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参养殖池塘颗粒悬浮物结构及其沉积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文 张义伟 +1 位作者 魏杰 于晓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749-5757,共9页
对不投饵刺参养殖池塘的颗粒悬浮物结构及其沉积量和沉积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池塘总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73.1±20.5)mg/L,变动于46.0~132.0mg/L之间;颗粒无机物(IS)含量为(50.6±12.6)mg/L,变动于28.5~76.5mg/L... 对不投饵刺参养殖池塘的颗粒悬浮物结构及其沉积量和沉积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池塘总颗粒悬浮物重量(TS)为(73.1±20.5)mg/L,变动于46.0~132.0mg/L之间;颗粒无机物(IS)含量为(50.6±12.6)mg/L,变动于28.5~76.5mg/L之间,占总颗粒悬浮物的69.13%;浮游生物干重(PZ)为(0.675±0.706)mg/L,变动于0.064~2.814mg/L之间,其中浮游植物干重(DWP)为(0.541±0.622)mg/L,变动于0.062~2.582mg/L之间,浮游动物干重(DWZ)为(0.135±0.200)mg/L,变动于0.002~1.160mg/L之间;颗粒腐质为(21.91±19.59)mg/L,变动于4.18~83.86mg/L之间,占总颗粒悬浮物的比例为29.95%。(2)总颗粒物沉积量为(19.44±16.34)g.m-2.d-1,变动于6.33~91.98g.m-.2d-1之间,沉降速度为(0.30±0.30)m.d-1,变动于0.08~1.63m.d-1之间,新生态颗粒有机物沉积量为(5.09±7.30)g.m-.2d-1,变化于0.14~31.27g.m-.2d-1之间,总颗粒物沉积量和新生态颗粒物沉积量均是底层高于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养殖池塘 悬浮物结构 沉积物 沉积量 沉积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养殖池塘降解有机污染物常、低温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 被引量:10
2
作者 闫法军 田相利 +2 位作者 董双林 阳钢 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4,共8页
为修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环境,从山东胶南刺参养殖池塘采集水体、底泥和刺参(肠道)样品,利用刺参饵料培养基,分别于常温(28±1)℃和低温(16±1)℃下对样品中的常、低温芽孢杆菌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共筛选出8株优... 为修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环境,从山东胶南刺参养殖池塘采集水体、底泥和刺参(肠道)样品,利用刺参饵料培养基,分别于常温(28±1)℃和低温(16±1)℃下对样品中的常、低温芽孢杆菌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共筛选出8株优良细菌(常温菌5株:2株来自底泥,3株来自刺参肠道;低温菌3株:1株来自底泥,2株来自底泥和刺参肠道)。各菌株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喜好和降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常温菌5d能降解22.20%~49.10%的饵料蛋白、13.93%~68.73%的饵料淀粉和9.98%~42.33%的饵料有机物(COD),低温菌5d能降解29.80%~63.90%的饵料蛋白、40.63%~53.17%的饵料淀粉和16.40%~28.97%的COD。根据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8株细菌均归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其中7株可初步鉴定到种:4株常温菌,分别为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3株低温菌,分别为坚强芽孢杆菌(B.firmus)、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和B.baekryungensis。本研究为刺参夏眠和生长季节期间养殖池塘环境的改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常、低温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芽孢杆菌 低温芽孢杆菌 菌种筛选 细菌鉴定 有机污染物 刺参养殖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季节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摆 陈仲 +5 位作者 关晓燕 姜北 高杉 蒋经伟 李楠 周遵春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7-612,共6页
2013年夏季、秋季和2014年冬季、春季采集辽东湾底充氧和未充氧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样品,2014年春季采集仿刺参发病池塘沉积物样品,分别检测了-5~0cm、-10^-5cm、-15^-10cm 3个层面沉积物的温度、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同时... 2013年夏季、秋季和2014年冬季、春季采集辽东湾底充氧和未充氧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样品,2014年春季采集仿刺参发病池塘沉积物样品,分别检测了-5~0cm、-10^-5cm、-15^-10cm 3个层面沉积物的温度、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同时监测各池塘表、底层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探讨两种池塘沉积物底质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及春季仿刺参发病池塘与两种未发病池塘沉积物4个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底充氧池塘和未充氧池塘沉积物均呈弱碱性和还原性,两种池塘不同深度沉积物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底充氧池塘沉积物各季节硫化物含量显著低于未充氧池塘;池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与底层海水理化环境存在相关性。与未发病池塘相比,春季发病池塘沉积物呈弱酸性,氧化还原环境为弱还原特性,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病池塘。上述结果为仿刺参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养殖池塘 沉积物 氧化还原环境 硫化物含量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硅藻生产状况的周年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晓威 姜森颢 +1 位作者 周一兵 杨大佐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79-682,共4页
通过周年取样、分析测定和生物量统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硅藻生产状况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试验池塘底栖硅藻初级生产力均值为(3.52±0.21)g/(m2.d),其值变化为1.12~7.63g/(m2.d),最大值出现在8月初,... 通过周年取样、分析测定和生物量统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硅藻生产状况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试验池塘底栖硅藻初级生产力均值为(3.52±0.21)g/(m2.d),其值变化为1.12~7.63g/(m2.d),最大值出现在8月初,最小值出现在3—4月;底栖硅藻初级生产力与pH呈显著正相关,并受透明度及pH与透明度交互作用影响;底泥叶绿素a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硅藻 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pH对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宋洪旭 邢荣莲 +3 位作者 陈丽红 姜爱莉 王会毅 曹学彬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4期835-842,共8页
对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采用实验室静态模拟培养法,调控温度和初始p H,定时测定上覆水中营养盐及上覆水中溶解氧(DO)的含量,并计算各营养盐的表观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以及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率。结果表明,温度对沉积物氮、磷的释放有... 对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采用实验室静态模拟培养法,调控温度和初始p H,定时测定上覆水中营养盐及上覆水中溶解氧(DO)的含量,并计算各营养盐的表观释放速率、累积释放量以及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率。结果表明,温度对沉积物氮、磷的释放有极显著影响(P〈0.01),总氮和总磷最大表观释放速率变化范围分别是50~80 mg/(m2·d)和7~11 mg/(m2·d);5℃的总氮、总磷最大表观释放速率低于20℃和15℃,而最大累积释放量却高于20℃和15℃,但时间延迟12 h。p H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氮和总磷出现最大表观释放速率时酸碱条件顺序为p H 9.0〉p H 6.5〉p H 7.0〉p H 7.5〉p H8.5〉p H 8.22,铵态氮达到最大累积释放量时酸碱条件顺序为p H 6.5〉p H 9.0〉p H 8.5〉p H 7.5〉p H 7.0〉p H 8.22;p H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氮和铵态氮释放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60%和30%~42%,总磷和活性磷释放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2%~54%和24%~41%;在不同温度、p H条件下,总氮和铵态氮累积释放量之间以及总磷和活性磷累积释放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养殖池塘 沉积物 营养盐 释放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养殖池塘不同粒级浮游生物呼吸率和初级生产率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义伟 赵文 于晓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3-106,共4页
于2008年1—6月对大连壹桥海洋苗业股份有限公司4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呼吸率和初级生产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呼吸率平均值分别为0.31、0.63、0.80 mg/(L.d)(以O2... 于2008年1—6月对大连壹桥海洋苗业股份有限公司4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呼吸率和初级生产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呼吸率平均值分别为0.31、0.63、0.80 mg/(L.d)(以O2计,下同),分别占各粒级浮游生物总呼吸率的17.88%、36.10%和46.02%;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植物生产率平均值分别为0.27、0.59、0.64mg/(L.d),占各粒级浮游植物总生产率的18.18%、38.98%和42.84%;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生物呼吸率占相应粒级浮游植物生产率的比例分别为113.90%、107.24%、124.39%。(2)】200μm、20~200μm、2~20μm和【2μm的4个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75、0.65、3.08、1.26μg/L,分别占总叶绿素a含量的13.15%、11.30%、53.63%和2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养殖池塘 不同粒级浮游生物 呼吸率 初级生产率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刺参养殖池塘两种底质中微藻形态功能群及其密度影响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石楷 王敏 +2 位作者 邢荣莲 曹学彬 姜爱莉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为探究藻类形态功能群(Morphologically Based Functional Group,MBFG)在浅水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表层底质中的应用以及主要微藻类群密度变化规律,将形态功能群归类方法与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相结合对... 为探究藻类形态功能群(Morphologically Based Functional Group,MBFG)在浅水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表层底质中的应用以及主要微藻类群密度变化规律,将形态功能群归类方法与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相结合对刺参养殖池塘两种类型表层底质(泥沙底质和淤泥底质)中的微藻类群形态功能群构成以及主要功能群密度与水温及营养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底质中微藻类群仅归为两个形态功能群,分别为形态功能群Ⅴ和Ⅵ,其中形态功能群Ⅵ即硅藻类各月密度较大且与形态功能群Ⅴ差异极显著(p<0.01);泥沙底质和淤泥底质中硅藻密度分别在9月[(700±17)cells/cm^3)]和8月[(580±12)cells/cm^3]达到峰值,两池塘上层底质(0~2 cm)中硅藻的密度分别为下层底质(3~5 cm)的3倍(泥沙底质)、25倍(淤泥底质);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活性硅酸盐浓度与水温分别是影响泥沙底质和淤泥底质中藻类形态功能群Ⅵ密度的首要因素。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表层底质中微藻种类较少;在浅水刺参养殖池塘表层底质中可应用形态功能群归类方法对微藻类群进行聚类,结合冗余分析研究主要功能群密度的变化规律。养殖时应根据池塘底质类型差异制定相应管理和养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形态功能群 硅藻 底质 藻类密度 水温 营养盐 刺参养殖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毛藻对静态模拟刺参养殖池塘上覆水营养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学彬 马伟伟 +4 位作者 李琦 吴春梅 吴彩蜜 姜爱莉 邢荣莲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95,共8页
利用室内装置模拟的刺参养殖池塘上覆水,在温度为25℃,光照为(4000±200)lx条件下静态培养刚毛藻48 h,定时测定上覆水中总氮(TN)、氨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总磷(TP)、活性磷(PO_4^(3–)-P)等营... 利用室内装置模拟的刺参养殖池塘上覆水,在温度为25℃,光照为(4000±200)lx条件下静态培养刚毛藻48 h,定时测定上覆水中总氮(TN)、氨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总磷(TP)、活性磷(PO_4^(3–)-P)等营养盐含量,分析了氮磷营养盐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刚毛藻生物量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刚毛藻生物量对各营养盐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上覆水中各营养盐含量在培养6~24 h时分别达到最大值,其中当刚毛藻生物量为0.5~4.5 g/L时,TN、NO_3~–-N、NO_2~–-N、NH_4^+-N、TP、PO_4^(3–)-P含量达到最大值。继续培养,上覆水中各营养盐的含量逐渐减小,其中生物量为8.5 g/L时刚毛藻对NO_3~–-N、NO_2~–-N的吸收效果最好;生物量为0.5 g/L时刚毛藻对NH_4^+-N、PO_4^(3–)-P吸收效果最好。因此,高生物量(8.5 g/L)刚毛藻可降低上覆水中NO_3~–-N、NO_2~–-N含量,但低生物量(0.5 g/L)刚毛藻能有效吸收上覆水中的NH_4^+-N、PO_4^(3–)-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养殖池塘 刚毛藻 沉积物-水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方法降解刺参养殖池塘中氨态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燕 崔杰鑫 赵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3期76-79,共4页
随着刺参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刺参池塘养殖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水体氨态氮含量高、病害严重、单位产量下降等。传统药物弊端较多,微生物方法成为降解水体中氨态氮含量和预防病害发生的新的有效途径。综合阐述了刺参池塘养殖过程中氨态氮对... 随着刺参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刺参池塘养殖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水体氨态氮含量高、病害严重、单位产量下降等。传统药物弊端较多,微生物方法成为降解水体中氨态氮含量和预防病害发生的新的有效途径。综合阐述了刺参池塘养殖过程中氨态氮对刺参的危害和微生物降解氨态氮的利弊,并介绍了水体中氨态氮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以及现有微生态制剂存在的问题,对微生物方法降解刺参养殖池塘氨态氮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降解 氨态氮 刺参养殖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养殖池塘水质周年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远 罗耀明 +3 位作者 李多慧 张瑜洋 蔡丽珊 吴江奕 《热带农业工程》 2020年第1期111-114,共4页
通过检测刺参养殖池塘水的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与氨氮等6项理化指标,研究大连地区刺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周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项理化指标的变化范围为水温6.38~27.27℃,盐度29.20‰~33.78‰,pH 7.86~8.38,溶解氧、亚硝... 通过检测刺参养殖池塘水的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与氨氮等6项理化指标,研究大连地区刺参养殖池塘水质的周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项理化指标的变化范围为水温6.38~27.27℃,盐度29.20‰~33.78‰,pH 7.86~8.38,溶解氧、亚硝酸盐和氨氮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19~13.36、0.0037~0.0090、0.0171~0.0908 mg/L;分析表明,大连地区刺参养殖池塘水体的6项理化指标,水温与溶解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温与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盐度与亚硝酸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溶解氧与亚硝酸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溶解氧与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池塘养殖过程中,可采取适时更换水体,促使水体循环,通过对流交换,增加水中溶氧,确保刺参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养殖池塘 水质 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苗池塘中间培育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海涛 王世党 +3 位作者 童伟 于国庆 李洪涛 王浩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6-37,共2页
笔者2010年进行了刺参苗池塘中间培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培育效果和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供同行借鉴和参考。一、试验条件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选择在威海市环翠区初村镇,池塘面积21亩,最高平均水深1.8米,砂泥质池底,进、排水闸... 笔者2010年进行了刺参苗池塘中间培育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培育效果和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供同行借鉴和参考。一、试验条件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选择在威海市环翠区初村镇,池塘面积21亩,最高平均水深1.8米,砂泥质池底,进、排水闸门各一座,进、排水方便。池塘养殖虾蟹近二十年,于2009年底挖掘加深,改造成刺参养殖池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池塘中间培育试验 培育技术 刺参养殖池塘 科学养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水机运行对刺参池塘春季氮磷含量调控研究
12
作者 李乐洲 芦宇婷 +4 位作者 王文琳 杨耿介 张津源 雷兆霖 周玮 《科学养鱼》 2021年第9期73-74,共2页
氮、磷含量是刺参养殖池塘水质中极为重要的指标。氮、磷是池塘中藻类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是限制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但氮、磷含量超标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甚至造成养殖动物死亡,导致养殖生产效益下滑。随着春季天气回暖,池塘藻... 氮、磷含量是刺参养殖池塘水质中极为重要的指标。氮、磷是池塘中藻类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是限制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但氮、磷含量超标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甚至造成养殖动物死亡,导致养殖生产效益下滑。随着春季天气回暖,池塘藻类繁殖开始增多,对氮、磷的吸收利用也增加,此时需对氮、磷含量有严格要求,藻类吸收过程应符合或接近米氏方程,以保证藻类正常生长的同时不影响池塘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方程 必需营养素 藻类繁殖 水体富营养化 池塘水质 主要因子 刺参养殖池塘 氮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生长和氮磷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峰 王芳 +3 位作者 董双林 任贻超 秦传新 高云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6,共6页
采用陆基网围方法,研究了石头(ST)、瓦片(EA)、塑料管(PL)、空心砖(BR)和水泥管(CP)5种类型附着基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以下简称刺参)生长和系统N、P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收获时刺参产量ST和BR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 采用陆基网围方法,研究了石头(ST)、瓦片(EA)、塑料管(PL)、空心砖(BR)和水泥管(CP)5种类型附着基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以下简称刺参)生长和系统N、P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收获时刺参产量ST和BR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PL、CP和EA组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的成活率ST组最高(P<0.05),EA组最低(P<0.05),PL、CP和BR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附着基类型对刺参的生长和成活有明显的影响。2.换水是刺参养殖池塘N、P收支的主要途径,附着基类型对N、P各项收支比例未产生明显影响(P>0.05)。3.收获时池塘底泥N、P积累量明显降低,但不同附着基类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仅ST组N积累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4.塑料管附着基具有养殖成本低、收获和清池便利的优势,建议采用塑料管作为刺参池塘养殖的附着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池塘养殖 生长 附着基类型 N、P收支 底质N、P积累中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