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创新趋势分析方法的珠江流域降水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霞雨 贾文豪 +5 位作者 王森 冯仲恺 秦友伟 张康 刘夏 李家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9,共18页
【目的】降水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关键要素,研究降水、径流趋势变化,特别是进一步挖掘降水与径流间关系的改变,对理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56—2019年长系列降水与径流资料,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方法... 【目的】降水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关键要素,研究降水、径流趋势变化,特别是进一步挖掘降水与径流间关系的改变,对理解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1956—2019年长系列降水与径流资料,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方法对珠江流域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径流以及径流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低值类的变化呈现超过5%的下降趋势,说明珠江流域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同降水一致;从不同子流域来看,西江、东江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北江则呈上升趋势。(2)从不同季节来看,珠江流域春、秋季降水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夏、冬季降水呈上升趋势,春季高值类及秋季所有类型降水呈现超过5%的下降趋势,夏季高值类及冬季低中值类降水呈现超过5%的上升趋势;春、秋、冬三季年径流量变化趋势同降水一致,而夏季则相反。(3)径流系数呈显著下降趋势,高值类下降最为明显,经初步分析径流系数的降低与流域蒸散发增加、植被覆盖率变化以及水工程调蓄有关。(4)创新趋势分析法和传统Mann-Kendall方法在趋势类型上的一致率为70%,显著性的一致率为22%。【结论】珠江流域降水、径流以及径流系数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上看,珠江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径流系数显著下降;从空间上看,西江、东江降水径流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北江则呈上升趋势;创新趋势分析法相较于Mann-Kendall法在趋势显著性检验方面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趋势分析 气候变化 降水径流 径流系数 时空变化特征 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创新趋势分析方法的黄河年季降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印 王汉岗 +1 位作者 佘敦先 王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8,共9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降水变化特征,选取黄河流域92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Sen′s斜率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年季尺度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 为探究黄河流域降水变化特征,选取黄河流域92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Sen′s斜率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年季尺度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从时间变化上看,黄河流域年降水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在季节尺度上,黄河流域春、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而夏、秋季降水呈下降趋势。黄河流域春季轻度降水无显著变化趋势,黄河中游和下游夏季轻度降水呈下降趋势,黄河流域秋季轻度降水呈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冬季轻度降水呈上升趋势。夏季强降水在黄河上游呈10%左右的下降趋势,在黄河中游呈5%左右的上升趋势。通过探究黄河流域不同量级年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旱灾害防治提供参考,进而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 季节降水 黄河流域 创新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年高黎贡山南段极端降水特性及演变趋势
3
作者 陈文华 张宁 +2 位作者 冯春红 赵伟华 杨敏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50,59,共8页
为揭示高黎贡山南段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强ENSO事件的关系,基于1981—2020年区域8个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采用创新趋势分析(ITA)、线性回归分析(LR)以及复合分析等方法,以海温异常指数(DMI、ONI)为支持,选取5个极端降水指数(EPI)进... 为揭示高黎贡山南段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强ENSO事件的关系,基于1981—2020年区域8个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采用创新趋势分析(ITA)、线性回归分析(LR)以及复合分析等方法,以海温异常指数(DMI、ONI)为支持,选取5个极端降水指数(EPI)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最大连续干旱日数(CDD)显著增加外,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标呈减少趋势,预示该地区存在干旱加剧的总体趋势,其中,东坡、西坡湿日总降水量(PTOT)减少幅度分别为39.9、46.1 mm/(10 a);最大连续干旱日数(CDD)增加幅度分别为3.9、0.7 d/(10 a);区域极端降水与大洋尼诺指数ONI存在弱到中等程度的关联,该关系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即ONI为正位相时,雨季降水更倾向为偏少(偏干)状态;在大尺度驱动因素的季节关联上,西、东坡流域略有差异。对前期和同期季节尺度ONI的跟踪将有助于对本地区极端降水变化作出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演变趋势 创新趋势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 复合分析 ONI 关联 高黎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水道咸潮演变规律及咸界变化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位帅 黄宇铭 +1 位作者 林凯荣 刘丽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咸潮上溯问题已成为沿海城市制约供水安全的主要水文因素,掌握咸潮规律和演变趋势对做好水资源调度,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2005年以来珠江河口磨刀门水道不同时间尺度咸潮演变规律以及枯水期咸... 咸潮上溯问题已成为沿海城市制约供水安全的主要水文因素,掌握咸潮规律和演变趋势对做好水资源调度,保障供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2005年以来珠江河口磨刀门水道不同时间尺度咸潮演变规律以及枯水期咸界发展趋势,并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法对咸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发展趋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年来磨刀门水道咸潮发生频率增加,严重咸潮入侵次数从约每7年1次缩短至约每3年1次,出现时间提前至后汛期,主要取水口取淡几率降低,咸界上移趋势明显,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咸界变化主要影响因子马口分流比和海平面变化分别呈现超过10%的显著下降和上升趋势,思贤窖同等来水条件下,马口分流比变化趋势受枯水期影响较大。为丰富不同因素对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影响作用和供水厂实际生产取水的关系研究,在思贤滘流量2 500 m^(3)/s条件下,预测海平面上升、河道地形变化与上游水资源配置工程三种因素单独作用和综合作用下磨刀门水道咸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各因素单独作用下磨刀门水道咸界上移距离分别为1.2、1.4和0.1 km,综合作用下咸界上移距离为2.5 km,咸界上移距离受海平面上升和河道地形变化影响较为明显,综合作用较单因素作用对咸界上移距离产生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水道 取淡几率 咸界变化 创新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水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5
作者 高国琰 孙栋元 +4 位作者 崔艳强 王兴繁 武兰珍 马亚丽 舒和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6,87,共15页
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归因分析研究对于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西汉水流域1960—2022年逐月实测径流数据作为基础资料,采用基尼系数、洛伦兹不对称系数、ITA创新趋势法、Pettitt检验法等多种水文统计方法,分析流域径流... 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归因分析研究对于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西汉水流域1960—2022年逐月实测径流数据作为基础资料,采用基尼系数、洛伦兹不对称系数、ITA创新趋势法、Pettitt检验法等多种水文统计方法,分析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年际趋势性、突变性、持续性及周期性等演变规律,并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西汉水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2/3左右,多年径流的平均集中期出现在7月且有提前趋势;流域多年径流量以0.597×10^(8) m^(3)/10 a的平均速率减小,基于持续性分析结果,未来若干年内径流量将继续维持该减小趋势;径流主要突变点可能出现在1993年且具有明显的丰-枯交替的周期变化;上、下游和支流径流量的主周期几乎一致,均在41~47 a之间变化,中游径流主周期为28a;累积斜率变化率、双累积曲线法计算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分别为12.68%和19.75%,计算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分别为87.32%和80.25%,西汉水流域径流量逐年减小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科学利用及合理调配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特征变化 ITA创新趋势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西汉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6
6
作者 邹磊 夏军 +1 位作者 张印 乔云峰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0,共8页
选取海河流域35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Pettitt突变检验法综合分析了海河流域不同量级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交叉小波探究了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异常因子对年降水量... 选取海河流域35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创新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Pettitt突变检验法综合分析了海河流域不同量级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交叉小波探究了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异常因子对年降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8年海河流域降水整体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中轻度降水的下降趋势并不显著,强降水变化呈现出超过10%的下降趋势,春秋降水存在增加趋势,夏冬降水呈下降趋势;海河流域降水整体上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夏季和全年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相似,受地形因素的影响,以太行山和燕山为界,山前多雨,春秋两季南部降水多,中部降水少;太阳黑子和大气环流异常因子对流域年降水的变化有较强的影响,其中太阳黑子影响最为显著,AO和ENSO的影响次之,PDO的影响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演变特征 海河流域 创新趋势分析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Pettitt突变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1961-2020年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任子康 赵华荣 +1 位作者 师康铭 杨国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0,共13页
[目的]揭示近60 a云南省降水结构的变化,加强对云南省降水的监测和预警,为云南省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云南省32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引入降水发生率和降水贡献率两个指标,利用创新趋势分析法(ITA)、Mann... [目的]揭示近60 a云南省降水结构的变化,加强对云南省降水的监测和预警,为云南省水旱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云南省32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引入降水发生率和降水贡献率两个指标,利用创新趋势分析法(ITA)、Mann-Kendall检验法和反距离权重法(IDW),探讨了在不同降水历时和降水等级下,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的特征。[结果](1)降水发生率随降水历时增加呈减少趋势,降水贡献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云南省以短历时降水为主。空间上,短历时降水发生率和贡献率整体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长历时与之相反。(2)随降水等级的提升,降水发生率呈增加趋势,降水贡献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云南省降水以小雨为主。空间上,小雨发生率呈自北向南递减趋势,中雨、大雨和暴雨发生率趋势与之相反。小雨和中雨贡献率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大雨和暴雨与之相反。滇中、滇南和滇西南地区大雨和暴雨发生率和贡献率均较高,可能造成洪涝灾害的风险较大。(3)不同降水历时下,大多数站点短历时降水发生率和贡献率呈增加趋势,上升幅度大于5%,长历时呈5%以上下降趋势。不同降水等级下,大多数站点的小雨发生率、贡献率呈10%以内下降趋势,大雨和暴雨发生率、贡献率呈5%以上的上升趋势。[结论]云南省短历时大雨和暴雨发生概率有所上升,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和土壤侵蚀的几率增大,未来应持续对其降水结构进行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发生率 降水贡献率 反距离权重法 创新趋势分析 降水历时 降水等级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A的三峡库区地温时空演变格局 被引量:1
8
作者 叶琰 翁薛柔 +2 位作者 马黎华 叶勇 龙训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1-164,共14页
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库区地表水陆面积占比发生变化,水热条件需适应新的空间格局.为探讨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范围地表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三峡库区1981-2014年21个气象站的日地表温度为研究数据,利用创新趋势分析(Innovative T... 自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以来,库区地表水陆面积占比发生变化,水热条件需适应新的空间格局.为探讨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范围地表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三峡库区1981-2014年21个气象站的日地表温度为研究数据,利用创新趋势分析(Innovative Trend Analysis,ITA)方法的微趋势识别优势,探讨研究区内地表温度在不同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峡库区平均、最高和最低地表温度在研究时段内均呈增加趋势,区域内温差分布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②以2003年为蓄水分界时期,对比前后地表温度变化特征,显示蓄水前平均地表温度多呈增加趋势,而蓄水后增加速度放缓,距离三峡大坝最近的区域E放缓程度最为明显,蓄水后平均、最高和最低地表温度分别增加了0.52,0.94,0.71℃,其中分区D增加幅度最大,平均地表温度增加4.68%,最高地表温度增加9.35%;③在年内的水位变动期,4-5月和9-10月的日平均地表温度较蓄水前增加了0.42℃和0.50℃,但统计参数表明,研究区在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两个时段内的平均地表温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改善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三峡水库 创新趋势分析法ITA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