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方刑事诉讼模式理论之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孙锐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4-157,共4页
中西方刑事诉讼模式理论在相应术语的含义、刑事诉讼模式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论本身的功能与价值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对刑事诉讼历史阶段的划分和对刑事诉讼历史发展的描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刑事诉讼... 中西方刑事诉讼模式理论在相应术语的含义、刑事诉讼模式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论本身的功能与价值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对刑事诉讼历史阶段的划分和对刑事诉讼历史发展的描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刑事诉讼模式的现实选择也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相比,西方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研究视野显然更为广阔,现实功能也更为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模式 历史脉络 现实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我国刑事诉讼模式改革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80,共5页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模式属于职权主义为主,当事人主义为辅的混合型诉讼模式。运行至今虽然经过很多次的调整,但依然存在弊端。新一轮的司法改革提出了要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这就使得我们要通过转变对"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模式属于职权主义为主,当事人主义为辅的混合型诉讼模式。运行至今虽然经过很多次的调整,但依然存在弊端。新一轮的司法改革提出了要以审判为中心的要求,这就使得我们要通过转变对"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这个基本原则的内涵理解、转变法院职能、深化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的适用、加强陪审制度改革等方式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现行的刑事诉讼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模式 当事人主义 职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的被害人参与模式:一种刑事诉讼理论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啟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被害人地位的衰落开启了一场从理论上和立法上"重新发现被害人"的运动。以此为背景,有别于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的被害人参与模式理论被提了出来,它纠正了帕卡的"两种模式"只... 被害人地位的衰落开启了一场从理论上和立法上"重新发现被害人"的运动。以此为背景,有别于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的被害人参与模式理论被提了出来,它纠正了帕卡的"两种模式"只看到国家或者被追诉人的缺点,为其增加了新的元素。被害人参与模式能纠正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控制因素过多、正当程序和被害人参与因素均过少的局面,使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朝向更加良性的制度化发展,达至对被追诉人和被害人的均衡人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参与模式 被害人权利 刑事诉讼模式 均衡人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 被引量:3
4
作者 谢佑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13,共5页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弹劾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和辩论式诉讼以及现代社会当事人主义诉讼与职权主义诉讼相互借鉴、吸收等现象,表明了人类对理想诉讼模式的追求。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弹劾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和辩论式诉讼以及现代社会当事人主义诉讼与职权主义诉讼相互借鉴、吸收等现象,表明了人类对理想诉讼模式的追求。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保护人权为指导思想,补充和完善了诸多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规定,强化了辩护机制,增进了诉讼的辩论色彩和民主程度,使我国现阶段有了一部较为理想的刑事诉讼法典,它符合现阶段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现实。但是,也应当看到,字面上的法要变为行为中的法,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新《刑事诉讼法》的落实过程,应当重视:司法观念的更新,司法独立的保障和司法素质的提高等。否则,理想不可能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当事人主义 职权主义 司法观念 被告人 司法制度 理想与现实 无罪推定原则 刑事诉讼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刑事起诉政策的特征与模式
5
作者 苏晓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7-120,共4页
刑事起诉政策的特征具有制定主体上的广泛性、限制性、层次性;内容上的一贯性、灵活性、调整性;价值目标上的公正性、合理性、有效性;渊源形式上的多元性、分散性、互动性。刑事起诉政策的调控模式可分解为:诉与不诉、公诉与私诉、从速... 刑事起诉政策的特征具有制定主体上的广泛性、限制性、层次性;内容上的一贯性、灵活性、调整性;价值目标上的公正性、合理性、有效性;渊源形式上的多元性、分散性、互动性。刑事起诉政策的调控模式可分解为:诉与不诉、公诉与私诉、从速诉与从缓诉、普通诉与简化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起诉政策 特征 刑事政策 调控模式 公诉 刑事诉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刑事诉论模式及其完善
6
作者 李生斌 《学术界》 CSSCI 1999年第5期60-64,共5页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刑事诉讼模式,朝科学化、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不论对于惩罚犯罪,还是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要求和世界刑事诉讼发展的时代潮流,分...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刑事诉讼模式,朝科学化、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不论对于惩罚犯罪,还是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要求和世界刑事诉讼发展的时代潮流,分析了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定位及其具体规定的优缺点,并进而就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改进与完善提出了作者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模式 犯罪控制 权利保护 程序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判中心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深层逻辑 被引量:5
7
作者 徐昀 李敏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32,共16页
在事实查明层面,案卷移送制度、审前准备程序与审判中心主义存在功能主义关联,因三者功能重叠且程序前后相继而形成“实质化的阅卷+有必要才召开的庭前会议+形式化的庭审”之事实查明的结构,进而导致审判中心主义被消解。以司法一体化... 在事实查明层面,案卷移送制度、审前准备程序与审判中心主义存在功能主义关联,因三者功能重叠且程序前后相继而形成“实质化的阅卷+有必要才召开的庭前会议+形式化的庭审”之事实查明的结构,进而导致审判中心主义被消解。以司法一体化为特征的刑事诉讼纵向线性结构或行政结构,对于事实查明的程序正当化没有功能需求,是消解审判中心主义的深层原因。因此,我国刑事诉讼需要完成两次转型跨越三个阶段:从行政结构到司法结构;从职权主义模式到当事人主义模式,才能实现实质的审判中心主义——被告人中心主义,才能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刑事诉讼的从技术到理念的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主义 事实查明结构 刑事诉讼结构 刑事诉讼模式 被告人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事正当程序的本土化建构
8
作者 郭天武 孙末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138,共5页
我国学者习惯于在西方的法律文化背景和语境下引介和探讨正当程序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正当程序在我国构建的困境。基于这种情况,应当在保留和援引正当程序理论精髓和实践内核的前提下,充分理解和尊重我国的法律传统... 我国学者习惯于在西方的法律文化背景和语境下引介和探讨正当程序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正当程序在我国构建的困境。基于这种情况,应当在保留和援引正当程序理论精髓和实践内核的前提下,充分理解和尊重我国的法律传统与现实状况,对正当程序的法律渊源、诉讼模式和诉讼程序种类进行重构,为我国刑事诉讼的改革进路提供引导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程序 刑事诉讼模式 本土化 实体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变革主义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被引量:2
9
作者 印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4-83,共10页
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研究认罪认罚从宽的主要范式之一是运用刑事诉讼模式对其进行静态对照,鉴于我国所处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法系背景,刑事诉讼制度处于自上而下的不断改革中,应当运用动态视角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加以观测分析。认罪认罚从宽... 刑事诉讼法学领域研究认罪认罚从宽的主要范式之一是运用刑事诉讼模式对其进行静态对照,鉴于我国所处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法系背景,刑事诉讼制度处于自上而下的不断改革中,应当运用动态视角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加以观测分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没有遵循自然主义进路,可以从制度线、适用线以及比较线角度分析该制度的法律变革主义特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生成与实施具有改革性、规划性和效率性,改革红利是通过指令性、管理性、层压性的治理实现的。认罪认罚从宽疾速推进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阵痛,需要尽可能减少过度激进以及擅断造成的法解释力匮乏和制度矛盾,及时查漏补缺,不断健全完善该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法律变革主义 刑事诉讼模式 刑事司法业务考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我国辩护制度立法的几个理论问题
10
作者 王圣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56-60,共5页
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为贯彻这一宪法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师暂行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对辩护权的内容,被告人行使这一权利的原则、方式、规则、程序,以及公安、司法机关对被告人辩护权的如何保... 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为贯彻这一宪法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师暂行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对辩护权的内容,被告人行使这一权利的原则、方式、规则、程序,以及公安、司法机关对被告人辩护权的如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较为科学、明确的规定,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辩护制度。但也要看到,界定我国辩护制度内容的上述法律、法规都是十多年前颁布的,今日看来,尚有疏漏欠缺。为更好贯彻宪法规定的辩护原则,使立法跟上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时代步伐,本文拟就完善我国辩护制度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被告人 辩护制度 辩护权 刑事诉讼 辩护律师 律师介入 强制辩护 司法机关 刑事诉讼模式 指定辩护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