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氢氧化钙制备方法的改良及作为根管治疗糊剂的生物安全性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王籽明 彭问安 +1 位作者 孙青 范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改良纳米氢氧化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作为根管治疗糊剂的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CaCl_2和NaOH为沉淀反应物,改良环节包括纳米氢氧化钙的制备系统,改性剂用聚乙二醇,加快反应速度为超声波振动,干燥分散纳米粉体为正丁醇共沸... 目的:改良纳米氢氧化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作为根管治疗糊剂的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CaCl_2和NaOH为沉淀反应物,改良环节包括纳米氢氧化钙的制备系统,改性剂用聚乙二醇,加快反应速度为超声波振动,干燥分散纳米粉体为正丁醇共沸蒸馏干燥法。实验样品制得后分别选用红外线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其组成成分和粒径大小,再将样品与医用碘仿和甘油调制成符合临床根管治疗要求糊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其形貌。后将实验分为阴性、阳性对照组和纳米氢氧化钙糊剂组,观察各组红细胞溶血反应及溶血率。结果:改良后制备装置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更准确、安全,能防尘、隔菌,显著缩短制备时间,节省人力和能源,降低成本,制备的粉体颗粒更分散、均匀,不发生软硬团聚。样品由聚乙二醇和氢氧化钙组成,粒径大约在100~200nm之间,呈球形和链球形。作为根管治疗糊剂,其表面致密、光滑,横截面积大、呈六方体结构,颗粒间隙小,排列紧凑、致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纳米氢氧化钙糊剂组不引起溶血反应,其血红蛋白相对值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溶血率为4.54%,显著小于医用植入材料要求红细胞溶血率≤5。结论:本实验改良方法科学合理,其表征为纳米级、分散均匀而无团聚的氢氧化钙,作为根管治疗糊剂初步证实具有生物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开发、具有广泛发展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氢氧化钙及其糊剂 制备方法改良 表征 生物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