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前期创造社文学建设的现代意义 |
龙泉明
白春超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2
|
创造社的价值: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补课 |
魏建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6 |
4
|
|
3
|
转换的与未转换的——创造社“方向转换”新探 |
周惠忠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
1
|
|
4
|
对“创造社”的历史评估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5
|
“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卢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1 |
0 |
|
6
|
创造社浪漫主义主观性理论新探 |
李玉明
|
《江汉论坛》
|
1986 |
0 |
|
7
|
二十世纪初的一次文学大交融——早期创造社受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
朱曦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8
|
两种艺术倾向的冲突——茅盾与前期创遗社文学论争漫议 |
李玉明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9
|
永恒的感情——郁达夫尊崇鲁迅事迹评述 |
刘炎生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0
|
罗曼·罗兰与文化世界主义 |
李欧梵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3 |
2
|
|
11
|
郑伯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武德运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2
|
|
12
|
表现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1917—1927 |
巫敏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3
|
文学研究视角一探 |
朱寿桐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