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打造党建工作的崭新读物——谈《与时俱进新党章》的创作经过
1
作者 张琦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与时俱进 新党章 创作经过 党建工作 读物 打造 教育电视片 叙事角度 十六大 解说词 修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剧《棠棣之花》的创作经过和版本源流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正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23-28,共6页
郭沫若素以构思敏捷、落笔神速著称。以他的历史剧为例,《屈原》写了十天,《虎符》写了七天,《孔雀胆》只写了五天半!这种一气呵成、倚马可待的艺术天才,是和作者渊博的学识素养和深厚的生活基础分不开的。郭老对待创作又是十分严肃认真... 郭沫若素以构思敏捷、落笔神速著称。以他的历史剧为例,《屈原》写了十天,《虎符》写了七天,《孔雀胆》只写了五天半!这种一气呵成、倚马可待的艺术天才,是和作者渊博的学识素养和深厚的生活基础分不开的。郭老对待创作又是十分严肃认真,作品即使完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剧 版本源流 创作过程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修改 计划 作者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介入生成影像:基于关键词创作的技术逻辑和艺术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邢大川 丁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5,共7页
自ChatGPT爆火之后,AI似乎席卷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成为一把“利刃”。在平台、媒体公司和个体的不断尝试中,AI已然介入影像创作,并取得了相应的关注。借助于用户生成内容的逻辑,通过影像短片的实操经验,结合业内已成型的相关案... 自ChatGPT爆火之后,AI似乎席卷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成为一把“利刃”。在平台、媒体公司和个体的不断尝试中,AI已然介入影像创作,并取得了相应的关注。借助于用户生成内容的逻辑,通过影像短片的实操经验,结合业内已成型的相关案例,提出AI关键词生成创作的技术逻辑,指出人机协同是AI生成影像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实验论证,在相同时间长度内,AI生成画面欠丰富性。AI的介入创作可以有合理的艺术价值,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仍存在诸多问题。在越发完善的发展中,AI需要被设定出相应的技术、艺术和道德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关键词创作 人机协同 艺术反思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AIGC技术主导的电影创作模式发展探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绍龙 段佳鑫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3,共6页
随着AIGC技术在电影创作领域的应用,其创作模式正逐步发生转变,本文基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视野,探讨了AIGC技术如何推动电影创作模式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首先,文章从创作工具的角度,分析了AIGC辅助影视创作工具与传统数字化工具的特... 随着AIGC技术在电影创作领域的应用,其创作模式正逐步发生转变,本文基于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视野,探讨了AIGC技术如何推动电影创作模式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首先,文章从创作工具的角度,分析了AIGC辅助影视创作工具与传统数字化工具的特征区别;随后从创作流程入手,结合创作工具的特性推理出创作者身份和创作框架的演变;最后,从创作维度分析了创作内容将从二维向更高维的迭代进化。该研究以期深化电影创作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理论探索,为AI时代下电影产业结构与创作模式的重塑做出前瞻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AIGC技术 电影 创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与艺术创作:AIGC赋能动画电影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
5
作者 潘颖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6,共6页
随着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自动生成内容的能力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娱乐及工业设计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尤其在动画电影创作中,AIGC技术的引入给创作流程带来了显著变革。AIGC凭借其数据驱动的内容生成和跨模态融合特性,优化了动画电影的... 随着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自动生成内容的能力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娱乐及工业设计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尤其在动画电影创作中,AIGC技术的引入给创作流程带来了显著变革。AIGC凭借其数据驱动的内容生成和跨模态融合特性,优化了动画电影的全链条创作过程,从内容构思到视觉呈现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高了效率。然而,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争议,技术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平衡、虚拟真实、独创性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对AIGC技术赋能下的动画电影创作进行辩证思考,探讨未来的创新发展方向,呼吁艺术与技术的协同发展,以确保其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可持续性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技术 动画电影 自动生成 电影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实践考察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薛舒阳 黄林 毛鸿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5,共5页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理论基础包括叙事学框架内的故事创新、符号学视角下的意义生成、技术美学视角下的视觉风格重塑、心理学原理指导下的情感共鸣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多元叙事等。在实践中,AI可辅助剧本创作、参与视觉...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理论基础包括叙事学框架内的故事创新、符号学视角下的意义生成、技术美学视角下的视觉风格重塑、心理学原理指导下的情感共鸣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多元叙事等。在实践中,AI可辅助剧本创作、参与视觉特效制作、辅助导演决策以及生成电影配乐,从而显著提升创作效率与艺术表现力。未来,AI技术将推动电影个性化叙事与互动体验的发展,促进跨媒介叙事与融合艺术创作,并助力多元文化表达与全球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电影艺术创作 理论基础 实践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的风险与应对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丽娜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9,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艺术创作领域带来很大挑战。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视频、音频、文本等内容生成领域,因为生成内容的能动性、工作原理不可解释性和实践应用场景的广泛性,可能会带来侵犯人类创造力、创作内容同质化、滋生...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艺术创作领域带来很大挑战。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视频、音频、文本等内容生成领域,因为生成内容的能动性、工作原理不可解释性和实践应用场景的广泛性,可能会带来侵犯人类创造力、创作内容同质化、滋生文化霸权、生产有害内容等风险,因此从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两个维度防范风险,力图实现技术服务人类、造福人类的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 艺术创作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与无疆(创作谈)
8
作者 曹文轩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3,共3页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走向世界?或者说:走向世界的路径是什么?作为还算是幸运的中国作家,我的一些作品去了巴黎、伦敦、柏林、纽约、罗马、莫斯科、马德里、开罗、东京……我的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俄、意大利、西班牙、日、韩、阿拉伯...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走向世界?或者说:走向世界的路径是什么?作为还算是幸运的中国作家,我的一些作品去了巴黎、伦敦、柏林、纽约、罗马、莫斯科、马德里、开罗、东京……我的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俄、意大利、西班牙、日、韩、阿拉伯、波斯、瑞典、葡萄牙等40余种语言,共计230余册,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并获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国际奖项。我不太能肯定这样的状况是否可以算得上我们的文学正从“走出去”往“走进去”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世界 创作 葡萄牙 国际奖项 马德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探求古代诗歌创作原理的思考
9
作者 葛晓音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2,168,共5页
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原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实验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创作原理的发掘也是对古代文学研究范式的新探索:第一阶段以唐前诗歌体式的生成与发展为中心,从诗歌的节奏入手解释其艺术表现及创作传统,加深对“辩体”的理... 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原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研究实验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创作原理的发掘也是对古代文学研究范式的新探索:第一阶段以唐前诗歌体式的生成与发展为中心,从诗歌的节奏入手解释其艺术表现及创作传统,加深对“辩体”的理解。第二阶段以杜诗艺术及体式创新为中心,重新审视了杜诗“创体”的历史贡献。第三阶段以中唐古诗的尚奇之风为中心,重点从艺术想象与构思原理的角度,结合“贞苦士”的“补元化”理想与“笔补造化”理念,阐发中唐奇险诗的创作源头与形成原因。三个阶段的研究说明应针对不同对象不断变化思路,才能对古代诗歌创作实践做出学理性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创作原理 体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变孕新机 沉疴含隐忧——近十年文艺创作问题检视
10
作者 李朝全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3,共7页
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年来,我国文艺创作成就卓著,但同时,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浮躁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却依旧不同程度存在。通过细致梳理当前文艺创作的基本症候及其表现,深入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更好地发... 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年来,我国文艺创作成就卓著,但同时,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浮躁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却依旧不同程度存在。通过细致梳理当前文艺创作的基本症候及其表现,深入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更好地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建构具有中国风范的文艺创作及理论研究体系,抵制市场至上、“以洋为尊”,克服浮躁情绪,推动新时代文艺不断攀登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问题 剖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真实视域下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的边界与审美特征
11
作者 肖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45,共6页
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是AI技术与电影艺术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也是探索电影艺术叙事可能的重要动力。AI艺术在为电影创意表达、内容生成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引领电影创作向数字化升级。面对“算法逻辑”持续加强、技术主义取代人文主义的A... 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是AI技术与电影艺术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也是探索电影艺术叙事可能的重要动力。AI艺术在为电影创意表达、内容生成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引领电影创作向数字化升级。面对“算法逻辑”持续加强、技术主义取代人文主义的AI艺术应用误区,应以艺术真实为基础,以“人机共创”为核心,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积极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探寻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的边界。本文以艺术真实为研究基础,对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的边界进行解读,结合AI艺术赋能电影创作的核心要素,论述AI艺术赋能下电影创作的新型审美特征,以期为利用AI艺术创作高质量、精品质的电影作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真实 AI艺术 创作边界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谈”是经过多重修辞的文论
12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4,共2页
跟文学打交道的人,经常要读到不少作家的“创作谈”。毕竟是作家,他们的文笔更灵动。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创作谈总是不拘一格,读起来也格外引人入胜,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顾名思义,创作谈是作家谈自己创作的文字。谈自己创作,自... 跟文学打交道的人,经常要读到不少作家的“创作谈”。毕竟是作家,他们的文笔更灵动。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创作谈总是不拘一格,读起来也格外引人入胜,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顾名思义,创作谈是作家谈自己创作的文字。谈自己创作,自然会触类旁通,从自己谈到别人,甚至谈到整个的文学。否则从头到尾只谈自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那就有些自恋,甚至显得无知了。好的创作谈一定有许多“看点”。首先是文坛风云,以及文人日常生活与写作上的“八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坛风云 文笔 批评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精神形塑下的宏观图景、微观样态与未来路径——近十年中国舞剧创作的回顾、观察与展望
13
作者 叶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I0003,共11页
近十年来,中国舞剧人根植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与审美意识,逐步在舞剧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自觉,具体体现在锐意突破传统创作范式,深刻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巧妙运用中华美学的表现元素,构建民族、国家与自然和谐包容... 近十年来,中国舞剧人根植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与审美意识,逐步在舞剧创作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自觉,具体体现在锐意突破传统创作范式,深刻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巧妙运用中华美学的表现元素,构建民族、国家与自然和谐包容的时代图像;充分借助新技术赋能艺术表达,形塑虚实共生的舞剧审美意境。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中国舞剧人既要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舞剧创作,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在舞剧作品创作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精神谱系和文化精髓的提炼,通过优秀舞剧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舞剧 舞剧创作 科技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间剪纸形象看艺术创作中的造型转化
14
作者 郭洁恩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I0026-I0026,共1页
剪纸原用于绣样、围帐、窗花、灯花等功能性用途,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应用广泛的民艺形式。民间剪纸既具有装点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又具有文化传承的精神象征性。剪纸的审美魅力不仅来自视觉造型,更来自于其造型代表的心理意象与文化联... 剪纸原用于绣样、围帐、窗花、灯花等功能性用途,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应用广泛的民艺形式。民间剪纸既具有装点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又具有文化传承的精神象征性。剪纸的审美魅力不仅来自视觉造型,更来自于其造型代表的心理意象与文化联想。艺术创作中的造型转化,是指创作者基于创造性思维,对艺术原型进行外观、结构与内涵的重塑,在保留原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作形象改变,以达到一定审美效果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意象 艺术创作 造型转化 剪纸 文化联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史视角下建设性艺术批评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
15
作者 黄美林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0-95,共6页
建设性艺术批评是开放、包容的批评机制,也是专业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批评体系。从电影史视角看,动画批评与动画电影创作共同推动动画艺术发展。在建构“新动画中国学派”进程中,为了能够对动画电影提出建设性艺术批评,需要批评者具有开... 建设性艺术批评是开放、包容的批评机制,也是专业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批评体系。从电影史视角看,动画批评与动画电影创作共同推动动画艺术发展。在建构“新动画中国学派”进程中,为了能够对动画电影提出建设性艺术批评,需要批评者具有开放、包容的批评精神,既要肯定动画电影的创作特色、经验,也要充分把握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规律、叙事结构以及创作规则,以自觉、自主的批评意识,为动画电影提供实质性批评意见。本文以电影史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动画电影艺术批评状况等进行解读,从创作生产、受众体验和文化传播等角度,探讨建设性艺术批评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并从建构“新动画中国学派”以及大众“想象力消费”需求等语境出发,提出动画电影建设性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史 建设性 艺术批评 动画电影 创作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吉提: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长跑者与奔跑人
16
作者 胡净波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9,共14页
音乐创作和创作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作为关注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学者,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对李吉提先生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上的梳理,将有利于我们打开学术视域。学习吉提先生的研究工作如何跟时代需求相契合,... 音乐创作和创作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作为关注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学者,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对李吉提先生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上的梳理,将有利于我们打开学术视域。学习吉提先生的研究工作如何跟时代需求相契合,做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奔跑人;持续不断地研究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实践,做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长跑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吉提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长跑者 奔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手生活(创作谈)
17
作者 乔叶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3,共3页
一钝感力,这是前些年流行的一个词,在知道这个词的瞬间我就把它认领了下来。不知道这个词现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反正对我来说还没有过时--对于过时这个词我也有着钝感力。具有钝感力的我,对于新事物总是接受得比较慢,总是落后一步或者... 一钝感力,这是前些年流行的一个词,在知道这个词的瞬间我就把它认领了下来。不知道这个词现在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反正对我来说还没有过时--对于过时这个词我也有着钝感力。具有钝感力的我,对于新事物总是接受得比较慢,总是落后一步或者几步。于我而言这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少受刺激或是不受刺激。比如对现在到处都在谈的AI写作就是这样。我觉得对新事物可以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也不要太过于大惊小怪。在基于常识的前提下,总有些东西在本质上是恒定的,尤其关于人性,尤其关于写作。因为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文学是人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是人学 钝感力 创作 好奇心 求知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筝曲《秦土情》融合共生的陕西音乐风格创作
18
作者 刘雅琴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9,共8页
筝曲《秦土情》是周展先生创作的一首取材于陕西省地方戏曲“碗碗腔”的作品,具有浓郁的陕西音乐色彩。本文从秦筝音乐的独特性出发,通过分析作品的音乐旋律、和声结构及声部组合,探讨《秦土情》的音乐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阐述作品融合... 筝曲《秦土情》是周展先生创作的一首取材于陕西省地方戏曲“碗碗腔”的作品,具有浓郁的陕西音乐色彩。本文从秦筝音乐的独特性出发,通过分析作品的音乐旋律、和声结构及声部组合,探讨《秦土情》的音乐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阐述作品融合共生的陕西音乐风格创作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筝 《秦土情》 陕西音乐风格 创作技法 融合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琴组曲《太行春秋》的民族创作手法
19
作者 丁淑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7,共9页
钢琴组曲《太行春秋》是鲍元恺先生创作的《炎黄风情》钢琴版的第六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展现了作曲家“立足山西传统音乐,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创作理念。本文就该作品的中国美学基调和民族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为创作更多优秀的中... 钢琴组曲《太行春秋》是鲍元恺先生创作的《炎黄风情》钢琴版的第六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展现了作曲家“立足山西传统音乐,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创作理念。本文就该作品的中国美学基调和民族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为创作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提出一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春秋》 鲍元恺 中国美学基调 民族创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游戏”的二次创作:受众视听文化的再生产机制及其去公共性风险
20
作者 何天平 胡海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3,共10页
“游戏化”特征赋予二次创作这一受众视听文化区别于主流视听文化的本质属性。倚赖于以多模态嵌入为核心的技术集群、在“去语境化—再语境化”中实现的情感置放、从文化对话中开展的审美协商,二次创作在“技术—情感—审美”三重路径... “游戏化”特征赋予二次创作这一受众视听文化区别于主流视听文化的本质属性。倚赖于以多模态嵌入为核心的技术集群、在“去语境化—再语境化”中实现的情感置放、从文化对话中开展的审美协商,二次创作在“技术—情感—审美”三重路径下造就“游戏的文化”,也形塑了受众视听文化得以再生产的关键机制。同时,二次创作的规模化发展也可能招致知识结构破坏、价值秩序消解、固化审美区隔等去公共性风险,这一趋势需要审慎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创作 游戏化 受众视听文化 再生产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