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VI方法的折射波信噪比改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邵宇蓝 李唐律 +2 位作者 廖仪 童思友 吴志强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5期52-57,69,共7页
折射波在地震勘探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地表噪声等因素影响,折射波在地震记录上往往能量较弱,信噪比较低。因此,Bharadwaj、Mallinson等提出了超虚拟折射干涉法(Supervirtual refraction interferometry-SVI),用于提高折射波的... 折射波在地震勘探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地表噪声等因素影响,折射波在地震记录上往往能量较弱,信噪比较低。因此,Bharadwaj、Mallinson等提出了超虚拟折射干涉法(Supervirtual refraction interferometry-SVI),用于提高折射波的信噪比。在此基础上,结合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对该方法的抗噪性以及相关叠加道数、褶积叠加道数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信噪比>0.2的资料,在满足一定相关叠加道数和褶积叠加道数时,使用本方法后能使信噪比得到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虚拟折射干涉法 初至折射波 信噪比 互易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复杂地表非纵地震静校正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宝江 汪清辉 +3 位作者 冯会元 许健权 吴汉宁 于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4-280,共7页
目的更好地解决黄土塬地区非纵地震测线存在的严重静校正问题,提高地震资料品质。方法基于非纵勘探资料的特点,通过对多种静校正方法的对比试验分析,确定利用3D无射线追踪层析技术计算黄土塬地震静校正的方法。结果该方法消除了用常规... 目的更好地解决黄土塬地区非纵地震测线存在的严重静校正问题,提高地震资料品质。方法基于非纵勘探资料的特点,通过对多种静校正方法的对比试验分析,确定利用3D无射线追踪层析技术计算黄土塬地震静校正的方法。结果该方法消除了用常规方法处理黄土塬非纵地震资料时存在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避免了其他方法引起的低幅度构造假象。结论该方法在黄土塬地区取得良好的静校正效果,获得了高质量的非纵地震叠加剖面,并在实际井位部署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纵 初至折射波静校正 层析静校正 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Q地区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秦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6-102,126,共18页
在 DQ 地区,存在许多规则噪声。不识别这些噪声,在一些情况下,就会使地震解释工作误入歧途。这些地震噪声有:面波、初至折射波、多次反射—折射波、次生回头折射波、次生回头反射波、共反射点叠加中的“网状”噪声等。通过对这些地震噪... 在 DQ 地区,存在许多规则噪声。不识别这些噪声,在一些情况下,就会使地震解释工作误入歧途。这些地震噪声有:面波、初至折射波、多次反射—折射波、次生回头折射波、次生回头反射波、共反射点叠加中的“网状”噪声等。通过对这些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即:①地震记录中的面波同相轴或时距曲线是一条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②在多次波中,除多次反射波外,还存在多次折射波;③在地震记录中,除了与震源激发有关的波外,还出现一些与激发震源无关的次生折射波和次生反射波;④在共反射点叠加中,折射波当作反射波进行动校正和叠加,会导致叠加剖面中出现一些近似线性条带噪声;⑤浅层多次反射—折射波与次生回头折射波交叉干涉,且在叠加剖面中形成“网状”噪声。本文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地震噪声的特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噪声的识别 面波 初至折射波 多次反射—折射波 次生折射波 次生反射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