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古代“刑罚得中”原则的考证与现代意蕴
被引量:8
- 1
-
-
作者
黄春燕
-
机构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
出处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6-147,共12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家户制传统视阈下‘两户’制度存废问题研究”(20YJA82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中国古代的“刑罚得中”原则是中庸方法论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彰显了古代中庸之道的“用中”“时中”和“中和”的方法论智慧。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司法官员还是视司法为王朝统治重要力量的君主,都非常重视法律领域“刑罚得中”的实现。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承载古代人本主义的“刑罚得中”与承载近现代人权思想的罪刑均衡原则固然旨趣不同,但是二者在技术层面的精髓是一致的,即刑罚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追求刑罚的适当性,技术层面的这种精髓承载着不同时空下的人们对刑罚功能和刑罚规律的理性认知。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古代的“刑罚得中”还是近现代的罪刑均衡的实现都会遭遇相同的难题,即法官自由裁量权如何适度约束。在中国古代,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自由裁量适度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细密、具体的规范对法官的自由裁量严格控权,防范其负面效应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完备的配套制度,对法官的自由裁量适度放权,并且通过一定的机制引导、激励法官正确运用自由裁量权,保障其为实现量刑公正发挥积极的效应。这为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如何处理量刑规范与法官自由裁量权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智识上的资源。
-
关键词
“刑罚得中”
中庸方法论
自由裁量权
配套制度
-
Keywords
“penalty gains the appropriateness”
mean methodology
discretion
a complete supporting system
-
分类号
DF092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中国传统法律中比附制度的思想渊源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黄春燕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30,共8页
-
基金
2015年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5YJC820018)
-
文摘
比附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在中国传统法律实践中存续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弥补了立法的不足,还在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支撑。首先,我国古代主流思想家对法律局限性有充分的认知,这是比附制度的认识论基础。其次,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浸润的古代司法官,他们长期接受共同的、严格的教育,儒家思想中的"刑罚中"思想以及"经权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因此,当"法无正条"时,司法官往往运用比附的技术"反经达权""行权有道",实现"刑罚中"的司法目标。
-
关键词
比附
思想渊源
刑罚中
经权思想
-
Keywords
Analogy
Ideological Origins
Appropriate Penalty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
分类号
D9
[政治法律—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