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王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9,共7页
创伤经历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集体记忆,对战争、大屠杀、恐怖事件等历史创伤以及创伤叙事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反思历史。创伤不仅带来个体精神上的打击,更压抑了记忆,造成行为重演或叙事障碍;创伤见证是交流和传播创伤记忆的重要方式,包... 创伤经历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种集体记忆,对战争、大屠杀、恐怖事件等历史创伤以及创伤叙事的研究有助于人类反思历史。创伤不仅带来个体精神上的打击,更压抑了记忆,造成行为重演或叙事障碍;创伤见证是交流和传播创伤记忆的重要方式,包含了讲述和倾听。创伤记忆在家庭的范围内通过代与代的交流而传递,在同时代人或有共同经历的幸存者中通过集体记忆来传播和保存。创伤叙事起到了情感宣泄和修复创伤的作用,构成了独特的创伤文化。其中,创伤小说成为集体创伤记忆的载体,再现了战争、经济萧条、性别歧视等集体共同拥有的创伤经历,成为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特殊文类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叙事 见证 创伤文化 创伤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伤理论三题:源起、支流与反思
2
作者 孟飞 彭昱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30,共19页
自21世纪初,文化创伤理论已成为西方人文与社科学界的一大重要范式和研究热点,并在国内尤其是文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但相比之下国内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领域对该理论的译介与重视尚显不足,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本土研究,不利于向世界讲好... 自21世纪初,文化创伤理论已成为西方人文与社科学界的一大重要范式和研究热点,并在国内尤其是文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但相比之下国内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领域对该理论的译介与重视尚显不足,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本土研究,不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创伤故事”。有鉴于此,本文重访文化创伤理论的思想场域,追溯理论诞生背后的创伤研究、文化研究、记忆研究三大思想源头,剖析、比较理论内部的符号论、现实论、情感论三条支流,反思该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并展望文化创伤的本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文化社会学 建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 被引量:5
3
作者 陶东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4,共11页
21世纪初,以杰弗里·亚历山大为代表的一批聚集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社会学家,在否定病理学的、本质主义的创伤理论基础上,正式发展出了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或曰关于创伤的建构主义社会理论。这种创伤观认为... 21世纪初,以杰弗里·亚历山大为代表的一批聚集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社会学家,在否定病理学的、本质主义的创伤理论基础上,正式发展出了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或曰关于创伤的建构主义社会理论。这种创伤观认为,创伤并非自然存在,而是符号/表征的建构,创伤不是生而为创伤的,而是变成创伤的。理解、揭示这个建构的性质、过程和机制,是文化创伤理论所致力的核心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心理分析 建构主义 杰弗里·亚历山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独人群文化创伤:形成过程、演化逻辑和再造 被引量:9
4
作者 徐晓军 彭扬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5-51,共7页
文化创伤的发生,实际上是群体成员从创伤体验到创伤记忆的形成过程,其中要经历创伤经验的集体化、社会文化的想象化和创伤记忆的共享化三个阶段。基于失独事实的文化创伤演化逻辑表现出了从个人认知到集体认同、从客观事实到自觉建构、... 文化创伤的发生,实际上是群体成员从创伤体验到创伤记忆的形成过程,其中要经历创伤经验的集体化、社会文化的想象化和创伤记忆的共享化三个阶段。基于失独事实的文化创伤演化逻辑表现出了从个人认知到集体认同、从客观事实到自觉建构、从私人领域到公共话语三个维度的转向。正因如此,导致失独人群的创伤记忆共同指向于独立生命价值形态的碎裂、情感主义状态的累积与牵绊以及单一苦感叙事的沉溺与重复。迈向破碎个体创伤的整合、迈向纯粹情感主义状态的跳脱和迈向单一苦感叙事的升华,可以完成失独人群创伤记忆的意义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人群 文化创伤 创伤体验 创伤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伤操演与创伤话语建构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建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1,共7页
作为文学理论,创伤理论和操演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操演是创伤表征的过程;创伤成为操演的对象。创伤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形成的。对文化创伤的操演是建构创伤话语的途径。本文对文化创伤操演和创伤话语建构的探索与研究,其目... 作为文学理论,创伤理论和操演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操演是创伤表征的过程;创伤成为操演的对象。创伤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后天形成的。对文化创伤的操演是建构创伤话语的途径。本文对文化创伤操演和创伤话语建构的探索与研究,其目的是对所研究的文学理论及批评范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与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创伤叙事 创伤话语 记忆 操演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伤建构中的媒介记忆策略 被引量:9
6
作者 赵静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7-236,共10页
从个体创伤到集体创伤再到文化创伤,媒介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贯穿首尾始终,最终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铸造了逻辑自洽的媒介记忆。媒介记忆不只是单纯地记忆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依据现实需求和对未来的设想“修正”过去,因此它是生成性的。... 从个体创伤到集体创伤再到文化创伤,媒介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贯穿首尾始终,最终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铸造了逻辑自洽的媒介记忆。媒介记忆不只是单纯地记忆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依据现实需求和对未来的设想“修正”过去,因此它是生成性的。情感生产(特别是受害者的情感阐释)是其最根本也最有效的记忆表征形式。媒介记忆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它的国家框架,作为一种国家记忆,文化创伤实质上是一种现实政治,它不仅仅是反思性的,更是前瞻性的。文化创伤—情感生产—国家记忆,这三者构成了媒介记忆的内容/对象、手段/模式和结构/框架。媒介记忆不断重写并塑造着人类对历史传统的认识,促成了人类自身对于历史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媒介记忆 生成性事件 情感生产 国家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伤认知及其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孙珂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1-74,共4页
杰弗里·亚历山大提出的文化创伤理论,向我们对创伤的常识性认识提出了挑战。亚历山大提出,创伤是公共媒介与社会舆论建构出来的文化产物;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创伤的建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建构文化创伤的目的不是为了制... 杰弗里·亚历山大提出的文化创伤理论,向我们对创伤的常识性认识提出了挑战。亚历山大提出,创伤是公共媒介与社会舆论建构出来的文化产物;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创伤的建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建构文化创伤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痛苦,引发新的仇恨和对立,而是为了分担苦难,扩展我们的集体认同,并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化解不同人类集体间的冲突,避免新的集体冲突与屠杀的降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文化建构 集体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伤、道德观与团结:“大屠杀”等集体谋杀的社会构建(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杰弗里·C.亚历山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95,共11页
文化创伤的发生,在于一个族群的成员感到一场可怖事件在他们的族群意识中留下无法抹除的痕迹和永久的记忆,并在深层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将来的身份。文化创伤的建构过程使不同的社会团体、民族社团、甚至整个文明不仅从认知上体认人类... 文化创伤的发生,在于一个族群的成员感到一场可怖事件在他们的族群意识中留下无法抹除的痕迹和永久的记忆,并在深层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将来的身份。文化创伤的建构过程使不同的社会团体、民族社团、甚至整个文明不仅从认知上体认人类苦难的存在与来源,而且还可能对此负起某种有意义的道德责任。当他们认同了创伤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道德责任,社群成员也就界定了他们的结团关系,使他们得以分享他人的苦难。当社群认为他人的苦难也可能属于自己时,"我们"这个圈子就会扩展,并有可能修复社群,从而阻止再度创伤。同理,社会团体也往往能否认他人苦难的存在,或者将责任推给其他人。本文主要从实际经验的角度思考德国纳粹大屠杀所带来的创伤构建,同时也考察其他创伤过程,例如与西方或日本帝国主义相关的非裔美国人、土著人民、殖民地受害者,南京大屠杀、早期共产主义阵营如苏联的受害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团结 创伤构建 道德观 群体意识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感与共识:创伤共通感的跨文化连接理路及传播实践——基于生态创伤影像的分析与反思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鑫 黄皓宇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3年第4期82-90,共9页
从工业革命时代笼罩曼彻斯特全城的连绵酸雨,到自发行以来就激起全球动物保护声浪的生态纪录片《海豚湾》,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生态创伤及其带来的惨痛后果不仅在跨文化、跨时代与跨媒介的作品中被反复表征,也经由共同体间共通的“痛感”... 从工业革命时代笼罩曼彻斯特全城的连绵酸雨,到自发行以来就激起全球动物保护声浪的生态纪录片《海豚湾》,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生态创伤及其带来的惨痛后果不仅在跨文化、跨时代与跨媒介的作品中被反复表征,也经由共同体间共通的“痛感”与“创伤”构建了“如何与自然共处”的经验共识及情感联结,实现由特定生态创伤向普遍文化创伤的转换。其中,作为情感中介的生态创伤影像何以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中,建构异质文明间的共情理解与意义桥接,为人类沟通提供更多共识的可能?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提示,研究从共通感与创伤记忆的思想谱系出发,搭建“创伤-痛感-共识”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相关纪录片的创作者访谈与视听分析,廓清“创伤文本”实现跨文化理解的创作路径与连接可能,以及何以促成由生命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感 共识 文化传播 文化创伤 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南方的新主体——凯特·肖邦内战小说的创伤书写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雪飞 田静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1,共7页
肖邦的内战小说通过再现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建构了南方作为受害者和牺牲者的新主体形象。在肖邦笔下,种植园和奴隶制的破坏是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最大创伤,由此引发社群、家庭、个人情感与身份的危机。... 肖邦的内战小说通过再现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建构了南方作为受害者和牺牲者的新主体形象。在肖邦笔下,种植园和奴隶制的破坏是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最大创伤,由此引发社群、家庭、个人情感与身份的危机。肖邦为治疗南北战争创伤开出的药方是重建家园和社群的和谐关系,为受伤者提供疗伤的物理和精神空间。肖邦的内战小说主要关注战争对路易斯安那特定阶层和族群的影响,从而构成其地域美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奴隶制、种族和性别问题上均表现出保守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邦 内战小说 美国南方 心理创伤 文化创伤 治疗方法 地域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记忆的现实回访与自我书写——在线社区中集体记忆个案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洪杰文 杨金 汤恋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6期86-98,共13页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进行阐释的机会,都能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中获得主动构建和书写的权利。文章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对2003年至2017年间,在线社区“天涯论坛”中有关孙志刚事件的文本内容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对公共事件进行阐释的机会,都能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中获得主动构建和书写的权利。文章从文化创伤的视角出发,对2003年至2017年间,在线社区“天涯论坛”中有关孙志刚事件的文本内容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天涯论坛”中围绕孙志刚事件形成的集体记忆呈现出明显的创伤样貌。在对创伤记忆进行现实回访中,悲剧成为主流的叙述基调,悲伤、愤怒和失望是创伤记忆中的主流情绪。在集体记忆的构建上,大量网友积极主动地自我书写,将自己类似的亲身经历注入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中,还建立了与孙志刚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受害者联盟”。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志刚”及“孙志刚事件”逐渐被抽象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以及不公平遭遇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集体记忆 孙志刚事件 文化创伤 自我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创伤理论评述——历史、现状与反思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雪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1-211,共11页
近年来,创伤研究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研究热点日益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就文学领域的创伤研究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创伤研究在文学批评实践与理论探讨两大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创伤研究者对创伤文学文本... 近年来,创伤研究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研究热点日益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就文学领域的创伤研究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创伤研究在文学批评实践与理论探讨两大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创伤研究者对创伤文学文本批评的偏重造成理论探索相对滞后。已有研究多立足于创伤理论的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学科基点,缺乏必要的文学视角作为参照,意味着创伤理论的文学建构仍是一个亟待挖掘与开拓的研究领域。其二,创伤概念产生的历史与文化的情境表征了其与生俱来的西方特性,同时也揭橥了这一概念特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与研究对象。然而,这一事实长期以来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鉴于此,从文学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中的创伤研究,尤其是文学创伤理论研究,在梳理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有利于推动国内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伤理论 解构主义 经典创伤模式 文化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山回唱》中人生如茶女性的成长创伤研究
13
作者 周慧霞 《福建茶叶》 2019年第1期315-316,共2页
《群山回唱》主要讲述了因种种原因流落国外的阿富汗移民所经受的身心创伤和文化创伤。本文以人生如茶的帕丽和妮拉为女性代表,利用创伤理论分析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饱受了缺少家庭关爱的心理创伤和缺乏身份认同感的文化创伤之痛,但通... 《群山回唱》主要讲述了因种种原因流落国外的阿富汗移民所经受的身心创伤和文化创伤。本文以人生如茶的帕丽和妮拉为女性代表,利用创伤理论分析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饱受了缺少家庭关爱的心理创伤和缺乏身份认同感的文化创伤之痛,但通过不同方式逐渐进行创伤修复,最终走出创伤记忆的阴影,品味着如茶人生的苦涩和甘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山回唱 女性成长 心理创伤 文化创伤 创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被引量:18
14
作者 高蕊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94,共28页
对于数以千万计亲历二战的中国民众来说,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残暴罪行无疑会在他们的心里产生极大的创伤感。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很多年间,这种刻骨铭心的国族受难和遭受非正义的经历,却长期停留在民间... 对于数以千万计亲历二战的中国民众来说,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所犯下的残暴罪行无疑会在他们的心里产生极大的创伤感。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很多年间,这种刻骨铭心的国族受难和遭受非正义的经历,却长期停留在民间个体记忆中,没有成为围绕战争所进行的官方话语表达的核心。本文旨在借助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理论,对这一围绕抗战创伤经历所发生的"文化失忆"现象进行全新的探索。文章首先梳理1949年之后阶级创伤叙事的形成以及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集体身份建构,然后通过梳理抗战记忆在官方话语中的呈现,检讨战争中国族受难经历与阶级创伤宏大叙事之间所形成的逻辑冲突,进而指出正是这种逻辑冲突在某种意义上阻抑了抗战创伤叙事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创伤 抗战记忆 集体身份建构 文化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墟上的升华:汶川地震文学书写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秀银 张堂会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8-254,共7页
汶川地震文学体裁形式完备,主题内容复杂多样,风格多姿多彩,接续了感时忧国的传统情怀,有力地提振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当代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汶川地震文学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创作上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困境,一些作品较为清浅,缺乏深... 汶川地震文学体裁形式完备,主题内容复杂多样,风格多姿多彩,接续了感时忧国的传统情怀,有力地提振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当代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汶川地震文学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创作上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困境,一些作品较为清浅,缺乏深沉的内涵与意蕴。汶川地震文学既要抚慰伤痛,更要抵抗对灾难的遗忘,建构地震灾害的文化创伤,指引一种政治行动与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文学 审美救赎 写作伦理 文化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