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许彭鹏 钱樱 +3 位作者 陈秋生 李良群 张莉 赵维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40例中122例经过治疗后获得缓解,其中56例接受2个月1次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RM),中位维持8次(RM组);66例不接受任何抗淋巴瘤药物治疗(non-RM组)。结果:RM组及non-RM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级、Ann Arbor分期、FLIPI及FLIPI2评分等临床及病理特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RM组和non-RM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9.7%和77.6%(P=0.043),其2年总生存(OS)分别为100%和98.6%(P=0.131)。无论在整体队列、RM组或non-RM组中,FLIPI2均可将患者分为预后显著差异的3个危险组别(P<0.001)。亚组分析显示,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RM组较non-RM组的PFS显著提升;但在FLIPI2高危组中,RM与non-RM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55.6%和46.9%(P=0.920)。结论: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缓解的FL患者,无论是否行RM,FLIPI2均对其预后判别具有重要意义。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均可以从RM治疗中获益,但是高危患者中RM治疗的意义仍值得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罗伟 冀林华 +6 位作者 耿惠 马晓静 熊华 尹启超 殷玉娟 余琳 马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58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联...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58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周期后的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并统计两组患者1和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P<0.05)。观察组贫血、肝功损伤、消化道反应、口腔溃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健康状况、社会职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21%和62.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和31.03%(P<0.05)。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加甲氨蝶呤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甲氨蝶呤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全顺 赵瑜 +4 位作者 王书红 李红华 黄文荣 高春记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76-679,共4页
利妥昔(rituximab,RTX)单克隆抗体能够迅速减少循环血液中B细胞的数量,导致血液免疫球蛋白减少。有关RTX引起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也一直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我们研究了RTX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淋巴瘤血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2004年1月至2... 利妥昔(rituximab,RTX)单克隆抗体能够迅速减少循环血液中B细胞的数量,导致血液免疫球蛋白减少。有关RTX引起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也一直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我们研究了RTX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淋巴瘤血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用CHOP和R-CHOP治疗的18岁以上成年人初治CD20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共12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CHOP和R-CHOP两个组,记录两组病人各阶段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剔除治疗前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的病例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个疗程结束后R-CHOP组82例基线免疫球蛋白正常的病人中,IgG水平比基线值下降超过20%的病人,占85.4%,低于正常值下限者占47.6%;IgA水平较基线值下降超过20%的病人同样占85.4%,低于正常值下限者占48.8%;IgM水平较基线值下降超过20%的病人占87.8%,低于正常值下限者占52.4%。CHOP组共24例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是RTX联合CHOP方案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免疫球蛋白血症水平多在停止治疗1年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减少甚至可以持续2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单克隆抗体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复发难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17
4
作者 韩晓丹 周健 +4 位作者 喻凤宽 房佰俊 张龑莉 魏旭东 宋永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66,共5页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复发难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纳入12例复发难治的I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地塞米松40 mg...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复发难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纳入12例复发难治的I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每周1次,连用4周;地塞米松40 mg,连用4d环磷酰胺500 mg/m^2,两周1次,连用2周。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FN-r和IL-4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调节性淋巴细胞Breg、Treg和Th17的水平,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监测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中6例(50.00%)获得完全缓解,4例(33.33%)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的平均值为(12.83±6.01)×10~9/L,治疗后血小板的平均峰值为(115.42±76.60)×10~9/L,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IFN-r/IL-4比值(5.89±2.30)较治疗前(7.00±2.73)下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后外周血Breg细胞(21.27±4.28)%较治疗前(15.48±1.67)%升高(P<0.001),Treg/Th17比值(3.07±1.50)较治疗前(0.98±0.45)升高(P<0.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1例),继发性高血压和高血糖(1例),呼吸道感染(2例)。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和地塞米松联合环磷酰胺可改善复发难治ITP患者的疗效,且患者耐受性较好,其机制可能为促使辅助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淋巴细胞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单克隆抗体 TH1/TH2 调节性B细胞 调节性T细胞 Th1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8
5
作者 顾卫军 徐卫 +7 位作者 钱思轩 吴雨洁 洪鸣 陈丽娟 吴汉新 陆化 仇红霞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38-942,共5页
为了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采用FCR方案(2-6个疗程)治疗5例CLL患者,其中2例初治、3例复治。FCR方案包括氟达拉滨25mg/m2第2-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mg/m2第2-4天静... 为了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采用FCR方案(2-6个疗程)治疗5例CLL患者,其中2例初治、3例复治。FCR方案包括氟达拉滨25mg/m2第2-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mg/m2第2-4天静脉滴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28天1个疗程。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结果表明:3例达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中2例MRD检测为阴性。FCR方案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FCR方案对CLL的治疗有确切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FCR方案 单克隆抗体 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素霞 朱宏丽 +11 位作者 郭搏 卢学春 范辉 林洁 杨波 刘洋 杨洋 冉海红 翟冰 韩卫东 王瑶 姚善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7-1121,共5页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基础上,采用CIK细胞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输注(2-3)×109CIK细胞2次,同时给予rhIL-2 1 MU/d皮下注射,连续10 d,观察CIK细胞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成功扩增出所需的CIK细胞,培养后的CIK细胞以CD3+和CD8+细胞为主,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后,原发眼眶淋巴瘤及左肾上极病变完全消失,5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IK细胞治疗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龄眼眶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分期较晚的患者,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小剂量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眼眶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重症狼疮肾炎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易亮 罗福漳 +1 位作者 邓朝蓬 吴秉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02-1104,共3页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与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诱导治疗难治性重症狼疮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27例经肾活检诊断为Ⅲ+Ⅴ、Ⅳ+Ⅴ型的活动性LN患者,分为2组。RTX组(12例):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500 mg静脉冲击治疗3 d联合...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与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诱导治疗难治性重症狼疮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27例经肾活检诊断为Ⅲ+Ⅴ、Ⅳ+Ⅴ型的活动性LN患者,分为2组。RTX组(12例):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500 mg静脉冲击治疗3 d联合环磷酰胺0.8 g静脉冲击治疗2次(0、2周)后,尽快在8周内使激素减量至较小剂量(≤10 mg/d)维持,利妥昔单抗(375 mg/m2)分别于第0、2、4、6周,每2周使用1次,共4次。CTX组(15例):甲基强的松龙500 mg静脉冲击治疗3 d后,按标准激素疗程维持治疗,联合每月使用环磷酰胺0.8 g静脉冲击维持治疗1次。比较两组治疗3、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及无效(NR)。结果:治疗3个月时,RTX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CTX组(75.0%vs 26.7%,P<0.05)。治疗6个月时,RTX组的完全缓解率高于CTX组(66.7%vs 20%,P<0.05),RTX组有效率高于CTX组(83.3%vs53.3%,P>0.05);RTX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减少,血清白蛋白、C3、C4增加,CD19+B细胞百分比下降,比CT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出现不良反应较CTX组无增加。结论:与传统CTX组相比,利妥昔单抗具有快速有效地诱导难治性重症LN缓解、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单克隆抗体 环磷酰胺 诱导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中期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陆晓林 朱海燕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41-1244,共4页
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利妥昔单... 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PET/CT已替代传统CT检查,成为初诊患者精确分期和治疗过程中评估疗效的标准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介绍中期PET/CT的定义、判读方法、预后价值及危险度分层来阐明中期PET/CT在DLBCL诊治过程中的驱动意义,并对近年来关于中期PET/CT驱动的治疗调整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PET/CT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治疗调整 单克隆抗体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γRIIIa基因多态性对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介导的NK细胞杀伤Raji细胞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屈钰华 黎阳 +4 位作者 吴燕峰 方建培 黄绍良 黄燕 魏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69-1274,共6页
由于FcγRIIIa的基因多态性可导致NK细胞上Fcγ受体(Fcgamma receptor,FcγR)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Fc段结合的亲和力不同,NK细胞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由于FcγRIIIa的基因多态性可导致NK细胞上Fcγ受体(Fcgamma receptor,FcγR)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Fc段结合的亲和力不同,NK细胞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也不同。本研究通过CFSE-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不同FcγRIIIa基因型的NK细胞对Raji细胞的ADCC效应强度,确定不同FcγRIIIa基因型的NK细胞所介导的AD-CC效应差异。用nest-PCR测定FcγRIIIa表型,用CFSE-PI双荧光染色法染色靶细胞(Raji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上CD3-CD56+及FcγRIIIa的表达以及Raji细胞上CD20的表达,计算细胞毒性。结果表明:FcγRIIIa-158V/V基因型的NK细胞ADCC细胞毒性指数为(69.05±2.38)%,FcγRIIIa-158V/F基因型的NK细胞ADCC细胞毒性指数为(39.63±3.86)%,与V/V基因型相比,V/F基因型的NK细胞对Raji细胞的ADCC效应明显较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50,p=0.000)。结论:FcγRIIIa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介导的NK细胞对Raji细胞的体外ADCC效应,以FcγRIIIa-158V/V基因型的NK细胞ADCC效应较FcγRIIIa-158V/F基因型的NK细胞ADCC效应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ΓRIIIA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单抗 肿瘤治疗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初步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立宇 张征 +4 位作者 宋陆茜 张曦 苏基滢 李晓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1-944,共4页
本研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难治、复发性ITP患者18例,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8... 本研究评价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难治、复发性ITP患者18例,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18例患者接受22个疗程的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有效率为68%,完全反应率为45%,部分反应和微小反应率为23%,无效率为32%。自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开始中位治疗反应时间为3周(1-17周),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3周(1周-42个月)。大多数反应持续时间短,随访中位时间20个月(1-52个月),36%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6个月,27%患者的治疗反应维持时间超过1年,随访结束,4例患者存在持续疗效。未行脾切除患者对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较脾切除患者好(P=0.037)。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及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脾切除的ITP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差。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难治性、复发性ITP,疗效较好,患者容易耐受,20%左右患者有远期疗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ITP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不宜作为继发性难治性肾病的挽救治疗措施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东亮 罗莉 +4 位作者 郑力仁 胡娜娜 万利 杨清华 张周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4645-4650,共6页
背景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用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已近20年,近年来其在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方面积累了一些循证医学证据,但对于较为明显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否适合应用RTX进行挽救性治疗,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目的观察RTX挽救性治疗继发... 背景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TX)用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已近20年,近年来其在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方面积累了一些循证医学证据,但对于较为明显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是否适合应用RTX进行挽救性治疗,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目的观察RTX挽救性治疗继发性难治性肾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2019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所有住院使用RTX治疗的成年难治性肾病患者48例。根据原发病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性肾病(PN)组和继发性肾病(SN)组,再将SN组依据RTX治疗前血肌酐(Scr)分为SN-NST亚组(Scr<300μmol/L)和SN-ST亚组(Scr≥300μmol/L)。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表面积、原发病),RTX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24 h尿蛋白(Upro)、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白蛋白(Alb)、Scr、CD4+细胞计数〕,计算CD4+细胞计数/WBC比例,记录RTX治疗期间严重不良事件〔包括严重感染全身(应用抗生素≥7 d或联合应用2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肾脏替代治疗(RRT)、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死亡等〕,RTX末次治疗后3个月肾脏转归情况(即是否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结果48例使用RTX治疗的难治性肾病患者均进行肾穿刺活检;PN组19例(39.6%),SN-NST亚组14例(29.2%),SN-ST亚组15例(31.2%)。SN-ST亚组患者年龄小于PN组和SN-NST亚组(P<0.05)。PN组患者RTX治疗前24 hUpro、RBC、PLT高于SN-NST亚组、SN-ST亚组,Alb低于SN-NST亚组、SN-ST亚组(P<0.05);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前Scr高于PN组、SN-NST亚组,CD4+细胞计数低于PN组、SN-NST亚组(P<0.05)。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Scr高于PN组、SN-NST亚组(P<0.05)。PN组、SN-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24 hUpro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SN-NST亚组、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WBC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RBC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PN组患者RTX治疗后PLT较同组治疗前降低,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PLT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PN组、SN-NST亚组患者RTX治疗后Alb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三组患者RTX单位时间体表面积的累积剂量比较〔PN组、SN-NST亚组、SN-ST亚组依次为(437±322)、(503±344)、(331±312)mg·月-1·(m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48,P=0.359)。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期间严重感染发生率、行RRT者比例及RTX末次治疗后3个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比例高于PN组(P<0.05);SN-ST亚组患者RTX治疗期间行RRT者比例、RTX末次治疗后3个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比例高于SN-NST亚组(P<0.05)。结论Scr≥300μmol/L的继发性难治性肾病患者应用RTX治疗对其肾病改善作用不明显,且会明显增加其严重感染和肾衰竭发生风险,故RTX不应作为这部分患者的挽救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单克隆抗体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挽救治疗 预后 感染 药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在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玉杰 王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2-856,共5页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EB病毒感染是导致PTLD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PTLD的治疗措施有减少免疫抑制剂、局部治疗(放疗/手术切除)、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化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EB病毒感染是导致PTLD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PTLD的治疗措施有减少免疫抑制剂、局部治疗(放疗/手术切除)、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化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商品名为美罗华)等,尤其随着美罗华的应用,使得PTLD的预后较前明显改善。本文主要就美罗华在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其中包括PTLD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美罗华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小茜 谢静远 牟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338,共6页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PGN)是我国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病因。PGN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PGN致病机制与肾脏局部免疫复合物沉积、...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PGN)是我国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病因。PGN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PGN致病机制与肾脏局部免疫复合物沉积、足细胞损伤、感染、补体系统调控异常等相关。目前,PGN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激素、细胞毒药物治疗,降脂,抗凝及抗血小板黏附等;如患者对现有治疗药物不敏感或不耐受其不良反应,则预后较差。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RTX)是一种人鼠嵌合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RTX与B淋巴细胞表面CD20抗原结合后可通过清除循环中B淋巴细胞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RTX最早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RTX亦对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效,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等,因此该药是否可用于治疗PGN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陆续有RTX治疗PGN的临床试验结果发表。该文主要就RTX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IgA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 B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及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4
作者 钭张琪 杨华 +3 位作者 张彬娥 张旭珍 夏宜东 金烈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20,共4页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极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同时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时可同时具备ANCA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极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同时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时可同时具备ANCA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vasculitis,AAV)和抗GBM肾炎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现作者总结1例2021年8月5日防城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抗GBM肾炎合并ANCA阳性患者,经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激素、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免疫抑制治疗后出现肺部感染,在肾脏功能未能恢复的基础上,经抗感染治疗肺部病变好转,患者病情稳定,各项指标趋于平稳,对该病的临床诊治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相关性血管炎 单抗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不同激素敏感性的ITP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俊秀 张焕新 +8 位作者 李德鹏 邢伟伟 李护君 陈伟 程海 曹江 李振宇 闫志凌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02-1606,共5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和依赖的ITP患者的疗效及其与激素敏感性的关系,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79例IT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对糖皮质激素无效的19例,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有60例。对所有患者给予...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和依赖的ITP患者的疗效及其与激素敏感性的关系,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79例IT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对糖皮质激素无效的19例,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有60例。对所有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4,d 7、14、21、28静脉滴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100 mg,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Tregs比例,BAFF、IL-2和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79例ITP患者经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后1、3、6及12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7%(63/79)、69.6%(55/79)、63.3%(50/79)和60.8%(48/79),其中对糖皮质激素无效(n=19)和存在糖皮质激素依赖(n=60)的ITP患者1、3、6和12个目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7.4%(n=9)vs 90.0%(n=54);36.8%(n=7)vs 80.0%(n=48);21.1%(n=4)vs 76.7%(n=46);21.1%(n=4)vs 73.3%(n=44),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两组治疗后1、3、6及12个月2组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70±0.43)%vs(3.47±0.72)%;(1.66±0.33)%vs(4.29±0.91)%;(1.71±0.37)%vs(4.44±0.97)%;(3.36±0.54)%vs(4.29±1.04)%。研究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依赖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血浆中BAFF,IL-2和sCD40L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糖皮质激素无效患者的BAFF、IL-2和sCD40L水平虽然也有降低,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患者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更有效,对Treg细胞、BAFF,IL-2和sCD40L调节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大剂量地塞米松 单克隆抗体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天来 刘永光 +1 位作者 赵明 郭颖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7年,分娩后移植肾失功,1年后行...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7年,分娩后移植肾失功,1年后行二次肾移植术。术后予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吗乙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肾功能正常。术后5 d患者出现突发尿少,移植肾区胀痛,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分子升高至14.29%,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y,DSA)阳性,血清肌酐(Scr)升高达606μmol/L,予血浆置换1次(血浆2 000 ml),置换后给予单剂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治疗18 d后复查PRA及DSA阴性,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患者随访至2011年6月,查PRA及DSA一直维持阴性,肾功能良好。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AMR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抗体 排斥反应 血浆置换 单抗 群体反应性抗体 供体特异性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治疗中不同单克隆抗体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7
作者 刘爽 蒋函錞 +1 位作者 吴晶晶 赵荣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5-743,共9页
目的:全面评估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治疗中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RTX)、托珠单克隆抗体(tocilizumab,TCZ)、替妥木单克隆抗体(teprotumumab,TM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 目的:全面评估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治疗中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RTX)、托珠单克隆抗体(tocilizumab,TCZ)、替妥木单克隆抗体(teprotumumab,TM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系统评价再评价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TAO治疗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4年1月。分别采用PRISMA 2020声明、AMSTAR 2量表和GRADE工具评估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及证据质量。结果:当前关于TAO治疗中3种单克隆抗体的系统评价在报告规范性、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方面仍存在不足。目前仍缺少3种单克隆抗体直接比较的证据,基于间接比较证据,TCZ可能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其次为TMB和RTX。有效性方面,TCZ、TMB可显著降低临床活动性评分、眼球突出度及生活质量,TCZ显著降低复视发生,RTX显著降低疾病应答,RTX及TCZ显著改善疾病失活率,RTX在复视、眼睑裂变化、NOSPECS评分与生活质量方面无显著差异。安全性方面的结论尚不一致,TCZ和TMB可能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而RTX在安全性方面与糖皮质激素或安慰剂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为TAO治疗中3种单克隆抗体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尽管TCZ在有效性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考虑到现有证据的限制性,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比较不同单克隆抗体在TAO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单克隆抗体 托珠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伞形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在淋巴瘤维持治疗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毕锡文 陈廷超 姜文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612-1615,共4页
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等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对于诱导治疗获得缓解后的滤泡淋巴瘤,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为治疗指南所推荐。... 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淋巴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等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对于诱导治疗获得缓解后的滤泡淋巴瘤,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为治疗指南所推荐。随着淋巴瘤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如何更好地把握维持治疗的适应症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利妥昔单抗用于淋巴瘤维持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抗 恶性淋巴瘤 维持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剂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降低致敏肾移植等待者HLA抗体的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凯文 程守钰 +7 位作者 朱平 刘艳君 刘桂欢 林恩宇 汤延淋 曾加义 叶楚津 余玉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3-499,共7页
目的:探讨单剂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TX)对等待肾移植的致敏患者脱敏治疗的效果及机制,观察单剂小剂量RTX作用下致敏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分析8名等待肾移植的致敏患者使用单剂小剂量(200 mg)RTX脱敏方案治疗前、后的临... 目的:探讨单剂小剂量利妥昔单抗(RTX)对等待肾移植的致敏患者脱敏治疗的效果及机制,观察单剂小剂量RTX作用下致敏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分析8名等待肾移植的致敏患者使用单剂小剂量(200 mg)RTX脱敏方案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使用Luminex单抗原珠和流式细胞术对致敏患者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及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抗HLA抗体在用药后3个月可降至用药前水平的(46.03±13.09)%;致敏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在RTX治疗后2周内清除,6个月时仍处于较低水平(24.1±17.4)个细胞/μL,B淋巴细胞重建以CD19^(+)CD5^(+)B1细胞和CD19^(+)IgD^(+)CD27^(-)幼稚性B细胞为主。结论:单剂小剂量RTX可降低部分致敏患者抗HLA抗体强度,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重建在用药后6个月仍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致敏患者 抗HLA抗体 单抗 B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疗效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0
作者 李尚茹 常旭婷 +2 位作者 武鹏霞 张捷 吴晔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43,共5页
背景儿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临床表型多样,根据病程可分为单相性和多相性,约50%的患儿表现为多相性病程。多相性MOGAD反复发作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预防多相性MOGAD复发的药物主要包括吗替麦考... 背景儿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临床表型多样,根据病程可分为单相性和多相性,约50%的患儿表现为多相性病程。多相性MOGAD反复发作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预防多相性MOGAD复发的药物主要包括吗替麦考酚酯、利妥昔单抗、硫唑嘌呤以及每月维持静脉注射IVIG,但目前预防复发的治疗方案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探讨利妥昔单抗(RTX)治疗MOGAD的有效性。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筛选有关RTX治疗MOGAD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9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以及对纳入文献行风险偏倚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年复发率(ARR)、无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27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TX治疗MOGAD的无复发率为32.4%(95%CI:2.9%~47.9%,I;=52%,P=0.03),应用RTX治疗MOGAD后ARR平均变化为-1.44(95%CI:-1.67~-1.21,I;=71%,P=0.004)。结论RTX虽然可降低MOGAD患者的复发频率,但无复发率仅为32.4%,此结论有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 免疫治疗 单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