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的原理与发展 被引量:35
1
作者 胡想顺 刘小凤 赵惠燕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刺探行为的电信号变化特征的技术,主要用于昆虫刺探(取食)、传毒行为,植物抗虫机制等的研究,本文对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波形特征和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该...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刺探行为的电信号变化特征的技术,主要用于昆虫刺探(取食)、传毒行为,植物抗虫机制等的研究,本文对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波形特征和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吸式口器昆虫 刺探电位图谱(epg)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茶树抗刺吸式口器害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金珊 孙晓玲 +5 位作者 陈宗懋 肖斌 高宇 边磊 罗宗秀 张正群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3-401,共9页
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 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作为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行为记录仪,参与到这一研究,明确了许多叶蝉行为和品种抗虫性间的关系。本文在分析EPG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EPG技术在茶园刺吸式害虫的取食行为、茶树品种抗虫性的检测和抗性机理方面的应用,并且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出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过程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探电位图谱 刺吸式昆虫:茶树抗虫性:取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分析棉蚜取食刺探主动性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玲玉 张帅 +2 位作者 姬继超 雒珺瑜 崔金杰 《中国棉花》 2020年第4期8-13,17,共7页
为探索棉蚜在不同时间的刺探主动性差异,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在室内研究了棉蚜08∶00-12∶00和15∶00-19∶00时段中取食行为的不同。结果表明:在08∶00-10∶00和16∶00-18∶00时段,棉蚜刺探主动性... 为探索棉蚜在不同时间的刺探主动性差异,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在室内研究了棉蚜08∶00-12∶00和15∶00-19∶00时段中取食行为的不同。结果表明:在08∶00-10∶00和16∶00-18∶00时段,棉蚜刺探主动性强、刺探次数多且时间长、频繁吸食叶片汁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刺探电位图谱(epg) 刺探主动性 取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光照射下小贯小绿叶蝉的取食刺吸电位分析
4
作者 乔利 张天海 +3 位作者 周国涛 郭世保 耿书宝 武予清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4,共8页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发生严重威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监测5个黄光光照强度(80、120、160、200、240 lx...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发生严重威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监测5个黄光光照强度(80、120、160、200、240 lx)和自然光(150~200 lx,对照)下不同光照时间(2、4、6 h)后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的取食波形主要有NP、A、S、C、E、F、R波共7种波形。黄光不同光照强度及照射时间处理下,NP波持续时间比最高,其次为E波。随着黄光光照强度的增加和照射时间的延长,NP、E、A、R波的发生次数逐渐增加。照射4 h和6 h处理下,NP、F、R波的发生持续时间比均显著高于对照。光照强度不变时,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NP波的持续时间延长,E波持续时间缩短。可见,黄光灯在茶园的应用可扰乱小贯小绿叶蝉正常的取食行为,有效减少其在茶园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黄光 刺探电位图谱 取食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刺探电位图谱的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的取食行为研究
5
作者 黄芳 吴志毅 +2 位作者 吕要斌 张红英 张文俊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428-434,共7页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胧月(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在这2种植物上取食时,可产生A波...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胧月(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在这2种植物上取食时,可产生A波、B波、C波、pd波、E波、E1e波以及G波等基本波型,其中,E1e波为主要的持续性取食波形;取食番茄时,E波偶发且该波内未出现典型的被动取食波(E2波)。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差异显著,相较于后者,石蒜绵粉蚧在胧月上取食时,位点转换频率更低、穿透叶表速度更快、获取叶肉营养更多、持续性取食时间更长,且期间未出现E波而长时间发生E1e波,E1e波内出现典型的E1波和E2波(但电动势水平为零)的亚波型。本研究结果说明了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取食时产生的EPG波形与韧皮部取食型昆虫类似,但其主要取食波形为E1e波,表明石蒜绵粉蚧在多肉植物胧月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为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刺探电位图谱 波型定义 取食行为 致害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虫剂对小贯小绿叶蝉刺探行为的影响
6
作者 乔利 尤伟晨 +3 位作者 王国君 智亚楠 周洲 耿书宝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73-2282,共10页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为筛选出用量少、效果好的杀虫剂来综合防控小贯小绿叶蝉,本研究选取6种单剂和6种混剂,每种单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每种混剂的每个配置比例设置3个处理浓度,采用刺吸电位图谱(el...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为筛选出用量少、效果好的杀虫剂来综合防控小贯小绿叶蝉,本研究选取6种单剂和6种混剂,每种单剂设置5个浓度梯度,每种混剂的每个配置比例设置3个处理浓度,采用刺吸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分析小贯小绿叶蝉的刺探行为。结果表明,单剂效果为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5 g·L^(-1)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噻虫嗪悬浮剂。不同比例混剂的效果不同,30%噻虫嗪悬浮剂+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混剂各比例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波型影响较大,30%噻虫嗪悬浮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混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取食波型影响较小。混剂处理后小贯小绿叶蝉的刺探次数、刺探总持续时间、E波持续时间都均低于各个单剂处理。以上结果说明,混配制剂对小贯小绿叶蝉刺探行为的影响优于单剂,可应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刺吸电位图谱(epg) 杀虫剂 刺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缢管蚜在三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被引量:20
7
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2 位作者 胡祖庆 李东鸿 张宇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05-1110,共6页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个体最多,且出现F波的几率和持续时间最长;两品种上蚜虫在木质部主动摄取汁液(G波)花费的时间最长。在Batis上,蚜虫口针第1次到达韧皮部时需要分泌较多水溶性唾液(E1波),但随后只需分泌较少的水溶性唾液就可以成功取食,而且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长。蚜虫口针在到达小偃22韧皮部取食之前,出现多次的口针试探、回撤,并且多次、多量分泌水溶性唾液(E1波);虽然蚜虫在小偃22上口针最先到达韧皮部,但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短。由此得出结论:小偃22表皮部、韧皮部存在阻碍禾谷缢管蚜取食的物理和生化因素;禾谷缢管蚜在Ww2730取食遇到更多的是细胞间机械阻力;Batis是较感蚜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缢管蚜 小麦 取食行为 抗性 刺探电位图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黄芳 王飞飞 +2 位作者 张治军 郦卫弟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入侵性 寄主转移 寄主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豌豆蚜在6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魏淑花 曹春婧 +2 位作者 朱小芳 张蓉 王颖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69-2574,共6页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结果表明,豌豆蚜在刺吸取食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的过程中,均产...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结果表明,豌豆蚜在刺吸取食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的过程中,均产生8种波形,8种波形在6个苜蓿品种上持续的时间分别不同。与苜蓿品种抗性有关的是豌豆蚜在苜蓿品种韧皮部刺探取食过程中产生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波)持续的时间,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品种上刺吸取食过程中产生E1波持续时间差异显著(P<0.05),抗性越强的苜蓿品种,E1波持续时间越长,在抗性品种MF4020上持续时间最长,为36.8min,在低抗性品种巨能牧歌37CR持续时间最短,为1.50min。本研究从电生理方面进一步说明了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从而为苜蓿品种抗蚜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蚜虫 刺吸式昆虫 抗性水平 刺吸取食 刺探电位图谱 抗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色橘蚜在健康与CTV植株上的EPG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应琴 陈文龙 +4 位作者 鲁卓越 周常勇 李中安 王雪峰 李太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4年第2期36-39,共4页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褐色橘蚜Toxopter acitricida(Kirkaldy)在健康与感染CTV的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褐色橘蚜在二者上均产生8种取食波形,分别为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A波、B波、C波)、Pd波、韧皮部分...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褐色橘蚜Toxopter acitricida(Kirkaldy)在健康与感染CTV的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褐色橘蚜在二者上均产生8种取食波形,分别为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A波、B波、C波)、Pd波、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波)、韧皮部被动吸食波(E2波)以及木质部主动吸食波(G波)。刺探过程中,二者非刺探总时间(np波)存在差异;褐色橘蚜在健康植株上的刺探次数最多且C波的总持续时间最长,与感病植株差异显著。感病植株上,E1波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多于健康植株。褐色橘蚜在感病植株上E2波的总持续时间为(241.33±24.12 min),显著长于在健康植株上(160.30±24.63 min)的持续时间。由此可初步推断,感染CTV的植株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褐色橘蚜获毒与传毒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橘蚜 刺吸电位图谱(epg) 取食行为 传毒 柑橘衰退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G技术的棉蚜抗性指标筛选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伟娇 李玲玉 +5 位作者 高雪珂 张开心 李东阳 雒珺瑜 崔金杰 杨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3-1201,共9页
本文以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棉花材料上棉蚜的取食行为及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筛选可作为棉花抗蚜鉴定指标的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为目的。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参数,利... 本文以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棉花材料上棉蚜的取食行为及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筛选可作为棉花抗蚜鉴定指标的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为目的。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参数,利用EPG技术对不同抗性水平棉花上棉蚜的取食行为进行分析,并对生长发育参数与主要的EPG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棉蚜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棉蚜在4种高抗品种(辽5632-642、TYJ-98-6、锦454和中G5)上的存活率、产仔数、内禀增长率均较中抗和高感品种低。EPG监测结果显示,在高抗品种上,Np波总次数与总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第1次刺探时间靠后且持续时间长,C波和E2波总时间较短,F波和E1波总时间长且次数多;在中抗品种中棉所49(CCRI 49)、中棉所79(CCRI 79)和雷克斯(光叶)上,F波总次数和总时间均较低;在中抗品种非洲E-40和高感品种辽棉6号上,Np波总次数与总时间均低于其他品种,C波总时间与E2波总时间长。结果表明抗性棉花材料对棉蚜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Np波总次数、E1波总次数、第1次刺探出现时间等5个EPG参数与棉花的抗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见,Np波总次数、E1波总次数、第1次刺探出现时间等EPG参数可初步作为棉花对蚜虫是否具有抗性的鉴定指标,研究结果为棉花抗蚜性鉴定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抗虫性 刺探电位图谱(epg) 生长发育 抗蚜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胁迫小麦上麦长管蚜的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丽 周冬 +4 位作者 杨杰 朱国平 赵惠燕 胡祖庆 胡想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5-670,共6页
【目的】为明确UV-B胁迫小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种群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特定年龄生命表方法和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研究了不同强度UV-B胁迫处理小麦对麦长管蚜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的影响。... 【目的】为明确UV-B胁迫小麦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种群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特定年龄生命表方法和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研究了不同强度UV-B胁迫处理小麦对麦长管蚜生命表参数和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高强度(0.75mW/cm2)UV-B辐射小麦后,麦长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繁殖力F下降,平均世代周期T缩短,且差异显著(P<0.05);取食低强度(0.2mW/cm2)UV-B辐射小麦后,麦长管蚜种群生命表参数与对照组(正常光照处理小麦饲喂的蚜虫种群)无显著差异(P>0.05)。刺探电位图谱结果显示,高强度UV-B处理组np波(即非取食)数量显著增加,pd波(刺探波)首次出现的时间延迟,表明紫外处理小麦干扰了蚜虫的在叶表面的正常刺探活动,延长了搜索和刺探时间;C波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反映取食难度加大,有效取食时间缩短,从而影响种群生命表参数;而低强度UV-B处理组小麦对蚜虫取食行为影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pd波首次出现时间显著延长。【结论】高强度UV-B胁迫小麦会严重影响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繁殖与取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小麦 UV—B辐射 生命表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型麦二叉蚜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上的取食行为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建国 袁伟宁 +4 位作者 周天旺 张新瑞 贺春贵 赵桂琴 张宗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15-1323,共9页
【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 【目的】为了明确E型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不同抗性表型燕麦品系上刺探取食行为的差异性,查明燕麦抗蚜因子。【方法】采用直流型刺吸电位仪(DC-EPG Giga-4)记录了E型麦二叉蚜无翅成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A,B,C,Pd,E,F,G和np 8种基本波形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刺探电位图谱显示,E型麦二叉蚜在10个抗性表型差异MN品系皮燕麦上的识别时间在1.03~2.62 min之间。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上非刺探时间相对较长,开始至首次刺探时间最长,分别为117.77和13.80 min,说明叶片表面可能存在不利于E型麦二叉蚜定位和识别寄主的干扰因子;表型中抗的MN08252品系上口针在叶肉组织和木质部刺探取食持续总时间以及开始至首次刺探木质部时间均为最短,分别为78.01,62.73和32.29 min,且np波发生次数多达28.57次,说明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中可能存在抗蚜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上F波持续总时间和平均持续时间均最长,分别为4.96 min和5.81 s,说明该品系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上E1时间最短,为1.94 min,开始至首次刺探韧皮部的时间最长,为246.05 min,说明抗蚜因子可能存在于韧皮部。【结论】皮燕麦表型中抗的MN10253品系叶片表面、MN08252品系的叶肉组织和木质部以及表型低感的MN11213品系韧皮部组织内可能存在抗蚜性因子,表型低抗的MN06203品系机械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蚜 燕麦 表型抗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长管蚜在高CO_2浓度下生长的抗性与感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广珠 胡春祥 +1 位作者 苏建伟 戈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45-4752,共8页
在加倍CO2浓度(0.7mL/L)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小麦感蚜品种(铭贤169)和抗蚜品种(KOK1679)幼苗30d,正常CO2浓度(0.35mL/L)处理为对照。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在苗期小麦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加倍CO2浓度(0.7mL/L)的人工气候箱中培养小麦感蚜品种(铭贤169)和抗蚜品种(KOK1679)幼苗30d,正常CO2浓度(0.35mL/L)处理为对照。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在苗期小麦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蚜虫在加倍CO2浓度下生长的2个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过程中,电势降落次数(pd波个数)显著增加,刺探总时间(C波总时间)显著延长,首次出现在小麦韧皮部取食的时间(E2)显著滞后,被动取食持续时间(E2波的总时间)显著拉长。因此,加倍CO浓度可能通过影响小麦而对麦长管蚜的取食行为产生了明显的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小麦 取食行为 升高CO2浓度 刺探电位图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Zn^2+胁迫下麦长管蚜的取食行为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丽 宋亚茜 +2 位作者 高欢欢 罗坤 赵惠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37-2543,共7页
为了探索重金属锌长期胁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取食行为的变化影响,在模拟自然的实验室条件下,用不同浓度Zn^(2+)溶液浇灌土壤,通过土壤-小麦-蚜虫体系连续处理麦长管蚜15代,用EPG(刺探电位技术)对第1、5、10、15代成蚜的取食... 为了探索重金属锌长期胁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取食行为的变化影响,在模拟自然的实验室条件下,用不同浓度Zn^(2+)溶液浇灌土壤,通过土壤-小麦-蚜虫体系连续处理麦长管蚜15代,用EPG(刺探电位技术)对第1、5、10、15代成蚜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第1代和第5代时,200 mg/kg的Zn^(2+)处理后np波和C波的总持续时间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800mg/kg的Zn^(2+)使其显著增加。到第15代,高剂量的Zn^(2+)处理后np波和C波的总持续时间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涉及分泌唾液的E1波持续时间及涉及被动取食营养的E2波出现次数并未受到低剂量Zn^(2+)的显著影响,但高剂量的Zn^(2+)处理后单独E1波、伴随稳定E2的E1波总持续时间及E2波的数量均显著降低。麦长管蚜的取食行为会受到重金属锌的影响并且会在高剂量Zn^(2+)的胁迫条件下产生积累效应,而低剂量的Zn^(2+)则促进麦长管蚜对小麦的取食行为。针对重金属而言,此效应发生改变的关键浓度为400 mg/kg,蚜虫取食行为发生改变的关键世代为第5代和第10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重金属Zn^2+ 刺探电位图谱 取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3浓度升高对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广珠 戈峰 +1 位作者 苏建伟 胡春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4,共5页
在加倍O3浓度的开顶式气室(OTC)中培养抗虫棉GK12幼苗30 d,正常O3浓度处理为对照。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在苗期棉花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蚜虫在加倍O3浓度下生长的棉苗上取食的过程... 在加倍O3浓度的开顶式气室(OTC)中培养抗虫棉GK12幼苗30 d,正常O3浓度处理为对照。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在苗期棉花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蚜虫在加倍O3浓度下生长的棉苗上取食的过程中,C波数量显著减少,pd波首次出现时间明显提前,被动取食持续时间(E2波的总时间)明显拉长。棉蚜的取食适合度明显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加倍O3浓度对棉花叶片组织结构和体内营养物质的变化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抗虫棉 取食行为 升高O3浓度 刺探电位图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麦长管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武晶晶 高欢欢 +1 位作者 白小惠 赵惠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8-201,共4页
为研究小麦苗期不同镉胁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取食行为的影响,应用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4种质量分数镉胁迫下的取食行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蚜虫在镉胁迫小麦上取食的过程中,np波次数增加,取食行为发生时间推迟,口... 为研究小麦苗期不同镉胁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取食行为的影响,应用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4种质量分数镉胁迫下的取食行为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蚜虫在镉胁迫小麦上取食的过程中,np波次数增加,取食行为发生时间推迟,口针在细胞间穿刺的频率明显增高,首次出现E1波历期显著延长,以上情况在低质量分数下表现更为显著。麦长管蚜在镉胁迫的小麦上取食适合度下降,低质量分数镉胁迫对蚜虫的影响比高质量分数更大,蚜虫取食适合度降低的原因可能是Cd2+对小麦叶片组织结构和体内营养物质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对3种体色型烟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佳星 何应琴 +2 位作者 曾贤义 张永强 丁伟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48-1154,共7页
为探究吡虫啉对红色型、绿色型和褐色型3种体色型烟蚜取食行为的影响,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比较3种体色型烟蚜在吡虫啉处理后的烟苗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33.3 mg/L吡虫啉处理烟苗后,3种体色型烟蚜的非刺探总时间(np波)均长于清... 为探究吡虫啉对红色型、绿色型和褐色型3种体色型烟蚜取食行为的影响,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比较3种体色型烟蚜在吡虫啉处理后的烟苗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33.3 mg/L吡虫啉处理烟苗后,3种体色型烟蚜的非刺探总时间(np波)均长于清水处理的绿色型烟蚜,其中褐色型烟蚜最长,且与清水处理的绿色型烟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刺探过程中,3种体色型烟蚜在烟苗上口针遇到阻力(F波)的时间均长于清水处理的绿色型烟蚜,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木质部取食阶段,褐色型烟蚜的G波平均持续时间最长;韧皮部取食阶段,3种体色型烟蚜口针在韧皮部分泌唾液(E1波)和被动吸食汁液(E2波)的总持续时间均短于清水处理的绿色型烟蚜,其中被动吸食汁液的时间红色型为15.87±9.33 min,绿色型为29.89±8.79 min,而褐色型仅为6.38±2.15 min。因此,吡虫啉处理烟苗后能明显抑制烟蚜对烟草韧皮部的取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 体色型 吡虫啉 刺探电位图谱 取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油处理对马铃薯长管蚜定向和取食行为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9
作者 Arnaud AMELINE Aude COUTY Maria MARTOUB Philippe GIORDANENGO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7-623,共7页
大田和实验室研究均表明矿物油的施用可有效降低蚜虫对非持久性病毒的传播。我们分别于矿物油喷施马铃薯植株24h和7d后,调查其对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行为的影响;采用暗室生测法调查了蚜虫对处理的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反应... 大田和实验室研究均表明矿物油的施用可有效降低蚜虫对非持久性病毒的传播。我们分别于矿物油喷施马铃薯植株24h和7d后,调查其对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行为的影响;采用暗室生测法调查了蚜虫对处理的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反应;采用刺探电位技术(EPG)评价了矿物油处理对蚜虫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油处理导致植物对寄主的引诱作用失效,这种效果至少持续24h。矿物油处理马铃薯植株24h和7d后,蚜虫对处理植株的取食行为发生改变。开始记录至第1次刺探所需时间降低,但只在处理7d后显著降低,提示矿物油处理有助于蚜虫口针的穿刺。然而,流涎阶段以及韧皮部汁液吸食阶段(摄食阶段)显著缩短。本研究中观察到的蚜虫行为的改变不能充分解释施用矿物油的大田中为什么出现7d的保护作用,因此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长管蚜 矿物油 刺探电位技术(epg) 寄主植物选择 嗅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