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大顺序统计量的P波初动极性自动读取方法的小震震源机制反演及在云南小江地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裴玮来 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2-1005,共14页
地震P波震相到时与初动极性的精确读取是地震资料分析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高精度自动确定地震波P波震相到时与初动极性的概率分布的方法(POI方法,后同),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一套自动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反演流程,... 地震P波震相到时与初动极性的精确读取是地震资料分析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高精度自动确定地震波P波震相到时与初动极性的概率分布的方法(POI方法,后同),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一套自动化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反演流程,并将其应用在云南小江断裂带周边区域的小震震源机制和构造应力场反演中.得到的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且与区域GPS观测结果和构造背景吻合度较好,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高效分析密集台阵地震观测资料,开展小震震源参数测量与区域应力场反演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拾取 P波初动极性 顺序统计量 信息论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极性资料确定的2022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应力场 被引量:6
2
作者 万永革 许鑫 +3 位作者 黄少华 崔华伟 冯淦 李枭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0-679,690,共11页
为研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文章先搜集了1月8—30日M≥1.9地震事件的P波初动符号,基于P波初动极性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出6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考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划分原则进行分... 为研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文章先搜集了1月8—30日M≥1.9地震事件的P波初动符号,基于P波初动极性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出6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考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划分原则进行分类,虽然震源机制分布类型较广,但走滑类震源机制超过半数,表明此次地震序列以走滑为主;然后基于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该区构造应力场,得到研究区内呈NEE-SWW向挤压,NNW-SSE向拉张;主震震源机制P和T轴与所处的应力区应力方向相近;最后模拟研究了主震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的关系,得到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沿最优节面破裂的,可视其为该区域应变能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该研究对后续的发震机制和地球动力学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震 P波初动极性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应力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在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3
作者 杨心超 朱海波 +3 位作者 崔树果 王瑜 庞锐 李华昌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50,共8页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水力压裂过程监测及压裂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是研究震源参数的有效工具。基于格点搜索算法求解水力压裂裂缝的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进而得到其方位参数——方位角、倾角和滑动角,为压裂裂缝的解释和压...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水力压裂过程监测及压裂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是研究震源参数的有效工具。基于格点搜索算法求解水力压裂裂缝的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进而得到其方位参数——方位角、倾角和滑动角,为压裂裂缝的解释和压裂效果评价提供有效依据。简单介绍了利用P波初动极性信息反演水力压裂裂缝参数的方法原理,并通过水力压裂裂缝模型对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某页岩气压裂井的实际地面微地震监测资料,得到了合理的单裂缝解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微地震监测 震源机制 P波初动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全波形匹配方法确定水力压裂诱发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谭玉阳 胡隽 +4 位作者 张海江 苗园园 查华胜 廖雷 钱佳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417-4436,共20页
准确确定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对于描述裂缝破裂类型以及工区地应力状态十分重要.本文采用全波形匹配的方法确定诱发地震震源机制解,在拟合波形的同时对实际数据P波初动极性和纵横波振幅比也进行匹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 准确确定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对于描述裂缝破裂类型以及工区地应力状态十分重要.本文采用全波形匹配的方法确定诱发地震震源机制解,在拟合波形的同时对实际数据P波初动极性和纵横波振幅比也进行匹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邻域算法分级优化确定震源机制解的新方法.新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对解具有更强的约束,并且能够解决现有方法中存在的权值系数选择问题.合成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得到可靠的震源机制解.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国内某页岩气田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监测数据,反演结果表明诱发地震的震源类型以走滑破裂为主,表明该地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垂直主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地震 震源机制 全波形匹配 P波初动极性 纵横波振幅比 邻域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SV/P,SH/P和SV/SH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1
5
作者 于海英 朱元清 郭育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为了准确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引入了用SV P ,SH P和SV SH振幅比修正使用P波、SV波和SH波极性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的方法 ,采用解析法在震源空间内寻找符合地震波观测极性和振幅比的解。该方法能够降低单纯使用初动极性确定震源机制解... 为了准确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引入了用SV P ,SH P和SV SH振幅比修正使用P波、SV波和SH波极性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的方法 ,采用解析法在震源空间内寻找符合地震波观测极性和振幅比的解。该方法能够降低单纯使用初动极性确定震源机制解的不确定性 ,提高震源机制解的求解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幅比 震源机制解 震源模式 初动极性 地震波 观测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天津宝坻2次有感地震的力学机制研究
6
作者 刘双庆 高原 +2 位作者 张磊 汪翠枝 马建英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4-522,共9页
利用地震仪器烈度分布、地震记录初动极性分布、近场地震序列Sg震相剪切波分裂特征、震中附近应变仪器记录及深井气氦记录等,综合分析了宝坻地区2012年MS4.0、MS3.5两次有感地震。研究发现,这2次地震震级不大,但孕震过程可能伴有地下介... 利用地震仪器烈度分布、地震记录初动极性分布、近场地震序列Sg震相剪切波分裂特征、震中附近应变仪器记录及深井气氦记录等,综合分析了宝坻地区2012年MS4.0、MS3.5两次有感地震。研究发现,这2次地震震级不大,但孕震过程可能伴有地下介质应力状态的变化,表现出震前半年北东东向加速压缩、北北西向拉张至MS3.5地震后该状态转缓的动态过程。2次地震间隔期间地下积累应力疑似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地下微裂隙局部调整使得该地深井观测的稀有气体出现高值,MS3.5地震后微裂隙重新闭合,稀有气体恢复背景值,同时地震剪切波快波方位角恢复到北东东向的背景方向。震中区附近的形变、测震、流体等观测异常有一定的时空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仪器烈度 初动极性 地震孕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