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闪电初始预击穿过程辐射脉冲特征及电流模型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武斌
张广庶
文军
张彤
李亚珺
王彦辉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5-567,共13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4CB441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5010
+1 种基金
41305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1537209)
-
文摘
利用2012年青海大通地区高精度闪电三维辐射源定位结果和宽带电场脉冲波形同步数据,基于3种改进的传输线模型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拟合发生在不同距离上不同类型闪电初始预击穿过程的双极性脉冲波形结构,反演初始流光通道内电流波形和特征参数,对比分析3种模型对初始预击穿过程和梯级先导双极性脉冲波形的拟合效果,统计分析4类闪电初始预击穿脉冲的物理特征。结果表明:3种改进的传输线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出双极性脉冲结构,且MTLE模型更合理。负地闪的初始预击穿过程和梯级先导过程呈现出相同的传输特征,即均以梯级形式发展,且拟合物理参量也较为接近。初始流光向上的路径长度大于初始流光向下的路径长度,初始流光向上击穿进入上部正电荷区的路径上中和的总电荷量和总垂直偶极矩远大于初始流光向下的路径上中和的总电荷量和总垂直偶极矩。
-
关键词
初始预击穿过程
双极性脉冲结构拟合
脉冲电流模型
青藏高原
-
Keywords
initial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bipolar pulse structure fitting
pulse current model
Qinghai-Tibet Plateau
-
分类号
P42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VLF至MF频段雷电电场变化波形分类数据集
- 2
-
-
作者
王宇
肖力郎
贺恒鑫
傅中
程晨
谷山强
陈维江
-
机构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出处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407-416,共10页
-
基金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部科技项目(5500-202120583A-0-5-SF)。
-
文摘
雷电作为一种复杂的大气放电现象,其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类型的电场变化波形。对这些波形进行准确地识别不仅是提升雷电监测系统性能的关键,也直接关联到对雷电物理过程的深入理解。本研究基于2022至2023年间于安徽合肥市部署的13套雷电电场变化测量设备,综合收集了合肥及周边地区雷暴活动期间的电场变化波形数据。数据时间跨度覆盖3月至10月合肥主要雷电活动季节,空间跨度涉及整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确保了数据的代表性与全面性。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采用了严格的数据筛选与预处理流程,确保了数据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先进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波形数据进行了系统分类,成功辨识出了四种雷电放电过程中的电场变化波形,具体包括地闪回击过程(RS,15290例)、初始击穿过程(PB,3946例)、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BE,3919例)以及一般云闪过程(IC,4111例)。分类模型的准确率超过99%,展现了高效的识别能力。本研究创建了一份大样本量、高质量分类的雷电电场变化波形分类数据集,本数据集不仅能够支持开发更为先进的雷电波形分类算法,促进雷电监测、核爆电磁脉冲监测等技术的进步,也可为深入理解雷电物理过程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
关键词
雷电电场变化波形
地闪
云闪
初始击穿过程
双极性窄脉冲事件
-
Keywords
lightning electric field change waveforms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flash
Intracloud flash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Narrow bipolar events
-
分类号
P42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1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