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橡胶隔震支座竖向刚度简化计算法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文光 三山刚史 +1 位作者 冯德民 周福霖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1-116,共6页
本文提出了采用橡胶隔震支座刚度因子计算隔震支座竖向刚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工程应用的简化计算式。研究还进行了2种不同橡胶6种规格共12件试验体的竖向刚度及水平刚度试验。文末给出了该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 本文提出了采用橡胶隔震支座刚度因子计算隔震支座竖向刚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工程应用的简化计算式。研究还进行了2种不同橡胶6种规格共12件试验体的竖向刚度及水平刚度试验。文末给出了该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所提计算方法适合于工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隔震支座 竖向刚度 刚度因子 形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向接触刚度对螺栓连接结构振动模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赵丹 艾延廷 +1 位作者 翟学 陈勇 《航空发动机》 2012年第3期54-57,共4页
从理论上研究了影响法向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导出了其计算公式;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螺栓预紧力模块,利用优化接触面间的法向刚度因子方法,对螺栓连接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最后对计算结果与模态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模态... 从理论上研究了影响法向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导出了其计算公式;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螺栓预紧力模块,利用优化接触面间的法向刚度因子方法,对螺栓连接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最后对计算结果与模态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模态参数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连接 结构振动 接触刚度 模态 螺栓预紧力 法向刚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锚杆-围岩结构系统的识别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建功 李昕 张永兴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33-1338,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锚杆杆侧刚度因子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首先,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建立锚杆系统的样本库,采用数值模拟得到各样本的锚杆杆顶的动测信号;然后将小波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结合起来,利用小波分析技术提取的能表征系统状态的特... 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锚杆杆侧刚度因子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首先,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建立锚杆系统的样本库,采用数值模拟得到各样本的锚杆杆顶的动测信号;然后将小波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结合起来,利用小波分析技术提取的能表征系统状态的特征向量作为输入向量,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识别杆侧刚度因子;最后,利用样本对所建立的小波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分析结果表明: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能够较好地识别锚杆系统杆侧刚度因子,为锚杆系统的锚固质量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智能化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神经网络 锚杆 杆侧刚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接触下直线电机悬架作动器模态分析
4
作者 寇发荣 李阳康 +1 位作者 陈晨 孙凯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0-144,148,共6页
针对直线电机式悬架作动器模态分析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影响分析结果的非线性因素--法向接触刚度,通过优化接触刚度因子实现对作动器模态的精确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研究了作动器各部件在不同阶数下的固有频... 针对直线电机式悬架作动器模态分析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影响分析结果的非线性因素--法向接触刚度,通过优化接触刚度因子实现对作动器模态的精确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研究了作动器各部件在不同阶数下的固有频率变化值,获得了作动器固有频率与接触刚度因子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到了作动器在最优接触刚度因子下的固有频率与振型图,分析了运行速度与模态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初级铁心对样机结构整体频率影响最大;接触刚度因子等于0.6时,固有频率最优以及形变位移值最小;在第2阶频率下,作动器整体变形量较小,最大变形集中在次级铁心两端量;模态频率随运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后对悬架作动器样机进行了模态试验,仿真值与试验值较好吻合,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电机 悬架 模态分析 接触刚度因子 有限元 模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物撞击TC4钛合金叶片Cowper-Symonds模型参数反演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冠芳 李春旺 +2 位作者 武晓亮 李静 张忠平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45-950,1003,共7页
利用Cowper-Symonds塑性随动硬化模型模拟外物撞击TC4钛合金叶片之前,需要确定9个材料性能参数及1个计算参数。本文以钢珠、玻璃球撞击钛合金平板叶片进气边及叶片表面的试验结果为基准,利用ANSYS/LS-DYNA软件仿真了撞击过程及撞击结果... 利用Cowper-Symonds塑性随动硬化模型模拟外物撞击TC4钛合金叶片之前,需要确定9个材料性能参数及1个计算参数。本文以钢珠、玻璃球撞击钛合金平板叶片进气边及叶片表面的试验结果为基准,利用ANSYS/LS-DYNA软件仿真了撞击过程及撞击结果,反演了仿真计算所需要的全部材料性能参数与计算参数,研究了失效塑性应变、应变率参数及接触刚度因子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它参数相同的条件下,接触刚度因子增大,意味着目标体变软了或者说接触体变硬了;应变率参数和失效塑性应变反映了材料的'软硬度',其值越大,材料越软;模拟钢珠(砂石)-钛合金撞击时,三种材料均属于随动硬化,但无须考虑应变率效应;接触形式宜采用点-面接触,且接触刚度因子值取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损伤 数值仿真 钛合金叶片 应变率参数 接触刚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管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容器壳体间的接触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晓明 桑芝富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5期37-41,共5页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了壳体和补强圈的接触行为,通过对接触行为的控制来改善收敛;考察了接触变形和接触压力,指出接触的发生具有局部性;提出一种"试算法"来确定刚度因子,同时对补强圈与容器间的间隙变化对接触的影响也做了...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了壳体和补强圈的接触行为,通过对接触行为的控制来改善收敛;考察了接触变形和接触压力,指出接触的发生具有局部性;提出一种"试算法"来确定刚度因子,同时对补强圈与容器间的间隙变化对接触的影响也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强圈 容器 接触特性 收敛 刚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混凝土开裂-闭合行为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晓琴 张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4-263,共10页
为建立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 CDP)模型中描述循环荷载下混凝土开裂-闭合行为的受压刚度因恢复因子w_(c)计算方法,基于混凝土开裂断裂能G_(F)建立了指数型软化应力σ-开裂位移w关系;对比评价了现有的混凝土拉、... 为建立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 CDP)模型中描述循环荷载下混凝土开裂-闭合行为的受压刚度因恢复因子w_(c)计算方法,基于混凝土开裂断裂能G_(F)建立了指数型软化应力σ-开裂位移w关系;对比评价了现有的混凝土拉、压损伤参数(分别为d_(t)、d_(c))计算模型,选择了适用于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RC)结构分析的d_(t)和d_(c)计算模型;并以受拉残存断裂能密度gFR与开裂断裂能密度g_(f)之比的θ次方(θ≥1)建立了w_(c)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了单元特征长度l_(eq)和d_(t)对变量w_(c)的影响,并讨论了刚度恢复修正参数θ的取值。为解决CDP模型中的w_(c)只支持某一常数定义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循环荷载下严重破损的RC节点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混凝土裂缝特征与受拉损伤状态的统计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拉伸损伤水平d_(t)的模型简化处理方法。以0≤d_(t)1≤0.75和0.75≤d_(t)2≤d_(t)m(d_(t)m≤1)将RC节点模型划分为轻微损伤和损伤-破坏两个区域,并分别采用特征刚度恢复因子w_(cz1)和w_(cz2)定义两个区域的材料属性。通过对多组循环荷载下的RC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数据比较,验证了循环荷载下混凝土开裂-闭合行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以及模型简化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塑性损伤模型(CDP) 断裂能 损伤参数 刚度恢复因子 刚度恢复修正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ing behavior of semi-supported steel plate shear walls
8
作者 Ali GHAMARI Abbas AKBARPOUR Ali GHANB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891-2905,共15页
In spite of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plate shear wall(SPSW)in recent earthquak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the need for huge columns to surround the infill plate is a major shortcoming of the system.This short... In spite of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plate shear wall(SPSW)in recent earthquak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the need for huge columns to surround the infill plate is a major shortcoming of the system.This shortcoming can be resolved by using semi-supported SPSW.The semi-supported SPSW has secondary columns that prevent the transfer of stress from the infill plate to the main columns.In spite of extensiv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SPSWs,there are many ambiguities regarding the behavior of the semi-supported SPSW.Although stress in the columns is reduced,incomplete diagonal tension field action is formed in the infill plate that creates new problems.In this paper,a new type of semi-supported SPSW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steel plate and the secondary columns are angled.The creation of the angle of the plate and the secondary column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the full capacity of the steel plate as well as the capacity of the secondary columns.Nume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ll with a 60°angle has a favorable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the semi-supported wall.Moreover,with the 60°angle,stiffness,strength and energy absorption is increased.The angle of the secondary columns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non-elastic stiffness.Nevertheless,using a wall with an angle of more than 90°can neutralize the wall’s behavior relative to conventional walls.Therefore,the wall with a 60°angle as an optimal angle is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plate shear wall(SPSW) DUCTILITY STIFFNESS ultimate strength R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