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套衬对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何德华 南凯威 +3 位作者 白夜 孙振旭 郭迪龙 杨国伟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57,共10页
随着高速列车运营速度提升至400 km/h,隧道压力波引发的气动效应加剧,极易导致隧道结构疲劳损伤并制约铁路提速。当前补强套衬研究多聚焦特定工况,缺乏参数化影响机理分析,研究基于自主开发的一维变截面隧道压力波计算程序,系统探究了... 随着高速列车运营速度提升至400 km/h,隧道压力波引发的气动效应加剧,极易导致隧道结构疲劳损伤并制约铁路提速。当前补强套衬研究多聚焦特定工况,缺乏参数化影响机理分析,研究基于自主开发的一维变截面隧道压力波计算程序,系统探究了套衬位置、长度、数量及厚度对隧道气动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初始压力波传过套衬时会产生反向传播的压力波系,单一套衬安装在距入口1/4隧道长度处隧道内气动效应显著增大,其原因是反向传播波系的影响叠加在初始压力波形成的压力极值附近;当考虑多套衬安装时,在此处前后增设套衬分别会增强和减弱隧道内气动效应;套衬厚度越大,隧道和车身测点的最大压力峰峰值越大,典型套衬厚度(20、25、30 cm)下隧道测点和车身测点最大压力峰峰值差距约1%。研究建议病害治理中优先采用薄型套衬并规避1/4隧道长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压力波 空气动力学 套衬 一维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进出隧道空气动力学特征模型实验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英学 高波 +1 位作者 赵文成 骆建军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3-78,共6页
高速列车在进出隧道时,会产生一系列气动效应,以致于在隧道周围形成噪声污染,降低列车乘坐的舒适度。模型实验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建立高速列车模型实验相似准则的基础上,利用压缩空气式高速列车模型发射系统对高速列车... 高速列车在进出隧道时,会产生一系列气动效应,以致于在隧道周围形成噪声污染,降低列车乘坐的舒适度。模型实验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建立高速列车模型实验相似准则的基础上,利用压缩空气式高速列车模型发射系统对高速列车进入隧道过程进行了模型实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压缩波产生、传播的一些规律,并将测试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实验结果的可用性和相似准则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空气动力学 隧道 相似准则 .压缩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进入隧道空气动力学模型实验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英学 高波 +1 位作者 骆建军 琚娟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6-351,共6页
高速列车在进出隧道时,会产生一系列气动效应,引起噪声及车厢内压力变化,对乘客及环境造成损害。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这两种方法对高速列车在进入隧道过程中,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和测试。从得到... 高速列车在进出隧道时,会产生一系列气动效应,引起噪声及车厢内压力变化,对乘客及环境造成损害。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这两种方法对高速列车在进入隧道过程中,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和测试。从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它们能够起到相互补充,互相印证的目的。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也得出压力波产生、变化的一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 车厢 变化情况 乘客 模型实验 压力波 空气动力学 有效方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进出隧道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3
4
作者 王英学 高波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3-88,共6页
综述国外关于高速列车进出隧道时产生的压力波、压力波变化剃度、形成机理、计算方法、实验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减少压力波的解决方案,如选取较大的隧道断面,减低阻塞比、修建缓解压力波的附属构筑物等。但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理... 综述国外关于高速列车进出隧道时产生的压力波、压力波变化剃度、形成机理、计算方法、实验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减少压力波的解决方案,如选取较大的隧道断面,减低阻塞比、修建缓解压力波的附属构筑物等。但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理论分析不完善、实际造价昂贵等问题。为深入研究上述问题,建立了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分析系统。通过对数值模拟与初期实验结果比较,两者能较好地吻合,表明该实验系统运行正常,能够满足对高速列车实验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空气动力学 隧道 压力波 数值模拟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高速列车进出隧道空气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方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刚 梅元贵 《隧道建设》 2007年第S2期155-157,共3页
隧道空气动力学是隧道设计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高速列车进出隧道、两高速列车在隧道内相会时,会引起噪声及车厢内压力的变化,不仅对乘客及环境造成损害,也对列车的稳定、走行阻力以及车体构造都有影响,还会危及隧道中作业人员的安全... 隧道空气动力学是隧道设计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高速列车进出隧道、两高速列车在隧道内相会时,会引起噪声及车厢内压力的变化,不仅对乘客及环境造成损害,也对列车的稳定、走行阻力以及车体构造都有影响,还会危及隧道中作业人员的安全。因此,开展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是隧道设计和既有隧道改造的重要依据。这类问题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现场实测。模型实验研究是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法。在收集大量国内外模型实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汇集、论述了浅水槽、各种发射式列车模型实验研究方法的实验原理、实验系统配置及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得出摩擦发射式列车模型实验是最理想的实验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空气动力学 隧道 模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涛 臧建彬 李芃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7-18,共12页
综述列车通过隧道时的气动效应及其原理,介绍列车过隧道时压力波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研究方法,分析车型、车速、隧道长度以及阻塞比等相关参数对隧道气动效应的影响,并从车体优化和隧道结构优化2个方面分析减小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措施... 综述列车通过隧道时的气动效应及其原理,介绍列车过隧道时压力波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研究方法,分析车型、车速、隧道长度以及阻塞比等相关参数对隧道气动效应的影响,并从车体优化和隧道结构优化2个方面分析减小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措施。最后,总结目前在列车隧道影响因素和缓解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从气动荷载对隧道结构、列车结构以及隧道内附属结构的安全性问题、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和大风环境下的隧道空气动力学问题3个方面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隧道 空气动力学 影响因素 缓解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空气动力学实车试验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刘堂红 田红旗 金学松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6,共5页
为了指导既有线200km/h提速技术改造,为第六次大提速的顺利实施提供经验。2005年5月至6月在遂渝线的太和至北碚北路段进行了200km/h提速综合试验,隧道空气动力学是其中的重要测试内容之一。利用地面和车载测试系统,对列车车体表面... 为了指导既有线200km/h提速技术改造,为第六次大提速的顺利实施提供经验。2005年5月至6月在遂渝线的太和至北碚北路段进行了200km/h提速综合试验,隧道空气动力学是其中的重要测试内容之一。利用地面和车载测试系统,对列车车体表面、车厢内部、隧道壁面空气压力变化、隧道内列车风、隧道口微气压波和隧道壁面振动加速度等参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点压力变化幅值与列车运行速度的1.7-2.4次方成正比,具体取值与车型和测点位置有关;隧道内列车风风速与列车运行速度成线性关系;隧道口微气压波幅值近似与列车运行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与测点距隧道口距离成反比。列车以200km/h速度过隧道时,车厢内3s最大压力变化幅值为1875Pa,车厢内43%的人有明显耳痛感,显然英国标准(3000Pa/3s)过于宽松;200km/h速度下引起的列车风风速为14.8m/s,超过了人体安全风速值(14m/s),建议列车运行期间,不进行隧道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空气动力学 压力变化 列车 微气压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过隧道对弓网动力学影响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瑞平 周宁 +1 位作者 张卫华 梅桂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37,共5页
为研究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产生的受电弓空气动力学效应对弓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受电弓/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滑移网格技术实现了高速列车运动,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瞬态可压缩Navier-S... 为研究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产生的受电弓空气动力学效应对弓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受电弓/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滑移网格技术实现了高速列车运动,通过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瞬态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k-ε两方程湍流模型,计算了列车速度为350 km/h通过隧道时受电弓的气动抬升力,对考虑和未考虑列车通过隧道产生的受电弓气动抬升力作用时的弓网动力学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受电弓气动抬升力在隧道入口和出口时出现峰值,隧道内的气动抬升力较明线上大;通过隧道时产生的受电弓气抬升力变化对弓网接触压力和接触线抬升位移具有显著影响,导致受流质量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电弓 隧道 空气动力学 弓网耦合动力学 接触压力 抬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风下高速列车流固耦合动力学联合仿真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田 张继业 张卫华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5,共8页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建立了高速列车流固耦合动力学行为的联合仿真计算方法。通过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程序嵌入流体力学程序中,避免了流体和固体两个求解器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讯,并且采用耦合迭代步内流固边界条件...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建立了高速列车流固耦合动力学行为的联合仿真计算方法。通过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程序嵌入流体力学程序中,避免了流体和固体两个求解器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讯,并且采用耦合迭代步内流固边界条件气动力线性插值的办法,实现了流体和固体两个求解器时间迭代步长的独立选取,提高了计算速度。利用建立的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研究了6级横风环境下列车以350km/h速度运行时的流固耦合动力学行为。比较了离线仿真和联合仿真两种方法下列车气动力与姿态、安全性和舒适性指标的差异。研究表明:列车-气流的流固耦合效应对头车气动力和姿态的影响显著,头车安全性指标有所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空气动力学 高速列车 横风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缓冲结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文成 高波 +1 位作者 郑长青 张兆杰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59,共5页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在隧道内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开发了一套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来驱动列车模型的缩尺模型试验装置。通过模型试验系统对高速列车突入带开口型入口(即缓冲结构)隧道所产生的复杂压力场进行模拟,通过分析模型... 为了研究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在隧道内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开发了一套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来驱动列车模型的缩尺模型试验装置。通过模型试验系统对高速列车突入带开口型入口(即缓冲结构)隧道所产生的复杂压力场进行模拟,通过分析模型试验结果中的压力及压力梯度曲线所表现的规律,对该类型入口削减隧道入口处的最大压力和最大梯度值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其削减效果依赖于其各自的特征参数。最后,通过理论推导和模型试验,得到了开口型缓冲结构的最小长度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结构 空气动力学特性 试验研究 铁路隧道 模型试验装置 高速列车 动力学问题 压缩空气 试验系统 压力梯度 试验结果 分析模型 最大压力 特征参数 理论推导 计算公式 最小长度 压力场 入口处 口型 削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27
11
作者 骆建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7-614,共8页
为了获得高海拔地区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针对我国中西部及西南部艰险困难山区高海拔低温的气候特点,给出了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产生压缩波的三维可压缩、粘性、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速列车进入低气压隧道时... 为了获得高海拔地区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针对我国中西部及西南部艰险困难山区高海拔低温的气候特点,给出了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产生压缩波的三维可压缩、粘性、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速列车进入低气压隧道时产生的气动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所处海拔高度的变化对隧道内压缩波及隧道出口微气压波的影响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的降低会导致隧道内压缩波及隧道出口微气压波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呈线性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70%和71%,而大气压的变化对测点压力波形无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隧道内的压缩波及隧道出口微气压波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均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34%和36%,基本呈线性效应;海拔高度的变化对隧道内及隧道外气动效应的影响比温度的大.针对我国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点,根据旅客的舒适度准侧,提出了CRH380B型高寒列车在列车速度为350 km/h、气压为75.99 k Pa及气体温度为250 K时的隧道净空断面积约为96 m2,可为下一步高海拔低温条件下高速铁路隧道净空断面积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 空气动力学 压缩波 微气压波 高海拔 低温 断面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速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发展思考 被引量:120
12
作者 田红旗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41,共12页
总结了中国高速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研究进程的起步、积累、发展、深化、提升和引领等六个阶段。论述了提出的以列车空气动力学、列车/线桥隧空气动力学、车/风/沙/雨/雪环境空气动力学、弓网空气动力学、人体空气动力学为主要内容的高... 总结了中国高速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研究进程的起步、积累、发展、深化、提升和引领等六个阶段。论述了提出的以列车空气动力学、列车/线桥隧空气动力学、车/风/沙/雨/雪环境空气动力学、弓网空气动力学、人体空气动力学为主要内容的高速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包括发现探明了相关的形成机理、激化过程、响应特性、影响规律、减缓途径、改善措施,提炼出了一套基础理论,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以及全面的工程应用。解决了空气动力制约高速铁路发展、恶劣风环境影响行车安全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高速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专用实验平台群,包括动模型实验系统、交变气动压力下人体舒适性/车体刚度/气密性综合实验装置、风/沙/雨/雪气动实验平台群、视觉检测系统、在线实车实验系统、兼用风洞群、数值仿真平台。最后讨论了正在开展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空气动力学 高速铁路 实验研究平台群 研究进展 列车空气动力学 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学 列车/风环境耦合空气动力学 弓网空气动力学 人体空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 被引量:49
13
作者 Joseph A Schetz 胡宗民 +2 位作者 张德良 姜宗林 施红辉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4-423,共20页
着重描述了高速列车与其它交通工具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差异,重点在包括磁悬浮列车(Maglev)在内的现代高速列车.这些差异与下述因素紧密相关:高速列车贴近地面或轨道运行、其长径比远大于其它交通工具、两列火车会擦身而过,与道旁建筑物... 着重描述了高速列车与其它交通工具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差异,重点在包括磁悬浮列车(Maglev)在内的现代高速列车.这些差异与下述因素紧密相关:高速列车贴近地面或轨道运行、其长径比远大于其它交通工具、两列火车会擦身而过,与道旁建筑物相互干扰、常受到横风的干扰、通过隧道时会产生隧道出入口效应。本文综述了最新的相关信息,涵盖实验技术和实验结果、理论分析和数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空气动力学 气动阻力 横风 隧道 站台建筑物 影响因素 气动噪音 CF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高速列车造型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闫永蚕 汤洲 +1 位作者 高楠 王超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5-112,共8页
高速列车作为一种高速、高载的现代轨道交通工具,其造型设计成为工业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为避免造型设计中美观性与实用性相分离,对高速列车的造型与空气动力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对比分析,梳理了近... 高速列车作为一种高速、高载的现代轨道交通工具,其造型设计成为工业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为避免造型设计中美观性与实用性相分离,对高速列车的造型与空气动力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对比分析,梳理了近年来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与造型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列车气动性能的造型设计因素,总结了基于空气动力学的高速列车造型设计准则,为该领域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造型设计 空气动力学 造型准则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隧道内等速交会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红梅 杨飞 +1 位作者 张骞 孙丽霞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70,共7页
基于风压载荷空气动力学控制方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析高速列车在不同线间距隧道内,以不同速度级等速交会时的车体表面风压和受到的气动力;将隧道内交会时受到的气动力以时程荷载的形式施加到车辆动力学模型中,分析其对各... 基于风压载荷空气动力学控制方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分析高速列车在不同线间距隧道内,以不同速度级等速交会时的车体表面风压和受到的气动力;将隧道内交会时受到的气动力以时程荷载的形式施加到车辆动力学模型中,分析其对各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安全性和平稳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列车在隧道内等速交会时,头车所受的气动阻力、升力、横向力最大;高速列车表面所受的风压极值与速度的2.2~2.3次方成正比,所受的气动阻力、升力、横向力与速度的1.8~2.4次方成正比;隧道内高速交会对车辆安全性指标影响不大,仅在交会瞬间产生较大的车体横向振动,当运行速度达到400km·h^-1时各项安全性、舒适性指标均满足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 空气动力学 气动效应 等速交会 车辆动力学 线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专栏简介
16
作者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部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82,共1页
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是高速铁路提速和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列车高速运行时,空气阻力急剧增加、气动噪声激增、列车/隧道耦合效应突显、风致列车倾覆威胁增大,这些问题已成为高速列车技术发展必须突破的重点与难点。经过近 30... 列车空气动力学问题是高速铁路提速和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当列车高速运行时,空气阻力急剧增加、气动噪声激增、列车/隧道耦合效应突显、风致列车倾覆威胁增大,这些问题已成为高速列车技术发展必须突破的重点与难点。经过近 30 年的自主发展,我国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实力日益雄厚,研究成果也已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数值仿真、实验模拟、工程化验证理论方法与技术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理工结合、特色鲜明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空气动力学 铁路提速 高速列车 耦合效应 实验模拟 空气阻力 工程化 气动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隧道交会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王北昆 冯达 +2 位作者 卢耀辉 鲜川 曹江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0-941,共12页
列车隧道内交会时气动载荷变化比明线会车更加复杂和剧烈,其对列车的横向振动有显著影响。为研究气动载荷与机械载荷耦合作用下列车车体的横向振动特性,以隧道会车工况下的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非定常可压缩雷诺时均N-S方程和标... 列车隧道内交会时气动载荷变化比明线会车更加复杂和剧烈,其对列车的横向振动有显著影响。为研究气动载荷与机械载荷耦合作用下列车车体的横向振动特性,以隧道会车工况下的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维非定常可压缩雷诺时均N-S方程和标准SSTk-ω湍流模型,采用重叠网格技术对高速列车隧道交会工况进行模拟,分析了列车气动载荷的时频特性和流场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计算了车体悬挂振动模态,进一步研究了气动载荷频率与车体悬挂振动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顺序耦合的方法,将气动载荷加载到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计算了车体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列车隧道内交会过程中由于涡与涡之间、涡与地面之间、涡与隧道壁面之间的干涉产生复杂的流场结构,是导致列车会车后气动载荷幅值和波动频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头车和尾车气动载荷频率与下心滚摆频率接近,中间车的气动载荷频率与上心滚摆频率接近,易与车体产生共振,从而导致车体横向振动加剧;考虑气动载荷作用下的头车、中间车和尾车的横向振动加速度峰值分别为仅考虑轨道激励的3.22倍、2.47倍和3.59倍,气动载荷对车体横向振动的贡献度分别达到了76%、70%和78%。气动载荷是导致隧道会车时车体横向振动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可为改善高速列车隧道“晃车”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 流场结构 频谱分析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 km·h^(-1)高速列车隧道交变压力载荷特征研究
18
作者 马瑶 梅元贵 +1 位作者 刘堂红 方丰彦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91,共12页
为评估400 km·h^(-1)高速列车在设计速度350 km·h^(-1)隧道条件下运行的适应性,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在不同隧道长度下及不同运行速度下、隧道内通过和交会时车体表面不同测点处的压力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分析隧道长... 为评估400 km·h^(-1)高速列车在设计速度350 km·h^(-1)隧道条件下运行的适应性,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在不同隧道长度下及不同运行速度下、隧道内通过和交会时车体表面不同测点处的压力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分析隧道长度和列车速度对交变压力载荷循环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400 km·h^(-1)高速列车在隧道内通过或交会时,同一车厢不同测点的压力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规律,沿车体纵向和垂向测点的压力变化幅度差异均较小;单列车以400 km·h^(-1)速度通过不同长度隧道时的等效压力载荷幅值和均值分别为1.9~2.6 kPa和-1.8~-2.4 kPa,而2列车在不同长度隧道内交会时则分别增大为4.7~7.0 kPa和-3.6~-5.4 kPa,且随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等效压力载荷幅值也大幅度提升;列车以300,350和400 km·h^(-1)速度通过隧道时车体表面压力变化中幅值较大的载荷循环分别为4个半循环、2个半循环+1个全循环及2个半循环,而在隧道内交会时分别为4个半循环、2个半循环和2个半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 400 km·h^(-1)高速列车 隧道通过 隧道交会 车体交变压力 载荷特性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间距和阻塞比对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性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宏谋 陈厚嫦 +1 位作者 朱俊廷 方兴 《铁道机车车辆》 2017年第5期31-33,43,共4页
以现场试验为主,并辅以仿真计算,针对明线交会、隧道通过、隧道交会等典型工况,研究线间距和隧道截面积对动车组空气动力学及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明线交会时,线间距从4.4m变化到5.0m对会车压力波有一定影响,但均交会压力波远小... 以现场试验为主,并辅以仿真计算,针对明线交会、隧道通过、隧道交会等典型工况,研究线间距和隧道截面积对动车组空气动力学及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明线交会时,线间距从4.4m变化到5.0m对会车压力波有一定影响,但均交会压力波远小于车体容许气动载荷;隧道通过和隧道交会时,线间距对会车压力波影响较小,影响隧道空气动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为隧道截面积或阻塞比。线间距改变对动车组动力学性能影响主要体现在车体横向加速度,轮轨力和脱轨系数等指标未见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线间距 隧道截面积 阻塞比 列车空气动力学 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效应对人员安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费瑞振 彭立敏 +1 位作者 杨伟超 蔡铖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84,共6页
为保障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以我国高速铁路普遍采用的100 m2双线隧道为研究对象,根据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建立隧道、空气和列车数值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单车正常运行以及存在列车事故2种情形。当列车以120,... 为保障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以我国高速铁路普遍采用的100 m2双线隧道为研究对象,根据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建立隧道、空气和列车数值模型,该模型可以模拟单车正常运行以及存在列车事故2种情形。当列车以120,200,250,300和350 km/h的速度在隧道内运行时,疏散通道上人员所受空气动力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空气动力对人员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动力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人员应避免在危险时段活动,单车正常运行和存在列车事故2种情形下空气动力均有可能威胁人员安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特性 人员安全性分析 非定常流 列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