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械比能聚类分析的深层煤岩水平段岩性判识方法
1
作者 熊冬 王翔 +6 位作者 马新仿 张士诚 王雷 张遂安 郭天魁 刘美娟 贺甲元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中国2000 m以深的深层煤岩气地质条件复杂,钻井易垮塌,导致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工具难以使用,而基于岩屑分析钻遇岩性基本依赖经验且存在滞后性,水平井钻探过程中钻头易偏离优质煤岩储层。为此,考虑摩阻与水力能量影响对井口钻井参数进... 中国2000 m以深的深层煤岩气地质条件复杂,钻井易垮塌,导致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工具难以使用,而基于岩屑分析钻遇岩性基本依赖经验且存在滞后性,水平井钻探过程中钻头易偏离优质煤岩储层。为此,考虑摩阻与水力能量影响对井口钻井参数进行了修正,得到井底钻头破岩参数与机械比能,然后结合导眼井测井岩性解释成果确定不同岩性地层中井底钻头破岩参数与机械比能范围,最后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理论,形成了基于机械比能聚类分析的深层煤岩水平段岩性判识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岩性的钻井参数与机械比能具有明显的区分度,煤岩中钻进时具有高钻速、低钻时、低转速、低机械比能的特征;②选取扭矩、钻时与机械比能作为钻头在顶板石灰岩、煤岩与底板泥岩中钻进的岩性判识聚类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聚类指标权重,误判的深度位置数量仅占整个导眼井数据的5.63%;③X井钻遇石灰岩段总长度约125 m,判识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5 m,误差为4%,Y井水平段全部钻遇煤岩,2口井的判识结果与实际岩屑分析结果相符合。结论认为,基于机械比能聚类分析的深层煤岩水平段岩性判识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计算过程简单、速度快的特点,可以满足深层煤岩钻井实时、快速钻遇地层岩性判识的需求,有助于煤岩气水平井段钻遇率的提高,对煤岩气规模效益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岩)气 机械比能 钻井工程 水平井 灰色理论 聚类分析 岩性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保当煤矿斜井渗水水源判识及注浆治理研究
2
作者 王小勇 张树杰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5年第1期94-97,共4页
井筒是连接井上下的重要通道,在富水地层下地下水渗流对井壁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小保当煤矿主斜井在运行过程中井壁出现多处渗水甚至淋水特征,为了精确判识井壁渗水水源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渗措施,本文基于该矿地表钻孔抽水水样离子成分... 井筒是连接井上下的重要通道,在富水地层下地下水渗流对井壁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小保当煤矿主斜井在运行过程中井壁出现多处渗水甚至淋水特征,为了精确判识井壁渗水水源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渗措施,本文基于该矿地表钻孔抽水水样离子成分构建了各含水层的Piper图和Durov图识别版图,并与主斜井渗水水样的水化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现了井壁渗水水源的精准判识。结果表明,渗水仅与靠近第四系的保德组水样产生水力联系,其余各含水层均未发生串层渗流现象。同时,针对井筒淋水区域(斜长840~920 m)进行了壁后注浆堵水防渗措施,井筒涌水量低于0.5 m^(3)/h,有效保证了井筒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井 水源判识 水化学实验 注浆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地质信息的钻爆法隧道围岩级别智能判识及软件系统
3
作者 王明年 童建军 +1 位作者 易文豪 彭鑫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51-2468,I0053-I0070,共36页
为提升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围岩级别智能判识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多元地质信息和信息融合的围岩级别智能判识方法,并开发基于多元地质信息的钻爆法隧道围岩级别智能判识软件系统,实现隧道工程多元信息的自动采集和... 为提升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围岩级别智能判识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多元地质信息和信息融合的围岩级别智能判识方法,并开发基于多元地质信息的钻爆法隧道围岩级别智能判识软件系统,实现隧道工程多元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围岩级别自动化判识。依托我国西部山区隧道工程,采集随钻参数、掌子面高清数码图像、超前地质预报信息、地勘信息等4项多元地质信息,开展数据标准化、结构化处理及特征提取,构建基于多元地质信息的围岩级别智能判识模型,共判定844个断面的围岩级别,模型平均准确率达到95.45%,平均精确率为95.05%,平均召回率为93.25%,平均F_(1)分数为94.14%,对软硬不均及局部破碎围岩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爆法隧道 多元地质信息 围岩级别 智能判识 图像 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瓦斯煤体受载微破坏模型及失稳判识准则 被引量:3
4
作者 聂百胜 赵丹 +8 位作者 王孟霞 柳先锋 刘鹏 邓博知 朱熹阳 秦枫 马昕钰 赵九红 彭守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719,共13页
煤体内孔隙和骨架分布对煤储层内气体运移及瓦斯动力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含瓦斯煤体微观破坏机理,针对含瓦斯煤的微观破坏过程,对其微破坏形式展开详细的研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加载前后突出煤样和非突出煤样表面... 煤体内孔隙和骨架分布对煤储层内气体运移及瓦斯动力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含瓦斯煤体微观破坏机理,针对含瓦斯煤的微观破坏过程,对其微破坏形式展开详细的研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加载前后突出煤样和非突出煤样表面进行了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煤样受载后,煤样表面结构均会发生变化,闭孔孔径有所减小,部分孔隙遭到破坏,相邻闭孔之间有连通趋势。加载前煤样孔隙呈无规律分布,加载后孔隙连通性增强,开孔孔喉数量有所增加。煤样加载后由于孔隙的连通导致突出煤样煤骨架模量降低,而非突出煤样由于本身强度较高,施加载荷导致煤体内部结构被压实,弹性模量略有增加。定义了煤体微观破坏类型及概念,分析了煤体孔隙及煤骨架周边应力分布特征,揭示了不同情况下含瓦斯煤体微观破坏机制。同时,对闭孔微气爆的影响因素展开讨论,狭长型椭圆孔端部孔壁处所受应力更大,更容易发生闭孔微气爆。描述了开孔微损伤的2种发生形式,揭示了孔隙“瓶颈效应”的制约对微破坏发生的机理。明确了原生缺陷结构为煤骨架的薄弱环节,并对其发生破裂的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弹塑性力学以及渗流力学等理论知识,提出了应力扰动作用下孔隙破坏和煤体失稳判识准则,总结了含瓦斯煤体微观破坏特征及其诱导煤与瓦斯突出的机制,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失稳判识 微破坏 煤骨架 煤与瓦斯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富水隧道突涌水等级判识及整治关键技术
5
作者 罗世刚 《四川水力发电》 2024年第5期51-54,共4页
在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良地质环境下突涌水的防范及应急处置十分重要,其涉及到隧道的施工进度、环境保护以及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对突涌水的判识通常是从水量、压力、频率和强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及水文气象资... 在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良地质环境下突涌水的防范及应急处置十分重要,其涉及到隧道的施工进度、环境保护以及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对突涌水的判识通常是从水量、压力、频率和强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及水文气象资料等准确判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突涌水的整治,其首要任务是确定涌水点的位置、规模、压力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其次需要根据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结构特点及施工条件等制定出相应的整治方案。阐述了通过总结某软岩富水洞段掌子面对突涌水整治采用的关键施工技术,如洞渣反压回填、掌子面混凝土封闭、加设泄水孔、增设套拱补强初支、加强超前支护及初支段径向加固等措施联合使用,有效地解决了软岩段突涌水整治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富水 突涌水 等级判识 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复杂覆岩结构煤层开采冲击地压致灾层位判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贺海鸿 张宁 +2 位作者 王冰 王常彬 曹安业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56-59,共4页
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深部复杂覆岩结构煤层开采冲击地压致灾层位判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覆岩冲击地压致灾影响系数Wrb,揭示工作面不同覆岩条件下各岩层致灾影响程度特征与致灾关键岩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40110... 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深部复杂覆岩结构煤层开采冲击地压致灾层位判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覆岩冲击地压致灾影响系数Wrb,揭示工作面不同覆岩条件下各岩层致灾影响程度特征与致灾关键岩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401102工作面煤层上方100 m范围亚关键层均为致灾影响程度较大岩层,同时非关键层运动破断的冲击致灾作用也不可忽视;(2)401102工作面基本顶为最主要冲击致灾岩层;(3)当对401102工作面内Wrb较高岩层采取地面水平井压裂后,冲击地压治理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煤层开采顶板灾源准确识别与冲击地压精准防控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覆岩破断 灾源判识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地压矿井典型微震信号特征及其判识研究
7
作者 谷雪斌 张呈国 +5 位作者 郭伟耀 张悦颖 公绪飞 王超 赵西坡 张磊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694-713,共20页
准确识别微震信号的类型对于冲击地压矿井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冲击地压矿井南屯煤矿为工程背景,划分了矿震、爆破、煤岩体破裂、敲击和噪声5种类型微震信号,建立了5种信号类型的样本数据库,分析了最大振幅、持续时... 准确识别微震信号的类型对于冲击地压矿井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冲击地压矿井南屯煤矿为工程背景,划分了矿震、爆破、煤岩体破裂、敲击和噪声5种类型微震信号,建立了5种信号类型的样本数据库,分析了最大振幅、持续时间、主频等微震特征参数,建立了微震事件类型的BP神经网络判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矿震事件与煤层上方高位坚硬岩层破断有关,其能量一般不低于10^(5)J,可触发矿井半数以上传感器,事件具有高最大振幅和高平均振幅的特征(阈值为3×10^(-4)m/s),持续时间一般在6s以内、主频一般小于10Hz;爆破事件能量一般不低于10^(4)J,可触发矿井半数以上传感器,事件具有高最大振幅和高平均振幅的特征,持续时间一般小于2s;煤岩体破裂事件与采场顶板周期破裂有关,其事件能量一般不高于10^(4)J,可触发矿井40%~65%传感器,该事件具有低最大振幅和低平均振幅的特征,持续时间主要0~1s、主频分布较为均匀;敲击事件与人为测试有关,其触发传感器数量一般在4个以内,该事件具有高最大振幅和低平均振幅的特征,持续时间较长、主频在0~80Hz内均匀分布;噪声事件与电磁干扰等相关,绝大多数微震传感器发生无序震动,其触发传感器一般小于6个,该事件具有低最大振幅和低平均振幅的特征,持续时间长、主频不固定。建立的BP神经网络判识模型准确率达88.3%,该方法误判率低,特征参数易获取,为冲击地压矿井微震事件快速准确识别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微震参数 时频分析 BP神经网络 波形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与气源综合判识
8
作者 姚永坚 何家雄 +3 位作者 徐行 苏丕波 鞠东 关进安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1期2075-2088,共14页
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及气源判识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研究的核心和关键要素,亦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目标评价预测的主要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及近年所获大量油气勘探成果与丰富油气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天然... 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及气源判识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研究的核心和关键要素,亦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目标评价预测的主要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及近年所获大量油气勘探成果与丰富油气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及其气源构成特点与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总结与综合研究,发现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广泛分布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及珠江口盆地(浅水/深水)浅层(<2300 m),其气源供给主要来自上中新统及上新统与第四系海相沉积有机质;油型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及珠江口盆地北部浅水区,属油田伴生气,其气源供给与油田群一样,均来自始新统中深湖相偏腐泥混合型烃源岩;成熟—高熟煤型气与高熟—过熟混合型天然气主要分布于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及珠江口盆地南部等区域,前者气源主要由渐新统煤系及浅海相陆源偏腐殖烃源岩和中新统海相陆源偏腐殖型烃源岩供给,后者则主要来自盆地宽深断陷高熟—过熟始新统—中新统不同类型生源母质烃源岩之贡献。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琼东南盆地南部/西南部及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坡深水区海底浅表层,综合判识其成因类型为生物气为主的混合型,即以生物气为主,混有深部深层热解气重要贡献,局部区域存在热解气水合物成因类型。该研究成果将为油气(水合物)富集区评价预测和下一步勘探部署决策等,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 气源构成特征 综合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互联视角下的作战行动判识方法
9
作者 赵文栋 张明智 郭圣明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2,共9页
针对复杂战场环境中态势数据呈现出的大规模、碎片化特征,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到态势感知工作中,从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角度来判识作战行动。构建了作战行动知识图谱,将作战行动类型、作战力量以及属性等态势数据以图的形式进行组织,实现了... 针对复杂战场环境中态势数据呈现出的大规模、碎片化特征,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到态势感知工作中,从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角度来判识作战行动。构建了作战行动知识图谱,将作战行动类型、作战力量以及属性等态势数据以图的形式进行组织,实现了作战行动知识的相互关联。设计了基于知识图谱的作战行动判识模型,该模型能够充分运用图谱中的属性信息和关联信息来得到更丰富的实体向量表示,通过衡量三元组的真实性来判识作战力量的作战行动类型以及作战力量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作战行动进行判识,有助于指挥人员深入地分析战场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 图谱 作战行动判识 表示学习 图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标准判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彬 刘永欣 《高速铁路技术》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互联互通是我国轨道交通一体化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进行了梳理,重新诠释了互联互通的概念,对不同层次轨道交通适宜达到的互联互通等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是否采用直通跨线运营模式实... 互联互通是我国轨道交通一体化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进行了梳理,重新诠释了互联互通的概念,对不同层次轨道交通适宜达到的互联互通等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是否采用直通跨线运营模式实现互联互通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按照便利程度将互联互通分为直通跨线运营模式、付费区换乘(地铁换乘模式)、非付费区换乘(国铁换乘模式)和有物理隔离(自行换乘模式)4个等级;(2)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宜做好换乘接驳;城际铁路(区域通道型)与高速铁路间,都市圈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间宜直通跨线运营;(3)选取技术标准、运输需求、运营条件和经济效益4类评价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评价函数,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采用遗传算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优化确定,解决了二元评价指标的权重依赖问题;(4)以大湾区城际铁路为例,对互联互通直通跨线运营的线路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设计方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轨道交通 互联互通 标准判识 模糊综合评价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破裂状态声发射梅尔倒谱系数判识方法
11
作者 何学秋 杨菲 +5 位作者 李振雷 李娜 宋大钊 王洪磊 SOBOLEV Aleksei RASSKAZOV Igor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3-766,共14页
岩体结构破裂是严重制约矿山、地铁、隧道等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及其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实现对岩体结构破裂状态的识别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之一。为此,开展了不同条件的砂岩加载破坏实验,提取了加载全程的声发射梅尔倒谱系数及其波动... 岩体结构破裂是严重制约矿山、地铁、隧道等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及其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实现对岩体结构破裂状态的识别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之一。为此,开展了不同条件的砂岩加载破坏实验,提取了加载全程的声发射梅尔倒谱系数及其波动差,研究了系数及其波动差在砂岩受载破坏全程的变化规律,分析了1号系数(一组声发射梅尔倒谱系数包括12个,1号系数指第1个声发射梅尔倒谱系数)及其波动差与砂岩破裂状态的相关性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砂岩破裂状态声发射梅尔倒谱系数判识方法,构建了判识准则并进行判识效果检验。结果表明:随载荷增加,1号系数整体上增大,系数及其离散性在破坏阶段显著增大并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波动性特征;1号系数波动差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波动差的大小及其起伏变化可表征砂岩的破裂,波动差整体增大及突增的变化可反映砂岩非稳定变形和峰后破坏阶段的宏观破裂,波动差的突增幅度可反映砂岩破裂程度;声发射梅尔倒谱系数及其波动差对砂岩破裂表现出良好的响应特征,该特征受不同加载条件的影响较小,说明声发射梅尔倒谱系数在反映砂岩破裂上具有适用性;1号系数及其波动差与砂岩破裂状态具有较好相关性,该相关性可分为3个阶段,即1号系数及其波动差在砂岩微破裂阶段分布集中,在临近失稳破坏阶段分布范围急剧增大、整体值升高且出现高异常值,在峰后破坏阶段分布范围进一步增大、整体值更高、高异常值更多;利用1号系数的75%位点值和异常值、1号系数波动差的75%位点值和异常值构建了砂岩破裂状态判识准则,采用三分类模型混淆矩阵对判识准则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判识准确度和精准度分别为90.43%、94.45%。该成果可为其他种类煤岩的破裂状态识别提供借鉴,为煤岩失稳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破裂状态 声发射 梅尔倒谱系数 判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通风网络故障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振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2期71-74,78,共5页
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由风阻变化引起的通风网络故障问题,以通风网络解算技术为理论基础,建立通风网络故障判识数学模型,提出1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风网故障判识方法。以泰山隆安煤矿通风网络为研究对象,构建“风阻-风量”分支故障样本集... 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由风阻变化引起的通风网络故障问题,以通风网络解算技术为理论基础,建立通风网络故障判识数学模型,提出1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风网故障判识方法。以泰山隆安煤矿通风网络为研究对象,构建“风阻-风量”分支故障样本集,分别使用随机森林算法、 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进行风网阻变型故障判识试验,通过测试样本进行模型判识精度验证,判识准确率分别为91.5%、 86.5%和87.5%。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故障判识模型的判识准确率最高,在通风网络阻变型故障判识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网络解算 故障判识 随机森林 阻变型故障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岭回归改进规范变量分析的微震事件实时判识
13
作者 程健 石林松 +2 位作者 骆意 周天白 杨凌凯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8,共7页
微震事件判识是煤矿微震监测的基础。现有的微震监测技术大多基于单物理量变化规律而开发,在处理含有大量噪声和干扰信号的煤矿微震数据时易产生误判情况。针对该问题,基于岭回归算法改进规范变量分析(CVA)的损失函数,实现稀疏化建模,... 微震事件判识是煤矿微震监测的基础。现有的微震监测技术大多基于单物理量变化规律而开发,在处理含有大量噪声和干扰信号的煤矿微震数据时易产生误判情况。针对该问题,基于岭回归算法改进规范变量分析(CVA)的损失函数,实现稀疏化建模,以提升模型泛化能力。采用岭回归改进CVA对多通道煤矿微震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分析,进而实时判识复杂微震监测数据状态。采用模拟数据和实际煤矿微震监测数据对岭回归改进CVA进行实验验证。在基于模拟数据的实验中,随着噪声方差由5×10^(−6)增大至5×10^(−2),岭回归改进CVA的判识准确率较CVA提升了0.6%~5.4%,误报率和漏报率之和较CVA下降4.8%~17.3%。在基于实际微震监测数据的实验中,岭回归改进CVA对20个通道的微震监测数据融合分析结果能够反映出微震信号处于波动状态,验证了该方法具备微震事件实时判识能力,平均判识准确率为97.14%,较CVA高2.39%,误报率与漏报率之和为31.06%,较CVA降低0.07%,错误率为2.86%,较CVA降低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微震事件判识 多通道融合分析 规范变量分析 稀疏化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A法和Fisher判别法在潜在滑坡判识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秀珍 王成华 邓宏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6-192,共7页
选择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坡度、沟谷切割状况、洼地封闭状况、前缘临空状况)、滑面特征(包括滑面倾角、滑面形态、滑面阻抗比)、滑体结构和近期活动迹象4大类9个因子作为古(老)滑坡类潜在滑坡的判识指标,以三峡库区和岷江上游地区相同数... 选择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坡度、沟谷切割状况、洼地封闭状况、前缘临空状况)、滑面特征(包括滑面倾角、滑面形态、滑面阻抗比)、滑体结构和近期活动迹象4大类9个因子作为古(老)滑坡类潜在滑坡的判识指标,以三峡库区和岷江上游地区相同数量的典型滑坡作为学习样本,依据距离判别分析(DDA)和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方法,分别建立了两个研究区潜在滑坡的DDA判识模型和FLDA判识模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DDA方法对两个研究区学习样本和测试样本的误判率均为0,而FLDA方法对两个研究区测试样本的误判率分别为5.56%和11.11%,对学习样本的错判率分别为11.1%和0%。因此,在三峡库区和岷江上游地区潜在滑坡的判识中,DDA法比FLDA法判识准确性更高、适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别分析法 Fisher别分析法 潜在滑坡 判识指标 判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整合结构定量判识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涛 宋国奇 +1 位作者 蒋有录 王秀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4,共4页
通过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结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不整合结构具有富铁(Fe)、铝(Al)、钛(Ti),贫钙(Ca)、镁(Mg)、钠(Na)的变化特征,矿物含量上具有长石、方解石蚀变和石英、黏土矿物富集的特征,其中元素... 通过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结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不整合结构具有富铁(Fe)、铝(Al)、钛(Ti),贫钙(Ca)、镁(Mg)、钠(Na)的变化特征,矿物含量上具有长石、方解石蚀变和石英、黏土矿物富集的特征,其中元素和矿物的淋失、富集以风化黏土层最为强烈。据此建立了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的铝(Al)-(钙+钠)(CN)-钾(K)判识图版和石英(Q)-(长石(PL)+方解石(CA))-黏土矿物(CL)判识图版,这2类判识图版可以对不整合结构进行定量划分,有效地指导了研究区与不整合相关油气藏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不整合结构 矿物学 元素地球化学 结构判识 判识图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钻爆法隧道关键工序要素分析及自动判识技术研究
16
作者 王焜 朱宝石 +4 位作者 解亚龙 范文娜 张素华 吉妙玲 张辰瑒 《铁道技术标准(中英文)》 2024年第8期8-16,共9页
目前高速铁路钻爆法隧道施工工序用时多以人工记录的方式统计,存在实时性不足、反馈不及时等现象。为提高钻爆法隧道施工关键工序的数字化程度、提高工程进度管理精度,本文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高速铁路钻爆法隧道施工关键工序的业务要素... 目前高速铁路钻爆法隧道施工工序用时多以人工记录的方式统计,存在实时性不足、反馈不及时等现象。为提高钻爆法隧道施工关键工序的数字化程度、提高工程进度管理精度,本文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高速铁路钻爆法隧道施工关键工序的业务要素与数据要素,融合机器视觉技术、UWB定位技术和通信组网技术,创新提出高速铁路钻爆法隧道关键工序自动判识技术,并形成一套自动判识软硬件设备,为高速铁路钻爆法隧道关键工序用时数据自动化采集、关键工序用时分析和工程进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钻爆法 隧道工序 工序用时 机器视觉 UWB定位 机械状态 自动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距离判识误差研究
17
作者 李都厚 刘浩学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85,共5页
为研究黄昏时段环境照度下降对驾驶员空间距离判识的影响,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试验选用32名驾驶员,在实际道路环境的不同照度中,判识不同深度距离红色障碍物的空间"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对判识特征值和环境照... 为研究黄昏时段环境照度下降对驾驶员空间距离判识的影响,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试验选用32名驾驶员,在实际道路环境的不同照度中,判识不同深度距离红色障碍物的空间"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对判识特征值和环境照度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障碍物判识距离随照度变化的数学模型,定量比较黄昏与白天的距离判识值差异及相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外界环境照度的下降,驾驶员距离判识值逐渐增大,判识距离与照度的对数符合一元三次函数拟和,其拟和度大于0.9;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的主观判识均大于白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昏 交通安全 环境照度 判识距离 判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天然气成因判识新指标及图版 被引量:62
18
作者 李剑 李志生 +10 位作者 王晓波 王东良 谢增业 李谨 王义凤 韩中喜 马成华 王志宏 崔会英 王蓉 郝爱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3-512,共10页
为解决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领域天然气勘探中面临的高演化、多元天然气成因和来源判识等关键性技术难题,通过实验新技术以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完善了多元天然气成因判识方法体系。建立了腐泥型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干酪根降解气和原油裂... 为解决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领域天然气勘探中面临的高演化、多元天然气成因和来源判识等关键性技术难题,通过实验新技术以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完善了多元天然气成因判识方法体系。建立了腐泥型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干酪根降解气和原油裂解气、聚集和分散型液态烃裂解气,N_2、CO_2有机和无机成因,惰性气体壳源和幔源成因,He、N_2、CO_2、天然气汞含量判识煤成气和油型气等多元天然气成因判识新指标及图版。通过在主要含气盆地的应用,明确了四川、塔里木和松辽盆地复杂气藏天然气成因和来源,有效支持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古老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等领域的天然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天然气 成因判识 裂解气 N2 CO2 惰性气体 汞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9
19
作者 袁亮 姜耀东 +7 位作者 何学秋 窦林名 赵毅鑫 赵旭生 王凯 于庆 卢新明 李红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8,共13页
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孕育,互联网+及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在总结我国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预防存在主要问题及思考煤矿监控预警如何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新理念与关键技术。煤矿典型动力... 新一轮能源变革正在孕育,互联网+及智能化发展势头强劲,在总结我国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预防存在主要问题及思考煤矿监控预警如何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新理念与关键技术。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是在煤炭精准开采的理念指导下,基于多相多场耦合灾变孕育演化机理,利用灾害前兆信息采集传感与多网融合传输技术、多源海量前兆信息提取挖掘方法,能够实现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前兆信息深度感知、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的新模式新方法。该模式能够实现煤矿监控预警由传统的经验型、定性型向精准型、定量型转变,全面提升我国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能力。凝练了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精准判识及监控预警的4个关键科学问题和8个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预警平台搭建,重点阐述了12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实现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隐患在线监测、智能判识、实时精准预警提供了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典型动力灾害 煤炭精准开采 多场耦合 风险精准判识 监控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多孔介质主流通道定量判识标准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李熙喆 卢德唐 +7 位作者 罗瑞兰 孙玉平 沈伟军 胡勇 刘晓华 齐亚东 关春晓 郭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3-949,共7页
为判识油气储集层中复杂多孔介质的主流通道类型,利用试井解释获取的综合渗透率与岩心测试(或测井解释)得到的基质渗透率的比值定义了“主流通道指数”,同时基于流量等效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主流通道分类方法,实现了储集层... 为判识油气储集层中复杂多孔介质的主流通道类型,利用试井解释获取的综合渗透率与岩心测试(或测井解释)得到的基质渗透率的比值定义了“主流通道指数”,同时基于流量等效原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主流通道分类方法,实现了储集层流动通道类型的定量表征,并通过典型气藏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主流通道指数”能够定量划分流动通道类型:该指数小于3,基质孔隙为主要流动通道;该指数为3~20,流动通道以裂缝为主、基质孔隙为辅;该指数大于20可视裂缝为唯一渗流通道。典型气藏的动态分析显示,“主流通道指数”可用于评价多孔介质流动通道类型,进而指导气藏分类开发、规避气藏开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基质孔隙 裂缝 流动通道 主流通道指数 定量判识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