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深反射剖面初至波走时反演唐山市北部浅层速度结构
1
作者 贾佳 王夫运 +4 位作者 刘巧霞 段永红 范振宇 王宏伟 高占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34-839,共6页
对2023年跨唐山断裂带北段沿北西-南东向实施的一条长约30 km的深反射剖面的初至波走时进行反演,获得唐山市北部的浅层精细速度结构剖面。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测线坐标2.5~8.5 km新生代沉积厚约150 m,较为均匀;丰台-野鸡坨断裂隐伏于测... 对2023年跨唐山断裂带北段沿北西-南东向实施的一条长约30 km的深反射剖面的初至波走时进行反演,获得唐山市北部的浅层精细速度结构剖面。速度结构剖面揭示出,测线坐标2.5~8.5 km新生代沉积厚约150 m,较为均匀;丰台-野鸡坨断裂隐伏于测线坐标3.5 km处,倾向北西,F2-1断裂隐伏于测线坐标8.5 km处,倾向南东;这2条断裂之间存在一个北西低南东高的隐伏凸起。测线坐标8.5~15.2 km,自北西向南东新生代沉积逐渐加厚,最大厚度约250 m,显示出荆各庄凹陷为箕状新生代断陷。陡河断裂出露于15.2 km处,倾向北西。测线坐标15.2~24 km为唐山凸起,仅局部区域有很薄的新生代沉积,同等深度上,P波速度远高于两侧;巍山下方有一近直立的低速带,向下延伸至少600 m,推测为唐山-巍山-长山南坡断裂带的破碎带。测线坐标24 km至测线端部为开平凹陷的西北部,表现为一规整的盆地边缘形态,新生代沉积约130 m。陡河断裂、唐山-巍山-长山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市北部 初至波走时成像 浅部速度结构 断裂活动性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中的正则化方法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玉柱 董良国 夏建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2-685,698,共5页
波场的等效性、观测数据的有限性和观测误差等因素导致地球物理反演本身具有严重的多解性,降低这种多解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对反演过程进行约束。传统的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通常是在外部对模型空间施加显式的约束和平滑处理,这样... 波场的等效性、观测数据的有限性和观测误差等因素导致地球物理反演本身具有严重的多解性,降低这种多解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对反演过程进行约束。传统的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通常是在外部对模型空间施加显式的约束和平滑处理,这样就会破坏模型参数与传播算子之间的相关性,难以达到有效利用先验信息的目的,甚至会影响反演的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先验信息分为三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通过正则化手段将各种先验信息纳入到反演方程当中,替代传统的外部约束模式。理论试验结果表明,正则化方法比外部约束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反演的精度和分辨率;将该正则化方法应用于实际二维资料处理,也得到了比较好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正则化 反演 约束 射线追踪 最小二乘QR分解(LSQ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的Tikhonov正则化与梯度优化算法 被引量:19
3
作者 崔岩 王彦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67-1377,共11页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是利用地震初至波走时和其传播的射线路径来反演地下介质速度的技术.该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不适定问题,需要使用正则化方法并辅之以适当的最优化技巧.本文从数值优化的角度介绍了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的反演原理,建立了Tik...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是利用地震初至波走时和其传播的射线路径来反演地下介质速度的技术.该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不适定问题,需要使用正则化方法并辅之以适当的最优化技巧.本文从数值优化的角度介绍了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的反演原理,建立了Tikhonov正则化层析成像反演模型并提出求解极小化问题的加权修正步长的梯度下降算法.该方法可以从速度模型的可行域中迭代找到一个最优解.数值试验表明,该方法是可行和有应用前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正则化 梯度下降法 射线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东段浅表构造速度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初至波层析成像的揭露 被引量:15
4
作者 谢樊 王海燕 +1 位作者 侯贺晟 高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4-596,共13页
为揭示中亚造山带浅表结构,对地壳演化与深部过程提供浅部精准约束,利用横过中亚造山带东段(奈曼旗—东乌珠穆沁旗)长达400 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共2 186炮的初至波走时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自地表向下约3 km厚度的浅表速度... 为揭示中亚造山带浅表结构,对地壳演化与深部过程提供浅部精准约束,利用横过中亚造山带东段(奈曼旗—东乌珠穆沁旗)长达400 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共2 186炮的初至波走时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自地表向下约3 km厚度的浅表速度结构精细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了沉积厚度变化与基岩起伏特征,并在贺根山和西拉木伦缝合带附近获得了呈低速特征的弧前沉积盆地规模与沉积厚度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速度模型与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强振幅反射信息,建立了符合剖面南北两侧的古亚洲洋双向俯冲并与中部的残存微陆块发生拼合的构造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沉积厚度在0.3~3.0 km范围内变化,区内存在多期岩浆活动及活动构造,林西地区隐伏连续分布的高速结构多为造山花岗岩所导致;古亚洲洋消亡过程在经数亿年演变后仍能在大陆边缘的浅表构造中有迹可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浅表速度结构 深地震反射剖面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资料中的面波与初至波研究剖面浅部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邓小娟 酆少英 +2 位作者 左莹 何银娟 季通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5-431,共7页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数据的面波与初至波信息,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法(MASW)得到浅部横波速度结构,再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纵波速度结构,进而得到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数据。结合反射波叠加剖面与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浅部地层进行综合解...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数据的面波与初至波信息,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法(MASW)得到浅部横波速度结构,再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纵波速度结构,进而得到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数据。结合反射波叠加剖面与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浅部地层进行综合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浅部反射资料的缺失,对确定浅部断层的位置及性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道面波分析方法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浅层反射地震 浅部纵横波速度比 浅部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