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而不通”——略论刘知几史学批评的矛盾之处
1
作者 杨玉莹 张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8-42,共5页
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以史学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史学理论专著。他在书中倡导秉笔直书、善恶无隐的实录精神,但又激扬名教,袒护为君亲隐讳;他对孔子及儒家经典敬仰推崇,但又疑古惑经,直陈其虚美隐恶等不实之处;他肯定人事在社会历... 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以史学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史学理论专著。他在书中倡导秉笔直书、善恶无隐的实录精神,但又激扬名教,袒护为君亲隐讳;他对孔子及儒家经典敬仰推崇,但又疑古惑经,直陈其虚美隐恶等不实之处;他肯定人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又不排除灾祥符应的存在。刘知几的史学批评有诸多矛盾之处,对这些矛盾加以归纳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刘知几及其《史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 《史通》 史学批评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裴注对刘知幾史学批评的影响
2
作者 刘治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40-44,共5页
刘知幾在《史通.补注》中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提出了激烈的批评,长期以来学界认为这是对裴注的否定。事实上刘知幾否定的只是裴注中的"补阙"部分,并不反对其中的"论辨"。而在论述史学价值、撰史准则和史书体例... 刘知幾在《史通.补注》中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提出了激烈的批评,长期以来学界认为这是对裴注的否定。事实上刘知幾否定的只是裴注中的"补阙"部分,并不反对其中的"论辨"。而在论述史学价值、撰史准则和史书体例要求及比较研究上,刘知幾则对裴注多有借鉴,是阳毁其注而阴效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注》 《史通》 史学批评 裴松之 刘知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几辞赋观的史家立场及其意义
3
作者 刘伟生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3,共6页
《史通》关于文学的评论多因辞赋而起。围绕史不载赋的问题,刘知几批评了辞赋无裨劝奖、凭虚失实、繁缛绮靡、累屋重架等种种缺点,并屡屡以"雕虫小技"指称辞赋。但他也看重讥时刺世的赋作,也承认文采的重要,并认定史书的序传... 《史通》关于文学的评论多因辞赋而起。围绕史不载赋的问题,刘知几批评了辞赋无裨劝奖、凭虚失实、繁缛绮靡、累屋重架等种种缺点,并屡屡以"雕虫小技"指称辞赋。但他也看重讥时刺世的赋作,也承认文采的重要,并认定史书的序传发迹于《离骚》。《史通》对辞赋的评价根源于刘知几严肃而执著的史家立场与忤时嫉俗的个性情怀。《史通》关于辞赋的评价,忽略了文学之士在历史中本有的地位,忽略了文学作品言志缘情的功用,也轻忽了史书以文传人的功效。但刘知几辞赋观的价值恰恰在于他坚定而严格的史家立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批判意识与独立精神。这种立场与精神不光是史学的旗帜,也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辞赋的功用、并探究其兴衰的规律与独有的个性,提供了别样的视角,此外还在客观上呼应并开启了文学思潮中关于质实切用的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 史通 史家立场 辞赋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几的“文德”说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坤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60-67,共8页
自古以来,作者何止万千,当其搦管挥毫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但未经多久,绝大部分作品,都湮没无闻了。刘知几提出:著述须兼三长,由于世人罕能兼之,故成功者极少。以后章学诚添上“德”字... 自古以来,作者何止万千,当其搦管挥毫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但未经多久,绝大部分作品,都湮没无闻了。刘知几提出:著述须兼三长,由于世人罕能兼之,故成功者极少。以后章学诚添上“德”字,并为四长。“文德”之说,始于王充,刘勰、杨遵彦依用其语,但各有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司马迁 史通 刘知 左传 儒家 王充 史馆 荆山 北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幾的史料学理论成就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海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刘知幾的《史通》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名著,不仅首次明确划分了史料性著作与史学性著作;还着眼于史料应用的新高度,将林林总总的杂史区分为特点鲜明、史料价值各异的十类;他对小说资料入史持明确的肯定态度,但强调史家征引时必... 刘知幾的《史通》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名著,不仅首次明确划分了史料性著作与史学性著作;还着眼于史料应用的新高度,将林林总总的杂史区分为特点鲜明、史料价值各异的十类;他对小说资料入史持明确的肯定态度,但强调史家征引时必须慎重采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幾 《史通》 史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几经学思想试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建伟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24-26,共3页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表现了他对经书怀疑的经学思想。这是对官方统一经学思想的背离。他疑经的立足点是对史实的追究,但并不是要推倒经典的权威地位,主要意图是要求重新解释经书。
关键词 刘知 疑经 背离 史实 重新释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凌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1-6,84,共7页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许凌云我们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历史传统,自古以来历代政府都把记载和编修历史放在重要地位,设置史官专职其事,至唐更发展成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历宋、元、明、清而不衰。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史,不能不研究史官修史制... 刘知几评史馆修史许凌云我们中华民族素来重视历史传统,自古以来历代政府都把记载和编修历史放在重要地位,设置史官专职其事,至唐更发展成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历宋、元、明、清而不衰。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史,不能不研究史官修史制度;研究刘知几的史学贡献,亦不能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 中国史学 官修史书 史通 史学思想 历史编纂学 刘子玄 史学批评 良史 武三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几史书方法论的批判性
8
作者 蔡国相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9-33,共5页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 史书方法论 批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政”之间的传统史家权力——以刘知几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姜昧茗 申晓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47-50,共4页
传统史家权力意识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表现了史权与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势力间矛盾冲突。
关键词 史权意识 道德 政统 刘知 中国 政权 《史通》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几史学理论初探
10
作者 张振佩 《贵州文史丛刊》 1986年第3期79-83,共5页
一、我国古代史学理论溯源我国有极其丰富的史学遗产,有大量的古代史籍和公私书目的记载为证,是人所公认和不可否认的。但在那大量史籍中,有没有史学理论,在认识上就很模糊,甚至直到现在还存在分歧。谁都承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 一、我国古代史学理论溯源我国有极其丰富的史学遗产,有大量的古代史籍和公私书目的记载为证,是人所公认和不可否认的。但在那大量史籍中,有没有史学理论,在认识上就很模糊,甚至直到现在还存在分歧。谁都承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历史才成为一门真正科学,但不等于说过去没有研究史学理论的历史学。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就曾详细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理论 刘知 古代史学 《史通》 移的就箭 历史编纂学 不等于 帝王略论 理论溯源 《文史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几论编史修志与档案的关系
11
作者 彭龙珠 《机电兵船档案》 2000年第6期39-40,共2页
唐代的刘知几,是中国知名的古代史学家之一,他的编史修志工作和史学思想,对唐代以后中国的史学界影响很大。刘知已,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人,生于公元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死于公元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680年... 唐代的刘知几,是中国知名的古代史学家之一,他的编史修志工作和史学思想,对唐代以后中国的史学界影响很大。刘知已,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人,生于公元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死于公元721年(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680年任获嘉县主簿(衙署中管理文书簿籍的人,相似于文书档案科长的职位),从此他便做了一辈子编史修志的工作。他自己说:“三为史臣,再入东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 编史修志 史学思想 档案工作 古代史学 唐代 文书档案 修志工作 徐州市 唐玄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究竟何为重要的中共党史研究?——“碎片化”问题再思考
12
作者 应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5,共7页
中共党史研究虽然有其特殊的学科属性,但在研究的基本方法上还是与史学贯通的。而以第一手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解读为研究基石,一直是实证史学的看家本领。不过,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论及史家三才时,尽管并称史才、史学和史识,实际上更重... 中共党史研究虽然有其特殊的学科属性,但在研究的基本方法上还是与史学贯通的。而以第一手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解读为研究基石,一直是实证史学的看家本领。不过,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论及史家三才时,尽管并称史才、史学和史识,实际上更重视史识,因为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义显然在文与事之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研究 刘知 史识 学科属性 碎片化 看家本领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 被引量:7
13
作者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5期49-72,共24页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卒于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年)。他是唐代的大史学家、大著作家。他自著书,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 第一节 刘知几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优良传统的发扬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卒于玄宗开元九年,(七二一年)。他是唐代的大史学家、大著作家。他自著书,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实录》十卷,《刘子玄集》三十卷。和别人合修的书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录》二百卷,《唐书》八十卷,《高宗实录》二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则天皇后实录》三十卷。《史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唯一流传的专门著作,其中也有三篇佚失了,有一篇的原来面貌也失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 《史通》 史学思想 武后 疑古 直笔 史官 史事 国史 史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德”与传统史学的明道自觉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雄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0,47,共3页
“史德”是章学诚在刘知几史才“三长”说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刘知几在回答礼部尚书郑惟忠“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的疑问时提出才、学、识的史才“三长”说。按照通俗的理解,“才”是指研究和写作历史的能力,“学”是指掌握史... “史德”是章学诚在刘知几史才“三长”说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刘知几在回答礼部尚书郑惟忠“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的疑问时提出才、学、识的史才“三长”说。按照通俗的理解,“才”是指研究和写作历史的能力,“学”是指掌握史料的广度和深度,“识”是指鉴别史料的见识和善恶直书的胆识。章学诚直接针对史识的局限性而提出史德的概念。在他看来,刘知几把史识理解为“欲于记诵之间,知所抉择,以成文理耳”的能力,仍然是一般的文士之识而不是真正的史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史学 史德 自觉 明道 刘知 章学诚 “才” “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史学——兼论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历史哲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学智 《船山学刊》 2021年第5期14-21,共8页
中国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最集中地表现在:历史著作的撰写中必然有哲学思想贯彻其中,历史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机械摹写,而是通过史学家的重新构思,使史书彰显某种道理,传达某种价值观念。价值与知识并重,史料的采撷、记录、评断与价值... 中国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最集中地表现在:历史著作的撰写中必然有哲学思想贯彻其中,历史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机械摹写,而是通过史学家的重新构思,使史书彰显某种道理,传达某种价值观念。价值与知识并重,史料的采撷、记录、评断与价值的彰显结合,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哲学对历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为史家提供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所必需的立场、观点、价值取向。哲学是历史的灵魂,决定史著的思想高度、艺术高度,而这两者是“成一家之言”的关键。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史评中最富哲学思想的著作,它的特点是:其一,不言正统;其二,因理事而论得失。王夫之在“通”“鉴”“论”几方面的发挥,都是在哲学的指引下做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历史学 刘知幾 王夫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史通》的文献学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左新春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1,共2页
从文献分类学、文献编纂学、文献辨伪学等方面分析了《史通》的文献学价值 ,认为应将《史通》
关键词 刘知 《史通》 历史文献学 文献分类学 文献统纂学 文献辨伪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史”字论殷代的“史官”并非史官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标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7年第8期123-124,共2页
“史官”之名,自司马迁、班固开始使用,经刘知几对其从理论上进行规范,而后历代相沿。《周礼》中序官篇、宰夫篇、小史篇中“史”引郑司农注,皆谓史官掌书起草,修史记事,这代表了秦后至今的传统看法。
关键词 “史” 史官 殷代 《周礼》 司马迁 刘知 班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密相济与工写兼该——略谈牛鹏飞绘画
18
作者 谷卿 《中国书画》 2016年第6期114-115,共2页
"疏"和"密"是有关艺术形态与技法层面的重要范畴,饶宗颐先生谓刘知幾论史已标此二体,我曾在讨论晚宋词学"清空""质实"二分时引入此组概念助论。绘画史的叙述对于"疏"和"密"运用得更广,张彦远径言:"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 "疏"和"密"是有关艺术形态与技法层面的重要范畴,饶宗颐先生谓刘知幾论史已标此二体,我曾在讨论晚宋词学"清空""质实"二分时引入此组概念助论。绘画史的叙述对于"疏"和"密"运用得更广,张彦远径言:"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二分是为了便于理解、认知、比较和探讨,倘以为二者绝相抵牾、不可兼容,则容易堕入简单粗暴认识对象的危险之中,然而危险并不一定因为担忧和防范而变得更少,当前一些基于"工笔""写意":二分的偏见,仍然影响着我们对于书画艺术以及艺术家的赏鉴和研判,似乎"工"就是等而下之的匠人作为,亦与俗气不可割断,而疏简的笔墨常以讨"写意"之巧,以至于蒙上哲学化的美妙面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时 刘知幾 绝相 认识对象 张彦远 画史 饶宗颐先生 书画艺术 鹏飞 质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意、史识、史学、史法——评马积高、黄钧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被引量:2
19
作者 熊笃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1期70-74,80,共6页
当前,学术界正在进行重编文学史的讨论,见仁见智,不少探赜烛微之见。这对于更新观念、开拓视野,确有好处。但我认为:理论不等于实际,无论你的见解多么高深,不见得就一定会编出一部好的文学史来,与其过份溺于空谈,不如踏踏实实地着手于实... 当前,学术界正在进行重编文学史的讨论,见仁见智,不少探赜烛微之见。这对于更新观念、开拓视野,确有好处。但我认为:理论不等于实际,无论你的见解多么高深,不见得就一定会编出一部好的文学史来,与其过份溺于空谈,不如踏踏实实地着手于实践;理论的说服力总不如事实(即一部新文学史)有力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 宫体诗 史识 史学 史法 史意 刘知 《楚辞》 章学诚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通》评唐代修史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绪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5-69,11,共6页
《史通》评唐代修史杨绪敏刘知几《史通》约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在此之前,唐代史学有了很大发展。贞观年间,唐太宗鉴于武德年间萧等修前史未成,决定改组史馆,并将史馆移至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使修史之事,统由宰相领导。这个... 《史通》评唐代修史杨绪敏刘知几《史通》约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在此之前,唐代史学有了很大发展。贞观年间,唐太宗鉴于武德年间萧等修前史未成,决定改组史馆,并将史馆移至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使修史之事,统由宰相领导。这个措施,是中国中世纪文书编纂上一个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知 《史通》 修史制度 《晋书》 史官建置 姚氏父子 《史记》 《隋书》 史馆 设馆修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