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到发线运用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及仿真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彭其渊 王超宇 鲁工圆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利用高速铁路车站列车到达进路冲突关系和进路分段解锁原理,研究基于到发线运用优化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首先分析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随后建立无损精度的铁路路网拓扑模型和多智能体列车连... 利用高速铁路车站列车到达进路冲突关系和进路分段解锁原理,研究基于到发线运用优化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首先分析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随后建立无损精度的铁路路网拓扑模型和多智能体列车连续追踪运行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信号补偿时间的列车最小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求解算法,求解不同到发线运用方案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以上海虹桥站高速场为例,对所有到发线组合方案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股道组合方案对应的关联道岔越少,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越短;当关联道岔相同时,后车接车进路越短,前车接车进路越长,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越短;当前车股道确定时,最优的后车股道方案比最劣方案可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30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 到发线运用 列车进路 分段解锁 列车运行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速度控制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鲁工圆 沈子力 +1 位作者 彭其渊 王超宇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7,共9页
大型车站的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列车追踪间隔的限制要素。以压缩列车到达间隔时间为目的,在接近车站的指定闭塞分区实施速度控制,引导列车通过分段制动的方式,平衡其区间和到达间隔时间,从而优化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在速度控制条件下列车... 大型车站的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列车追踪间隔的限制要素。以压缩列车到达间隔时间为目的,在接近车站的指定闭塞分区实施速度控制,引导列车通过分段制动的方式,平衡其区间和到达间隔时间,从而优化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在速度控制条件下列车到达间隔时间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分析速度控制值和速度控制位置对到达间隔时间的影响,并总结相关规律。以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为例进行仿真实验,分析了一、二、三接近闭塞分区速度控制下列车区间、到达间隔时间以及区间运行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了较优的区间速度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速度控制方案能够显著优化列车到达间隔时间,在仿真试验中最多可压缩到达间隔时间近8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区间速度控制 Anylogic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发车的高速铁路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鲁工圆 胡留洋 +2 位作者 彭慧 张宏翔 张守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8-1377,共10页
出发追踪间隔时间是限制列车实现3 min追踪运行的主要瓶颈之一,压缩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可有效提高线路通过能力.首先,分析高速列车出发追踪运行过程,提出在出站信号机内侧一定距离设置预发车信号机,使列车在出站信号机开放时具有一定初速... 出发追踪间隔时间是限制列车实现3 min追踪运行的主要瓶颈之一,压缩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可有效提高线路通过能力.首先,分析高速列车出发追踪运行过程,提出在出站信号机内侧一定距离设置预发车信号机,使列车在出站信号机开放时具有一定初速度且剩余出站距离缩短;并设计预发车过程的“故障导向安全”原则以确保列车不冒进出站信号机;然后,在分析影响压缩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不同预发车方案下的列车控车模式曲线;最后,以上海虹桥站高速场为例进行仿真验证.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压缩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效果随预发车距离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到发线有效长可提供200 m预发车距离时,最大可压缩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26 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出发追踪间隔时间 预发车 列车提前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辛亚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共9页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制约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为缩短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在阐述其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列车到达追踪运行过程中后车制动和前车进站运行、CTC系统作业的时空和时序关系。参照列车追踪间隔的定义,采用...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制约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为缩短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在阐述其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列车到达追踪运行过程中后车制动和前车进站运行、CTC系统作业的时空和时序关系。参照列车追踪间隔的定义,采用提前减速的方法,提出基于目标速度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策略,根据前车进站后的运行时间、CTC办理接车进路时间与后车制动时间的大小关系,分2种情况建模分析列车追踪进站过程,推导出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算法。最后,用软件仿真分析不同线路条件、不同列车制动性能和不同咽喉区长度下优化后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结果表明该策略能有效缩短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从而为高速铁路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 提前减速 目标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列车的高速铁路追踪列车到达间隔时间测试方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娄序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39,共5页
高速铁路追踪列车到达间隔时间是高速铁路运行图的重要参数和要素,也是影响高速铁路运行图中其他各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因素之一,通过相对准确的查定与测试确定时间标准,对高速铁路运行图编制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采用2列及以上列车... 高速铁路追踪列车到达间隔时间是高速铁路运行图的重要参数和要素,也是影响高速铁路运行图中其他各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因素之一,通过相对准确的查定与测试确定时间标准,对高速铁路运行图编制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采用2列及以上列车进行测试,现场组织较为复杂的客观情况,在对现行测试流程与方法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单列车的高速铁路追踪列车到达间隔时间测试方法,为实测中简化测试流程、提高测试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追踪列车 到达间隔时间 列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研究 被引量:94
6
作者 田长海 张守帅 +1 位作者 张岳松 姜昕良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共6页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速铁路。根据高速铁路CTCS-2/CTCS-3级列控系统和CTC的技术特点,遵循我国高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在不考虑延续进路条件下,分析确立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速铁路。根据高速铁路CTCS-2/CTCS-3级列控系统和CTC的技术特点,遵循我国高速铁路行车组织规则,在不考虑延续进路条件下,分析确立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检算我国高速铁路可实现的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分析影响高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检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欣 邵林 +1 位作者 邵军 杨伟君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04,共6页
分析由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车站通过间隔时间和车站到达间隔时间确定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对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的要求,以六段式参数配置优化模型(TDE0模型)设定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制动减速度曲线为基础,提出以满足客运专线高速动车组... 分析由列车区间追踪间隔时间、车站通过间隔时间和车站到达间隔时间确定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对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的要求,以六段式参数配置优化模型(TDE0模型)设定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制动减速度曲线为基础,提出以满足客运专线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和追踪间隔时间要求为目标、按TDE0模型算法逆步骤计算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的方法;并对计算结果用紧急制动距离、黏着、减速度和热负荷指标进行校核,用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运行速度等级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相同的条件下,车站到达间隔时间对高速动车组制动能力的要求更高,即车站到达间隔时间是限制全线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建议在相关标准中,对不同速度等级高速动车组的最大常用制动能力做出统一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能力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制动距离 常用制动 紧急制动 高速动车组 运输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速条件下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博 杨晓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17,31,共7页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一般分为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区间追踪间隔时间和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在分析计算无限速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基础上,对区间限速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确定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发现限速值和限速区段长度是影响列车追...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一般分为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区间追踪间隔时间和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在分析计算无限速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基础上,对区间限速条件下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确定进行解析,通过分析发现限速值和限速区段长度是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运用Opentrack软件,从定量方面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动态仿真检算,研究得出不同限速值和限速区段长度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产生影响的有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 区间限速 追踪间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晓娟 康随武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24,共4页
针对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使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列车追踪间隔偏大的问题,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算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表达式,分析了影响列车运行追踪间隔时间的本质因素,提出了基于提前减速法的追踪间隔时间优... 针对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使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列车追踪间隔偏大的问题,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算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表达式,分析了影响列车运行追踪间隔时间的本质因素,提出了基于提前减速法的追踪间隔时间优化方法。以兰州地铁1号线线路数据为例,对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得出了相应的追踪间隔-距离曲线图。仿真结果表明,提前减速方法能很好地优化线路中关键区段的追踪间隔偏大的问题,提高了整条线路的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优化策略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间隔时间的列车追踪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维耀 李茂青 江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67-1075,共9页
基于追踪控制的实时性需求,提出列车追踪动态间隔时间指标,并对列车追踪运行时该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在满足列车间实时通信的情况下,对追踪运行的2列车进行整体考虑的列车追踪方案。该方案先通过改变追踪策略... 基于追踪控制的实时性需求,提出列车追踪动态间隔时间指标,并对列车追踪运行时该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在满足列车间实时通信的情况下,对追踪运行的2列车进行整体考虑的列车追踪方案。该方案先通过改变追踪策略,达到在追踪列车减速进限速区的过程中,间隔距离减小的同时后车速度也逐渐减小,减缓追踪间隔时间实时的变化情况,从而增大最小追踪动态间隔时间,降低列车追踪运行的安全风险;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减小图定追踪间隔时间,提高效率。针对该运行方案,进一步设计模糊决策预测控制的分层控制器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达到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自动驾驶 列车追踪运行 列车追踪动态间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栋 彭其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104,共9页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2个方面,通过探讨线路附加阻力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推导出限速运行下的列车追踪过程与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线路附加阻力与限速运行下的各类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检算结果,得到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规律,为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以及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线路条件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限速运行 检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田长海 姜博 +3 位作者 赵建勋 张守帅 盛天一 王亚楠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共9页
普速铁路列车均装备了速度连续控制模式的LKJ设备,分析列控系统对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影响,提出自动闭塞区段普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新的计算方法。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车站、信号和列车编组等参数,根据相关规范和行车规则分别... 普速铁路列车均装备了速度连续控制模式的LKJ设备,分析列控系统对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影响,提出自动闭塞区段普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新的计算方法。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线路、车站、信号和列车编组等参数,根据相关规范和行车规则分别计算生成160 km/h旅客列车和90 km/h货物列车LKJ常用制动曲线,据此拟合的旅客列车司机操纵曲线在减压量90、100 kPa的制动曲线之间,货物列车司机操纵曲线在减压量70、80 kPa的制动曲线之间,证明拟合的司机操纵曲线符合列车实际运行情况,可运用相应减压量仿真牵引计算过程检算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主要受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和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限制,旅客列车可以实现5 min,货物列车在咽喉区400 m车站可实现7 min,在咽喉区800 m车站可实现7 min 30 s,表明采用LKJ速度连续控车模式对压缩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提高线路通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按连续速度控制模式计算列车间隔时间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速铁路 速度连续控制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宏图 石雨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基于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基本定义,对常见的8种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一次制动模式曲线,着重讨论区间内追踪运行列车的间隔时间,前后车均到达车站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和前后车均从车站出发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并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归纳出追... 基于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基本定义,对常见的8种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一次制动模式曲线,着重讨论区间内追踪运行列车的间隔时间,前后车均到达车站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和前后车均从车站出发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并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归纳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具有实时动态变化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一次制动模式曲线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车站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岳松 白鑫 田长海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47-52,共6页
高速铁路车站到达追踪间隔时间I到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关键限制时间,缩短车站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有利于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在阐述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计算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高速铁路车站到达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列车的... 高速铁路车站到达追踪间隔时间I到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关键限制时间,缩短车站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有利于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在阐述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计算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高速铁路车站到达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列车的制动性能、咽喉区长度和列车进站前运行速度等,从提高高速列车制动能力、缩短咽喉区长度、进站前设置限速3个方面,对高速铁路车站到达追踪间隔时间进行优化,为合理压缩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提供研究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追踪间隔时间 车站到达 优化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54
15
作者 张岳松 田长海 +1 位作者 姜昕良 王钰滨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125,共6页
与普速铁路按固定闭塞方式组织列车追踪运行的控车模式不同,高速铁路由于装备了CTCS-2/3级列控系统和调度集中设备,故采取以车载信号作为行车凭证、按一次连续速度模式曲线监控高速列车运行的控车模式。基于高速铁路的这一控车特点,综... 与普速铁路按固定闭塞方式组织列车追踪运行的控车模式不同,高速铁路由于装备了CTCS-2/3级列控系统和调度集中设备,故采取以车载信号作为行车凭证、按一次连续速度模式曲线监控高速列车运行的控车模式。基于高速铁路的这一控车特点,综合考虑列车的长度、运行速度、常用制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车站作业时间和闭塞分区长度等影响因素,借鉴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给出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4种追踪间隔时间和7种车站间隔时间)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为制定规范和统一的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办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间隔时间 追踪间隔时间 车站间隔时间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轨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国飞 杜港德 +1 位作者 鞠昕 郑汉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7,共8页
基于市域快轨列车控制方式和运输组织模式,综合考虑列车长度、运行速度、制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及车站作业时间等影响因素,借鉴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思路,归纳出市域快轨列车间隔时间类型及定义,并针对不同越行条件下的各种间隔时间提... 基于市域快轨列车控制方式和运输组织模式,综合考虑列车长度、运行速度、制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及车站作业时间等影响因素,借鉴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思路,归纳出市域快轨列车间隔时间类型及定义,并针对不同越行条件下的各种间隔时间提出计算方法。以国内某市域快轨线路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区间追踪间隔时间为45~52 s,起车附加时间为22~56 s,停车附加时间为19~46 s,列车到通间隔时间为45~51 s,通发间隔时间为18~19 s。与OpenTrack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理论计算结果平均误差约为0.21。列车间隔时间理论计算方法的提出,为市域快轨系统运输组织计划编制过程提供了关键参数选取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快轨 列车间隔时间 追踪间隔时间 车站间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追踪间隔压缩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时空轨迹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鲁工圆 王超宇 +3 位作者 沈子力 李力 张守帅 彭其渊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18,共9页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是影响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设备因素外,追踪间隔时间也受列车运行时空轨迹影响。以足够小的到达和区间追踪间隔作为严格约束,以最短区间运行时分为目标,提出了准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列车运行时空轨迹优化模型,...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是影响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设备因素外,追踪间隔时间也受列车运行时空轨迹影响。以足够小的到达和区间追踪间隔作为严格约束,以最短区间运行时分为目标,提出了准移动闭塞条件下的列车运行时空轨迹优化模型,为在列车最优时空轨迹基础上分析追踪间隔时间影响因素及压缩措施提供支撑。以上海虹桥站为例,进行数值计算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法有效性;分析了后行列车进站信号再开放过程和线路条件对追踪间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列车时空轨迹优化,以很小的区间运行时分代价实现追踪间隔时间压缩,实验场景中的最佳结果算例在区间运行时间延长小于3%的情况下,将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压缩至13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准移动闭塞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车站道岔选型对咽喉长度及追踪间隔的影响
18
作者 胡楚璇 魏玉光 于宗泽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167,共9页
针对高速铁路车站采用大号码道岔造成的咽喉长度过长、列车走行距离远等问题,在明确车站咽喉长度和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依托某尽端式高铁车站进行仿真计算,先设计不同道岔选型优化方案,再探究道岔选型、列车进站前速度和第一... 针对高速铁路车站采用大号码道岔造成的咽喉长度过长、列车走行距离远等问题,在明确车站咽喉长度和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依托某尽端式高铁车站进行仿真计算,先设计不同道岔选型优化方案,再探究道岔选型、列车进站前速度和第一离去闭塞分区(简称“一离去”)长度对车站咽喉长度及列车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若车站全部或部分采用12号道岔,与全部采用18号道岔相比,尽管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会小幅增加,但车站咽喉长度可分别缩短30.66%和13.40%;在站外线路受到一定地形条件制约的情况下,若全部采用12号道岔时列车区间限行速度为260 km·h^(-1)、部分采用12号道岔时限行速度为280 km·h^(-1),则可同时压缩车站咽喉长度与到达追踪间隔;若全部采用12号道岔时限制一离去的无岔区长度不超过1000 m,部分采用12号道岔时限制长度不超过1400 m,则可同时压缩车站咽喉长度与出发追踪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站通过能力 道岔选型 车站咽喉 追踪间隔时间 列车运行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列车运行时间偏离的地铁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赵宇刚 毛保华 蒋玉琨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1,共4页
根据地铁系统的特点,分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与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的关系。在非晚点情况下,根据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与图定时间的偏离,建立描述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与干扰概率、随机干扰变量之间关系的概率模型。采用适当... 根据地铁系统的特点,分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与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的关系。在非晚点情况下,根据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与图定时间的偏离,建立描述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与干扰概率、随机干扰变量之间关系的概率模型。采用适当的分布函数对随机干扰变量进行分布拟合,计算不同干扰水平下的缓冲时间。以某条地铁线路为例,将其1 d的实际列车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给出的模型和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干扰水平下的最小缓冲时间,用于确定地铁列车运行图合理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列车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时间偏离 列车运行图 缓冲时间 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股道运用对到达间隔影响的分析及检算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晓 李博 +4 位作者 郑平标 鲍晶晶 孙鹏举 安迪 王睿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87,共6页
研究目的:大型客站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是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的瓶颈,目前车站股道运用对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的影响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为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本文基于列车追踪运行机理,对列车到达间隔与前后车接车进路交叉道岔位置、列... 研究目的:大型客站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是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的瓶颈,目前车站股道运用对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的影响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为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本文基于列车追踪运行机理,对列车到达间隔与前后车接车进路交叉道岔位置、列车接入不同股道走行时间差别等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解析,提出一种基于信号时间补偿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检算方法,并以实例验证给出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车站股道运用对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的影响。研究结论:(1)前后行列车接车侧线股道相邻,不利于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2)前后行列车接车进路交叉道岔距离车站中心远,利于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3)优先安排接车进路交叉点距离车站中心远、前行列车接外侧、后行列车接内侧,可以有效压缩列车到达追踪间隔;(4)研究提出的基于车站股道运用排序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检算方法,能够有效支撑精细化列车运行图编制及调度指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到达追踪间隔 车站股道运用 信号时间补偿 检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