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
被引量:
11
1
作者
万毅
林喜芬
何永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6-140,共15页
20世纪初美国法学界曾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生过激烈论争,证据学家威格莫尔与法律改革家豪尔乃是论争中对立的双方,其论争的历史贡献在于引出了近现代西方证据法(学)发展的两大论题:"证据法应以证明性为中心还是以...
20世纪初美国法学界曾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生过激烈论争,证据学家威格莫尔与法律改革家豪尔乃是论争中对立的双方,其论争的历史贡献在于引出了近现代西方证据法(学)发展的两大论题:"证据法应以证明性为中心还是以可采性为中心"与"如何处理证据规则的实现和诉讼程序的构建之间的关系"。确立与构筑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界的诸多争论与威格莫尔和豪尔当年的论战存在诸多"历史相似性",故有必要进行关联审视。由于我国证据立法以证明性而非可采性为中心,证据规则的实践运行环境不容乐观,理论研究也因为一直受到证据学进路的统摄而不能获得独立。为摆脱困境,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界应当以学科建制的探讨为契机,实现中国证据法的制度转型,即构建以可采性规则为中心的证据规则体系,旨在防止误判与价值权衡。同时实现证据法学的研究转向,即实现中国的证据学之法学转型、人权法转型及相对于实体法的独立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法
刑事证据法
学
非法
证据
排除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
17
2
作者
陈瑞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随着两个证据规定和刑诉法修正案的相继颁布,我国初步建立了刑事证据规则,并确立了若干项旨在规范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尽管在对基本原则的概括上存在一些争议,但本文认为有六项基本原则已经为中国刑事证据法所确立。这些基本原则各有...
随着两个证据规定和刑诉法修正案的相继颁布,我国初步建立了刑事证据规则,并确立了若干项旨在规范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尽管在对基本原则的概括上存在一些争议,但本文认为有六项基本原则已经为中国刑事证据法所确立。这些基本原则各有其确定的含义,在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但有些证据规则存在着与基本原则要求相悖的方面。基本原则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理,而有其各自的适用例外。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原则的含义和例外,对于我们认识这些基本原则在确立和适用上的规律,是有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法
证据
裁判
实质真实
无罪推定
直接和言词原则
证据
合法原则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刑事证据法伦理观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根菊
宋志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33,共8页
刑事证据法与伦理具有密切的关联。刑事证据法的伦理观,是指对于刑事证据立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规范主体在进行取证、审查运用证据、作证、鉴定等行为时应当遵循的基本伦理准则和理念的总称。将人道、平等、尊严、人伦亲情等...
刑事证据法与伦理具有密切的关联。刑事证据法的伦理观,是指对于刑事证据立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规范主体在进行取证、审查运用证据、作证、鉴定等行为时应当遵循的基本伦理准则和理念的总称。将人道、平等、尊严、人伦亲情等作为刑事证据法的价值目标,以对人格尊严、人类的基本道德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法律原则、制度和规则,使刑事证据法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法
伦理观
人道
平等
人伦亲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
被引量:
11
1
作者
万毅
林喜芬
何永军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四川大学法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出处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6-140,共15页
基金
教育部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6JC820007)
文摘
20世纪初美国法学界曾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生过激烈论争,证据学家威格莫尔与法律改革家豪尔乃是论争中对立的双方,其论争的历史贡献在于引出了近现代西方证据法(学)发展的两大论题:"证据法应以证明性为中心还是以可采性为中心"与"如何处理证据规则的实现和诉讼程序的构建之间的关系"。确立与构筑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界的诸多争论与威格莫尔和豪尔当年的论战存在诸多"历史相似性",故有必要进行关联审视。由于我国证据立法以证明性而非可采性为中心,证据规则的实践运行环境不容乐观,理论研究也因为一直受到证据学进路的统摄而不能获得独立。为摆脱困境,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界应当以学科建制的探讨为契机,实现中国证据法的制度转型,即构建以可采性规则为中心的证据规则体系,旨在防止误判与价值权衡。同时实现证据法学的研究转向,即实现中国的证据学之法学转型、人权法转型及相对于实体法的独立性转型。
关键词
刑事证据法
刑事证据法
学
非法
证据
排除规则
Keywords
criminal evidence law, study of criminal evidence law, exclusionary rule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D915.13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
17
2
作者
陈瑞华
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文摘
随着两个证据规定和刑诉法修正案的相继颁布,我国初步建立了刑事证据规则,并确立了若干项旨在规范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尽管在对基本原则的概括上存在一些争议,但本文认为有六项基本原则已经为中国刑事证据法所确立。这些基本原则各有其确定的含义,在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但有些证据规则存在着与基本原则要求相悖的方面。基本原则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理,而有其各自的适用例外。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原则的含义和例外,对于我们认识这些基本原则在确立和适用上的规律,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
刑事证据法
证据
裁判
实质真实
无罪推定
直接和言词原则
证据
合法原则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
Keywords
criminal evidence law
evidence addict
substantial truth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direct and verbalprinciple
principle of evidence legality
banning of forced admission to crime
分类号
DF6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刑事证据法伦理观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根菊
宋志军
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33,共8页
文摘
刑事证据法与伦理具有密切的关联。刑事证据法的伦理观,是指对于刑事证据立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规范主体在进行取证、审查运用证据、作证、鉴定等行为时应当遵循的基本伦理准则和理念的总称。将人道、平等、尊严、人伦亲情等作为刑事证据法的价值目标,以对人格尊严、人类的基本道德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法律原则、制度和规则,使刑事证据法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关键词
刑事证据法
伦理观
人道
平等
人伦亲情
Keywords
criminal evidence law
ethical concept
humanity
equality
affection of relatives
分类号
D915.13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
万毅
林喜芬
何永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我国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陈瑞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刑事证据法伦理观的几个问题
刘根菊
宋志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