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粘刚塑性模型非球面透镜三维模压成型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兵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73,共6页
分析与探讨了高温玻璃的应力流动模型及其材料参数的温度相关性。利用粘刚塑性力学模型,基于三维有限元软件DEFORM 3D建立非球面透镜高温模压有限元模型,对光学玻璃L-BAL42球形预制件模压成非球面透镜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发现非... 分析与探讨了高温玻璃的应力流动模型及其材料参数的温度相关性。利用粘刚塑性力学模型,基于三维有限元软件DEFORM 3D建立非球面透镜高温模压有限元模型,对光学玻璃L-BAL42球形预制件模压成非球面透镜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发现非球面透镜应力分布规律:透镜边缘处应力最大,在和模阶段应力快速增加,导致透镜边缘处最易破碎,结果得到实验的验证。采用较大的模压速度及冷却速度将导致残余应力增加,同时分析了透镜非球面偏差变化规律。最后在模具设计时将非球面偏差补偿进去,发现非球面透镜偏差减少,由正偏差变为负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球面 刚塑性模型 三维模压成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樊长林 张善元 路国运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3,共7页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常要经历相当大的塑性变形,地震输入的动能绝大部分转化为塑性变形能而被耗散,仅有很少部分转化为弹性变形能,基于这种能量转化机制,采用刚塑性模型来预测地震反应。同时建议在结构设计时于适当...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常要经历相当大的塑性变形,地震输入的动能绝大部分转化为塑性变形能而被耗散,仅有很少部分转化为弹性变形能,基于这种能量转化机制,采用刚塑性模型来预测地震反应。同时建议在结构设计时于适当位置预设塑性铰,使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能量耗散集中在塑性铰处,并保证结构整体性,从而达到结构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以塑性理论为基础,发展了一种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文中最后以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例给出了分析结果,并与弹塑性时程分析进行了对比,两者的一致性是相当满意的。由此表明,刚塑性抗震设计方法概念清晰,计算简单,具有可靠精度,可以满足罕遇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抗震设计方法 刚塑性模型 倒塌机构 能量耗散 塑性反应谱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的刚塑性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田锦邦 赵隆茂 郑津洋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采用刚塑性模型对双层“长”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受径向矩形脉冲内压作用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结构在中载和高载作用下的变形模态、极限压力、响应时间和残余位移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该种容器的静态极限压力值低于整体式压力... 采用刚塑性模型对双层“长”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受径向矩形脉冲内压作用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结构在中载和高载作用下的变形模态、极限压力、响应时间和残余位移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该种容器的静态极限压力值低于整体式压力容器的相应值;绕带层残余位移远大于其内壳和整体式压力容器的残余位移;当所受高载小于24.5 MPa时比整体式压力容器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动力响应 刚塑性模型 压力容器 扁平绕带式 残余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作用下刚塑性简支梁的塑性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建 郝彬 薛贵省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24-1530,共7页
为了研究梁板类构件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动力响应,将爆炸荷载简化为双指数型荷载,按均布荷载施加到刚塑性简支钢梁上.根据不同时刻,将梁的运动分为4种运动模式,分析了梁的最大变形和时间的关系.当出现移行铰后,根据移行铰的特性,分... 为了研究梁板类构件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动力响应,将爆炸荷载简化为双指数型荷载,按均布荷载施加到刚塑性简支钢梁上.根据不同时刻,将梁的运动分为4种运动模式,分析了梁的最大变形和时间的关系.当出现移行铰后,根据移行铰的特性,分析了此后梁各个阶段的运动,并给出塑性铰的位置与梁的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梁在各个时刻的挠度、速度以及转角等参量随时间变化的公式,并最终得到简支梁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残余挠度公式.最后将理论计算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所得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梁 简支梁 塑性动力响应 爆炸荷载 移行铰 刚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位移刚塑性计算方法
5
作者 杨永兴 《山西建筑》 2013年第14期54-56,共3页
研究分析了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采用刚塑性模型与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构最大塑性位移的差别,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刚塑性模型来计算结构的最大塑性位移,提出了一种能计算建筑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最大塑性位移的刚塑性位移谱法,并通过实例把计算... 研究分析了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采用刚塑性模型与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构最大塑性位移的差别,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刚塑性模型来计算结构的最大塑性位移,提出了一种能计算建筑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最大塑性位移的刚塑性位移谱法,并通过实例把计算结果与弹塑性时程法做了比较,二者虽然具有差别但符合要求,同时还计算绘制了刚塑性反应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时程法 塑性反应谱 塑性模型 刚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板在接触爆炸作用下的震塌和贯穿临界厚度计算方法 被引量:11
6
作者 岳松林 王明洋 +2 位作者 张宁 邱艳宇 王德荣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2-482,共11页
采用刚塑性模型描述介质的动力学行为,结合不可压缩条件和质量守恒条件及边界条件,构造塑性区的动力学许可速度场;利用极限平衡原理推导动力学许可速度场所对应的介质抗力的量纲一表达式;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求解运动方程,分别得到... 采用刚塑性模型描述介质的动力学行为,结合不可压缩条件和质量守恒条件及边界条件,构造塑性区的动力学许可速度场;利用极限平衡原理推导动力学许可速度场所对应的介质抗力的量纲一表达式;根据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求解运动方程,分别得到爆炸震塌的临界厚度和爆炸贯穿的临界厚度,并推得能够反映爆炸源参数和材料参数综合性质的量纲一冲击因子。将推得的计算公式与经验公式对比分析,证明本文计算结果合理,推导的计算公式揭示了经验公式的物理本质,且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临界厚度 刚塑性模型 极限平衡原理 接触爆炸 震塌 贯穿 量纲一冲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粒体材料间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单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丙印 付建 李全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522-1526,共5页
在清华大学土与结构接触面循环加载剪切试验机的基础上, 研制了可进行两种散粒体间接触面试验的叠环式单剪试验系统,并对糯扎渡高心墙堆石坝坝料的接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散粒体材料间接触面的强度包线为其单相材... 在清华大学土与结构接触面循环加载剪切试验机的基础上, 研制了可进行两种散粒体间接触面试验的叠环式单剪试验系统,并对糯扎渡高心墙堆石坝坝料的接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散粒体材料间接触面的强度包线为其单相材料强度下的包线。当达到破坏强度后,在接触界面附近会产生集中的“刚塑性”接触面剪切变形,其位置发生在强度最薄弱处。两种散粒体间的接触变形特性可通过刚塑性模型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粒体 接触面 单剪试验 刚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基础隔震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朱玉华 吕西林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6-81,共6页
对组合基础隔震系统中叠层橡胶支座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恢复力特点进行了研究 ,提出并分析了叠层橡胶支座的粘弹性模型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粘刚塑性模型 ;即叠层橡胶支座采用弹性恢复力模型和粘滞阻尼恢复力模型 ;滑板摩擦隔震支座采... 对组合基础隔震系统中叠层橡胶支座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恢复力特点进行了研究 ,提出并分析了叠层橡胶支座的粘弹性模型和滑板摩擦隔震支座的粘刚塑性模型 ;即叠层橡胶支座采用弹性恢复力模型和粘滞阻尼恢复力模型 ;滑板摩擦隔震支座采用双线性库仑摩擦阻尼恢复力模型和粘滞阻尼恢复力模型。用提出的分析模型对振动台试验隔震房屋进行了三维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和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析模型不仅能有效预测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而且分析和试验所得的隔震支座滞回曲线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基础隔震系统 粘弹性模型 刚塑性模型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粒体间接触面单剪试验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9
作者 胡黎明 马杰 张丙印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319-2322,共4页
完成了两种散粒体间接触面的单剪试验,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了刚塑性、理想弹塑性和Clough-Duncan接触面本构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计算模型的破坏过程。计算取得了与试验基本一致的接触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 完成了两种散粒体间接触面的单剪试验,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了刚塑性、理想弹塑性和Clough-Duncan接触面本构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计算模型的破坏过程。计算取得了与试验基本一致的接触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用刚塑性模型描述两种散粒体间接触面的本构关系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 单剪试验 数值模拟 刚塑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RC延性框架的简化计算
10
作者 樊长林 张善元 路国运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9-165,共7页
提出了一种RC延性框架抗震设计方法,选取合理的倒塌机构并用虚功原理将其转化为等效的单自由度系统,针对选取的倒塌机构、设防烈度及场地条件计算刚塑性反应谱并据此计算结构的动力需求。以五层和九层RC框架为算例并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比... 提出了一种RC延性框架抗震设计方法,选取合理的倒塌机构并用虚功原理将其转化为等效的单自由度系统,针对选取的倒塌机构、设防烈度及场地条件计算刚塑性反应谱并据此计算结构的动力需求。以五层和九层RC框架为算例并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研究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精度可靠,可以满足强烈地震作用下RC延性框架抗震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抗震设计方法 刚塑性模型 倒塌机构 塑性反应谱 强烈地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