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莫斯科通信(19)从“五一”到“五九”
- 1
-
-
作者
书耘
-
出处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19-20,共2页
-
文摘
琳姊: 五月的节日多,过了“五一”又是“五九”,加上周末倒休,今年五月上旬此间竟有7个假日。脱下了冬装的人们,都想利用这个春暖花开时的休息日,到别墅去收拾整顿、种花植树。晓岚的同学伊娜约她去别墅小住、郊外踏青,她兴奋得了不得,接连几夜都梦归乡间外婆的家、在“春绿江南”的日子里。然而,未曾想到列宁大街的一场流血冲突,荡尽了她和伊娜全家的兴致。晓岚说:她们全家原定30日中午出发,后来因装修别墅的某些材料没有备齐,推迟一天。晚间她就住在伊娜家——列宁大街37号的一套公寓里。第二天快要中午、他们出发的时候,发现街道禁止车辆通行,他们只好驾车返回。出于好奇,她和伊娜走上凉台往下眺望,只见头戴钢盔、手执橡皮棍棒和盾牌的特警队已截堵了通往加加林广场的列宁大街。他们严阵以待,身后是由卡车、拖车组成的几列路障。约11:30有成群的人从十月广场方向走来,他们高举的旗帜中红旗最多,也杂有沙俄的旗帜,显然是救国阵线。
-
关键词
列宁大街
流血冲突
特警队
共产主义工人党
梦归
人从
俄罗斯人
花园里
季米特洛夫
游行队伍
-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
-
题名莫斯科流血事件的台前幕后
- 2
-
-
作者
谷文
-
出处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0期5-7,1,共4页
-
文摘
莫斯科流血事件的台前幕后是根据俄罗斯报刊和外电的有关报道编写而成的。它按时间顺序详述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为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事件提供了一个大致的线索,并刊有多幅照片。梦中降临的灾难记叙了不久前发生在印度的一场大地震的惨状。这场大自然的浩劫,在顷刻间就吞噬了几万人的生命,使狂欢的节日变成了一场空前的灾难。此外,本期外刊摘编栏介绍了美国联邦法院审讯制造纽约曼哈顿世贸中心爆炸案的“主犯”情况。然而令人怀疑的是,这位“主犯”究竟是否制造世贸中心爆炸案的真正主犯呢?
-
关键词
台前幕后
流血事件
莫斯科人
世贸中心
美国联邦法院
纽约曼哈顿
并刊
人的生命
时间顺序
列宁大街
-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
-
题名南方城市——塔什干和巴库一瞥
- 3
-
-
作者
柳光青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4年第2期20-22,共3页
-
文摘
我们在午夜从列宁格勒乘飞机去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都塔什干访问,飞行5个小时后抵达。只见舷窗外阳光灿烂,原来加上时差3小时,当地时间已经是早晨8点50分。塔什干在乌兹别克语中是石头城。
-
关键词
乌兹别克语
南方城市
石油开采
采棉机
陪同人员
钢管厂
列宁大街
联第
男学生
中亚细亚
-
分类号
F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那十年——赫鲁晓夫女婿阿朱别依回忆录片断(上)
- 4
-
-
作者
魏全平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8年第15期16-17,1,共3页
-
文摘
赫鲁晓夫女婿、原《消息报》总编辑阿朱别依在赫鲁晓夫下台后被解除了职务。20多年来,他对赫鲁晓夫时期的那段历史,一直保持沉默,最近,随着苏联政治气候的变化,阿朱别依才得以在杂志上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
关键词
阿朱别依
勃列日涅夫
消息报
政治气候
权力斗争
科罗廖夫
十年
政治局会议
贝科夫
列宁大街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萨哈罗夫——从座上宾到流放犯
- 5
-
-
作者
肖军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8年第1期13-15,共3页
-
文摘
萨哈罗夫在莫斯科重新露面,是一年前的事了。这位被誉为苏联“核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在戈尔巴乔夫赴美国与里根会晤前夕,郑重其事地向这位苏共总书记保证,削减50%的核武器,不会影响苏联的实力。科学家的结论应该是最具分量的。可是,萨哈罗夫本人却有着一段坎坷的经历。 1980年1月22日,莫斯科。在列宁大街中央,伫立着一位警察,他正注视着向南移动的车流。下午2时,目标出现了——一辆黑色伏尔加高级轿车迎面开来。警察示意司机将车靠在路边,他从车窗望进去,后排座位上坐若一位学者模样的男子;略驼的背,花白的头发,深凹的眼睛,正是他. 车门打开了,一位便衣钻了进去,从他那自恃的神态上,行人不难判明他的身份——克格勃特工人员。轿车继续向前驶去,不久便融入了车流。
-
关键词
萨哈罗夫
列宁大街
排座位
勃列日涅夫
知识分子家庭
持不同政见者
巴乔
部长会议主席
第二年
物理研究所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