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福红’李冷藏过程中初生代谢物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3个冷藏阶段果肉初生代谢谱。将‘福红’李置于4℃贮藏,分别于0、30 d和60 d采集果肉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为探究‘福红’李冷藏过程中初生代谢物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3个冷藏阶段果肉初生代谢谱。将‘福红’李置于4℃贮藏,分别于0、30 d和60 d采集果肉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从‘福红’李果肉中共检测出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核苷酸等573种代谢物。不同冷藏期间‘福红’李果肉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30 d vs 0 d存在95种差异代谢物,60 d vs 30 d存在99种差异代谢物,60 d vs 0 d存在173种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福红’李冷藏期间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丙酸代谢、硫代谢、嘌呤代谢、核苷酸代谢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主要代谢通路差异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冷藏期间‘福红’李果肉初生代谢物变化规律,可为‘福红’李果实品质评价与采后贮藏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展开更多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贵州省3个产地的蜂糖李果实初生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和代谢途径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贵州省3个产地的蜂糖李果实初生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和代谢途径分析,探讨产地对蜂糖李初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实验共鉴定出307种代谢物,分析发现产地对蜂糖李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影响。良田蜂糖李相比六马蜂糖李存在13种差异代谢物,惠水蜂糖李相比六马蜂糖李、良田蜂糖李都存在49种差异代谢物。同时OPLS-DA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蜂糖李区分明显,均有显著样本聚集区,说明产地对蜂糖李初生代谢的影响很大。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不同产地间蜂糖李初生代谢差异机制主要在于氨基酸类物质的代谢,对氨基酸类物质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可为蜂糖李产地鉴别提供理论依据,为蜂糖李产地溯源提供一定参考。展开更多
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青酸枣果肉与熟酸枣果肉的主要成分类型进行分析,基于PCA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两者初生/次生代谢物的差异,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青酸枣果肉与熟酸枣果肉的主要成分类型进行分析,基于PCA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两者初生/次生代谢物的差异,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法对青、熟酸枣果肉进行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表征,初步鉴定出青、熟酸枣果肉中共有的成分有32种;其次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进行差异初生代谢物筛选及相关代谢通路富集,将青、熟酸枣果肉样品主要归为2类且得到2个重要差异初生代谢物和3条重要代谢途径;然后,以质谱多反应检测(MRM)对筛选得到具有差异的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进行定量验证,对同一酸枣果肉中差异代谢物做定量方法学考察,其在0.0023~800.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重复性、供试品稳定性、仪器精密度均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38%~104.15%,RSD为1.16%~2.46%(n=6),最后进行生物合成途径的关联和阐释。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很好的说明青、熟酸枣果肉中的成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和风味相关的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等黄酮类及其初生代谢产物有统计学差异,与其功效相关的三萜类成分中齐墩果酸与酸枣仁皂苷B有统计学差异。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究‘福红’李冷藏过程中初生代谢物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3个冷藏阶段果肉初生代谢谱。将‘福红’李置于4℃贮藏,分别于0、30 d和60 d采集果肉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从‘福红’李果肉中共检测出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核苷酸等573种代谢物。不同冷藏期间‘福红’李果肉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30 d vs 0 d存在95种差异代谢物,60 d vs 30 d存在99种差异代谢物,60 d vs 0 d存在173种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福红’李冷藏期间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丙酸代谢、硫代谢、嘌呤代谢、核苷酸代谢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主要代谢通路差异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冷藏期间‘福红’李果肉初生代谢物变化规律,可为‘福红’李果实品质评价与采后贮藏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文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贵州省3个产地的蜂糖李果实初生代谢物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和代谢途径分析,探讨产地对蜂糖李初生代谢产物的影响。实验共鉴定出307种代谢物,分析发现产地对蜂糖李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影响。良田蜂糖李相比六马蜂糖李存在13种差异代谢物,惠水蜂糖李相比六马蜂糖李、良田蜂糖李都存在49种差异代谢物。同时OPLS-DA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蜂糖李区分明显,均有显著样本聚集区,说明产地对蜂糖李初生代谢的影响很大。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不同产地间蜂糖李初生代谢差异机制主要在于氨基酸类物质的代谢,对氨基酸类物质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可为蜂糖李产地鉴别提供理论依据,为蜂糖李产地溯源提供一定参考。
文摘本研究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青酸枣果肉与熟酸枣果肉的主要成分类型进行分析,基于PCA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两者初生/次生代谢物的差异,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法对青、熟酸枣果肉进行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表征,初步鉴定出青、熟酸枣果肉中共有的成分有32种;其次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进行差异初生代谢物筛选及相关代谢通路富集,将青、熟酸枣果肉样品主要归为2类且得到2个重要差异初生代谢物和3条重要代谢途径;然后,以质谱多反应检测(MRM)对筛选得到具有差异的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进行定量验证,对同一酸枣果肉中差异代谢物做定量方法学考察,其在0.0023~800.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重复性、供试品稳定性、仪器精密度均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38%~104.15%,RSD为1.16%~2.46%(n=6),最后进行生物合成途径的关联和阐释。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很好的说明青、熟酸枣果肉中的成分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和风味相关的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等黄酮类及其初生代谢产物有统计学差异,与其功效相关的三萜类成分中齐墩果酸与酸枣仁皂苷B有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