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范方 耿富磊 +1 位作者 张岚 朱清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98-1407,共10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灾难后常见的心理病理问题,灾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追踪设计,历时2年对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地区1573名青少年进行3次测查,考察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同类型社...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灾难后常见的心理病理问题,灾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采用追踪设计,历时2年对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地区1573名青少年进行3次测查,考察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同类型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与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不同的作用关系;震后继发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对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损害;震后负性生活事件、主观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存在联动效应,即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青少年 追踪研究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后儿童急性应激障碍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状的交叉滞后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付琳 程锦 刘正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48-553,共6页
目的:考察芦山地震后儿童的急性应激障碍(ASD)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探讨地震后2周儿童ASD症状和抑郁症状对地震后6周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是否存在预测作用。方法:选取经历芦山地震的10~14岁儿童197例(男生9... 目的:考察芦山地震后儿童的急性应激障碍(ASD)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探讨地震后2周儿童ASD症状和抑郁症状对地震后6周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是否存在预测作用。方法:选取经历芦山地震的10~14岁儿童197例(男生93例,女生104例),使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RI)和简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分别于地震后2周和6周进行测查。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地震后2周儿童在ASDS上得分为(36.5±10.9),检出率为28.6%,在DASS抑郁维度上得分为(3.3±2.8);6周儿童在UCLA PTSD-RI上得分为(18.5±12.6),检出率为8.2%,在DASS的抑郁维度上得分为(3.3±3.5)。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2周儿童ASDS得分对6周UCLA PTSD-RI得分(β=0.59,P<0.001)和DASS抑郁维度得分(β=0.29,P<0.001)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而2周儿童DASS抑郁维度得分对6周儿童UCLA PTSD-RI得分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震后儿童ASD症状对随后PTSD症状和抑郁症状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地震后6周内的抑郁症状可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应激障碍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抑郁症状 交叉滞后分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静 刘正奎 +3 位作者 马珠江 布威佐热姆.艾力 赵一翀 刘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探讨失独父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随失独年限变化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国五省十市为调查点,选取373位失独父母开展调查,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5)、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对其心理创伤症状进行评... 目的:探讨失独父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随失独年限变化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国五省十市为调查点,选取373位失独父母开展调查,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5)、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对其心理创伤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失独父母PTSD症状筛查阳性率为57. 1%(213/373),症状B、C、D、E的筛查阳性率分别为77. 7%(290/373)、75. 9%(283/373)、71. 0%(265/373)和68. 6%(256/373)。回归分析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能够负向预测PCL-5和症状D得分,即经济状况越好症状得分越低(β=-0. 13~-0. 10,P <0. 05);孩子去世年龄能够负向预测PCL-5、症状B和D得分,即孩子去世时年龄越小创伤症状得分越高(β=-0. 12~-0. 10,P <0. 05);CES-D得分能够正向预测PCL-5及其子症状得分(β=0. 67~0. 78,P <0. 05)。结论:失独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筛查阳性率较高,其创伤症状受家庭经济情况、孩子去世的年龄和抑郁症状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独父母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常雪凝 喻红辉 +1 位作者 汪蕾蕾 沈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01-805,共5页
目的:探讨外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武汉市两家医院外伤住院患者426例,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社会支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估抑郁症状,采用PTSD自评量表评定(P... 目的:探讨外伤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TS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武汉市两家医院外伤住院患者426例,采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社会支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估抑郁症状,采用PTSD自评量表评定(PTSD)症状。结果: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24.2%(103/426),家人关心减少(OR=2.47,95%CI:1.35~4.53)、入院时意识昏迷(OR=3.02,95%CI:1.39~6.54)、交通伤(OR=2.31,95%CI:1.31~4.05)、院内感染(OR=3.38,95%CI:1.31~8.74)、焦虑(OR=4.31,95%CI:1.11~16.74)、噩梦(OR=25.34,95%CI:5.30~121.31)、有些担心/很担心/非常担心死亡(OR=3.89/3.61/2.43,95%CI:1.59~9.53/1.32~9.92/0.86~6.84)和抑郁症状(OR=7.24,95%CI:3.38~15.49)是PTSD的危险因素。结论:家人关心减少、入院时意识昏迷、交通伤、院内感染、焦虑、噩梦、担心死亡和出现抑郁症状的外伤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PT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住院患者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患儿父母疾病进展恐惧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自悯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静 杨祎玲 +4 位作者 张雨微 何小凤 黄佳颖 王为杰 史蕾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37,112,共5页
目的分析自悯在白血病患儿父母疾病进展恐惧(fear of progression,FoP)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间的中介作用,为其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 目的分析自悯在白血病患儿父母疾病进展恐惧(fear of progression,FoP)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间的中介作用,为其心理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19名白血病患儿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疾病进展恐惧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和自悯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白血病患儿父母FoP总分为(39.56±8.99)分;PTSD症状总分为(34.56±12.03)分;自悯总分为(84.42±10.20)分,其中自我同情及自我批评双因素得分分别为(44.27±6.68)分和(37.87±7.53)分。Spearman分析显示,FoP与PTSD症状呈正相关,自悯与FoP、PTSD症状均呈负相关,自我批评与FoP、PTSD症状均呈正相关(均P<0.01)。自悯在FoP和PTSD症状间起部分中介效应(18.10%),自我批评在FoP和PTSD症状间起部分中介效应(26.97%)。结论FoP既可以直接影响PTSD症状,又可以通过自悯双因素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PTSD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父母 疾病进展恐惧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自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