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潘伟光 李一凡 +1 位作者 邓启文 张健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1例血液病患者痰标本分离出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23S rRNA V区域和23S rRNA 4个拷贝... 目的探讨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1例血液病患者痰标本分离出1株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23S rRNA V区域和23S rRNA 4个拷贝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耐药菌株23S rRNA V区域第2576位核苷酸发生G→U突变(G2576U),4个拷贝基因片段中,除拷贝1外,其他3个拷贝均发生G2576U突变。结论 G2576U点突变是该菌株的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感染患者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蒲彰雅 余治健 +7 位作者 陈重 邓向斌 白冰 李多云 刘晓军 韩雪莹 林佛君 邓启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345,350,共4页
目的研究1例患者体内利奈唑胺(LZD)耐药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特点。方法对1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其中2株分离自尿标本,8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粪肠球菌之间的同... 目的研究1例患者体内利奈唑胺(LZD)耐药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与定植株同源性特点。方法对1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10株粪肠球菌(其中2株分离自尿标本,8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粪肠球菌之间的同源性。结果患者进行LZD治疗前后,尿标本分离出的2株粪肠球菌均为LZD耐药株(MIC值分别为8 mg/mL,16 mg/mL),粪便中培养挑取的8株(治疗前6株,治疗后2株),其中LZD敏感4株,中介2株,耐药2株(MIC值波动在0.25~12 mg/mL)。通过PFGE分型检测提示10株粪肠球菌具有同源性。结论该例患者泌尿道和肠道检出的粪肠球菌具有同源性,提示LZD耐药肠球菌可能长期定植于患者体内,并可能发生移位导致耐药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临床 定植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与感染危险因素调查 被引量:10
3
作者 邹家齐 夏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的耐药机制并分析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2018年从住院患者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的LRE(MIC≥8 mg/L),利用PCR及测序技术检测菌株中的op...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的耐药机制并分析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2018年从住院患者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的LRE(MIC≥8 mg/L),利用PCR及测序技术检测菌株中的optrA、cfr、poxtA基因,23S rRNA V区突变以及由rplC和rplD编码的核糖体蛋白L3、L4的突变。回顾性收集LRE感染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LRE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年内共检出85株LRE,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获得optrA基因(98.8%),核糖体蛋白L4突变(36.5%)、L3突变(4.7%)。共纳入85例LRE感染病例组和85例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linezolid-susceptible Enterococcus faecalis,LSE)感染对照组。多因素分析表明,从外院转入(OR:2.8,95%CI:1.3~6.1,P=0.007)、高龄(≥60岁)(OR:2.3,95%CI:1.1~5.0,P=0.034)、恶性肿瘤(OR:5.5,95%CI:2.5~12.5,P<0.001)、气管插管(OR:3.8,95%CI:1.7~8.3,P=0.001)、先前碳青霉烯类(OR:0.1,95%CI:0~0.5,P=0.003)和氟喹诺酮类(OR:4.3,95%CI:1.4~13.7,P=0.013)的使用为L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携带optrA基因是LRE的主要耐药机制,外院转入、高龄、恶性肿瘤、气管插管、先前碳青霉烯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是L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optrA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的利奈唑胺耐药基因optrA在粪肠球菌的水平转移机制
4
作者 杨佩霓 陈莉 +4 位作者 何薇 翟秀伟 吕梅 王清 杨旭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目的研究临床上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LREf)携带的optrA基因通过质粒介导在粪肠球菌间的水平转移机制。方法收集昆明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留取的非重复LREf,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仪进行鉴... 目的研究临床上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LREf)携带的optrA基因通过质粒介导在粪肠球菌间的水平转移机制。方法收集昆明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留取的非重复LREf,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仪进行鉴定,VITEK 2 Compact、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optrA基因,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LREf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LREf为供体菌、临床来源粪肠球菌为受体菌进行接合实验。结果共收集17株LREf,12株LREf的质粒检测出optrA基因,检测出多种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12株LREf菌株以ST16(50.0%)为主要分型。接合试验的24株接合子中有8株接合成功,接合率为33.3%,进一步分析发现,菌株接合前后位于质粒上的optrA基因上下游均存在IS1216E插入序列,且形成IS1216E-fexA-optrA-erm(A)-IS1216E样的转座单元。结论optrA基因可通过同时携带erm(A)、fexA基因的质粒介导在临床粪肠球菌间进行水平转移,而插入序列IS1216E在其水平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质粒 optrA 全基因组测序 水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rA基因介导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佩霓 李庆蓉 +4 位作者 杨旭 王清 和平安 吕梅 张双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1-1209,共9页
肠球菌是导致尿路感染、心内膜炎及医院相关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利奈唑胺被认为是治疗由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最后一种药物,然而自利奈唑胺被引入临床应用以来,不断有研究报道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inezolidinresistant En... 肠球菌是导致尿路感染、心内膜炎及医院相关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利奈唑胺被认为是治疗由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引起严重感染的最后一种药物,然而自利奈唑胺被引入临床应用以来,不断有研究报道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inezolidinresistant Enterococcus,LRE)的出现,已成为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获得可转移性恶唑烷酮耐药基因optrA是导致LRE的重要耐药机制,其在肠球菌中的扩散和流行,削弱了利奈唑胺治疗临床耐药菌株的疗效,应在临床应用中引起极大重视。本文综述了携带optrA基因的LRE菌株流行情况、参与optrA基因传播的可移动性遗传元件、optrA基因变体等,为临床控制LRE的流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等方面提供理论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利奈球菌 optr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万古霉素敏感粪肠球菌感染1例 被引量:6
6
作者 章义利 戴凌燕 +2 位作者 潘利伟 庄荣 应斌宇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7期955-956,共2页
关键词 利奈 万古霉素 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清清 吴云丽 +6 位作者 吴一波 林玉玲 闫小利 邱慧娜 张建明 郑廷金 张志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8-453,共6页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linezolid-insensitive Enterococcus,LISE)检出率及分布特点,分析LISE的主要耐药机制和分子分型,为LISE医院感染精准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linezolid-insensitive Enterococcus,LISE)检出率及分布特点,分析LISE的主要耐药机制和分子分型,为LISE医院感染精准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属细菌药敏试验数据,对经仪器法检测出的LISE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法进行确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LISE菌株的同源性。采用PCR法检测23S rRNA、rplC、rplD、rplV、optrA、poxtA、cfr、cfr(B)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结果2018—2019年共分离鉴定肠球菌522株,检测出LISE共44株(均为粪肠球菌),检出率为8.4%(44/522),其中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linezolid-intermediate Enterococcus faecalis,LIEf)占3.1%(16/522);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f)占5.4%(28/522)。利奈唑胺对28株LRE的MIC值为8~16 mg/L。44株LISE分布的科室主要为泌尿外科(43.2%,19/44)、肿瘤科(9.1%,4/44)、老年病科和肝胆外科(均为6.8%,3/44);标本来源主要为尿液52.3%(23/44)、抽出液18.2%(8/44)、分泌物13.6%(6/44)、引流液4.5%(2/44)。44株LISE分为32个不同的ST型,其中ST16是主要型别,占20.5%(9/44)。发现耐药基因阳性的LISE有33株,可分单耐药基因和双耐药基因两类。单耐药基因:optrA阳性为7株,rplD发生突变(C348T、A144G)的有10株。双耐药基因:同时携带optrA、cfr和同时携带optrA、poxtA的LRE各有1株;optrA阳性合并23S rRNA点突变(G2601C)的1株;optrA阳性合并rplC突变(C291T、C369T、T107A)的4株;optrA阳性合并rplD突变的9株。未发现任何耐药基因的LISE有11株。结论LRE菌株的主要耐药机制是携带optrA,该基因可用作耐药性筛选的标志。cfr、poxtA和23S rRNA突变参与耐药,但并不是主要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利奈不敏感球菌 泌尿外科 ST16 optrA 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粪肠球菌V区突变及耐药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睿 张美兰 +2 位作者 杜丽 蒲清泉 夏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4-828,共5页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是否能在体外诱导肠球菌产生高水平耐药,同时探索其耐药机制与23S rRNA的V区突变的关系,以及突变的基因拷贝数是否与耐药程度(MIC值)相关。方法 5株耐药机制未明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MIC:4-16μg/m L)持...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是否能在体外诱导肠球菌产生高水平耐药,同时探索其耐药机制与23S rRNA的V区突变的关系,以及突变的基因拷贝数是否与耐药程度(MIC值)相关。方法 5株耐药机制未明的利奈唑胺低水平耐药粪肠球菌(MIC:4-16μg/m L)持续给予利奈唑胺进行体外诱导,观察其耐药水平变化;采用PCR技术扩增诱导菌和ATCC 29212的23S rRNA的V区片段以及编码核糖体蛋白L3、L4基因片段,分析有无V区和L3、L4突变及V区突变拷贝数。结果通过利奈唑胺持续诱导,5株耐药菌的MIC值较原菌株获得8-32倍增加,最高MIC值超过256 mg/L;其中有3株菌23S rRNA的V583区发生G2576T突变,其余2株菌未发现V区突变;所有诱导菌未发现L3、L4核糖体蛋白氨基酸改变。结论利奈唑胺在体外可诱导粪肠球菌MIC值迅速增加,其V区G2576T突变与高水平耐药密切相关,且突变拷贝数量与MIC值增高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23S核糖体RNA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对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耘 郑波 +4 位作者 刘健 王珊 朱赛楠 薛峰 钟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21-723,745,共4页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对临床分离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多重PCR法鉴定屎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类型,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11种抗菌药物MIC值。结果75株临床分离万古霉索耐药屎肠球菌均携带vanA基因。万...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对临床分离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多重PCR法鉴定屎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类型,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等11种抗菌药物MIC值。结果75株临床分离万古霉索耐药屎肠球菌均携带vanA基因。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均敏感,MIC范围1-2mg/L。与红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相比,万古霉素敏感及耐药屎肠球菌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0.2%、13.9%、38.6%和37.6%;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对上述4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4.5%、8.0%、18.5%和5.3%。结论利奈唑胺对我国临床分离万古霉素敏感和耐药屎肠球菌均具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万古霉素 球菌 VA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体外诱导肠球菌耐药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席瑞 田素飞 +1 位作者 褚云卓 陈佰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 r...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对肠球菌耐药的体外诱导作用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9株临床分离肠球菌(5株粪肠球菌,4株屎肠球菌)以及质控菌株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的MIC,PCR法扩增耐药菌23s rRNA基因,DNA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 10株肠球菌均诱导出稳定的利奈唑胺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株比较增加了8~64倍,所有诱导耐药菌株的23s rRNA基因中均出现点突变。测序结果与NCBI Blast中E.faecium ATCC2727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576位发生G→U突变(G2576U)。结论利奈唑胺可诱导肠球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肠球菌23s rRNA基因的点突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体外诱导 菌株 最低抑菌浓度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血流感染的毒力及耐药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蒲彰雅 徐广健 +9 位作者 姚伟明 余治健 陈重 白冰 邓向斌 韩雪莹 林佛君 张波 胥志超 邓启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99-1003,共5页
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从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分离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分析患者治疗经过,2株分离菌编号为A、B,测定其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 目的对血流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从2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中分离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分析患者治疗经过,2株分离菌编号为A、B,测定其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毒力基因(esp、asa1、gelE、ace、agg、efaA、cylA、hyl)和利奈唑胺耐药相关基因,包括23SrRNA V区基因、cfr、cfr(B)及optrA基因片段,其中23SrRNA V区基因扩增产物送测序并分析有无突变位点。结果 2例患者培养出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后均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控制了临床症状。菌株A、B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敏感,对利奈唑胺中介(MIC均为4μg/mL),对万古霉素敏感(MIC分别为1μg/mL和4μg/mL)。2株菌均含有多种毒力因子,菌株A仅cylA、hyl为阴性,菌株B仅hyl、esp为阴性,其余毒力基因均为阳性。菌株A的23SrRNA V区存在G2621T突变,菌株B未发现突变位点。菌株A和B耐药基因cfr、cfr(B)、optrA均为阴性。结论此研究中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氨苄西林敏感,虽治疗结果提示利奈唑胺仍有效,但临床中选用利奈唑胺治疗需谨慎。靶位突变是该类药物重要的耐药机制,临床中治疗该类药物不敏感粪肠球菌感染需足够重视,其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球菌 细菌 机制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夏晴 吕梅 +3 位作者 李庆蓉 和平安 李江 杨旭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RE)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主要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分离的LRE菌株,根据LRE感染来源分为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分析两种感染的危险因...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RE)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主要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分离的LRE菌株,根据LRE感染来源分为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分析两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PCR和测序技术等方式检测菌株已知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结果共检出38株LRE。排除资料不完整病例,共纳入16例医院获得性LRE感染组和64例医院获得性利奈唑胺敏感肠球菌(LSE)感染对照组,17例社区获得性LRE感染组和68例社区获得性LSE感染对照组。医院获得性LRE感染单因素分析表明,气管插管、入住ICU、膀胱冲洗是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气管插管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社区获得性LRE感染单因素分析表明,复数菌感染、低蛋白血症是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低蛋白血症、复数菌感染是独立危险因素。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LRE耐药机制均主要为携带optrA基因(分别为61.5%和78.9%)。结论携带optrA基因为LRE主要耐药机制。医院获得性和社区获得性LRE感染危险因素分别为气管插管和低蛋白血症、复数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危险因素 optrA 社区感染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培 林东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44,共4页
肠球菌系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及女性生殖道中,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医院感染.由于细菌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双重特性,以及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造成的高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 肠球菌系革兰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及女性生殖道中,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医院感染.由于细菌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双重特性,以及各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造成的高选择性压力,导致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肠球菌增多,甚至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i,VRE).2000年利奈唑胺上市,是首个应用于临床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MDR革兰阳性菌感染,尤其是治疗V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来,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同时新耐药机制的发现也使此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遇到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株对利奈唑胺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方颍 黄永禄 +3 位作者 蔡加昌 林晓伟 张嵘 吕火烊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7-480,共4页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临床株对利奈唑胺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1-2014年浙江省人民医院900株金葡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利奈唑胺药敏,对筛选到的耐药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常用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对其耐药...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临床株对利奈唑胺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1-2014年浙江省人民医院900株金葡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利奈唑胺药敏,对筛选到的耐药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常用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对其耐药基因cfr、optr A、23S r RNA基因第5功能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对cfr或optr A基因阳性的菌株进行基因周围序列分析和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临床分离金葡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1%(1/900),仅发现1株耐药株,该菌株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对利奈唑胺MIC为8 mg/L、头孢西丁48 mg/L、青霉素32 mg/L、环丙沙星128 mg/L、克林霉素32 mg/L、氯霉素128 mg/L、万古霉素0.75 mg/L、替考拉宁0.5 mg/L。除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PCR结果显示该菌株cfr基因为阳性,optr A阴性,无23S rRNA突变。该菌株携带的cfr基因位于"Tn4001-like转座子-cfr-orf1-ISEnfa4"复合转座子中,并定位于一个39 504 bp的质粒上。该菌株的MLST分型为ST5。结论临床分离金葡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率低,发现1株cfr基因介导的利奈唑胺耐药株,cfr基因位于质粒上一个常见的复合转座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cfr基因 利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分离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耐药性及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洋 吴湜 +4 位作者 郭燕 叶信予 朱德妹 林东昉 徐晓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及病原菌耐药特点。方法收集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液分离株,并测定药敏;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cfr及23S rRNA耐药突变;临床分离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病例资料...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及病原菌耐药特点。方法收集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血液分离株,并测定药敏;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cfr及23S rRNA耐药突变;临床分离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病例资料分析。结果从3例患者血标本中分离到5株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这些临床分离株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仅对糖肽类、利福平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5株耐药菌的23S rRNA均存在突变,4株携带cfr基因;PFGE显示5株临床株属同一谱型;3例患者均有留置深静脉导管,2例曾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结论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表型;头状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由23S rRNA突变及cfr基因导致;长疗程使用利奈唑胺及留置深静脉导管可能是此类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血培养 头状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蓓蓓 王睿 +1 位作者 白楠 蔡芸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突变选择能力;研究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MP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琼脂微量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3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突变选择能力;研究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MP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琼脂微量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3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分离菌株的MPC和MIC;采用线性回归法比较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MRSA的MPC和MIC的相关性;结合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预测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MRSA的防耐药突变体选择能力。结果: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35株MRSA的MPC90值(抑制90%的细菌发生细菌耐药的最低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分别为16、8μg/mL,选择指数(MPC90/MIC90)均为8。两药对MRSA的MPC和MIC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32和0.008。结合两药药代动力学参数,利奈唑胺药物浓度在整个给药间隔落在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MSW)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在大部分给药间隔落在MPC之上。结论:万古霉素对MRSA的防耐药选择能力强于利奈唑胺;MPC和MIC的相关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万古霉素 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突变突变体选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基因介导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崔兰卿 吕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1-544,共4页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第1个用于临床的口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是临床上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RSA)、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等感染的重要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第1个用于临床的口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是临床上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RSA)、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等感染的重要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活性。与其他同样作用于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不同(例如氯霉素、林可霉素影响肽链合成),利奈唑胺在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发生作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葡萄球菌 cfr基因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陆杨 吕晓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7-1122,共6页
葡萄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可引起人体多种严重感染,其耐药性的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利奈唑胺是继万古霉素后治疗耐药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上市后不久临床便出现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引起各界高度重视。持续监测全... 葡萄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可引起人体多种严重感染,其耐药性的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利奈唑胺是继万古霉素后治疗耐药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上市后不久临床便出现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引起各界高度重视。持续监测全球利奈唑胺耐药菌流行动态,探索利奈唑胺耐药株的耐药机制,有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防控耐药菌的产生及广泛传播。本文就2010—2016年有关葡萄球菌属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国内外葡萄球菌利奈唑胺耐药形势并详细阐述其主要的耐药机制,包括靶位突变(染色体、核糖体蛋白L3和L4突变),甲基转移酶及ABC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机制,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耐药菌的感染防控及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 葡萄球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23SrRNAV区基因变异检测
19
作者 郑金鑫 李多云 +4 位作者 陈重 邓名贵 刘晓军 邓启文 余治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601-604,共4页
目的研究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LNZ)的耐药情况和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接受LNZ治疗患者痰液标本分离的粪肠球菌12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 目的研究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LNZ)的耐药情况和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接受LNZ治疗患者痰液标本分离的粪肠球菌12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3S rRNA V区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12株菌中,2株为中介株(菌株编号分别为3和6),10株为敏感株。2株中介株均检测到G2576U突变,其中1株(编号6)还同时存在C2424U突变;10株敏感株未检测到变异。C2424U和G2576U突变分别发生在23S rRNA V区基因的R1区和R4区。结论粪肠球菌LNZ中介株中发现23S rRNA V区基因变异,提示临床应密切关注LNZ的MIC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菌 利奈 微生物 变异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影影 易开放 +4 位作者 张俊锴 罗行炜 刘佩仪 韩荣嘉 胡功政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45,共5页
为了解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西、陕西等7个省份猪链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情况,并探讨其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以2016—2019年从7个省份收集的猪链球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将其接种在含有利奈唑胺的BHI平板上... 为了解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西、陕西等7个省份猪链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情况,并探讨其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以2016—2019年从7个省份收集的猪链球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将其接种在含有利奈唑胺的BHI平板上,初筛利奈唑胺耐药的分离株,利用PCR方法检测利奈唑胺相关耐药基因[optrA、cfr、cfr(B)、cfr(C)和poxt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含有相关耐药基因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初筛结果显示,178株分离菌株中有13株能够在含有利奈唑胺(4 mg/L)的BHI平板上生长;PCR检测结果显示,在13株利奈唑胺耐药菌株中均检出了optrA基因,其中,有2株同时检出了cfr基因。此外,13株optrA/cfr阳性菌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杆菌肽、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氟苯尼考、氯霉素存在严重的耐药性,均为多重耐药菌株。综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均携带optrA基因,optrA基因在介导利奈唑胺耐药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阳性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对猪链球菌中optrA基因的存在进行密切监测,并加强抗菌药物在养猪业中的规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利奈 机制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