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漫长的季节》中的创伤书写研究
1
作者 谢姝寒 《今古文创》 2025年第4期84-86,共3页
网剧《漫长的季节》突破传统悬疑网剧的局限,不再一味通过渲染恐怖气氛、制造刺激快感来吸引观众,而是注重表现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其中,创伤书写是《漫长的季节》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予以观照和思考的重要手段。《漫长的季节》以细... 网剧《漫长的季节》突破传统悬疑网剧的局限,不再一味通过渲染恐怖气氛、制造刺激快感来吸引观众,而是注重表现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其中,创伤书写是《漫长的季节》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予以观照和思考的重要手段。《漫长的季节》以细腻的创伤书写呈现了时代浪潮冲击下普通人如何面对和重建失序的生活,展现了以王响为代表的普通人面对生活时的非凡信念和勇气,表达了对普通人最真挚最广泛的同情和鼓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长的季节》 创伤书写 创伤疗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鳄鱼街》中的创伤书写
2
作者 王一鸣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10期78-81,共4页
《鳄鱼街》是波兰籍犹太文学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小说《鳄鱼街》为研究对象,以创伤书写理论为框架,深入探讨小说中的创伤叙事,分析小说中创伤的特征及其对角色产生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小说中的时间结构和叙事... 《鳄鱼街》是波兰籍犹太文学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小说《鳄鱼街》为研究对象,以创伤书写理论为框架,深入探讨小说中的创伤叙事,分析小说中创伤的特征及其对角色产生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对小说中的时间结构和叙事技巧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创伤书写的意义以及在创伤主题方面所起的延伸和加深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鳄鱼街》中创伤书写的研究,深度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探究创伤书写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鱼街》 布鲁诺·舒尔茨 创伤书写 碎片化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童女性小说中的创伤书写
3
作者 吴子欣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8期40-42,共3页
苏童作为书写女性的圣手,其笔下的女性小说在文坛颇受关注。苏童女性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从身体到精神都是伤痕累累的。苏童从创伤视角出发,不仅揭露了传统封建伦理等因素对女性造成的外部创伤,而且更加深入地剖析了深受封建传统伦理影响... 苏童作为书写女性的圣手,其笔下的女性小说在文坛颇受关注。苏童女性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从身体到精神都是伤痕累累的。苏童从创伤视角出发,不仅揭露了传统封建伦理等因素对女性造成的外部创伤,而且更加深入地剖析了深受封建传统伦理影响的女性由于主体意识局限造成的内部创伤。苏童女性小说的创伤书写主要体现于女性拥护封建传统,依附于男性中心文化之伤、女性之间的自戕之伤以及女性缺乏自我反省精神的局限之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女性小说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探析莫里森笔下的心理创伤书写 被引量:5
4
作者 庞好农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6期66-72,共7页
莫里森在《家》里把心理创伤书写的视角转向朝鲜战争、亲情荒原和种族歧视。"创伤后应激障碍"使战争创伤受害者遭受再体验、回避反应和高警觉的精神折磨;亲情创伤是亲情荒原形成的基础;种族创伤必然会加剧美国社会白人和黑人... 莫里森在《家》里把心理创伤书写的视角转向朝鲜战争、亲情荒原和种族歧视。"创伤后应激障碍"使战争创伤受害者遭受再体验、回避反应和高警觉的精神折磨;亲情创伤是亲情荒原形成的基础;种族创伤必然会加剧美国社会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仇恨和种族冲突,导致人性在生存危机和社会危机中的异化。莫里森披露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环境里的挫折和磨难,探究了引起黑人心理创伤的致因,彰显了黑人妇女互助精神的重要性。她的心理创伤书写图解了精神病理学和社会伦理学的创伤理论,展现了其小说叙事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家》 心理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感知与创伤书写——丁玲左翼短篇小说里的身体和空间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佳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4期33-38,共6页
本文结合丁玲的具体人生际遇,分析其《从夜晚到天亮》、《一天》和《在医院中》三篇小说中的身体经验与空间再现,并探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在文本中具有的特点。与1920年代的早期作品类似,丁玲在努力向左翼转型时创作的这几篇小说,同样将... 本文结合丁玲的具体人生际遇,分析其《从夜晚到天亮》、《一天》和《在医院中》三篇小说中的身体经验与空间再现,并探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在文本中具有的特点。与1920年代的早期作品类似,丁玲在努力向左翼转型时创作的这几篇小说,同样将空间维度的身体经验作为革命的能动主体进行感知与书写,而当兼具作家与革命者身份的丁玲亲身面对复杂的革命现实和经受创伤体验时也始终坚持把小说写作作为感知革命现象、消融创伤经验、介入社会空间与重建自我认同的文化媒介。这种在身体主体与社会空间之间出现张力时不断将写作开拓成社会感知与个体存在的一贯坚持,可为理解"写作/人生"的认知框架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感知 创伤书写 身体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失与重生——《上海孤儿》中创伤书写的空间维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吕春媚 石吉文 《外语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52-56,共5页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上海孤儿》颠覆了传统的"他者"与"主体"二元概念,呈现出多重空间维度的建构特点。小说通过地形空间隐喻,回溯了班克斯追寻父母失踪真相的创伤体验;通过时空空间展现了主人公由心...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上海孤儿》颠覆了传统的"他者"与"主体"二元概念,呈现出多重空间维度的建构特点。小说通过地形空间隐喻,回溯了班克斯追寻父母失踪真相的创伤体验;通过时空空间展现了主人公由心理异化到力行革命再到身份重构的治疗行动轨迹,通过文本空间将小说主题投射到日军侵华时期中国人民经历的集体创伤的宏大背景之中,体现了石黑一雄以文学手段观照"异国成分"边缘化人物内心状态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维度 创伤书写 《上海孤儿》 迷失与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非戏剧《你好,再见》的创伤书写研究
7
作者 黄坚 肖洋 《外语与翻译》 2023年第3期86-91,I0001,共7页
南非当代著名戏剧家阿索尔·富加德的剧作《你好,再见》聚焦种族隔离时期南非贫穷白人家庭的创伤经历,以离家多年的白人女性海斯特返乡搜寻父亲的赔偿金为主线,逐步向戏剧受众还原了底层白人的身份焦虑和生存危机。本文紧扣剧中人... 南非当代著名戏剧家阿索尔·富加德的剧作《你好,再见》聚焦种族隔离时期南非贫穷白人家庭的创伤经历,以离家多年的白人女性海斯特返乡搜寻父亲的赔偿金为主线,逐步向戏剧受众还原了底层白人的身份焦虑和生存危机。本文紧扣剧中人物的创伤记忆,从其表征、成因和疗救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表明,创伤既是主人公的主要特质,又是以她为代表的族群的集体症候,还是推动剧情演绎的强劲内驱力。在创伤的书写过程中,剧作家以文学见证的方式直面种族创伤的黑暗历史,义无反顾地承担了作家的伦理责任。由此可见,富加德的创伤书写表现了他深邃的伦理道德思考、敏锐的人性洞察力和精湛的艺术处理技巧,具有极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索尔·富加德 《你好 再见》 种族隔离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里森《家》中创伤书写的权力维度 被引量:4
8
作者 刀喊英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家》中书写了退役黑人士兵弗兰克遭受的战争、种族与良心三重创伤。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从权力的空间管制、权力的规训效应和权力关系的流动性三个层次探讨权力对小说创伤书写的表现:白人...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家》中书写了退役黑人士兵弗兰克遭受的战争、种族与良心三重创伤。本文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从权力的空间管制、权力的规训效应和权力关系的流动性三个层次探讨权力对小说创伤书写的表现:白人假借空间管制挤占黑人的生存空间,造成黑人"无家可归"的创伤体验;战争暴力与种族歧视下黑人的自我规训展演了权力对黑人个体与群体施加的驯顺效应,突出了黑人遭遇的战争与种族创伤;以弗兰克为代表的个体由战争和种族的受害者向施害者的角色转变演绎了权力关系的流动性,揭示了微观权力影响下个体的多重创伤和创伤治愈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家》 创伤书写 权力理论 空间管制 规训 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美战争电影的创伤书写 被引量:3
9
作者 唐忠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73-75,共3页
给人类带来了无尽血泪与苦难的战争,一直是英美电影重视的表现主题。电影人用电影语言来描述、反思和控诉战争,表达人类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而战争给人造成的创伤,不仅是战争这种最高级社会冲突下的必然产物,从电影自身的角度来说,对... 给人类带来了无尽血泪与苦难的战争,一直是英美电影重视的表现主题。电影人用电影语言来描述、反思和控诉战争,表达人类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而战争给人造成的创伤,不仅是战争这种最高级社会冲突下的必然产物,从电影自身的角度来说,对其进行书写,无论是从艺术角度,抑或是从商业角度来说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英美战争电影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战争创伤挖掘、表现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电影 战争题材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日留痕》中的怀旧情结及创伤书写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49-51,共3页
电影《长日留痕》是由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所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在创作过程中遵循原创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此同时对其怀旧情结以及创伤书写进行了具体的刻画。电影通过史蒂文斯的叙事体现出史蒂文斯对当时英国贵族... 电影《长日留痕》是由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所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在创作过程中遵循原创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此同时对其怀旧情结以及创伤书写进行了具体的刻画。电影通过史蒂文斯的叙事体现出史蒂文斯对当时英国贵族与绅士的传统文化不断没落表示怀念与惋惜,回忆了曾经的英国上流社会。本文主要将以上所提及的电影《长日留痕》中的两大特点作为重点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刻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日留痕》 怀旧情结 创伤书写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生子》中比格·托马斯的创伤书写与引路人疗伤机制缺失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军 魏竹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3,共4页
电影《土生子》是由拉希德·约翰逊执导的剧情片,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同名小说。影片着重刻画了主人公比格·托马斯身上的三重创伤,以此揭示黑人群体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及生存困境。本文将电影与小说进行对比... 电影《土生子》是由拉希德·约翰逊执导的剧情片,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同名小说。影片着重刻画了主人公比格·托马斯身上的三重创伤,以此揭示黑人群体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及生存困境。本文将电影与小说进行对比,梳理了小说中的引路人疗伤机制,剖析了电影中引路人疗伤机制缺失原因,进一步指出这一缺失给电影呈现效果带来的影响,最后在创伤视域观照基础上阐释了影片中的人道主义照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生子》 比格·托马斯 创伤书写 引路人疗伤机制 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力叙事与创伤书写——论莫言《蛙》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安菁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6-71,共6页
莫言的《蛙》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对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冲突,莫言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温和的暴力叙事呈现。莫言选择具有书面化特点的书信体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结构方法,以疾病隐喻、创伤言说的方式表... 莫言的《蛙》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对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冲突,莫言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温和的暴力叙事呈现。莫言选择具有书面化特点的书信体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结构方法,以疾病隐喻、创伤言说的方式表现人在暴力下的创伤体验,在人物的自我反思之下,演绎他人有罪,我亦有罪,是一次叩击灵魂的文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 暴力叙事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辛西娅·奥芝克《大披巾》中的创伤书写
13
作者 涂逸茹 李金云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0年第9期31-34,共4页
《大披巾》是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芝克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犹太人罗莎在集中营的创伤经历以及二战后移民美国后艰难的生活。本文研究了小说中颜色、人物和物品三种意象,分析了犹太女性罗莎和其侄女斯特拉所遭受的创伤,并揭示... 《大披巾》是美国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芝克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犹太人罗莎在集中营的创伤经历以及二战后移民美国后艰难的生活。本文研究了小说中颜色、人物和物品三种意象,分析了犹太女性罗莎和其侄女斯特拉所遭受的创伤,并揭示了小说中意象在表征创伤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披巾》 辛西娅·奥芝克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逃出熔炉》与美国平民电影的创伤书写
14
作者 娄晓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2-154,共3页
充满悲怆氛围的《逃出熔炉》是一部典型的“反美国梦”作品,斯科特·库珀通过与观众分享一个普通工人伤痕累累,在泥淖中不断下沉的人生,显示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在这部平民电影的创作中,库珀始终站在平民的立场上裸露伤口、清洗... 充满悲怆氛围的《逃出熔炉》是一部典型的“反美国梦”作品,斯科特·库珀通过与观众分享一个普通工人伤痕累累,在泥淖中不断下沉的人生,显示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在这部平民电影的创作中,库珀始终站在平民的立场上裸露伤口、清洗伤口,促使观众感知人物的痛苦与绝望,反思审视社会的弊端。当观众与电影人达成对创伤的共识时,一种新的文化记忆,以及满含同情的道德共同体也就由此产生,这正是《逃出熔炉》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逃出熔炉》 斯科特·库珀 美国平民电影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残留》中的创伤书写
15
作者 李亮亮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58-61,共4页
《记忆残留》是英国当代实验派作家汤姆·麦卡锡于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其小说家的地位。麦卡锡在该小说中以冷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创伤后不甘心栖居于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而是耗费重金重建记忆中的特... 《记忆残留》是英国当代实验派作家汤姆·麦卡锡于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其小说家的地位。麦卡锡在该小说中以冷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创伤后不甘心栖居于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而是耗费重金重建记忆中的特定时刻,不断"重现"那些记忆残片以追踪真实。文章通过小说主人公"他"受创后出现的记忆无法整合、交际障碍以及疯癫等生理表征来分析其心理变化。通过这些创伤书写的研究来揭示小说家的天然职责,以文学这个载体呼吁整个社会对遭遇创伤的人群予以身心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麦卡锡 《记忆残留》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色彩与虚空:剑走偏锋的创伤书写——评电影《高个儿》
16
作者 周琳玥 《艺苑》 2020年第4期26-28,共3页
巴拉戈夫的新片《高个儿》开创了新时代战争叙事的新模式。宏大主题的驾驭、微观事件的描摹、视听的杰出表现,均体现出这位年轻导演不凡的潜力。本文拟从身体符码、色彩话语和女性命运三方面,剖析其独异的创伤书写。
关键词 巴拉戈夫 《高个儿》 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创伤书写类型与引路人的疗伤机制总概
17
作者 张军 魏竹涵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1期27-30,共4页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占据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重要地位。创伤与引路人疗伤书写是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但学界对此研究不够,引路人的疗伤书写研究尤为不足。论文分析了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历史、种族、文化身份、宗教、...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占据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重要地位。创伤与引路人疗伤书写是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但学界对此研究不够,引路人的疗伤书写研究尤为不足。论文分析了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历史、种族、文化身份、宗教、战争、政治、家庭伦理、社会融合、疾病等九大类创伤书写,进而逐个总概每一类创伤书写背后引路人的疗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国少数族裔文学 创伤书写 引路人的疗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灵魂审判到反抗绝望——从《风筝》论鲁迅的童年创伤经验书写 被引量:1
18
作者 左凡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7-41,共5页
鲁迅在其创作中经常书写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揭露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借此表达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深恶痛绝之感。《风筝》与众多反观童年的作品不同,在冷峻的批判之中带有对自我灵魂的审判意味,鲁迅对自我心灵的解剖发人深省,通过... 鲁迅在其创作中经常书写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揭露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借此表达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深恶痛绝之感。《风筝》与众多反观童年的作品不同,在冷峻的批判之中带有对自我灵魂的审判意味,鲁迅对自我心灵的解剖发人深省,通过"我"从"被害者"到"迫害者"的自省,揭示了人们都未曾意识到的民族文化心理遗传,在希望破灭后堕入虚无,却又在虚无中以反抗绝望的决绝姿态走向了"严冬",深刻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省 反抗绝望 《风筝》 童年创伤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双雪涛呈现创伤的艺术方法
19
作者 王旭瑛 《艺术科技》 2024年第4期22-24,共3页
目的:近年来,以双雪涛、郑执、班宇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在文坛颇受关注,他们将目光聚焦特定人群,多描写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东北人民的奋斗和挣扎。其中双雪涛的作品令人瞩目,很受读者欢迎。文学作品是书写记录创伤... 目的:近年来,以双雪涛、郑执、班宇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在文坛颇受关注,他们将目光聚焦特定人群,多描写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大背景下东北人民的奋斗和挣扎。其中双雪涛的作品令人瞩目,很受读者欢迎。文学作品是书写记录创伤的载体之一,文学与创伤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旨在研究双雪涛呈现创伤的艺术方法,探究其创伤书写中广阔的艺术空间。方法: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就双雪涛对东北故乡的创伤书写展开分析,从多样的叙述方式和文本之下的蕴含两个角度,探究作者呈现创伤的多种艺术手法,分析其如何再现时代与时节的寒冬中人物的经历与思考。结果:双雪涛并不高产,但始终坚持严肃文学的创作姿态,无论是其多样的叙述方式,还是文本之下的无穷蕴含,都让人们看到了“下岗潮”中的芸芸众生,看到了“共和国长子”的成就与牺牲。结论:双雪涛对故乡的创伤书写是成功的,表层通过悬念的设置与叙事留白,以及采用多个主体分别叙事造成视角转换,使作品呈现出悬而未决、时空跳跃之感;深层通过赋予东北故乡深厚内涵,以及赋予一草一木丰富的指涉意义,使作品达到内蕴丰厚、回味无穷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创伤书写 艺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创伤与文学——拉卡普拉的“书写创伤”理论及其伦理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章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9-138,共10页
20世纪中后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历史表征危机,当代重要的创伤理论家拉卡普拉在批判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与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对话互动,重建了历史书写的可能。他在跨学科视域下... 20世纪中后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历史表征危机,当代重要的创伤理论家拉卡普拉在批判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与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对话互动,重建了历史书写的可能。他在跨学科视域下探索了极端历史事件"否定的崇高"的美学特征与创伤类型,并诉诸言语行为理论和伦理学,提出了"书写创伤"说。作为历史创伤的一种行动化复现,"书写创伤"借助述行语言与被压抑的历史意识进行对话、协商,从而修通历史创伤,是一种富含诗性特质的"言语行为",它搁置了历史书写"真实再现"的客观标准,在伦理学层面融合了历史与文学要素,由此成为一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文化实践。拉卡普拉关于历史、创伤与文学的思考,对当下文学理论中相关论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米尼克·拉卡普拉 否定的崇高 书写创伤 言语行为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