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发育 被引量:11
1
作者 毕冬玲 苏新华 +3 位作者 孙小五 郭晓辉 张哲 汪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373-1377,共5页
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等方法,对辽藁本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幼苗的轴向器官中,以子叶节区下部的初生维管系统先建立,向下发育形成了下胚轴和根的维管系统;再向上通过子叶节区中、上部的分生组织性组织与... 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等方法,对辽藁本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幼苗的轴向器官中,以子叶节区下部的初生维管系统先建立,向下发育形成了下胚轴和根的维管系统;再向上通过子叶节区中、上部的分生组织性组织与第1片真叶的叶迹相连;上胚轴-苗的维管系统向下发育与子叶迹相连,至此构成了该幼苗完整、连续的初生维管系统.此外,对幼苗侧生器官子叶片的三出-叉状脉的形成进行了观察,认为该叶脉序属于原始脉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藁本 幼苗 初生维管系统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属4种罂粟科植物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 被引量:5
2
作者 梁彦 汪矛 +2 位作者 孙小五 王丽 郭洁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罂粟科属间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罂粟科罂粟属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和东方罂粟(Papaver orientale)、白屈菜属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以及紫堇属的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的方法... 罂粟科属间演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罂粟科罂粟属的虞美人(Papaver rhoeas)和东方罂粟(Papaver orientale)、白屈菜属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以及紫堇属的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的方法,在明场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下对其幼苗期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属植物幼苗子叶节区下部存在的单中柱类型各异:罂粟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白屈菜属为外始式二原型近圆形单中柱,紫堇属为外始式二原型"S"形单中柱。3属植物的子叶脉序也存在区别:虞美人和东方罂粟具单一叶脉,无叶隙;白屈菜为环结曲行羽状脉;地丁草为基出完全顶聚脉。根据上述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认为3属中罂粟属较为原始,白屈菜属较为进化,紫堇属更为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科 幼苗 初生维管系统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叶唐松草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立军 汪矛 谷安根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01-106,共6页
肾叶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证明,正如谷安根等在“Studies on Cotyledon Node Zone”的研究中所发现的那样,它也存在一个子叶节区和以该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即子叶节区向下的子叶节—根过... 肾叶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 L.)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个体发育研究证明,正如谷安根等在“Studies on Cotyledon Node Zone”的研究中所发现的那样,它也存在一个子叶节区和以该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即子叶节区向下的子叶节—根过渡区(下胚轴)与子叶节—茎过渡区(即子叶节区的中部和上部)。在它的子叶节区下部存在中始式二原型具双钩状后生木质部的单中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叶唐松草 初生维管系统 个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萼耧斗菜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立军 张友民 +1 位作者 谷安根 盛国志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尖萼耧斗莱(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属毛莨科(Ranunculaceae)耧斗菜属(Aquilegia)植物。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莨科的其它属同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可分为上... 尖萼耧斗莱(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属毛莨科(Ranunculaceae)耧斗菜属(Aquilegia)植物。其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与毛莨科的其它属同样,存在一个以子叶节区为中心的两个过渡区。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可分为上胚轴苗区、子叶节区和下胚轴根区等三个区。解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谷安根等(1990)提出的关于子叶节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为揭示毛莨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萼耧斗菜 幼苗 初生维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黑种草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立军 张友民 +1 位作者 贾伟平 谷安根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家黑种草幼苗子叶节区中部存在中始式二原型管状中柱阶段的事实,就足以说明,Namboodiri和Beck(1968a、b、c)的理论—即认为在前裸子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初生维管系统中不存在管状中柱阶段,从而主张种子植物在起... 家黑种草幼苗子叶节区中部存在中始式二原型管状中柱阶段的事实,就足以说明,Namboodiri和Beck(1968a、b、c)的理论—即认为在前裸子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初生维管系统中不存在管状中柱阶段,从而主张种子植物在起源上与真蕨类毫无亲缘关系的理论是不够慎重的,作者相信,随着管状中柱阶段的不断发现,就可以预言它们两者之间,在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可能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黑种草 幼苗 初生维管系统 解剖 毛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花翠雀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立军 谷安根 +1 位作者 张友民 贾伟平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6-80,共5页
大花翠雀(Delphiniumgrandiflorum)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子叶节区是客观存在的,并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存在两个过渡区,即向上的子叶节─茎过渡区和向下的子叶节一根过渡区。在子叶节区下部存在原... 大花翠雀(Delphiniumgrandiflorum)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表明,子叶节区是客观存在的,并以子叶节区为中心存在两个过渡区,即向上的子叶节─茎过渡区和向下的子叶节一根过渡区。在子叶节区下部存在原始的外始式二原型十字形单中柱。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毛茛科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积累一份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翠雀 初生维管系统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子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恕茗 谷安根 +1 位作者 王立军 赵丽辉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对茄子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以子叶节区理论为指导,进行解剖学研究。经研究表明,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器官间过渡形式,属顶枝伸长型的子叶节区。子叶节区下部较短,中部较长,故只有一个极短的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和上胚轴苗区,与子叶节区... 对茄子幼苗的初生维管系统以子叶节区理论为指导,进行解剖学研究。经研究表明,其初生维管组织的器官间过渡形式,属顶枝伸长型的子叶节区。子叶节区下部较短,中部较长,故只有一个极短的子叶节区—根过渡区和上胚轴苗区,与子叶节区之间的维管组织连接区,其维管组织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解剖 幼苗 初生维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莱德拉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贾伟平 张友民 +1 位作者 王立军 谷安根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73-476,共4页
葛莱德拉(Garidillamngellastrum)幼苗的子叶节区中部保留有管状中柱阶段和具单隙双迹的子叶节,这在被子植物幼苗中是十分罕见的,并且对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也提供了一份基础资料。
关键词 葛莱德拉 幼苗 初生维管系统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梓树幼苗初生维管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闫桂华 王立军 聂小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对梓树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梓树幼苗的子叶节区较长,自上到下都有髓的存在,为向基移位型。子叶节区下部具有中始式四原型管状中柱,在子叶节区中部的原生木质部处一分为二,逐渐形成具有8枚外韧... 根据子叶节区理论对梓树幼苗初生维管系统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梓树幼苗的子叶节区较长,自上到下都有髓的存在,为向基移位型。子叶节区下部具有中始式四原型管状中柱,在子叶节区中部的原生木质部处一分为二,逐渐形成具有8枚外韧维管束的中柱结构;在子叶节区上部,组成短轴的2枚维管束各自一分为三,逐渐形成真中柱的雏形,与上胚轴顶端分生性组织分化形成的内始式真中柱相连,至此,子叶节区发育完成。子叶为单隙三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树 幼苗 初生维管系统 子叶节区 向基移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首乌幼苗的解剖学及过渡区的初生维管系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舒颖 徐爽 廖海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1年第1期20-26,共7页
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何首乌幼苗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何首乌幼苗类型为木兰型。根为四原型,通常无髓部。子叶和初生叶的上表皮无气孔器分布,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的表皮细胞垂周壁波浪状,有较多的气孔器,气孔器属无规则型... 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何首乌幼苗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何首乌幼苗类型为木兰型。根为四原型,通常无髓部。子叶和初生叶的上表皮无气孔器分布,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的表皮细胞垂周壁波浪状,有较多的气孔器,气孔器属无规则型。子叶柄中有3个维管束,初生叶的叶柄中有6个维管束。何首乌幼苗的过渡区位于下胚轴,根的4个放射维管束,在下胚轴中通过初生韧皮部的拉长、断裂、合拢,形成4个并生维管束,以后相对的2个维管束均一分为二,成为6个维管束。下胚轴在分裂的维管束处裂成两部分,每部分各具3个维管束,与两片子叶的各3个子叶迹相连。根-下胚轴-子叶的维管束成为一个初生维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幼苗 解剖 初生维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菖蒲与马蹄莲幼苗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新华 何桂梅 +2 位作者 孙克莲 毕冬玲 汪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04-509,共6页
菖蒲属的分类和系统地位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以菖蒲属的石菖蒲及马蹄莲属的马蹄莲为代表进行幼苗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从幼苗结构的视角为菖蒲属独特的分类及系统地位提供证据 .研究发现石菖蒲幼苗的子叶节区下部为较原始... 菖蒲属的分类和系统地位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以菖蒲属的石菖蒲及马蹄莲属的马蹄莲为代表进行幼苗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从幼苗结构的视角为菖蒲属独特的分类及系统地位提供证据 .研究发现石菖蒲幼苗的子叶节区下部为较原始的 工 字形中始式的单中柱 ,而马蹄莲为散生中柱 ;石菖蒲根的维管柱为 2 - 8原型星状中柱 ,马蹄莲为 2 - 5原型星状中柱 .石菖蒲根的内皮层细胞壁为马蹄形五面加厚 ;而马蹄莲为凯氏带四面加厚 .石菖蒲细胞内的晶体为柱状晶 ,而马蹄莲为针晶 .此外在子叶吸器的结构和其它贮藏物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据此认为菖蒲属应从天南星科中分出并单独成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菖蒲 马蹄莲 幼苗 结构 初生维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