位作者 黄轩 彭阳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6,共9页
人工韧带作为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始终是ACL损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军队人员ACL损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人工韧带理论上能够弥补生物型移植物来源有限、存在供区并发症等不足,更符合军队伤病员术后快速... 人工韧带作为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始终是ACL损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军队人员ACL损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人工韧带理论上能够弥补生物型移植物来源有限、存在供区并发症等不足,更符合军队伤病员术后快速康复和重返训练的需求,已在军队ACL重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人工韧带的理化特性决定了其手术适应证选择和骨隧道定位等操作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在其疗效方面也存在分歧和争议,因而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推广,至今仍未能完全替代生物型移植物。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人工韧带在军队ACL重建术中的应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运动医学关节镜分会牵头,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临床证据梳理和科学研讨,在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和术后处置等方面达成了本共识(共11个条目),指出人工韧带可单独或联合自体肌腱用于军队人员ACL的初次手术和翻修手术,对超重和需要加速康复的病例具有潜在优势,在手术技术上应注意遵循保留残束、等长定位和皮质骨螺钉固定等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人员 交叉韧带损伤 交叉韧带重建 人工韧带 韧带先进增强系统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断裂及重建术后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陆逸群 吴悦 +1 位作者 刘振龙 任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92,共16页
对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及重建术后躯干、髋、膝和踝关节在不同运动平面的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及康复治疗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得到如下结论。ACL断裂及重建术后各关节步态的生物力学出现异常,其中膝关节步态生物力学异常在3个运动平面... 对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及重建术后躯干、髋、膝和踝关节在不同运动平面的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及康复治疗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得到如下结论。ACL断裂及重建术后各关节步态的生物力学出现异常,其中膝关节步态生物力学异常在3个运动平面均有体现,踝关节的异常集中在矢状面,髋关节及躯干的异常多见于冠状面。根据各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ACL断裂和术后时期的不同,需制定针对性且长期的康复治疗方案;目前常规的康复训练不能完全恢复ACL断裂重建患者的正常步态,还需加入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和躯干-髋-膝-踝的整体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acl) 步态 生物力学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平面重建及3D打印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杰晖 吴松 +7 位作者 沈民仁 鲁安洁 谭凌捷 罗洁文 封景 曹阳博 王姣菊 何金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2,共18页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定骨道位置和直径及3D打印模型建立模拟骨道,以制订前交叉韧带翻修术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至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术的12名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制订的膝关节3D打印模型及术前膝关节CT数据。测量骨道直径及位置,以此为基础指导术中翻修骨道的建立,并对术后的骨道进行再次测量及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等级评分]。结果:术前通过测量发现4名患者的股骨骨道位置和2名患者的胫骨骨道位置欠佳,通过MPR与3D打印技术指导术中新骨道的建立,术后测量所有患者的骨道位置满意。术前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P<0.05)和0.889(P<0.001),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P<0.05)和0.784(P<0.05);术中建立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与术后复查CT测量的股骨及胫骨骨道内口直径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P<0.001)和0.987(P<0.001)。12名患者末次随访的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1),再次手术率为0。结论:MPR与3D打印技术能较为精准、有效地测量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道参数,为重建失败患者制订个性化的翻修方案,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翻修 骨道测量 多平面重建 3D打印 数字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对下肢功能及单脚跳跃落地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博士 杨晓巍 +1 位作者 王霞 周志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79-479,共1页
目的评估优势与非优势侧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术后1年患者下肢功能和单脚跳跃落地的生物力学特征,并与健康人对比,明确不同肢体ACLR对下肢功能及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招募49名受试者,分为优... 目的评估优势与非优势侧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术后1年患者下肢功能和单脚跳跃落地的生物力学特征,并与健康人对比,明确不同肢体ACLR对下肢功能及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招募49名受试者,分为优势侧重建(ACLR in the dominant limb,ACLR-D)组、非优势侧重建(ACLR in the nondominant limb,ACLR-ND)组和对照(Control,CON)组。对其双侧进行单脚跳跃落地、Y平衡、单脚跳跃距离、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单脚跳跃落地测试使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和AMTI测力台系统同步采集下肢生物力学数据。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观察组别与肢体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ACLR-D组健侧单脚落地的膝外翻、外旋角和外翻力矩大于患侧且大于ACLR-ND组健侧(P<0.05);ACLR组患侧Y平衡得分小于健侧,且ACLR-ND组双侧均小于CON组(P<0.05);ACLR组患侧屈膝、伸膝肌力和单脚跳跃距离均小于健侧,且ACLR组伸膝肌力小于CON组(P<0.05)。结论优势侧重建患者健侧跳跃落地时存在更大的膝外翻、外旋角和外翻力矩,可能存在更大的ACL损伤风险;非优势侧重建患者双侧姿势控制能力均下降且更难恢复;ACLR患者患侧肌力、姿势控制与跳跃能力均差于健侧,且手术会导致健侧伸膝肌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生物力学特征 下肢功能 单脚跳 双因素方差分析 优势侧 跳跃能力 膝外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淑艳 李磊 +1 位作者 张曼 王远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4-1210,共7页
目的 为了揭示渐进性抗阻运动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患者膝关节功能、生物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本研究共纳入80例ACLR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阻运动组和... 目的 为了揭示渐进性抗阻运动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患者膝关节功能、生物力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本研究共纳入80例ACLR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阻运动组和渐进性抗阻运动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常规抗阻运动和渐进性抗阻运动。通过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等速肌力评估锻炼系统评估膝关节等速肌力,根据峰值扭矩计算计算对称性指数。通过平衡测试系统评估站立位平衡稳定性,计算双侧多轴平均轨迹差的差值(average trajectory error difference, ATED)。通过步态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的步态参数。结果 与常规抗阻运动组比较,渐进性抗阻运动组的Lysholm评分升高,伸膝和屈膝对称性指数升高,ATED降低,步幅和步长升高(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与常规抗阻运动相比,渐进性抗阻运动可更好地改善ACLR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关节生物力学,提高平衡能力和步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渐进性抗阻运动 生物力学 平衡能力 步态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正常移植物及并发症的磁共振影像表现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雨萍 章宇媚 邹月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2,共6页
目的:回顾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正常移植物不同时期的信号特点及并发症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前交叉韧带重建复查而行MRI检查的299例患者... 目的:回顾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正常移植物不同时期的信号特点及并发症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前交叉韧带重建复查而行MRI检查的29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移植物并发症在MRI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类,描述其在T1WI和T2WI上的信号表现,并与其临床症状相结合。结果:在299例患者中,手术后4~6个月T2WI上移植物信号最高。66例(22.07%)出现了移植后并发症,包括5例(1.67%)胫骨隧道前移,1例(0.33%)胫骨隧道位置稍偏后。16例(5.35%)出现Cyclops病变,10例(3.34%)发生移植物的再次断裂,1例(0.33%)出现术后感染。33例(11.04%)在术后不同时间出现移植物隧道内囊性灶。在胫骨隧道前移的患者中有2例同时出现了移植物的再次断裂和Cyclops病变。结论:MRI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复查的一种主要方式,发挥重要作用,它能清晰反映移植物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并发症表现,有早发现早提示的作用,以便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磁共振成像 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6个月和1年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特定角度的力量特征分析
15
作者 时会娟 黄红拾 +4 位作者 李翰君 于媛媛 任爽 刘卉 敖英芳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3-133,共1页
目的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不足与再次受伤风险增加有关。本研究通过分析ACLR患者术后6个月和1年时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在不同膝关节角度下的恢复特征,为优化康复方案和预防再次损伤提供依据。方法招募23名单... 目的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不足与再次受伤风险增加有关。本研究通过分析ACLR患者术后6个月和1年时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在不同膝关节角度下的恢复特征,为优化康复方案和预防再次损伤提供依据。方法招募23名单侧ACLR患者和25名健康对照者,在术后6个月和1年对ACLR患者进行了随访测试。在屈膝20°~90°范围内测试了膝关节屈伸向心肌力,并计算双侧肌力对称指数(LSI)。通过统计参数映射方法分析了整个测试范围内膝关节屈伸力量及LSI的特征。结果术后6个月时,重建侧伸膝力量显著低于健侧和对照组(P<0.0125)。与术后6个月相比,1年时重建侧的伸膝(60°~90°)和屈膝(20°~79°)力量显著增强(P<0.050),但其LSI与6个月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1年时,重建侧的伸膝力量仍显著低于健侧和对照组(P<0.0125),且其LSI在术后6个月(20°~59°)和1年(24°~5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67)。结论ACLR患者从术后6到1年的股四头肌力量主要在大于60°的位置得到恢复,但在较低屈曲角度下伸膝力量依然不足。尽管股四头肌力量随术后时间有所增加,但LSI未见显著改善。研究表明需要针对性强化低角度下的力量恢复的康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股四头肌 康复需求 腘绳肌 康复方案 测试范围 屈曲角度 伸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动态稳定性与膝外翻力矩的关系
16
作者 赵钰婷 王霞 +1 位作者 薛博士 周志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67-467,共1页
目的落地时存在较大的膝外翻力矩被认为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患者存在较高的再次损伤几率,这可能与其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及运动时存在异常动作模式有关。然而,... 目的落地时存在较大的膝外翻力矩被认为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风险因素。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患者存在较高的再次损伤几率,这可能与其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及运动时存在异常动作模式有关。然而,ACLR患者动态姿势控制能力的好坏是否与运动时膝外翻力学存在关联目前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ACLR术后患者动态稳定性与膝外翻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23名ACLR患者,分别进行单腿跳跃落地测试和Y平衡测试(YBT)。采用Vic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和AMTI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患者术侧跳跃落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及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采用Y平衡套件测试患者术侧的动态姿势稳定性。使用Shapiro-Wilk检验确定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在控制协变量(性别、年龄、身高和术后时间)情况下,采用偏相关法确定YBT各方向测试指标与膝外翻力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LR患者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最大峰值时刻的膝外翻力矩与YBT综合值呈强相关(r=-0.607,P=0.010),与前向结果呈强相关(r=-0.691,P=0.002),与后内向结果呈强相关(r=-0.623,P=0.008),与YBT后外向测试结果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动态姿势控制能力下降易造成膝关节外翻力矩增大,从而导致损伤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损伤 膝外翻 交叉韧带重建 确定数据 测试指标 偏相关 同步采集 协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的聚己内酯螺钉羟基磷灰石涂层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整合的影响
17
作者 任铖真 毕方刚 +3 位作者 王志远 王亚飞 李鹏举 田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在聚己内酯(PCL)螺钉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评价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通过3D打印设计制作多孔PCL螺钉,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HA涂层。选取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后肢建立... 目的: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在聚己内酯(PCL)螺钉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评价其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通过3D打印设计制作多孔PCL螺钉,利用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HA涂层。选取2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于双侧后肢建立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左右侧随机植入含HA涂层(实验组)及不含HA涂层的(对照组)PCL螺钉,术后6、12周分别处死10只,取膝关节,制备股骨-前交叉韧带-胫骨复合物标本,通过Masson染色、Micro-CT检测、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螺钉与骨组织界面的骨整合情况。结果:Masson染色结果示术后6、12周两组螺钉周围均有较多新生骨小梁形成并向螺钉孔隙内生长,但实验组新生骨小梁的量和深度均优于对照组。Micro-CT示术后6、12周两组螺钉界面骨隧道内新生骨逐渐增加,且实验组周围新生骨量多于对照组。与术后6周相比,两组术后12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密度均升高,骨小梁分离率降低;术后6、12周,实验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周实验组最大拉力峰值均高于对照组[(39.98±5.32)N vs(27.46±6.95)N,(62.64±8.76)N vs(50.15±6.48)N](P<0.05)。结论:聚多巴胺仿生法制备的PCL螺钉的HA涂层能够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整合,提高界面螺钉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羟基磷灰石涂层 聚多巴胺仿生法 骨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18
作者 孙婧怡 高奉 +4 位作者 钱驿 赵盈绮 贺忱 果森 周敬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4-822,共9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旋转稳定性对主观结局、运动表现、心理状态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对2015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行ACLR术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根据最后一...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旋转稳定性对主观结局、运动表现、心理状态及重返运动的影响。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对2015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行ACLR术的患者进行集中随访,根据最后一次随访中术侧膝关节轴移试验(PST)结果进行分组。最终纳入66例参与随访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其中32例表现为PST阴性,组成稳定组;34例表现为PST阳性,组成不稳定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观功能评分以及重返运动表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运动表现方面,单脚跳(P=0.028)、三连跳(P=0.024)和交叉跳(P=0.044)肢体对称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稳定组的前交叉韧带伤后重返运动心理评分[(70.44±22.82)分]显著高于不稳定组[(53.44±21.74)分](P=0.003)。稳定组健侧与患侧的KT-2000测试差值[(0.53±1.02)mm]显著小于不稳定组[(2.06±2.31)mm](P=0.001)。而Lysholm、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估表、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Tegner和Marx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43.8%,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14.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6.3%;而不稳定组重返运动率为35.3%,其中达到安全重返标准的患者占8.3%,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2.9%。两组60°/s等速肌力、患侧伸屈肌最大肌力比值、Y平衡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LR术后膝关节旋转不稳定会造成较差的单脚跳、三连跳及交叉跳的运动表现,更低的心理准备和更多的膝关节前后向松弛。在ACLR中短期随访中,无论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如何,重返运动率仍然较低,大部分人未达到安全重返运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不稳定 交叉韧带重建 运动表现 重返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单腿落地反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9
作者 赵建伟 刘艺 庄海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5-1010,共6页
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是恢复患者原有活动水平的首选治疗方法。单腿落地反跳动作不仅可以识别高风险运动策略,而且能为ACLR康复过程提供标准。通过中国知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单... 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是恢复患者原有活动水平的首选治疗方法。单腿落地反跳动作不仅可以识别高风险运动策略,而且能为ACLR康复过程提供标准。通过中国知网、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单腿落地反跳”“前交叉韧带重建”“生物力学”进行组合检索,总结ACLR术后单腿落地反跳生物力学变化及相关干预方法。研究结果有助于ACLR术后调整康复策略,避免二次损伤的高风险动作。通过分析ACLR术后单腿落地反跳动作,能指导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制定和调整康复治疗计划,提高ACLR术后康复效率,帮助患者早日重返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单腿落地反跳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 被引量:3
20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3 位作者 周易文 桂辉贤 关烨明 于婷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态活动时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方法2023年4月至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采集步行时双侧下肢肌肉的肌电,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健、患侧腿肌... 目的探究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态活动时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方法2023年4月至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采集步行时双侧下肢肌肉的肌电,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健、患侧腿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肌肉相对权重。结果男性健侧腿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患侧腿解析出5类肌肉协同元,缺乏以胫骨前肌为主要参与肌肉的协同元2;女性健、患侧腿则均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相比于健侧腿,男性参与患侧腿活动的各类肌肉协同元的峰值激活用时均无显著变化(P>0.05);女性的协同元3、协同元5的峰值激活用时增加(P<0.05)。男性患侧腿协同元1的股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女性患侧腿协同元2的股外侧肌相对权重升高(P<0.05),股二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协同元3的股直肌的相对权重降低(P<0.05),协同元6的股二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结论步行期间,男性患侧腿冻结主导踝关节背屈功能的肌肉协同元参与以增强踝关节稳定性,降低承重反应期股直肌的相对权重以弱化膝关节落地缓冲功能;女性主导患侧腿承重反应期、支撑相中期动作的协同元激活延迟,增强承重反应期股外侧肌的相对权重,降低承重反应期股直肌、股二头肌与支撑相中期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以限制膝关节屈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韧带重建 步行 肌肉协同 运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