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顶沿空留巷下采空区瓦斯抽采钻孔参数优化
1
作者 张永进 年军 +2 位作者 赵博 吕晓波 邓春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5,共11页
为确定吉宁煤矿2109工作面采空区高位钻孔的最佳布置参数,分析了切顶沿空留巷下2109工作面完整的覆岩运动过程,研究了采空区在切顶沿空留巷Y型通风下的瓦斯分布规律,并对高位钻孔高度、间距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切顶沿空留... 为确定吉宁煤矿2109工作面采空区高位钻孔的最佳布置参数,分析了切顶沿空留巷下2109工作面完整的覆岩运动过程,研究了采空区在切顶沿空留巷Y型通风下的瓦斯分布规律,并对高位钻孔高度、间距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切顶沿空留巷条件下裂隙带具有非对称性发育特征,切顶侧垮落带和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2 m和82 m,未切顶侧垮落带和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0 m和86 m。瓦斯在Y型通风下主要分布于采空区深部,且富集区位于未切顶侧裂隙带内,最大瓦斯浓度为42%。进一步确定了高位钻孔的最佳高度、间距分别为70 m和20 m,在该参数下经过160 d抽采,回采工作面附近最大瓦斯浓度由1.94%降至0.497%。根据2109工作面现场情况,设计了8个高位钻孔对采空区瓦斯进行抽采,在抽采初期,1—8号钻孔单日抽采量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符合未抽采前瓦斯分布情况,且抽采结束后位于未切顶侧的4—8号抽采量大于位于切顶侧1—3号的抽采量,印证了切顶留巷条件下的瓦斯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沿空留巷 Y型通风 高位钻孔 瓦斯抽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顶板切顶沿空留巷围岩变形分区及耦合支护技术 被引量:18
2
作者 高喜才 马腾飞 +3 位作者 范凯 肖前昌 胡彬 王灿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6-41,共6页
为解决复合顶板切顶沿空留巷围岩存在顶板易破碎、下沉量大等问题,以龙滩煤矿3124S工作面风巷为工程背景,基于复合顶板切顶沿空留巷顶板变形监测结果,研究了复合顶板切顶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揭示了留巷巷道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同时... 为解决复合顶板切顶沿空留巷围岩存在顶板易破碎、下沉量大等问题,以龙滩煤矿3124S工作面风巷为工程背景,基于复合顶板切顶沿空留巷顶板变形监测结果,研究了复合顶板切顶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揭示了留巷巷道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同时,根据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分区域多介质耦合支护技术。结果表明,分区域多介质耦合支护技术可有效控制顶板变形,顶板最大下沉量约为62mm,降低了60%~75%,留巷效率提升了15%~40%,保障了工作面的快速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切顶沿空留巷 变形分区 耦合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顶沿空留巷U+L型通风采场煤自燃风险判定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宗翔 李宇航 胡东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46,共7页
为探究切顶沿空留巷首采面U+L型通风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以蒙西棋盘井煤矿东区9-1#层11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开展研究。通过封闭耗氧实验,测定得出煤样的耗氧能力弱、不同氧体积分数下煤样的耗氧速度慢、窒熄氧气体积分数(煤耗氧临界值)... 为探究切顶沿空留巷首采面U+L型通风采空区煤自燃危险性,以蒙西棋盘井煤矿东区9-1#层11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开展研究。通过封闭耗氧实验,测定得出煤样的耗氧能力弱、不同氧体积分数下煤样的耗氧速度慢、窒熄氧气体积分数(煤耗氧临界值)为15%。通过现场实测确定切顶沿空留巷和工作面的两端压差和漏风分布,现场埋管实测得到回风侧的氧分布数据,搭建了切顶沿空留巷采场相似模拟实验台,得到采场的漏风移动规律。运用CFD仿真探究了切顶沿空留巷采空区的漏风与自燃氧化分布特征,得到采空区可能具有自燃危险的3个区域分别位于开切眼附近、靠近沿空留巷的5~10 m内和工作面后方。提出在尾巷注氮和沿空留巷边界注浆堵漏防灭火措施条件下,可将U+L型通风采空区自燃模式转化为U型通风采空区自燃模式的危险性判定,得到棋盘井矿采空区自燃氧化带的最大宽度为80 m,最低安全推进速度1.2 m/d,无自燃风险,为工程防灭火做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沿空留巷 封闭耗氧实验 窒熄氧体积分数 U+L型自燃模式 自燃风险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矿压显现规律 被引量:22
4
作者 赵萌烨 黄庆享 +2 位作者 黄克军 薛卫峰 冀瑞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7-602,共6页
为了掌握无煤柱切顶留巷的矿压显现规律并检验巷道支护效果,以澄合矿区董东煤矿501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受采动影响条件下的顶板下沉规律、帮部变形规律及单体支柱受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测,并同时... 为了掌握无煤柱切顶留巷的矿压显现规律并检验巷道支护效果,以澄合矿区董东煤矿501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受采动影响条件下的顶板下沉规律、帮部变形规律及单体支柱受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测,并同时对切顶效果、挡矸效果及巷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巷道矿压随工作面的临近而逐渐增大,采动过程中靠近采空区侧的巷道矿压显现程度更为剧烈,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巷道顶板的回转运动是造成巷道非对称矿压显现的主要原因。此外,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初始变化阶段位于工作面后方0~35 m;快速变形阶段位于工作面后方35~75 m;缓慢变形阶段位于工作面后75 m以外,巷道变形及支柱受力均达到稳定状态。巷道矿压显现的主要过程集中在快速变形阶段,需加强对巷道围岩的控制。实践表明,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采用锚网配合单体支柱的支护方式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煤柱开采 切顶沿空留巷 矿压显现规律 道变形 道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基本顶切顶沿空留巷关键技术:典型案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恒忠 文志杰 +1 位作者 许磊 何富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4097-4121,共25页
坚硬基本顶切顶沿空留巷产生的采空区悬顶、遗煤自燃发火和巷道围岩破坏是影响无煤柱开采安全高效的难题。为解决上述难题,本文提出了三向聚能预裂爆破装置、阻燃水泥毯采空区封堵技术和巷道围岩随态控制策略。建立了三向聚能预裂爆破... 坚硬基本顶切顶沿空留巷产生的采空区悬顶、遗煤自燃发火和巷道围岩破坏是影响无煤柱开采安全高效的难题。为解决上述难题,本文提出了三向聚能预裂爆破装置、阻燃水泥毯采空区封堵技术和巷道围岩随态控制策略。建立了三向聚能预裂爆破的力学模型,三向聚能预裂爆破装置可促使岩体沿三个方向产生裂纹,减少悬顶产生。为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燃,发明了阻燃水泥毯采空区封堵技术。该技术不仅考虑了切顶预裂爆破过程中矸石垮落的时空特征,而且实现了采空区快速密闭。监测结果表明采空区内一氧化碳、氧气和瓦斯浓度分别显著下降至0、3.0257%和0.0899%。根据切顶巷道围岩破坏时空特征,提出了考虑分阶段和分区域的随态控制策略,靠近切顶帮和实体煤帮的顶底移近量分别为115 mm和104 mm,两帮移近量为88.7 mm,巷道破坏得到有效控制。三项关键技术为坚硬基本顶切顶沿空留巷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 三向聚能预裂爆破装置 阻燃水泥毯 围岩随态控制策略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软厚煤层切顶卸压沿空留巷主动超前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盛 徐瑞泽 +5 位作者 刘佳伟 朱让河 马强 王高尚 张帆 赵龙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3,共11页
目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中应用广泛,但在极软厚煤层回采巷道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时,存在帮部煤体松软、巷道高度大,传统被动式超前支护容易破坏顶板且影响作业空间等问题,需要对留巷的超前支护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以梁北矿3... 目的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中应用广泛,但在极软厚煤层回采巷道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时,存在帮部煤体松软、巷道高度大,传统被动式超前支护容易破坏顶板且影响作业空间等问题,需要对留巷的超前支护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以梁北矿32021机巷为工程背景,建立预裂切顶前后的巷道超前段围岩稳定性力学模型,分析切顶卸压前后留巷超前段顶板受力特征和变形规律,揭示受预裂切顶影响的超前段巷道围岩变形机理;采用FALC3D数值软件模拟分析定向爆破切顶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主动式锚索梁协同锚固方案,设计超前主动支护参数,并进行现场应用。结果结果表明,预裂切顶能有效切断顶板之间的应力传递,使留巷超前段顶板围岩处于应力降低区,切顶后工作面与留巷交界处悬顶面积减小;经数值模拟验证,所给出的锚网索梁锚固方案在主动支护后能够有效控制巷道超前阶段围岩变形,并有利于保持留巷的长期稳定;主动超前支护现场应用后,巷道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不超过80 mm,顶板变形量减小了35%,且能够最大程度保持巷道顶板的完整性。结论提出的主动式超前支护技术能够解决空间狭小、劳动强度大和顶板被反复支撑破坏等问题,对于类似矿井条件下沿空留巷的超前支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软厚煤层 超前支承压力 主动超前支护技术 卸压沿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ound response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gob-side entry by roof cutting with hard main roof 被引量:1
7
作者 ZHU Heng-zhong XU Lei WEN Zhi-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488-2512,共25页
This study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efforts of the authors’team to assess ground response of gob-side entry by roof cutting(GSERC)with hard main roof,aiming at scientific control for GSERC deformation.A comprehensi... This study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efforts of the authors’team to assess ground response of gob-side entry by roof cutting(GSERC)with hard main roof,aiming at scientific control for GSERC deformation.A comprehensive field measurement program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entry deformation,roof fracture zone,and anchor bolt(cable)load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SERC deformation presents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s.The maximum convergence near roof cutting side is 458 mm during the primary use process and 1120 mm during the secondary reuse process.The entry deform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stage,primary use stage,and secondary reuse stage.The key block movement of roof cutting structure,a complex stress environment,and a mismatch in the supporting design scheme are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GSERC.A controlling ideology for mining states,including regional and stage divisions,was proposed.Both dynamic and permanent support schem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field.Engineering practi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w support scheme can efficiently ensure long-term entry safety and could be a reliable approach for other engineering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b-side entry by roof cutting ground response failure mechanism following mining states control hard main ro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