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百花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的资源利用效率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李钦渊 周泽园 +6 位作者 李廷山 于海群 赵洪贤 刘新月 高瑶 刘鹏 查天山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0,共12页
【目的】探究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光能、水分利用效率的生长季内季节变异特征、受生物物理因子的影响以及不同资源利用效率间的权衡关系,为预测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响应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 【目的】探究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光能、水分利用效率的生长季内季节变异特征、受生物物理因子的影响以及不同资源利用效率间的权衡关系,为预测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响应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和微气象观测系统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生长季内的碳、水通量和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物理因子进行连续原位监测,分析生态系统碳、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异及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资源利用效率间的权衡关系。【结果】1)生长季内碳利用效率6月较低、10月较高,波动在0.14~0.97;光能利用效率8月份高、10月较低,波动在0.15~2.19 g·MJ^(−1);水分利用效率6月较低、10月较高,波动在0.74~8.00 g·kg^(−1)。2)碳利用效率与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光能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温度通过影响生态系统呼吸间接影响碳利用效率,表现为负效应(P<0.05);散射辐射通过影响总初级生产力间接影响光能利用效率,表现为正效应(P<0.05);饱和水汽压差通过影响蒸散发间接影响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负效应(P<0.05)。3)碳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P<0.01),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主要发生在碳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低时。【结论】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一致,均在生长季中期下降,光能利用效率在生长季中期达到最大值。土壤温度升高会降低生态系统碳利用效率,土壤含水量和散射辐射增加均会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土壤含水量和饱和水汽压差增加会限制水分利用效率。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效率间存在权衡关系,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伴随着较低的碳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强调水分条件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效率间权衡关系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效率 光能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季节变异 权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肥中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毛家伟 杨永辉 +4 位作者 张运红 李丙奇 韩伟锋 高翠民 刘小奇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复合肥中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筛选花生专用复合肥中腐殖酸最优添加量,为腐殖酸增效肥料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和普通复合肥(CF)相比,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C...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复合肥中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筛选花生专用复合肥中腐殖酸最优添加量,为腐殖酸增效肥料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和普通复合肥(CF)相比,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CF+HA)可增加花生的主茎长,促进花生增产,以3%添加量处理最优,单株总果数、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和产量分别增加12.6%、10.3%、2.2%和9.7%,还可提高花生蛋白质、脂肪、硬脂酸和木焦油酸含量,降低油酸、花生一烯酸和山嵛酸含量和油酸/亚油酸比。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的花生氮累积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为5.2%~21.7%,19.8%~82.8%,9.1%~12.5%和127.9%~174.8%,以CF+3%HA处理最高,该处理的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之显著增加68.5%、12.5%和18.4倍。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的花生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降低7.0%~16.1%,以CF+3%HA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复合肥中添加腐殖酸能一定程度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品质,促进氮磷的吸收和利用,以CF+3%HA处理施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花生 产量 品质 氮磷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志辉 王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环境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如何有效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fsQCA(fast simple quadratic convo-lutionalalgorithm)方法,使...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环境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如何有效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fsQCA(fast simple quadratic convo-lutionalalgorithm)方法,使用2010—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5地州的数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进行分析。从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整体效率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效率最高,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次之,均远高于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生产阶段效率最低,但销售阶段效率最高,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具有优势;阿克苏地区生产阶段效率偏低,销售阶段效率也处于5地州中最低水平。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不是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多元路径主要有3种:1)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辅助;2)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种植结构辅助;3)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种植规模辅助。基于此,建议政府因地制宜,把握地区优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方位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地利用效率 SBM模型 fsQCA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李杰 徐其江 +5 位作者 张永强 徐文修 吕晓庆 陈传信 聂石辉 雷钧杰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不施尿素(F_(0))、普通尿素(F_(1))、腐殖酸尿素(F_(2))、控释尿素一次基施(F_(3))、控释尿... 【目的】探究不同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不施尿素(F_(0))、普通尿素(F_(1))、腐殖酸尿素(F_(2))、控释尿素一次基施(F_(3))、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_(4))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F_(4)处理的冬小麦叶片SPAD值在各测定期均表现为最高,且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亦均高于其它处理,其细胞间CO_(2)浓度则最低。各处理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呈F_(4)>F_(2)>F_(3)>F_(1)>F_(0)的变化规律。不同处理滴灌产量以F_(4)处理最高,为9210.95 kg/hm^(2),分别较F_(0)、F_(1)、F_(2)、F_(3)处理产量提高了21.64%、12.52%、8.12%和6.52%;F_(4)处理下冬小麦的氮肥农学利用率(7.28 kg/kg)、氮肥偏生产力(40.93 kg/kg)均最大。【结论】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_(4)处理冬小麦叶片各项光合指标表现较好,籽粒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及种植密度对河西灌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5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3 位作者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2,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mm(W3)3个水平;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36.40万穴/hm^(2)(D1)、44.40万穴/hm^(2)(D2)、57.10万穴/hm^(2)(D3)3个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水稻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产量方面,W2和W3处理的产量相近,其比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66%和36.86%。与D1和D2处理相比,D3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60.54%和12.79%。高密度种植与中高灌水量结合(W2D3和W3D3处理)能够使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在耗水量方面,W2处理比W1处理显著增加26.69%,但比W3处理显著降低17.13%。尽管D3处理的耗水量最高,但仅比D1和D2处理分别增加1.63%和1.47%。W3D1、W3D2、W3D3处理的耗水量较高,表明灌水量是影响水稻耗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2 kg/(hm^(2)·mm),比W1和W3处理分别提高6.91%和20.00%;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31 kg/(hm^(2)·mm),比D1和D2处理分别提高52.30%和8.02%。在各处理组合中,W1D2、W2D3、W3D3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4.45、4.87和4.41 kg/(hm^(2)·mm)。综合考虑水稻的增产和节水效果,灌水量为975.00 mm、种植密度为57.10万穴/hm^(2)时,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种植密度 灌水量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及碳利用效率的影响
6
作者 邹文秀 张乃文 +4 位作者 陈旭 严君 陆欣春 朱园辰 韩晓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4-656,共13页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 【目的】提高秸秆在土壤中的腐熟速度,有利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探究腐熟剂配合氮肥施用情况下微生物资源限制及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变化,以明确腐熟剂配施秸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机制,为农田秸秆腐熟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秸秆(S)、腐熟剂(D)、氮肥(N)及还田方式4个因素,具体处理包括:对照(CK),无添加;秸秆碎混(S);氮肥(N);秸秆碎混+氮肥(S+N);秸秆碎混+腐熟剂(S+D);秸秆碎混+氮肥+腐熟剂(S+N+D);秸秆尼龙袋填埋+氮肥+腐熟剂(SⅡ+N+D)。培养期为90天,于第30、60、90天进行破坏性取样,用电镜观测秸秆的纤维结构,分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MBC、MBN、MBP)和酶活性,计算酶活性化学计量比。【结果】相比CK和S处理,培养60、90天时S+N+D处理秸秆表面结构出现大量孔洞。各处理下微生物量及相关胞外酶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最高活性时期(培养60天),S+N+D较S+D处理MBC、MBN和MB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4.0%、55.0%和38.4%。SⅡ+N+D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显著低于S+N+D处理。根据土壤酶化学计量分析,各处理土壤均受碳、磷限制,最低土壤微生物碳限制出现在S+D(向量长度1.35±0.01)处理,最低磷限制出现在S+N+D(向量角度49.08°±1.42°)处理。除培养第30天外,S+N+D处理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均较高,且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微生物资源限制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腐熟剂与氮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减缓秸秆带来的土壤微生物资源碳、磷限制,进而加速秸秆的分解,提高碳利用效率,因此,建议在实施秸秆还田措施时,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和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熟剂 秸秆 氮肥 酶化学计量学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路浩 安志超 +5 位作者 王丽娜 周莹 白静 孙自杰 王炫迪 唐亚坤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 [目的]为明确陕西省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机制。[方法]基于MODIS数据产品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陕西省不同植被类型2001—2022年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空气温度(T)、降水(P)、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潜在蒸散发(ET_(0))及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明确WUE对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陕西省植被WUE多年平均值为(2.1±0.4)g/(mm·m^(2))(以C计),在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变化特征,年际间表现为不显著上升趋势(p=0.46),且在年内表现出单峰型变化特征。不同的植被类型WUE差异显著(p<0.05),WUE多年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为森林>湿地>农田>灌木>草地。森林WUE在2001—2022年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农田与湿地WUE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通过分析陕西省植被WUE与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偏相关系数,主导陕西省植被生态系统WUE影响因素面积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T(33.24%)>NDVI(30.80%)>VPD(27.70%)>ET_(0)(6.07)>P(2.08%)。[结论]陕西省植被WUE表现为不显著年际间上升趋势,中北部和南部地区植被WUE的变化主要受环境因素和NDVI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陕西省生态建设过程中水资源高效利用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植被水分利用效率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发 MODIS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家系养分利用效率
8
作者 陈丽娟 郝俊飞 +4 位作者 曹振宇 赵敏 侯思宇 张含国 张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6,共10页
以2年生15个落叶松家系苗为试验材料,施加氮、磷两种配方肥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组(CK),分析落叶松不同家系施肥后生物量、生物量增长量、苗高、苗高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差... 以2年生15个落叶松家系苗为试验材料,施加氮、磷两种配方肥料,以不施肥为对照组(CK),分析落叶松不同家系施肥后生物量、生物量增长量、苗高、苗高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差异性,以进行优良家系选择。结果表明:施肥后,15个家系的总生物量、苗高、地径、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与CK有差异显著(P<0.05)。方差分析表明,2次施肥处理与1次施肥处理的落叶松家系间的指标均值有极显著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2次施肥处理时的落叶松家系生物量与生物量增长量、地径、地径增长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地径与地径增长量、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生物量增长量与地径增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显示,综合得分前三的落叶松家系为15号家系(长73-11×日草103)、9号家系(长73-14×日草103)、2号家系(兴9×日76-2)。落叶松15个家系间所有指标平均变异系数提高了6.80%~22.31%。2、9、15号优良家系的生物量、地径相对总体均值分别提高了22.4%~26.8%、18.4%~23.5%。2、9号家系苗高提高了55.4%~62.8%,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22.3%~25.4%、15.7%~18.9%、30.1%~35.6%。对氮素及磷素利用效率高的落叶松家系为15号(长73-11×日草103)、9号(长73-14×日草103)、2号(兴9×日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氮、磷利用效率 优良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其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
9
作者 杨梅焕 王添晴 +6 位作者 李扬 苏立红 闫伟伟 王涛 李卓阳 李雅雯 童海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 [目的]分析中国黄土高原整体及不同分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探究其变化规律及背后的影响机制,为黄土高原植被管理与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国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20年MODIS遥感数据和逐日气象监测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强度。[结果](1)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08 gC/(m^(2)·mm·a)(p<0.05),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27 gC/(m^(2)·mm·a)(p<0.05)。(2)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空间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其中呈显著减少趋势的区域占18.56%,集中分布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的区域仅占3.23%,集中分布在湿润区。(3)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对年均风速、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但半干旱区和湿润区内植被WUE对年均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结论]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WUE除湿润区均呈减少趋势,其对叶面积指数的响应强度在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呈显著减少趋势,研究认为干旱区和半湿润区通过优化植被冠层结构或类型对于提高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变化趋势 响应强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0
作者 刘杨 周静 +1 位作者 梁晴 张鑫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50,共13页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田(S1)和不还田(S0)为主区,4种灌溉方式为副区:地表滴灌(DI)、地下滴灌(SDI)、地下滴灌下的根系交替灌溉(PRI)和漫灌(FP)。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均会显著影响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与S0相比,S1条件下的小麦穗数提高了0.66%~25.55%,其中,SDI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最高,分别达8346.3和167.6 kg/hm^(2)(2020—2021年)、8759.3和168.5 kg/hm^(2)(2021—2022年)。秸秆还田具有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潜力,且S1条件下,SDI处理较FP处理显著提高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57.35%)、灌溉水利用效率(97.35%)、氮素利用率(48.75%)、氮素偏生产力(8.75%)。DI、SDI、PRI处理的两年平均氮素偏生产力较FP处理分别增加4.8%、8.8%、0.6%。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水量的增加会增加土壤含水量,却会显著降低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综上所述,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均影响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其中秸秆还田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表层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选择秸秆还田下的地下滴灌处理,有利于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秸秆还田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多层网络嵌入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11
作者 盛科荣 李晓瑞 +1 位作者 吴石磊 李亚泽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505,共11页
采用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专利权转让数据和航班数据构建中国多层城市网络,实证检验了多层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特征。研究发现:①城市多层度数中心性和多层PageRank中心性对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 采用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专利权转让数据和航班数据构建中国多层城市网络,实证检验了多层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特征。研究发现:①城市多层度数中心性和多层PageRank中心性对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表明城市多层网络中心性成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来源。②多层网络嵌入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效应随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创业孵化能力、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增强,表明城市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着多层网络嵌入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关系。③非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分别受益于多层PageRank中心性和多层度数中心性的提升,中西部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从多层网络嵌入中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东部城市。城市多层网络嵌入的研究必然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城市网络 能源利用效率 吸收能力 网络资本 流动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叶片光合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作者 吴晓磊 刘俊明 +3 位作者 曹辉 付媛媛 黄超 高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8-627,共10页
为研究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调亏灌溉效应,于2021—2022年在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和N3(360 kg/hm^(2)),在拔节-抽穗期设置3个调亏水平:中度调亏(灌水量18 mm... 为研究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调亏灌溉效应,于2021—2022年在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和N3(360 kg/hm^(2)),在拔节-抽穗期设置3个调亏水平:中度调亏(灌水量18 mm,M)、轻度调亏(灌水量24 mm,L)和对照(灌水量30 mm,CK)。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_(n))受到调亏和施氮水平的显著影响,复水后各处理P_(n)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增长效应,补偿效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N3M、N3L处理表现出超级补偿效应,与复水前相比分别增长42.5%和32.4%。花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成熟期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成熟期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而轻度调亏能够促进花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干物质向籽粒方向转移,促进植株氮素、穗氮素积累,进而提高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运用Mintab 15.1软件建立冬小麦产量、WUE、NPFP与施氮量、灌水量的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当施氮量为214.6 kg/hm^(2)、灌水量为166.6 mm时,冬小麦产量为10973.1 kg/hm^(2),WUE为2.7 kg/m^(3),NPFP为52 kg/kg,复合合意性最高为0.7,综合效益符合预期目标。因此,施氮量214.6 kg/hm^(2)结合拔节-抽穗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能使冬小麦保持较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可作为该地区适宜的冬小麦调亏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调亏灌溉 复水 净光合速率 补偿效应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技术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作者 杨慧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高盼 徐莹莹 张巩亮 闫锋 董扬 申惠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8-24,共7页
为了有效提高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大豆产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常规喷灌和浅埋滴灌两个灌溉处理,选用两个大豆主栽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优化大豆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并提升产量。结果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满足大豆关键生育时期... 为了有效提高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大豆产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常规喷灌和浅埋滴灌两个灌溉处理,选用两个大豆主栽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优化大豆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并提升产量。结果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满足大豆关键生育时期的水分需求。浅埋滴灌通过水分分次供给,能够增加大豆群体效应。对比常规喷灌,浅埋滴灌能够使大豆齐农7号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27.71%、34.87%和25.30%,使黑农531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25.09%、38.04%、52.97%、11.45%和24.68%;浅埋滴灌对比常规喷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02%~26.87%,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7.30%~27.93%。浅埋滴灌通过多次少量水分供应,优化大豆植株群体性状,提升产量性状,进而提升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浅埋滴灌 大豆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农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提升路径
14
作者 蒋志辉 王悦 谢成兴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为探究新疆农地利用效率,本研究基于2010—2020年新疆13个地区的数据,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和fsQCA方法对农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新疆各地农地利用整体效率11年平均值均小于0.2,乌鲁木齐市... 为探究新疆农地利用效率,本研究基于2010—2020年新疆13个地区的数据,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和fsQCA方法对农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新疆各地农地利用整体效率11年平均值均小于0.2,乌鲁木齐市自然禀赋高、人才优势明显,是整体效率最高的地区;新疆各地农地利用效率核密度曲线呈现出整体向左移、宽度逐渐变小的趋势,新疆各地农地利用效率的差距正在缩小,逐渐呈现集中趋势;新疆农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010年各地农地利用效率差距较大,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缩小,新疆农业发展日趋均衡;新疆农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的组态分析结果主要包括4种模式:工业化水平-种植结构二元主导模式、经济与农业机械化双力协同主导模式、产业结构主导模式和多元协同促进模式。研究表明,新疆农地利用效率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为促进新疆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政府应关注农产品销售,合理倾斜农业资源,加强种植结构调整,注重经济水平提高,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地利用效率 SBM模型 fsQCA分析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胡贤辉 何丽华 +1 位作者 谭芬 文高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2-362,383,共12页
[目的]探究异质性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差异,为异质性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改进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基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本—收入二维视角,划分异质性农户类型,运用常德市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借助SBM—DEA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了异... [目的]探究异质性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差异,为异质性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改进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基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本—收入二维视角,划分异质性农户类型,运用常德市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借助SBM—DEA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了异质性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Ⅰ类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为0.818,Ⅱ类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为0.720,Ⅲ类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为0.682,Ⅳ类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为0.619。(2)耕地经营规模对Ⅱ类农户有一定正向影响且对Ⅲ类和Ⅳ类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收入占比对Ⅰ类、Ⅱ类和Ⅳ类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仅显著正向影响Ⅰ类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家庭人均纯收入显著正向影响Ⅱ类和Ⅳ类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纯农业劳动力占比对Ⅰ类和Ⅲ类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农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Ⅳ类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地块平均面积和农技培训参加次数对4类异质性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异质性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种植制度下异质性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不同。应聚焦农户异质性,针对不同农户群体开展相应引导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率 异质性农户 SBM-DEA模型 TOBIT模型 常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16
作者 沈静 林承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8-1181,共14页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 智能化能够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效率,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智能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和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度了城市智能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再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此外,研究发现智能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即智能化对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但对西部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结构在东部和中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劳动力技能结构在西部城市没有起到中介作用。本文提出应当继续推进中国城市智能化建设并推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升,强化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智能化 城市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效率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形成机制
17
作者 薛建春 丁志斌 曹凌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8-1408,共11页
探索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区域协同减污降碳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超效率松弛测度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各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借助引力模型描述其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 探索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区域协同减污降碳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超效率松弛测度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各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借助引力模型描述其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探索能源利用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但关联紧密程度不强;鄂尔多斯、东营、榆林、郑州和济南位于关联网络的中心,滨州、泰安、海东、吴忠和巴彦淖尔等处于网络边缘位置,“鄂尔多斯→银川”“榆林→银川”和“榆林→庆阳”等关联关系是关联网络重要关系枢纽;空间关联网络的4个聚类板块内外溢出关系明显;地理近邻、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绿色创新水平相近的城市之间更易形成能源利用效率关联网络,平均气温、流域近邻、城镇化率、技术进步等是影响关联网络形成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利用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形成机制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韩晓晨 刘雨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目的]探究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减排和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22年下辽河平原区32个农业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 [目的]探究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低碳减排和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22年下辽河平原区32个农业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Tobit模型等分析各县(市、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内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值为1.014,大部分处于最优状态以上,效率水平呈轻微下降态势。研究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研究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但大多数区域的集聚效应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聚区域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下辽河平原区耕地绿色利用效率自西向东呈轻微倒U形,且西部略高;自南向北呈U形,且南部略高。[结论]通过Tobit模型分析得出,农村居民人均播种面积和政府支农力度对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耕地复种指数、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效率呈负向影响,说明目前下辽河平原区各区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发挥高值区域引领作用,以促进整个区域耕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SBM模型 耕地绿色利用效率 时空演化 聚集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财政支出如何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19
作者 岳立 姜丽雯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61,共15页
作为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财政政策工具,绿色财政支出通过资金支持效应和政策导向效应推进城市绿色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采用2010—2021年我国25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分析表... 作为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财政政策工具,绿色财政支出通过资金支持效应和政策导向效应推进城市绿色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采用2010—2021年我国25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度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分析表明:绿色财政支出显著提升了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绿色技术创新和公众环境关注度发挥了中介作用,财政压力、创业活跃度、环境规制则产生了调节作用,即绿色财政支出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提高公众环境关注度来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财政压力减小、创业活跃度提高、环境规制增强会强化绿色财政支出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财政支出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及非资源型城市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不显著。因此,应改善财政状况,提高绿色财政支出强度、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公众环境关注度和创业活跃度,激励创业发展,加强环境规制,持续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绿色财政支出 绿色技术创新 公众环境关注度 财政压力 创业活跃度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用地结构对生产空间利用效率影响研究——基于用地比价失衡与产业升级视角
20
作者 江曼琦 赵佩佩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82,共21页
城市产业用地结构本应派生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但是中国产业用地结构脱离产业结构变动已成为难以忽视的事实,尤其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完全背景下,不合理用地比价引发的产业用地结构失衡问题已对生产空间利用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城市产业用地结构本应派生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但是中国产业用地结构脱离产业结构变动已成为难以忽视的事实,尤其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完全背景下,不合理用地比价引发的产业用地结构失衡问题已对生产空间利用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产业用地是引致需求角度出发,阐明用地比价、产业结构、产业用地结构之间的关联,建立起产业用地结构影响生产空间利用效率的理论框架。利用影响渠道分析和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实证探究中国城市合理的服务业生产用地与工业用地结构关系。研究表明,产业用地结构与生产空间利用效率间存在倒U形关系,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服务业生产用地与工业用地面积比值尚未达到合理拐点;政府干预下过高的服务业生产用地与工业用地比价会抑制合理用地结构形成,并通过企业选择机制影响用地效率;用地结构通过产业结构对空间利用效率施加影响存在“门槛效应”,目前大多数城市未迈过门槛值,仍需同步提升服务业占经济比重和服务业生产用地比重。因此,优化城市生产空间利用效率应向产业用地结构寻求“红利空间”,在持续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形成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联动发展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用地结构 生产空间利用效率 产业用地比价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