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田枣树/小麦系统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伟 段志平 +4 位作者 郝向东 林海荣 王宝驹 甘雅文 李鲁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9-154,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和田地区枣树/小麦系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复合群体对不同土壤深度土壤矿质氮素吸收的差异,阐明复合系统对氮素高效利用的空间生态位补偿机制。以骏枣和新冬20号为实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复合系统氮素的...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和田地区枣树/小麦系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复合群体对不同土壤深度土壤矿质氮素吸收的差异,阐明复合系统对氮素高效利用的空间生态位补偿机制。以骏枣和新冬20号为实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复合系统氮素的吸收利用。间作体系的N吸收量、NDFF、氮素利用效率较单作加权平均值高;枣树的氮素利用率低于小麦;各系统的氮素利用率最低值均出现在15N施入的120、200 cm处理;针对枣树/小麦复合系统内的氮素种间竞争,建议在田间管理中增施一定肥料以助于缓解这种氮素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 小麦 氮素 吸收利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不同品种磷运转和再利用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段海燕 徐芳森 王运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49,共4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定量测定并计算4个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97029、97073、97081、97105)在苗期、蕾期、花期、结角期和成熟期的磷运转和再利用情况,以期揭示磷高效的营养机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磷的运转和再分配方面都体现了...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定量测定并计算4个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97029、97073、97081、97105)在苗期、蕾期、花期、结角期和成熟期的磷运转和再利用情况,以期揭示磷高效的营养机制。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磷的运转和再分配方面都体现了"顶端优势",磷向生长中心运转和再分配最为活跃,但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差异。苗期缺磷对地上部的影响比对地下部大,磷高效品种97081苗期和蕾期根系具有较强的磷吸收能力,磷累积量大,但输出率较小,对磷的再利用程度较小;花期耐低磷的适应性反应转为增强再利用,养分开始向生长中心运转;结角期叶片贮备养分比例较大,生长后劲足;成熟期养分向生长中心转移彻底,使有限的磷发挥了最大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品种 磷运转 利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群 王万茂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25,共5页
研究目的:从区域层次上和时空尺度上研究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的成因及其驱动因素,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应用SPS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土地利... 研究目的:从区域层次上和时空尺度上研究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的成因及其驱动因素,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应用SPS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差异的实质是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在生态环境质量的刚性约束下,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现低占地经济增长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省区 土地利用差异 驱动因素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和土地利用差异对白腰雪雀冬季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米玛旺堆 旦增卓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0-14,共5页
选取西藏墨竹工卡县日多镇念村为研究地点,用单季节单物种模型,以不同气温、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参数,研究了栖息于海拔3000~4500m的白腰雪雀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白腰雪雀分布与该栖息地的裸地温度间存在负相关性。
关键词 白腰雪雀 土地利用差异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小麦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岁岐 山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9-573,共5页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WUE)是当前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管栽和田间干旱棚试验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 ,研究了 5个不同二倍体小麦种WUE的差异及其与根系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两种水分条件下 ,不同二倍体小麦种间WUE...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WUE)是当前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管栽和田间干旱棚试验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 ,研究了 5个不同二倍体小麦种WUE的差异及其与根系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两种水分条件下 ,不同二倍体小麦种间WUE存在显著差异 ,其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RR >DD >AA >BB ,说明R染色体组上可能存在控制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基因。不同二倍体小麦种根系生长及根系剖面分布也存在差异 ,其中一粒小麦 (A染色体组 )有最大的根系生长 ,而方穗山羊草 (D染色体组 )有最小的根系生长。对根系生长与WUE进行的回归分析表明 ,在二倍体小麦种上 ,WUE与其根系生长 (根重、根长 )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随根系生长 ,WUE降低 ,说明在二倍体小麦根系生长上存在对其水分利用不利的冗余。因此 ,在以水分高效利用为目标的小麦育种上 ,不应片面追求强大根系在抗旱方面的作用 ,而应以减少根系生长冗余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生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倍体小麦 水分 利用效率 利用差异 根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岳学文 方海东 +6 位作者 钱坤建 纪中华 杨艳鲜 潘志贤 彭辉 方晋 奎建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4963-14965,共3页
[目的]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为干热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生态恢复、物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省元谋县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例,采用TRIME-PICO-IPHTDR每月定期测定土... [目的]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为干热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生态恢复、物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省元谋县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例,采用TRIME-PICO-IPHTDR每月定期测定土壤水分,每个样地设3个重复,定期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cm处的土壤含水量。[结果]罗望子纯林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且含水量较高;银合欢间伐林土壤含水量高于银合欢与其他物种组合的人工林;在草本植物较多的人工林内,土壤含水量均较低。土壤0~20cm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40~60和60~80cm处变异系数旱季比雨季略大。不同林分组合对土壤水分影响明显,Ⅱ和Ⅵ为代表的用地类型土壤含水量较高,Ⅳ和Ⅴ中的20~60cm土壤含水量均下降,Ⅰ和Ⅲ中的80~10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均有小幅下降。[结论]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雨季含水量明显高于旱季,雨季土壤含水量变化速率高于旱季,植被郁闭度、草本层盖度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变异系数 土地利用差异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及调控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吴芬 徐萍 +1 位作者 郭海谦 张正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51-1567,共17页
缩减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差距是当前作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研究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形成机制及缩差增效途径,是大面积持续提高冬小麦现实生产力的迫切需求。本文概述了国内外作物产... 缩减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的差距是当前作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研究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形成机制及缩差增效途径,是大面积持续提高冬小麦现实生产力的迫切需求。本文概述了国内外作物产量差和效率差及调控技术途径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及调控途径研究进展。指出造成冬小麦产量差和效率差的五大因素为:品种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人为管理措施和技术因素以及农户决策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及调控技术途径的发展方向:建立基于云数据分析的区域化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智慧调控途径;拓展冬小麦轮作系统下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及调控途径的研究;创建区域模式化简化冬小麦缩差增效技术途径。冬小麦产量差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缩减技术创建是我国农业通向精准农业、绿色农业、均衡农业、高产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以上研究进展为我国冬小麦缩差增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差 资源利用效率差异 调控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偏好吸收硝态氮
8
作者 王玥双 《中国果业信息》 2017年第7期54-54,共1页
据《果树学报》2017年第6期《刺梨实生苗对硝态氮、铵态氮的吸收与利用差异分析》(作者王梦柳等)报道,为研究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对NO3^-、NH4^+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及其利用差异,探究不同供氮浓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刺梨对NO... 据《果树学报》2017年第6期《刺梨实生苗对硝态氮、铵态氮的吸收与利用差异分析》(作者王梦柳等)报道,为研究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对NO3^-、NH4^+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及其利用差异,探究不同供氮浓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刺梨对NO3^-和NH4^+的吸收特性,为刺梨氮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特性 刺梨 NO3^- NH4^+ 利用差异 动力学特性 差异分析 温度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作物生产低碳减排施肥策略有进展
9
《农家致富》 2018年第6期19-19,共1页
在保证作物产量水平的基础上,研究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策略,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求。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轻简化植棉创新团队在作物绿色可持续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探明了中国作物生产过程中具有最低碳排放... 在保证作物产量水平的基础上,研究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策略,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求。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轻简化植棉创新团队在作物绿色可持续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探明了中国作物生产过程中具有最低碳排放的化肥类型,并提出相应施肥策略。在不考虑作物对不同化肥类型吸收利用差异的情况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最低排放类型化肥的施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 碳减排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施肥 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 生产过程 利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