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司法误区与规范性解读——基于职务侵占罪双重法益的立场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伟琦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9,共10页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职务侵占罪必备的行为要件,通说对该罪持"单一法益论"的立场,仅仅关注财产权益,缺失从实质解释论上考证对单位公共权力法益的侵犯,造成对其误解和误判。应在双重法益的指导和制约下对其作实质...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职务侵占罪必备的行为要件,通说对该罪持"单一法益论"的立场,仅仅关注财产权益,缺失从实质解释论上考证对单位公共权力法益的侵犯,造成对其误解和误判。应在双重法益的指导和制约下对其作实质的解读和细致的框定,"职务"范围的认定标准是从事具有控制、支配单位财产地位的事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实质内涵是利用因承担有关事务所具有的控制、支配单位财产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 职务侵占罪 双重法益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件之再解读——以单一法益论与侵占手段单一说为立场 被引量:22
2
作者 周啸天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6-48,共13页
我国学界对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件的既有理解过于模糊。虽然近来学界有新观点对上述要件做出再界定,但都尚存问题。应当说,职务侵占罪所保护的法益仅仅是财产,在这一基础上,该罪的手段也仅仅是侵占一种。以保... 我国学界对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件的既有理解过于模糊。虽然近来学界有新观点对上述要件做出再界定,但都尚存问题。应当说,职务侵占罪所保护的法益仅仅是财产,在这一基础上,该罪的手段也仅仅是侵占一种。以保护法益单一论与职务侵占罪手段单一说为立场,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解读为"利用基于业务而占有本单位财产的便利"就是应然的理论结论。这一理解能够合理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例,从而具备良好的应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法益 加重构成要件 职务侵占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系性诠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洪兵 《法治研究》 2015年第4期59-71,共13页
刑法中有十个罪名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利用职务便利"的罪状表述,因主体、对象、行为方式及法益的差异,其含义呈现相对性;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相对于不同的贪污行为而言,具有不同... 刑法中有十个罪名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利用职务便利"的罪状表述,因主体、对象、行为方式及法益的差异,其含义呈现相对性;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相对于不同的贪污行为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主张职务侵占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同样包括"窃取、骗取"之通说,基本上是只有结论而没有论证;应该认为,我国刑法中的职务侵占罪相当于域外刑法中的业务侵占罪,仅限于狭义的侵占,故所谓利用职务之便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的,应以盗窃、诈骗罪定罪处罚;贿赂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旨在说明贿赂的职务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贪污罪 职务侵占罪 受贿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贪污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指导性案例11号为切入点的反思 被引量:14
4
作者 邹兵建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6-60,共15页
作为贪污罪构成要件中体现违反了职务廉洁性法益的行为要素,贪污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涵义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争议。理论通说及司法解释尝试从形式上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中的"职务"做一个界定,没... 作为贪污罪构成要件中体现违反了职务廉洁性法益的行为要素,贪污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涵义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争议。理论通说及司法解释尝试从形式上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中的"职务"做一个界定,没有从实质上把握其本质内涵,因而未能提供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判断标准。贪污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实质内涵是,行为人在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之前,要么基于其职务而合法地占有了该公共财物,要么基于其职务和特定事实的发生而享有在价值金额上与其后来所占有的公共财物相对应的债权请求权。基于这个理解,可以对学界以往的一些争论点做出清晰判断。指导性案例11号将"利用职务上有隶属关系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纳入到贪污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中,无论是从规范根据来看,还是从法理依据来看,抑或是从司法实践的效果来看,指导性案例11号的上述主张都不能得到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罪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职务廉洁性 占有 债权请求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界定
5
作者 蒋文烈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72-74,共3页
关于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界定蒋文烈全国人大常委会1988年1月《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4条对受贿罪作了完整、准确的规定,这是我国刑事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大大增加了它的可操作性... 关于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界定蒋文烈全国人大常委会1988年1月《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4条对受贿罪作了完整、准确的规定,这是我国刑事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大大增加了它的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受贿罪 职务行为 制约关系 行为人 国家工作人员 利用职权 第三者 便利条件 直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斡旋受贿罪中“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之认定
6
作者 李云平 石桥坚 《理论月刊》 2003年第11期122-122,137,共2页
刑法中如何认定“利用职务或地位形成便利条件”本文就实际案例作了分析,并就斡旋受贿及其相关条件作了评析。
关键词 刑法 职务便利 国家工作人员 不正当利益 斡旋受贿罪 利用职务或地位形成便利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司法认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61,共6页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是我国刑事立法着眼于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针对金融领域危害日益严重的"老鼠仓"行为所作出的及时回应。本罪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客观行为的核心是交易行为。对于"未公开信息"...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是我国刑事立法着眼于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针对金融领域危害日益严重的"老鼠仓"行为所作出的及时回应。本罪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客观行为的核心是交易行为。对于"未公开信息"的界定应当从实质的角度进行。本罪中的"利用因职务便利"既包括直接利用本人经办、经手或主管相关信息的职务便利,也包括行为人利用与其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对于有身份的人与无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的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行为,可按共同犯罪或间接正犯有关理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 未公开信息 利用职务便利 共犯与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职务犯罪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殿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6-111,共6页
1997年经修正的刑法典生效之前,我国刑法学界有不少同志撰文,探讨职务犯罪问题,甚至有不少专著已经问世,这对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该类犯罪的共性,以及国家如何从宏观上预防该类罪的发生,均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刑法典的... 1997年经修正的刑法典生效之前,我国刑法学界有不少同志撰文,探讨职务犯罪问题,甚至有不少专著已经问世,这对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该类犯罪的共性,以及国家如何从宏观上预防该类罪的发生,均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刑法典的修改,职务犯罪无论在主体方面,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犯罪 准国家工作人员 行为人 利用职务之便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从事公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非国有公司 职业犯罪 受贿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务侵占罪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9
作者 段恩佳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期169-170,共2页
是否具备公司、企业、单位人员的身份及公司、企业之所有制性质不应成为主体范围的限定性因素。职务侵占罪主体范围的人员不仅仅包括具备内部员工身份的人员,也涵盖非具备内部员工身份的人员。“职务”的本质内涵可以确定为对于自身业... 是否具备公司、企业、单位人员的身份及公司、企业之所有制性质不应成为主体范围的限定性因素。职务侵占罪主体范围的人员不仅仅包括具备内部员工身份的人员,也涵盖非具备内部员工身份的人员。“职务”的本质内涵可以确定为对于自身业务具备实际的控制、支配地位。利用职务便利作为客观要件,应定义为:因工作之职责能够实质上占有、支配财物的行为。如果仅仅是短时间内“过手”单位的财物,或者仅仅是财物从行为人的手中传递一下,并不能认定为客观方面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职务 主体 利用职务便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务侵占罪客观要件争议问题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周光权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56,共8页
职务侵占罪是身份犯,其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不是公司、企业内部的正式职工,不在公司、企业职工名册上的人员,也能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司法实务中,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以及虽无公司、企业人员身份... 职务侵占罪是身份犯,其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不是公司、企业内部的正式职工,不在公司、企业职工名册上的人员,也能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司法实务中,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以及虽无公司、企业人员身份但实际承担了公司、企业管理职责的人员都能够成立本罪。职务侵占罪客观要件中"利用职务便利"的实质是行为人根据其工作职责能够占有、控制本单位财物,仅仅短时间内"握有"单位财物,或者是财物仅仅从行为人手中"过一下",而对该财物并无占有、处分权限的,不属于本罪的"利用职务便利",这种被告人可能构成盗窃罪。职务侵占罪的行为对象不应包括股权,股权是财产性利益,其不是"本单位财物",而是归属于特定股东即出资者个人的财产权益。有关部门关于非法占有他人股权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意见法律位阶较低,不属于司法解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对侵占其他股东股权(而非本单位财物)的行为如果确有定罪必要的,也应由被害股东根据我国《刑法》第270条的规定以(普通)侵占罪提起自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犯罪主体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占股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一种实用主义诠释——《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评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叶良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33,156-157,共10页
"两高"最新贪贿案件司法解释第13条针对如何认定"为他人谋取利益"确立了四条规则,从而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实践的司法难题。然而,该条解释本身却是一种实用主义立场的结果。考虑到我国法治社会构建的现实状... "两高"最新贪贿案件司法解释第13条针对如何认定"为他人谋取利益"确立了四条规则,从而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实践的司法难题。然而,该条解释本身却是一种实用主义立场的结果。考虑到我国法治社会构建的现实状况,对于刑法解释,应当坚持法条主义、规则主义的严格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他人谋取利益 利用职务便利 法条主义 实用主义 法律拟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我国受贿罪的适用困境——以系列部级高官受贿案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洪兵 《东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4期94-104,共11页
我国受贿罪及其法定刑条款,存在致命性的缺陷,已俨然成为我国政府高调反腐的掣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相当于国外受贿罪条文中的"基于其职务",应予保留;"为他人谋取利益"之规定,徒增司法认定的难度,浪费... 我国受贿罪及其法定刑条款,存在致命性的缺陷,已俨然成为我国政府高调反腐的掣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相当于国外受贿罪条文中的"基于其职务",应予保留;"为他人谋取利益"之规定,徒增司法认定的难度,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应予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既非主观要件,亦非客观要件,而是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一道,旨在强调所收受的财物与其职务之间存在对价关系,表明财物具有贿赂性质,以将正常的馈赠排除在贿赂之外。通说及司法解释一方面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实现,另一方面又认为受贿枉法的应当数罪并罚,故有重复评价之嫌;通说及司法解释认为,承诺包括默示的承诺,而这种所谓的承诺,并没有表现于外、能够影响或侵害法益的行为,致使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事实上成为了"皇帝的新装"!受贿罪死刑适用宽严失据,以至于"情节特别严重"之所谓死刑适用标准,不过是一块任人拿捏的"橡皮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贿罪 适用困境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为他人谋取利益 死刑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犯公司商业机会要件之认定——规则差异引致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霄鹏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176,共5页
《公司法》将"利用职务便利"作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侵犯公司商业机会行为的构成要件。从法学原理出发,通过域外判例考察、立法规范解释、法律适用效果观察可知,"利用职务便利"作为侵犯公司商业机会行为的构成要件... 《公司法》将"利用职务便利"作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侵犯公司商业机会行为的构成要件。从法学原理出发,通过域外判例考察、立法规范解释、法律适用效果观察可知,"利用职务便利"作为侵犯公司商业机会行为的构成要件缺乏法理支撑,会导致规则本身存在逻辑瑕疵及法律适用困难。因此,将"利用职务便利"作为侵犯公司商业机会要件缺乏规范价值,该规定应从《公司法》中删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职务便利 公司商业机会 职务因素 规则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受贿罪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翔飞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5-38,共4页
商业受贿罪研究宁波大学副教授张翔飞一我国刑法对商业受贿犯罪的立法规定在我国刑事立法史上,商业受贿罪的规定应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199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中第一次单独规定了商业受贿... 商业受贿罪研究宁波大学副教授张翔飞一我国刑法对商业受贿犯罪的立法规定在我国刑事立法史上,商业受贿罪的规定应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199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中第一次单独规定了商业受贿罪,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贿罪 新《刑法》 从事公务 谋取利益 收受他人财物 行为人 受贿犯罪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利用职务之便 国家工作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解与吸纳:贪污罪罪名再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建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7-50,共4页
分解与吸纳:贪污罪罪名再探讨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建华贪污是一种严重破坏国家经济建设、严重败坏党、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形象的犯罪现象。在我国,自1952年在《惩治贪污条例》中把贪污作为独立的罪名规定以来,我国刑法虽然对《... 分解与吸纳:贪污罪罪名再探讨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建华贪污是一种严重破坏国家经济建设、严重败坏党、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形象的犯罪现象。在我国,自1952年在《惩治贪污条例》中把贪污作为独立的罪名规定以来,我国刑法虽然对《惩治贪污条例》中规定的贪污犯罪的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罪 国家工作人员 公共财产 盗窃罪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诈骗罪 侵占罪 监守自盗 公务员 利用职务之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领导越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碧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4-68,共5页
关键词 领导越轨行为 领导干部 领导者 违法犯罪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犯罪行为 社会环境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 利用职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受贿罪立法之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曲伶俐 《政法论丛》 CSSCI 1997年第1期40-43,共4页
完善受贿罪立法之探索曲伶俐目前,我国涉及受贿罪的立法有三个,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85条、1988年《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1995年《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 完善受贿罪立法之探索曲伶俐目前,我国涉及受贿罪的立法有三个,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85条、1988年《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1995年《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公司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贿罪 从事公务 职务行为 谋取利益 索贿罪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国家工作人员 非财产性利益 收受贿赂 受贿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心股市背后的黑手
18
作者 陈灼勋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1-52,共2页
当心股市背后的黑手陈灼勋我国股票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在建立股份制公司,实现经营机制转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以股份的形式将中外(港澳台)、国... 当心股市背后的黑手陈灼勋我国股票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在建立股份制公司,实现经营机制转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以股份的形式将中外(港澳台)、国有、集体、个人等各种经济成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人股 违法犯罪 股票证券 内部职工股 股市 利用职务便利 澳大利亚 证券从业人员 《深圳特区报》 股票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会计犯罪
19
作者 董玉明 马红军 《会计之友》 1998年第6期32-33,共2页
一、会计犯罪的概念与特征所谓会计犯罪,是指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关系,导致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的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是经... 一、会计犯罪的概念与特征所谓会计犯罪,是指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关系,导致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的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是经济犯罪的一种,是对我国当前经济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犯罪 会计人员 《刑法》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挪用单位资金罪 挪用特定款物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挪用公款罪 数额较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贪污罪的本质特征
20
作者 阮方民 《探索(浙江)》 CSSCI 1989年第3期45-49,共5页
贪污罪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现象,其内部犯罪构成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多种矛盾组成的矛盾体系。从总体上看,贪污罪的构成是成立贪污罪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矛盾统一体。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又可分为主体与客体以及主... 贪污罪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现象,其内部犯罪构成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多种矛盾组成的矛盾体系。从总体上看,贪污罪的构成是成立贪污罪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矛盾统一体。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又可分为主体与客体以及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这两对矛盾。就贪污罪主体与客体的矛盾看,一方面,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等“从事公务”人员的职务身份并不能必然成为贪污罪主体;另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罪主体 公共财物 非法占有 行为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公共财产 客观方面 本质特征 合法职权 矛盾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