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析“不求知天”、“知天”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逻辑关联 被引量:1
1
作者 董祥勇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79-82,共4页
荀子将"天"视为自然而然层面上的哲学范畴,"不求知天"旨在拒斥奢求知天的进路,并未否定天的可知性和人的知之能,相反,"不求知天"正是以"知天"为其归,并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求知... 荀子将"天"视为自然而然层面上的哲学范畴,"不求知天"旨在拒斥奢求知天的进路,并未否定天的可知性和人的知之能,相反,"不求知天"正是以"知天"为其归,并构成后者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求知天"和"知天"作为人的合理且积极的作为的组成因素,两者又指向并内涵于"制天命而用之"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不求知天 知天 制天命而用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说人能“制天命而用之”?
2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8年第1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天命 惊慌失色 唯心主义 社会规律 唯物主义 战国时期 富贵在天 大祸临头 自然存在 科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生态观与社会的和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玉明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2期63-65,共3页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国家之间、当政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取之有度,以及“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理论,对于解决人与大自然及世... 要想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国家之间、当政者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取之有度,以及“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理论,对于解决人与大自然及世间万物共处共存、和谐发展的问题,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今天,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也决不可忽视了儒家生态观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态观 天人合一 “仁”与生态 制天命而用之 社会的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禹锡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一)
4
作者 谭青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8-14,65,共8页
(一)哲学思想历史证明:剧烈的社会变革前后,总是伴随着一次积极的思想大解放,而思想解放的成果,则表现为继之而来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新高峰。始于魏、晋而延续于唐初的社会动荡,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化的痛苦而深刻的... (一)哲学思想历史证明:剧烈的社会变革前后,总是伴随着一次积极的思想大解放,而思想解放的成果,则表现为继之而来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新高峰。始于魏、晋而延续于唐初的社会动荡,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化的痛苦而深刻的历史进程,其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则是统治阶级内部结构的变革和改组。伴随着它的,是先秦“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汉代统治阶级正宗思想家董仲舒所创立的“天人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治思想 禹锡 天命 思想解放 哲学批判 历史进程 梦得 异己力量 丧斯文 制天命而用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的生态环保思想
5
作者 汪文忠 《甘肃林业》 2016年第6期19-20,共2页
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荀子及其哲学思想占据着十分显著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下学界对儒家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之一的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学说。他不仅把关注的目光投注于人类社会生活... 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荀子及其哲学思想占据着十分显著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下学界对儒家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之一的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学说。他不仅把关注的目光投注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而且把人以外的自然界也纳入自己的关怀视野。在研究"天人之际"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道德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生态道德 生态伦理 世界性潮流 环境恶化 社会生活领域 天行有常 全球性问题 制天命而用之 环境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目全新的《白话荀子》
6
作者 刘皓宇 《管子学刊》 1991年第4期75-,82,共2页
凡是中学生都读过荀子的《劝学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成语,就渊源于这一名篇。荀子的文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比喻生动深刻,是独树一帜的。荀子名况,是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继承孔子... 凡是中学生都读过荀子的《劝学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成语,就渊源于这一名篇。荀子的文章立论精辟,说理透彻,比喻生动深刻,是独树一帜的。荀子名况,是战国时期与孟子齐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加以发展,主张礼法治国。在自然观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唯物思想,肯定“天行有常”,“万物可知”,应该“制天命而用之”。这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公开宣扬“人定胜天”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白话 自然观 中国哲学史 战国时期 说理透彻 中学生 法治国 教育家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课文的普通话翻译——荀子:《天论》
7
作者 吴宗渊 《语文建设》 1965年第5期17-,共1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tè],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tè],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生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蕃 瑞历 天行有常 则天 中学语文课本 循道 制天命而用之 治则 时邪 使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