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死亡在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怡然 王纯 +3 位作者 邓桑杨 江晨 吴海鹰 钱传云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5-1399,共5页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后遗症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目前对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包括手术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及后期康复...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后遗症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目前对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包括手术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及后期康复治疗,但均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亟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新近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被证实在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临床转化有限。本文通过总结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铁死亡药物研究成果,分析铁死亡抑制剂的种类及作用结果,为临床治疗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创伤性损伤 脊髓损伤 铁死亡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肠道屏障变化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芳芳 朱莉 +3 位作者 幸佳佳 庞日朝 苟翔 张安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775-1781,共7页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通过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进而引起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衡,而紊乱的肠道微环境可反作用于中枢,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大量研究提示,肠道屏障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中枢神经损...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通过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进而引起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衡,而紊乱的肠道微环境可反作用于中枢,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大量研究提示,肠道屏障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中枢神经损伤的重要作用靶点。本文综述了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肠道微生物、化学、机械和免疫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枢的双向作用,并总结了致使肠屏障破坏的可能机制,包括营养不良、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及神经递质和激素释放等,为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肠道屏障 肠道微环境 肠-脑轴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甘颖盈 胡敏 +2 位作者 崔淑雅 柴智 樊慧杰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5,共5页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的一个大亚类,其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依赖Smad蛋白和不依赖Smad蛋白介导的通路,参与了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涉及多组织、多器官的形成和发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MP信号通路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的一个大亚类,其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依赖Smad蛋白和不依赖Smad蛋白介导的通路,参与了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涉及多组织、多器官的形成和发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MP信号通路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和发育主要起着促进作用,与少突胶质细胞的髓鞘形成密切相关,在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神经管畸形、帕金森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就BMP信号通路的组成、传导机制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和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潜在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P信号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损伤 神经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治疗所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研究进展
4
作者 褚思嘉(综述) 汤继宏(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1-816,共6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对患儿预后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肿瘤本身可造成脑损伤外,近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抗肿瘤治疗也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通过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对患儿预后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肿瘤本身可造成脑损伤外,近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抗肿瘤治疗也存在一定的损伤作用。通过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治疗后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探讨,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并发症,使患儿获得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损伤机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 被引量:13
5
作者 师东良 李靖龙 +5 位作者 孟涵 朱文辉 卢亮宇 王惠芳 翟华 王予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方法:在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然后筛选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6篇文献入选本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使用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和...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方法:在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Library、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然后筛选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6篇文献入选本研究。这些文献主要使用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了前交叉韧带损伤和重建术后的脑功能。发现: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P27电位缺失,重建手术并未恢复P27电位。P27电位缺失者功能较好。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大脑额部θ功率区活动增加。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对侧的丘脑、顶后部皮质、初级感觉运动区、基底核—外侧苍白球、次级躯体感觉区、扣带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和同侧的小脑和初级感觉运动区的激活消失,但是对侧辅助运动前区、对侧次级躯体感觉区后部和同侧颞下回后部的激活增强。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塑。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有必要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栗文静 白艳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0-538,共9页
BDNF/TrkB信号通路作为神经元生长、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关键调节器,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脊髓损伤等。研究表明针刺能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的活性,对以上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潜... BDNF/TrkB信号通路作为神经元生长、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关键调节器,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脊髓损伤等。研究表明针刺能调节BDNF/TrkB信号通路的活性,对以上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其作用机制与参与突触结构重塑,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发生和突触再生等有关。本文综述了BDNF/TrkB相关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以及针刺对该通路的调控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针刺对BDNF/TrkB信号通路的精准调控,以开发更高效安全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BDNF/TrkB信号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脊髓损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腕、踝关节异常运动模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秀汝 赵文汝 +2 位作者 刘金敬 霍速 孙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通过EMG生物反馈仪提供的肌电信号,确定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腕、踝关节异常运动模式的肌肉原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观察EMG生物反馈对该异常关节运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异常运动模式的29个腕、踝关节进行一个疗程的(15次,每次... 目的:通过EMG生物反馈仪提供的肌电信号,确定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腕、踝关节异常运动模式的肌肉原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观察EMG生物反馈对该异常关节运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异常运动模式的29个腕、踝关节进行一个疗程的(15次,每次50min)EMG生物反馈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腕伸肌、腕屈肌,胫前肌、腓肠肌两组拮抗肌的肌电信号、肌力,以及治疗前后的关节运动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腕关节背伸与掌屈,踝关节背屈与跖屈的肌电信号、肌力和关节异常运动模式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通过EMG生物反馈能够准确了解导致关节异常运动的肌肉原因,并有效治疗该异常运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损伤 踝关节 异常运动模式 腕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密度基因芯片筛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损伤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运来 黄明辉 +6 位作者 姚忠祥 袁碧波 孙榆 张彦琦 伍亚洲 杨梦苏 蔡文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 (CNS)发育、损伤相关基因 ,为基因工程治疗CNS损伤提供以一些可能的靶基因。方法 采用高密度的发育表达谱基因芯片 ,检测了在视神经发育、损伤共 8个不同的时相点上视神经的第一级投射站———外侧膝状体的基...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 (CNS)发育、损伤相关基因 ,为基因工程治疗CNS损伤提供以一些可能的靶基因。方法 采用高密度的发育表达谱基因芯片 ,检测了在视神经发育、损伤共 8个不同的时相点上视神经的第一级投射站———外侧膝状体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以正常成年小鼠作为对照 ,共找到差异表达基因 2 0 41个 :高表达 (ratio≥ 2 )的基因 10 95个 ,其中在发育期间高表达的基因 5 60个 ,在损伤后高表达的基因 416个 ,在发育期间和损伤后均有高表达的基因119个 ;低表达 (ratio≤ 0 5 )的基因 946个 ,其中在发育期间低表达的基因 2 75个 ,在损伤后低表达的基因 45 8个 ,在发育期间和损伤后均有低表达的基因 2 13个。对高表达的 10 95个基因进行了功能检索、分组 ,共分为转录调节、信号转导、代谢和物质转运等 17组 ,其中在发育阶段数量最多的功能组是转录调节组和信号转导组 ,在损伤过程数量最多的功能组是代谢组和物质转运组。一些和轴突生长、导向、突触形成相关的基因Efnb3、Ptn、Nrp、Dbn1只在发育期间表达 ,抑制轴突生长的基因Rtn4只在损伤后表达 ,一个和神经元的迁移、轴突的生长相关的基因———Mdk在发育和损伤过程中均有高表达。结论 上述这些基因可能是视神经发育以及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小鼠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杨建华 李长德 +1 位作者 马杰 王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69-571,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ES)移植在小鼠脊髓损伤和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存活和迁移。方法:利用小鼠脊髓损伤(SCI)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模型(HIE),将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ES细胞的衍生细胞后,注射到脊髓损伤和缺氧缺血性脑... 目的:观察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ES)移植在小鼠脊髓损伤和小鼠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存活和迁移。方法:利用小鼠脊髓损伤(SCI)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模型(HIE),将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ES细胞的衍生细胞后,注射到脊髓损伤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小鼠体内。移植后观察12周,应用酶学的方法检测Lac-Z标记的经诱导的ES细胞在脊髓和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ES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能存活,并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并与周围组织整合。结论:经诱导的胚胎干细胞能在宿主损伤脑和脊髓中存活、迁移,且脑内迁移较脊髓内迁移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胚胎干细胞 移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作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贾玥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8-421,共4页
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主要细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轻微病理变化变化时即可迅速活化并行使吞噬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 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主要细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轻微病理变化变化时即可迅速活化并行使吞噬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主要的清道夫细胞,同时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功能。小胶质细胞形成的免疫网络具有免疫监视和调控功能,能够杀伤入侵的微生物,清除变性的细胞碎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组织修复,有助于恢复组织动态平衡。小胶质细胞向脑源性巨噬细胞分化时还可分泌某些蛋白酶、细胞因子、活性氧中间体、活性氮中间体等,这些物质过多地释放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干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过程或阻止其释放细胞毒性代谢物,可能对避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神经元死亡具有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激活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被引量:5
11
作者 谷翠芝 冯飞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8-612,共5页
As a receptor mediating the 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innate immunity,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is a bridge between innate immunity and required immunity,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hen signal-transd... As a receptor mediating the 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innate immunity,Toll-like receptor 4 (TLR4) is a bridge between innate immunity and required immunity,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hen signal-transducing of some cells are activated. Recent reports show that TLR4 expresses in the different glial cells and strongly links to the innate immune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TLR4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es of brain damage by infection of the CNS,stroke,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rauma. In this review,we concentrate on recent findings regarding the progress of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TLR4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CNS damage in various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Toll样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一) 被引量:176
12
作者 缪鸿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5年第1期1-4,共4页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缪鸿石编者按康复医学的理论集中在研究神经系统、肌骨系统和心肺系统伤病引起的功能、能力障碍及其恢复的机理上。本杂志将在“理论与实践”栏目下,约请国内著名专...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一)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缪鸿石编者按康复医学的理论集中在研究神经系统、肌骨系统和心肺系统伤病引起的功能、能力障碍及其恢复的机理上。本杂志将在“理论与实践”栏目下,约请国内著名专家系统地介绍上述三方面的理论。由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康复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二) 被引量:59
13
作者 缪鸿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6年第1期1-5,共5页
上一节介绍了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和促进因素以及脑可塑性理论的发展与概念。本节将讨论脑可塑性理论的形态和生理学依据及其在人和动物身上的证明。并且依据Luria的功能重组理论,用图说明了影响脑可塑性的内、外因素。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三) 被引量:7
14
作者 缪鸿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6年第2期49-55,共7页
此部分介绍了CNS损伤的自由基理论及自由基损伤的防治。并介绍了急性损伤阶段有利于功能恢复的部分因素。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功能恢复 理论 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五) 被引量:7
15
作者 缪鸿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6年第4期145-150,共6页
本节继续分析自发恢复的内部因素。同时介绍外界的影响。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功能恢复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四) 被引量:4
16
作者 缪鸿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6年第3期97-102,共6页
本节介绍伤后早期有利于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自发恢复的内部因素。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功能恢复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R17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壮 魏尔清 卢韵碧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5-359,共5页
G-蛋白偶联受体17(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7,GPR17)原是一种孤儿受体,曾被鉴定为新型尿嘧啶核苷酸/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011年国际药理学联合会认为,将GPR17归类于白三烯受体条件尚不成熟。GPR17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脑损伤、... G-蛋白偶联受体17(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7,GPR17)原是一种孤儿受体,曾被鉴定为新型尿嘧啶核苷酸/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2011年国际药理学联合会认为,将GPR17归类于白三烯受体条件尚不成熟。GPR17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及成熟,这提示GPR17可能成为相关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文中就GPR17的配体和拮抗剂、GPR17和其他受体的相互作用及GPR17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 受体 G-蛋白偶联 白三烯类 受体 白三烯 半胱氨酸 尿嘧啶核苷酸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被引量:1
18
作者 敖世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1-583,共3页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修复 BD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croptosis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佳 孙天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5,共3页
Nec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由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所启动,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执行。Necroptosis已被证实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包括肿瘤、免疫性疾病、脑外伤及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关键词 NECROPTOSIS 中枢神经系统 程序性死亡 损伤 脊髓损伤 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淋巴系统及其与创伤性脑损伤的关系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琨 侯立军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2-1029,共8页
脑由于缺少常规的淋巴结构,一直被认为与外周淋巴系统完全隔绝。但是随着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的相继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脑也有其独特的淋巴引流途径,且与外周淋巴系统相通。创伤性脑损伤作为制约神经外科整体救治... 脑由于缺少常规的淋巴结构,一直被认为与外周淋巴系统完全隔绝。但是随着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的相继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脑也有其独特的淋巴引流途径,且与外周淋巴系统相通。创伤性脑损伤作为制约神经外科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伤后远期出现的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退行性表现一直未得到合理的解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导致颅内淋巴系统功能下降,代谢产物在脑组织内大量堆积,从而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出现神经退行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淋巴系统 血管周围间隙 胶质淋巴系统 脑膜淋巴管 创伤性损伤 慢性创伤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