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婉欣 李丹 崔日明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6,36,共11页
新质生产力赋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展示出层次分明的驱动逻辑:经济增长层面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政治保障层面开创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外交新格局,技术进步层面推动了技术标准... 新质生产力赋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展示出层次分明的驱动逻辑:经济增长层面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政治保障层面开创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外交新格局,技术进步层面推动了技术标准国际化和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制度创新层面推动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对外开放。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仍面临如下现实挑战:国内各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地缘政治风险与全球信任赤字、技术的封锁与技术标准的争夺,以及制度性贸易摩擦与合规成本的增加。因此,我国亟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强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定并实施支持创新的政策,推动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制定绿色生产标准和认证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质生产力 制度型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开放概念的内涵及其客观必然性的再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汪海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6,共14页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或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力,二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的上述原理,对当代的对外开放研究也是完全适用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可以认为,对外开放概... 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或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力,二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的上述原理,对当代的对外开放研究也是完全适用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可以认为,对外开放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体型的对外开放,即产品(包括服务)和生产要素以及作为消费者的旅游人员在国家之间的流动;二是制度型的对外开放,即体制的输入和体制的输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有着客观必然性,可以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加以论证,其决定性的原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实体对外开放 制度型对外开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