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青 李建波 李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65,共4页
目的 观察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患者136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目的 观察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患者136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联合T管引流术,所有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抗感染及护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利胆退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周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舌苔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退黄、改善肝功能,减轻机体炎症,促进患者,并且安全性可靠,值得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肝胆湿热证 利胆退黄汤 中医症状 肝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利胆退黄汤联合利巴韦林、干扰素α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顾晓琦 钱程亮 +1 位作者 曹琳 胡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112-115,共4页
目的观察加味利胆退黄汤联合利巴韦林、干扰素α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明基医院中医科及消化内科门诊以及住院的湿热蕴结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 目的观察加味利胆退黄汤联合利巴韦林、干扰素α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明基医院中医科及消化内科门诊以及住院的湿热蕴结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利胆退黄汤联合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利巴韦林、PEG-IFNα-2a治疗。结果在疗效评估方面,治疗组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阴转率、HCV RNA下降率以及抗HCV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硬度测定(LS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方面,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7例,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治疗组有效率(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40.00%,12/30)(P<0.05)。结论加味利胆退黄汤联合利巴韦林、PEG-IFNα-2a治疗湿热蕴结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湿热蕴结证 加味利胆退黄汤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利胆退黄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07-2811,共5页
目的:观察自拟利胆退黄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于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相同的监护条件下进行监护,基本药物支持治疗给予能量合... 目的:观察自拟利胆退黄汤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于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相同的监护条件下进行监护,基本药物支持治疗给予能量合剂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点。对照组给予西药S-腺苷蛋氨酸和地塞米松注射液静点,另外口服熊去氧胆酸和苯巴比妥;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利胆退黄汤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100 m L,2周为1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均1疗程后统计疗效及相关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统计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0.0%,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临床瘙痒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瘙痒评分分别为(0.67±0.49)、(1.72±.53),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中,治疗组的ALT、AST、TBA、TBIL、DBIL平均数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及新生儿情况中显示,治疗组的孕周长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羊水污染发生率及产生出血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新生儿的早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口服中药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一方面可以改善孕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痛苦,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大程度的保护胎儿,降低早产儿的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疗效显著,而且对孕妇及胎儿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利胆退黄汤 中医中药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