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借“智”助“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能否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1
作者 王迪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2,共7页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提质增效,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添动能蓄势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基石和命脉的制造业,能否通过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赋能制造业“崛起腾飞”?本文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内...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企业自主创新提质增效,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添动能蓄势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基石和命脉的制造业,能否通过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赋能制造业“崛起腾飞”?本文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内在机理和影响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技能溢价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并基于1998-2022年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可以赋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是助企强企发展、升级“中国制造”的有效驱动,且知识产权的赋能效果在技能溢价较低时更为显著。本文为全球竞争格局重构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明晰了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赋能机理,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策略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技能溢出 制造业竞争力 面板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 被引量:28
2
作者 吴晓隽 高汝熹 陈志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52-59,共8页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上海大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对制造业的29个具体行业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与都市圈圈层结构大体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上海大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对制造业的29个具体行业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与都市圈圈层结构大体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中心向边缘递减;而中心城市上海虽然总量领先,但竞争力已有下滑趋势,中心城市的功能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大都市圈 制造业竞争力 偏离份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苏红键 李季鹏 朱爱琴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4-122,共9页
本文在对以往制造业竞争力评价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结构-行为-绩效三个维度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为五类地区,其中,上... 本文在对以往制造业竞争力评价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以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结构-行为-绩效三个维度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为五类地区,其中,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是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地区,宁夏、云南、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最低。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行为指标。基于此,本文提出要积极促进各地区制造业绿色、创新、开放发展与相关多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竞争力 评价 S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解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千庆兰 陈颖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295,共7页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是地区制造业在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小。利用构建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是地区制造业在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所提供的有效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小。利用构建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对这种变化和差异的动因给与解析。研究表明,从1985年到2003年的近20年来,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一定的时空演化规律: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地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抬升;②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地域差异明显,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且差距随时间的推移呈扩大趋势;③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与其驱动因素关系密切。驱动因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决定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演变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 时间变化 地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约翰 张平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67-474,共8页
随着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明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及特征的重要性突显.采用偏离份额和竞争力指数法相结合,对7类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测评并对内部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有4个、吉林有2个、黑龙江有1个快速增长部门;... 随着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明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及特征的重要性突显.采用偏离份额和竞争力指数法相结合,对7类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测评并对内部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有4个、吉林有2个、黑龙江有1个快速增长部门;辽宁有5个竞争优势部门,多于吉、黑2省;2)东北装备制造业中通用、专用、交通设备制造部门增长与竞争优势最显著;3)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结构特征为市场-技术、效益-结构、结构-创新;4)人才优势、技术创新和外商投资等影响因素作用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离份额法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结构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制造业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黄鲁成 张红彩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8-49,共2页
通过建立适当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的方法,专门对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各指标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出结论: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是影响北京制造业竞争... 通过建立适当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的方法,专门对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各指标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出结论: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是影响北京制造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能力 制造业竞争力 区位商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投入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郝国彩 张朕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6年第5期60-66,共7页
R&D投入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提出研究假设,并利用2009-2013年我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构造SFA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要素,R&D投入对我国制造... R&D投入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提出研究假设,并利用2009-2013年我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构造SFA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要素,R&D投入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作用较弱;R&D经费外部投入和人员投入对制造业竞争力影响为正,经费内部投入影响为负。要实现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应当加强R&D人才储备,提高R&D经费利用效率,促进制造业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投入 制造业竞争力 价值链理论 SF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Lasso方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喻胜华 万晨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52,140,共7页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生产效率、出口升级和获利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利用Lasso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目前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生产效率、出口升级和获利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利用Lasso方法研究长江经济带目前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尚未成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首要因素,其作用存在着区域分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制造业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 Las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竞争力 被引量:11
9
作者 江茜 王耀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74-80,共7页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支撑制造业集聚三个角度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支撑制造业集聚三个角度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正向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且通过空间外溢辐射影响周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长期趋势稳定。FDI、城市交通水平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竞争力加强促进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制造业竞争力 空间外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0
作者 千庆兰 陈颖彪 《热带地理》 2007年第1期29-34,共6页
根据竞争力协同发展理论,在把握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影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遵从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制造业特点,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地区制造业... 根据竞争力协同发展理论,在把握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影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遵从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制造业特点,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基本理论框架。认为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8个模块构成,并从规模、市场、效率、成长、结构和创新6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试图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制造业竞争力 理论基础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制造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斌 唐德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S1期81-85,102,共6页
结合现有的统计数据,应用丹尼尔·B·克雷默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来分析江苏制造业竞争力的现状,重新定位并提升其竞争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环境下, 调整和发展江苏制造业竞争力在于;(1)按比较优势调整江苏制造业... 结合现有的统计数据,应用丹尼尔·B·克雷默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来分析江苏制造业竞争力的现状,重新定位并提升其竞争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环境下, 调整和发展江苏制造业竞争力在于;(1)按比较优势调整江苏制造业的规模与结构;(2)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3)加快区域整合,建构苏南、苏中和苏北制造业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制造业竞争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 偏离额分析法 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动态平衡的视角 被引量:6
12
作者 税伟 《工业技术经济》 2009年第3期68-72,共5页
当前,我国大部分区域都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而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由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构成,是二者的动态平衡。在批判继承目前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成果上,建构了能同时反映产业的... 当前,我国大部分区域都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而区域制造业竞争力是由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构成,是二者的动态平衡。在批判继承目前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成果上,建构了能同时反映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函数模型,以及由产业投入、产出效益、技术水平和市场绩效等四大要素、27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并以宁国市为实例对其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发现所构建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评价地方的制造业竞争力,与宁国市的地方实际吻合,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丰富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分析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竞争力 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宁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5-101,155-156,共7页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竞争力 新国际分工 制造业发展 制造业升级 后工业化时代 国有控股 业态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苏制造业竞争力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庆华 《现代管理科学》 2005年第9期3-6,共4页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江苏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江苏制造业 竞争力 绿色制造体系 战略研究 制造业竞争力 绿色制造 江苏 重要地位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尹康敏 《企业活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制造业竞争力 日本制造业 要素分析 世界经合组织 研究开发费 工业企业 总产值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技术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文玲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3-33,共1页
今天的研讨会主题是军民融合,我结合自身研究领域重点谈三点内容。第一,军民融合与国家战略。中国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面向未来的智慧选择。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 今天的研讨会主题是军民融合,我结合自身研究领域重点谈三点内容。第一,军民融合与国家战略。中国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既是必然的选择,也是面向未来的智慧选择。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们的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能的比重已经超过25%,这是军民融合非常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属于低端,而且制造业的产值非常低。随着我国向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跨越发展,我们的军事力量也在快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竞争力 军民融合 双向 技术 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战略 面向未来 跨越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制造业竞争力与地理集聚研究
17
作者 张约翰 张平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2-677,共6页
在东北振兴背景下,对东北三省制造业竞争力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尤为重要.运用偏离份额和区位熵,对1999年~2008年20个两位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变化以及集聚水平进行测评,得出以下结论:①快速增长型部门由5个上升为8个,而竞争优势... 在东北振兴背景下,对东北三省制造业竞争力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尤为重要.运用偏离份额和区位熵,对1999年~2008年20个两位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变化以及集聚水平进行测评,得出以下结论:①快速增长型部门由5个上升为8个,而竞争优势部门由8个增加为12个.②竞争优势部门从石化产业向医药、交通运输等制造业转移,显现出高技术化和技术密集型特征.③总偏离量为正值的部门达11个,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为565.73亿,竞争力为977.39亿,总偏离量1543.12亿.④地理集聚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制造业部门中辽宁有5个、吉林和黑龙江各有3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部门其专业化和集聚化程度也很高,产业集聚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竞争力 区位商 偏离份额法 东北三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测评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刚 赵妍 武义青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1年第2期79-82,共4页
河北省制造业近年来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业竞争力资源极度分散、高技术产业含量严重偏低等问题。构建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模型分析得出:制定河北省制造业发展规划时应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和对外商直接投资... 河北省制造业近年来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业竞争力资源极度分散、高技术产业含量严重偏低等问题。构建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模型分析得出:制定河北省制造业发展规划时应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和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力度,加快城市化建设和提高工人报酬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竞争力 指标 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制造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金华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45,共8页
在全球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国进行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2019年,与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标处于第一方阵,中国制造业人均指标较低,中国制造业世界份额指标和中国制造业占全国总量份额指标居首位,中... 在全球制造业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布局的大背景下,中国进行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2019年,与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标处于第一方阵,中国制造业人均指标较低,中国制造业世界份额指标和中国制造业占全国总量份额指标居首位,中国制造业中高科技活动份额指标有待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指标具有一定优势。2010—2020年,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低于制造强国,但增长率最高,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制造强国。“十四五”时期,中国应继续推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增强工业化强度;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工业竞争力绩效;推行优质制造和智能制造,稳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强国 制造业竞争力 工业竞争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驱动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邓宇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6-66,共11页
制造业竞争力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不仅应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而且应适应制造业新发展趋势,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和经验,打造适应国情和本土制造业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力... 制造业竞争力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不仅应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而且应适应制造业新发展趋势,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模式和经验,打造适应国情和本土制造业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力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竞争阶段,既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内外部发展形势。目前,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在支持服务新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与全球制造强国相比仍有不足,在助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方面仍有薄弱环节。对此,本文认为我国应着力研究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资本市场与银行投融资服务创新,以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为中长期规划目标,依托科技金融政策与制度改革、银行投融资服务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金融科技发展,共同助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竞争力 产业数字化 多层次资本市场 金融科技 金融支持制造业 制造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