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球多传感器网络信息的潜在滑坡判识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孔纪名 韩培锋 张引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97-102,共6页
潜在滑坡的判识是滑坡预测预报中的关键问题,潜在滑坡早期判识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基于滑坡灾害诱发的各种影响因素,利用地球多源时空信息和多传感器网络,遥感监测潜在滑坡体,利用监测设备获取滑坡岩性、坡体结构、地貌形态、活动... 潜在滑坡的判识是滑坡预测预报中的关键问题,潜在滑坡早期判识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的发生。基于滑坡灾害诱发的各种影响因素,利用地球多源时空信息和多传感器网络,遥感监测潜在滑坡体,利用监测设备获取滑坡岩性、坡体结构、地貌形态、活动迹象等关键控制信息,从中选取滑坡灾害诱发的主要控制要素作为判识指标,建立基于多源信息的潜在滑坡多因素判识模型;特别是根据滑坡的成灾规律,分析潜在滑坡孕育过程中地貌形态改变、成灾条件变化与滑坡发生的临滑诱发条件,建立基于不同信息源的滑坡控制因素判识模型。最后,通过汶川地震灾区垮梁子滑坡体实例分析,验证潜在滑坡综合判识模型并进行优化,从而为滑坡灾害的早期判识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滑坡 多传感器网络 指标 综合判识模型 诱发因素 地震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A法和Fisher判别法在潜在滑坡判识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秀珍 王成华 邓宏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6-192,共7页
选择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坡度、沟谷切割状况、洼地封闭状况、前缘临空状况)、滑面特征(包括滑面倾角、滑面形态、滑面阻抗比)、滑体结构和近期活动迹象4大类9个因子作为古(老)滑坡类潜在滑坡的判识指标,以三峡库区和岷江上游地区相同数... 选择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坡度、沟谷切割状况、洼地封闭状况、前缘临空状况)、滑面特征(包括滑面倾角、滑面形态、滑面阻抗比)、滑体结构和近期活动迹象4大类9个因子作为古(老)滑坡类潜在滑坡的判识指标,以三峡库区和岷江上游地区相同数量的典型滑坡作为学习样本,依据距离判别分析(DDA)和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方法,分别建立了两个研究区潜在滑坡的DDA判识模型和FLDA判识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DDA方法对两个研究区学习样本和测试样本的误判率均为0,而FLDA方法对两个研究区测试样本的误判率分别为5.56%和11.11%,对学习样本的错判率分别为11.1%和0%。因此,在三峡库区和岷江上游地区潜在滑坡的判识中,DDA法比FLDA法判识准确性更高、适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别分析法 Fisher别分析法 潜在滑坡 指标 判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安县千佛山景区震后泥石流灾害及其判识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兴长 游勇 +1 位作者 柳金峰 陈慧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00-1505,共6页
汶川地震对千佛山风景区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诱发滑坡10处,崩塌数十处,形成大小堵塞坝4座,由此形成的松散物质总量大于1 700×104m3。2008年雨季有5条支沟暴发泥石流。在泥石流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流域形状、流域发育程度、沟床... 汶川地震对千佛山风景区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诱发滑坡10处,崩塌数十处,形成大小堵塞坝4座,由此形成的松散物质总量大于1 700×104m3。2008年雨季有5条支沟暴发泥石流。在泥石流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流域形状、流域发育程度、沟床纵比降、山坡平均坡降、地层岩性和距发震断层距离6个指标,利用潜在泥石流判识模型,对流域内其余9条支沟进行了判断。结果显示,大部分沟道都具备形成泥石流的潜在条件。2009年雨季研究区全面暴发的大规模泥石流,验证判识的可靠性,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灾区潜在泥石流的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潜在泥石流 成因分析 判识模型 千佛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深切河谷区古滑坡:判识、特征、时代与演化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永双 刘筱怡 +2 位作者 吴瑞安 郭长宝 任三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4-105,共12页
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古滑坡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基于大量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年龄测试资料,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深切河谷区古滑坡的判识方法、主要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古滑坡具有规模巨大、高位起动、物质组成和结构... 青藏高原东缘是全球古滑坡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基于大量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年龄测试资料,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深切河谷区古滑坡的判识方法、主要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古滑坡具有规模巨大、高位起动、物质组成和结构复杂等特征,其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岩性组合和活动构造等因素关系密切。古滑坡在区域上受气候变化影响较明显,一般形成于河流强烈下切阶段,与河流阶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多数已发现的古滑坡与T 2阶地时代相当,时间跨度为40~10 ka,集中分布于30~20 ka。构造活动和地震造成古滑坡在不同区段的分布具有差异性,一般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密集发育,现今发现的古滑坡多为这种成因。这些认识对于科学认知古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未来巨灾风险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河流阶地 活动构造 遥感判识模型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雨雾凇观测的电网连续覆冰日数规律 被引量:5
5
作者 冯涛 陆佳政 +3 位作者 徐勋建 杨莉 郭俊 李丽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450-2456,共7页
电网连续覆冰日数的演变规律对于输电线路防冰设计、电网抗冰措施部署和应急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基于雨(雾)凇观测等数据,建立了连续覆冰判识模型,计算了湖南电网1951—2015年每年的最大连续覆冰日数。并采用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函... 电网连续覆冰日数的演变规律对于输电线路防冰设计、电网抗冰措施部署和应急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基于雨(雾)凇观测等数据,建立了连续覆冰判识模型,计算了湖南电网1951—2015年每年的最大连续覆冰日数。并采用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函数,分析了15年、30年、50年和100年一遇连续覆冰日数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连续覆冰日数的高值中心位于湖南北部、西南和东南,且随着重现期增加,日数增幅具有"东南部〉北部〉西南部〉其他地区"的规律。此外,通过计算得出特别严重覆冰的重现期为11.8年,该结论为今后电网抗冰设计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日数判识模型 日变化 最大连续覆冰日数 皮尔逊Ⅲ型分布 重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