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兼谈刑事判例制度 被引量:17
1
作者 雷安军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对于当前我国的反腐败形势和刑事法制建设而言,《刑法修正案(七)》规定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具有其特殊性,需要理论和实务界更为准确地认识。现有的规定在犯罪主体、客观方面、犯... 对于当前我国的反腐败形势和刑事法制建设而言,《刑法修正案(七)》规定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具有其特殊性,需要理论和实务界更为准确地认识。现有的规定在犯罪主体、客观方面、犯罪对象等方面存在缺陷,需要通过立法修正、司法解释和刑事判例制度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影响力 刑事判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国祥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2-149,共8页
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扩大了受贿犯罪的犯罪圈,是我国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衔接的重要内容。不过,我国《刑法修正案(七)》规定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影响力... 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扩大了受贿犯罪的犯罪圈,是我国刑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衔接的重要内容。不过,我国《刑法修正案(七)》规定的"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的"影响力交易罪"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对两者进行比较与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影响力交易罪 刑法修正案 反腐败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共犯问题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开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0-66,共7页
国家工作人员与关系人实施共同受贿犯罪时,立足实行行为并综合考察受贿故意和职务、取财行为的时间和内容等要素,判断核心角色以确定共犯性质;国家工作人员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共犯时,与受贿罪形成观念竞合,应以受贿罪论处以实现罪刑均... 国家工作人员与关系人实施共同受贿犯罪时,立足实行行为并综合考察受贿故意和职务、取财行为的时间和内容等要素,判断核心角色以确定共犯性质;国家工作人员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共犯时,与受贿罪形成观念竞合,应以受贿罪论处以实现罪刑均衡,关系人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论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受贿 共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密切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之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戚进松 田美妍 《法治研究》 2011年第1期67-71,共5页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提出了一个模糊术语——"关系密切人",其内涵和外延的认定,以及与其他"关系人"的区分,给司法实践带来了问题。笔者拟从"关系密切人"的范围入手,...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提出了一个模糊术语——"关系密切人",其内涵和外延的认定,以及与其他"关系人"的区分,给司法实践带来了问题。笔者拟从"关系密切人"的范围入手,界定不同的罪责情形,指导司法实践。更从长远着眼,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衔接,提出立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密切人 利用影响力受贿 共同受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高锋志 豆忠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28,共4页
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主体的认定问题,应结合立法目的、惩治重点,从实质的角度准确理解、分别把握。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与共同受贿共犯的区别问题,应以国家工作人员有无对贿赂的认识,以及与行贿人之间的具体意思联络内容,结合司法... 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犯罪主体的认定问题,应结合立法目的、惩治重点,从实质的角度准确理解、分别把握。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与共同受贿共犯的区别问题,应以国家工作人员有无对贿赂的认识,以及与行贿人之间的具体意思联络内容,结合司法解释中关于"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的规定分别把握。关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对合行为,应以行为人主观行贿意思的具体内容为标准,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区别认定为无罪或行贿罪(未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主体 共犯 对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推定与证明困难——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为切入点 被引量:4
6
作者 蒋晗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证明的困难限制了其实践操作性,引入刑事推定有利于破解证明困难造成的诉讼僵局。作为证据证明的补充手段,刑事推定在司法证明中具有可用性。但基于推定的或然性本质,应对事实推定的运用和法律推定的创制进行严格规制...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证明的困难限制了其实践操作性,引入刑事推定有利于破解证明困难造成的诉讼僵局。作为证据证明的补充手段,刑事推定在司法证明中具有可用性。但基于推定的或然性本质,应对事实推定的运用和法律推定的创制进行严格规制。推定处于实体和程序的交界处,证明困难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借助推定这一视角反思和改进我国的刑事立法,拉近实体与程序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刑事推定 证明困难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之行为主体解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淑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7-149,共3页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现行法律、司法解释不统一和立法用语的模糊,以致理论界对本罪行为主体中表述的"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和"离职"等词语所涵括人员范围的理...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修正案(七)》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现行法律、司法解释不统一和立法用语的模糊,以致理论界对本罪行为主体中表述的"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和"离职"等词语所涵括人员范围的理解存在较大争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利用影响力收贿罪的立法目的和社会的一般观念,近亲属应当包括三代以内的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和姻亲关系,立法统一界定近亲属的范围势在必行;关系密切的人应当包括近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且能够对其产生足够影响力或者心理强制力的人员;离职应当是离休、退休、辞职、辞退或被开除等不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近亲属 关系密切的人 离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独立法定刑的法理分析
8
作者 刘细良 樊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一般受贿罪在本质与外延上存在较大差异。行为主体应扩大至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具有影响力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行为人所利用的条件,应是非制约关系的社会影响力。分析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的独立性,从学理与实践上...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一般受贿罪在本质与外延上存在较大差异。行为主体应扩大至与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具有影响力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行为人所利用的条件,应是非制约关系的社会影响力。分析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的独立性,从学理与实践上论证对其进行独立立法的根由、为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提出具体的立法构成要件,可为严密我国刑事法网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独立罪名 立法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法律适用探析
9
作者 张传伟 张霞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110,共4页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罪,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公约》中影响力交易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为贿赂型犯罪体系的科学建构提...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罪,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公约》中影响力交易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为贿赂型犯罪体系的科学建构提供了法律依据。应从主体、行为表现方面对不同的受贿犯罪进行界分,区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的共犯。法律解释对"利用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影响力"和"关系密切人"的规定还存在缺陷,应进一步明确它们的范围和含义,扩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范围,增加单位犯罪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贿 利用影响力受贿 关系密切人 法律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理解析
10
作者 李海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1,共4页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与受贿罪是两个截然独立的罪名,又不属于职务犯罪的范畴,但在程序上却归人民检察院专属管辖。从身份犯的视角考察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其犯罪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同时不以被利用的国家工...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既与受贿罪是两个截然独立的罪名,又不属于职务犯罪的范畴,但在程序上却归人民检察院专属管辖。从身份犯的视角考察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其犯罪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及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同时不以被利用的国家工作人员是否知情为必要条件。而在对向犯的基点上,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对向行为犯罪化既符合对向犯的基本理论,又顺应我国当前的反腐需求,并有利于保持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贿赂犯罪 构成 对向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的实质解释
11
作者 黄丽勤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8,共8页
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是指实际上影响并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不是指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的实际关系"密切"。"关系密切的人"与受贿罪共犯中的&qu... 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关系密切的人"是指实际上影响并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不是指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的实际关系"密切"。"关系密切的人"与受贿罪共犯中的"特定关系人"适用的场合不同,抽象地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意义。国家工作人员也可成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关系密切的人 特定关系人 国家工作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研究
12
作者 梅林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5-90,共6页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的罪名,该行为入罪既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也是出于完善我国刑法贿赂犯罪法律体系的要求";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和犯罪主观方...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的罪名,该行为入罪既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也是出于完善我国刑法贿赂犯罪法律体系的要求";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和犯罪主观方面与一般贿赂犯罪有明显的区别,需要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以期对该罪名的适用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价值 适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立及其适用论
13
作者 王英霞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00-101,共2页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即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影响力交易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该罪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有其合理基础,司法实践中应把握好该罪名的构成要件、违法性阻却事由以及该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合理性 构成要件的该当性 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疑难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煜 《法治研究》 2015年第2期37-49,共13页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设置比较复杂。当前,对该罪主体即关系密切人的范围如何确定,主观方面是否需对谋取不正当利益明知,客观方面有哪些行为方式以及利用影响力受贿与共同受贿、斡旋受贿、行贿、介绍贿赂如何区分,如何准确判断利...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设置比较复杂。当前,对该罪主体即关系密切人的范围如何确定,主观方面是否需对谋取不正当利益明知,客观方面有哪些行为方式以及利用影响力受贿与共同受贿、斡旋受贿、行贿、介绍贿赂如何区分,如何准确判断利用影响力受贿既遂未遂等问题,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亟需予以研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 主体范围 行为方式 行为区分 既遂未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