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地区泥石流冲击刚性防护结构运动过程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流固耦合模拟
1
作者 王志刚 冯亚亚 +7 位作者 张长青 孙中科 徐扬 卢明辉 黄丽颖 马鑫弟 郑俊杰 刘冠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8-633,共16页
黄河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具有高突发性和强破坏性,其细颗粒含量高、黏度大的特性使得传统数值方法难以准确模拟其冲击过程。基于移动粒子半隐式(MPS)方法与宾汉姆流变模型的耦合框架,构建了适用于泥石流-结构流固耦合模拟的高精度数值模... 黄河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具有高突发性和强破坏性,其细颗粒含量高、黏度大的特性使得传统数值方法难以准确模拟其冲击过程。基于移动粒子半隐式(MPS)方法与宾汉姆流变模型的耦合框架,构建了适用于泥石流-结构流固耦合模拟的高精度数值模型,并通过对比模型模拟结果与前人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针对黄河上游地区典型泥石流灾害场景,系统模拟了不同泥石流体积(10~30 m^(3))和边坡坡度(5°~15°)下泥石流对刚性防护结构冲击动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边坡坡度为5°工况下,当泥石流体积为25 m^(3)时,泥石流冲击力峰值为287.80 kN;当泥石流体积为30 m^(3)时,泥石流冲击力第1个峰值陡增至681.71 kN,且第2个峰值(261.07 kN)仍具显著破坏性;当泥石流体积为15~30 m^(3)时,泥石流冲击力峰值与泥石流体积之间的关系呈现指数函数关系;根据这一关系,泥石流体积从20 m^(3)增长到25 m^(3)时,泥石流冲击力峰值增大幅度仅为52.4%,但是泥石流体积从25 m^(3)增长到30 m^(3)时,泥石流冲击力峰值增大幅度高达116.5%;泥石流冲击力峰值突变对应的泥石流体积阈值为27 m^(3)。(2)在泥石流体积为15 m^(3)工况下,当边坡坡度增大至15°时,泥石流冲击力时程曲线呈现显著双峰特征,峰值分别为442.54和398.29 kN(两者相差小于10%),导致刚性防护结构反复受力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刚性防护结构 移动粒子半隐式方法 宾汉姆流变模型 流固耦合 冲击荷载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防零星落块刚性防护系统试验与数值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齐欣 韦韬 余志祥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1-35,共5页
结合长昆高速铁路沿线防零星落块的刚性防护系统的实际工程,针对刚性防护系统的防护能量不明确的现状,开展了原尺寸刚性防护系统落石冲击试验,研究新型刚性防护系统的变形特征和传力机理,明确该系统两阶段的传力工作状态,指出系统中的... 结合长昆高速铁路沿线防零星落块的刚性防护系统的实际工程,针对刚性防护系统的防护能量不明确的现状,开展了原尺寸刚性防护系统落石冲击试验,研究新型刚性防护系统的变形特征和传力机理,明确该系统两阶段的传力工作状态,指出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基于LS-DYNA的显式动力算法,模拟落石冲击刚性防护系统的全过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二者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新型刚性防护系统结构形式布置合理,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传力途径,能达到预计的抗冲击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该系统相应的设计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刚性防护系统 传力机理 仿真分析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刚性防护系统试验与多跨模型数值分析
3
作者 齐欣 孟庆成 +2 位作者 李自名 赵世春 余志祥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6-143,共8页
为研究半刚性防护系统的抗落石冲击能力,开展了2组足尺落石冲击试验,研究了该系统的变形特征和传力机理,明确了其两阶段传力工作状态。基于LS-DYNA进行落石冲击整体系统的全过程模拟,对试验和数值仿真结果的钢绞线内力、特征点位移、钢... 为研究半刚性防护系统的抗落石冲击能力,开展了2组足尺落石冲击试验,研究了该系统的变形特征和传力机理,明确了其两阶段传力工作状态。基于LS-DYNA进行落石冲击整体系统的全过程模拟,对试验和数值仿真结果的钢绞线内力、特征点位移、钢柱应力进行对比,二者吻合较好,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5、7、9、15跨模型的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7跨模型为最不利工况,落石位移、钢绞线拉力较大;当采用3跨模型作为等代模型时,落石位移宜增大5%,直接承受冲击的钢绞线内力宜增大20%,未直接承受冲击的钢绞线内力宜增大15%;引入钢绞线拉力衰减系数,直接承受落石冲击的钢绞线拉力衰减最多,越靠近钢柱自由端,其拉力衰减越少;随着跨数增加,边跨的边界效应逐渐降低,端柱的屈曲和应力集中现象得以缓解,7跨以上模型端柱不再屈曲,并对比了系统中主要构件的耗能分布以及系统的性能曲线。研究结果为半刚性防护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性防护系统 模型试验 数值分析 多跨模型 拉力衰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DEM的泥石流冲击刚性防护结构的动力过程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德博 郝梦洁 熊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57,共11页
泥石流为含有大量泥沙与石块的固液两相混合物,对于山区基础设施安全威胁巨大。在当前的防灾工程中,防护结构常被用于拦截泥石流。然而,目前对泥石流与防护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仍缺乏认识。为此,采用耦合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 泥石流为含有大量泥沙与石块的固液两相混合物,对于山区基础设施安全威胁巨大。在当前的防灾工程中,防护结构常被用于拦截泥石流。然而,目前对泥石流与防护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仍缺乏认识。为此,采用耦合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和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数值模型模拟了水槽试验中含有石块的泥石流运动,其中SPH模拟泥石流中的黏性流体,DEM模拟泥石流中的石块,分析了泥石流对刚性防护结构的冲击过程及冲击力。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水槽倾角由0°依次增长为8°、15°、24°、30°,峰值冲击力增长倍数依次为2.59、4.75、8.88、11.45,倾角越大其峰值冲击力的增长率越大;而随着流体体积的增大,其峰值冲击力增长率也逐渐变大,相较V=0.024 m 3分别增长了0.79倍、1.64倍、3.20倍和4.56倍,但是稳定下来的静态冲击力基本与体积的变化成正比,而石块粒径对峰值水面高程的影响更显著。研究成果为泥石流防护结构的强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刚性防护结构 SPH-DEM 冲击力 爬升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近陆域段管节防护设计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志刚 林巍 +2 位作者 刘晓东 王勇 刘洪洲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88-1193,共6页
沉管隧道的回填防护根据功能需求,在纵向上可按照普通段、航道段及近陆域段3个分区进行防护。近陆域段防护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多,且安全风险高,是沉管隧道工程防护设计的重点。以正在建设的港珠澳跨海通道工程中海底沉管隧道近人工岛陆... 沉管隧道的回填防护根据功能需求,在纵向上可按照普通段、航道段及近陆域段3个分区进行防护。近陆域段防护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多,且安全风险高,是沉管隧道工程防护设计的重点。以正在建设的港珠澳跨海通道工程中海底沉管隧道近人工岛陆域段的回填防护为研究对象,针对近陆域段采用柔性与刚性2种防护方案进行研究比选,提出适合项目特点的护坦潜堤式柔性防护方案,并详细分析了柔性防护方案的设计细节,通过防撞、防锚及稳定性方面的计算分析以及工程实践,证明这种防护方式是科学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近陆域段 管节防护 刚性防护 柔性防护 防撞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渠道防渗塑膜铺衬机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俊发 马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0-151,146,共3页
研究的塑膜铺衬技术区别于现有的农田平面铺膜技术,首次采用主动、同步放膜和毛刷随动仿形展膜技术,一次作业完成渠底、渠边坡和渠顶沿塑膜铺衬(调整毛刷可适应不同的渠道断面) ,实现了渠道塑膜铺衬机械化作业,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 研究的塑膜铺衬技术区别于现有的农田平面铺膜技术,首次采用主动、同步放膜和毛刷随动仿形展膜技术,一次作业完成渠底、渠边坡和渠顶沿塑膜铺衬(调整毛刷可适应不同的渠道断面) ,实现了渠道塑膜铺衬机械化作业,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根据需要还可进行单机机械化防渗塑膜铺衬作业,或与现有的混凝土渠道衬砌机联合应用,实现“柔性防渗,刚性防护”相结合的最新渠道防渗筑渠工艺。该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改善塑膜铺衬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道防渗 塑膜 机械化作业 混凝土渠道 渠道断面 柔性防渗 刚性防护 施工效率 劳动强度 膜技术 衬砌机 大幅度 毛刷 农田 筑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电磁作动器气隙控制机构的设计与特性分析
7
作者 尹天齐 李彦 何琳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28,共5页
在主被动混合隔振技术中,电磁作动器的气隙高度决定系统磁阻并影响作动器输出力。目前电磁作动器与高度可控的气囊被动隔振器并联,集成有解决冲击摇摆防护问题的悬挂可脱开机构,构成了工程实用化的主被动隔振器,但使用更广的橡胶隔振器... 在主被动混合隔振技术中,电磁作动器的气隙高度决定系统磁阻并影响作动器输出力。目前电磁作动器与高度可控的气囊被动隔振器并联,集成有解决冲击摇摆防护问题的悬挂可脱开机构,构成了工程实用化的主被动隔振器,但使用更广的橡胶隔振器由于高度不可控、难以与电磁作动器有效集成。为了同时解决气隙控制和冲击防护两项问题,采用楔块与螺旋传动的组合来实现气隙调整、弹簧悬吊架机构来提供足够的冲击防护空间。设计兼顾了自锁与小型化的优点,达成了气隙控制与冲击摇摆防护同时实现的目标,静力学仿真与模态分析显示该机构刚度强度合理、各阶模态频率可避开工作频率范围、可有效传递作动器输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作动器 刚性防护 位移控制 楔形滑块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