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张学良 温淑花 +1 位作者 徐格宁 倪润堂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2,共3页
根据球体与平面接触的切向接触刚度和粗糙表面的接触分形理论 ,从理论上首次建立了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该模型具有尺度独立性。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字仿真 ,直观地给出了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并与... 根据球体与平面接触的切向接触刚度和粗糙表面的接触分形理论 ,从理论上首次建立了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该模型具有尺度独立性。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字仿真 ,直观地给出了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并与实验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切向接触刚度 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向接触刚度测量方法的理论改进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意 刘恒 +1 位作者 易均 王为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69,共4页
为了能够准确测量接触界面的切向刚度,采用典型的两粗糙体接触系统,对比分析了切向接触刚度的传统测量值和标准定义值,发现了两者存在较大差别的本质原因是切向载荷施加面的偏移使接触系统整体发生弯曲,以及所考察的相对切向位移包含了... 为了能够准确测量接触界面的切向刚度,采用典型的两粗糙体接触系统,对比分析了切向接触刚度的传统测量值和标准定义值,发现了两者存在较大差别的本质原因是切向载荷施加面的偏移使接触系统整体发生弯曲,以及所考察的相对切向位移包含了粗糙体自身的变形.针对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计算切向接触刚度的新方法,将接触系统等效成一个接触界面和一个与系统相同大小的无界面块体,由刚度的等效原理间接计算出切向接触刚度.从典型算例中可以看出,由新方法得到的切向接触刚度值比传统测量值更接近标准定义值,因此验证了新方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测量 切向接触刚度 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缘板阻尼器切向接触刚度及其微滑动摩擦建模 被引量:3
3
作者 罗杨雄 蒋向华 王延荣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4-1360,共7页
为有效解决叶片缘板阻尼器的微滑动摩擦建模问题,针对带圆角的平板接触模型,推导得到了阻尼器切向接触刚度的解析表达式,包括初始切向接触刚度和微滑动阶段平均切向接触刚度,并将其与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为有效解决叶片缘板阻尼器的微滑动摩擦建模问题,针对带圆角的平板接触模型,推导得到了阻尼器切向接触刚度的解析表达式,包括初始切向接触刚度和微滑动阶段平均切向接触刚度,并将其与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初始切向接触刚度的值仅与接触体的材料属性、阻尼器轴向长度与接触区半宽度的比值有关,平均切向接触刚度还与接触面的压力分布有关;利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到的切向接触刚度值与理论解之间的计算误差与文献中有限元解的误差相比减小约7.1%。基于切向接触刚度的理论分析结果,发展了一种微滑动摩擦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实验系数λ的解析表达式,对于本文研究的带圆角平板接触模型,λ的值通常在1.00~1.15。将所发展的微滑动摩擦模型用于B-G型缘板阻尼器减振特性分析中,并与宏滑动摩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发展的微滑动摩擦模型可以用来计算阻尼器接触面发生微滑动时所能提供的阻尼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摩擦 微滑动 切向接触刚度 迟滞环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概率分析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菲菲 徐颖强 刘楷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5-260,共6页
针对粗糙表面微凸体的多样性引起的接触切向刚度的变化,提出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概率分析方法.基于Hertz理论和GW模型,考虑微凸体接触半径与高度均服从正态分布,得到各自的概率密度函数.运用接触力学和统计学原理,计算粗糙表面微凸体... 针对粗糙表面微凸体的多样性引起的接触切向刚度的变化,提出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概率分析方法.基于Hertz理论和GW模型,考虑微凸体接触半径与高度均服从正态分布,得到各自的概率密度函数.运用接触力学和统计学原理,计算粗糙表面微凸体的个数,建立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概率统计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外界载荷、摩擦系数和统计参数对切向接触刚度的影响,与同种工况下分形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粗糙表面切向接触刚度与法向载荷和摩擦系数成正相关,与切向载荷成负相关;微凸体之间高度或接触半径的正态分布标准差越小,切向接触刚度越大.这与同条件下分形模型及实验得到的结果趋势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 摩擦 概率统计 切向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改进分形几何理论的结合部切向刚度模型 被引量:19
5
作者 田红亮 陈从平 +6 位作者 方子帆 赵春华 朱大林 刘加伟 林卫共 郭江洪 晏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6-52,共7页
针对现有分形接触理论对2个机械部件粗糙表面相互接触形成的结合部的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存在违反赫兹法向接触力学的缺陷,以改进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在严格应用赫兹法向接触力学的基础上,推导出结合部总切向接触静弹性条件刚度、总... 针对现有分形接触理论对2个机械部件粗糙表面相互接触形成的结合部的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存在违反赫兹法向接触力学的缺陷,以改进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在严格应用赫兹法向接触力学的基础上,推导出结合部总切向接触静弹性条件刚度、总条件法向载荷的分析解。数值仿真表明:结合部的切向接触静弹性刚度随着总法向载荷的增加基本上呈线性增加的态势,随着表面轮廓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减小而增大;在恒定法向载荷作用下,最初作用于结合部的切向载荷使得切向接触静弹性刚度最大,该刚度随着切向载荷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静摩擦系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法向接触静弹性刚度的增量加大。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粗糙表面的分形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部 分形理论 切向接触刚度 表面轮廓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wan模型的接合面切向响应建模 被引量:6
6
作者 占旺龙 李卫 黄平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2-471,共10页
针对工程中常见预紧力作用下的搭接接头,研究其在小幅切向位移激励时的切向位移响应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实际表面形貌和材料性能参数的滑移力密度分布函数.应用该分布函数得到搭接接头切向响应本构模型,并获得单位加载周期内的迟... 针对工程中常见预紧力作用下的搭接接头,研究其在小幅切向位移激励时的切向位移响应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实际表面形貌和材料性能参数的滑移力密度分布函数.应用该分布函数得到搭接接头切向响应本构模型,并获得单位加载周期内的迟滞曲线和能量耗散值,通过与已出版的实验结果相对比,发现得到的模拟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分布函数研究了接合面切向位移与切向力、切向接触刚度及能量耗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接合面间切向力与切向位移之间的关系,临界滑移力函数开始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迅速收敛到零;切线力与切向位移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特性,随着切向位移的增大,切向接触刚度表现出"软化"现象;初始切向刚度与法向载荷、粗糙度参数及塑性指数有关,对于确定的接触表面,法向力越大,初始切向刚度越大;初始切向刚度同样也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接接头 粗糙面接触 切向接触刚度 能量耗散 Iwa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岩石单轴压缩模型建立及参数校核 被引量:6
7
作者 孟凡海 李玮 +2 位作者 赵欢 凌鑫 陈子贺 《能源与环保》 2019年第8期67-72,77,共7页
建立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脆性岩石单轴压缩可靠模型,通过单一变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4个关键参数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并较准确地模拟真实岩石的力学性能。通过仿真试验可得出结论:临界切向应力主要影响轴向压缩力-应变曲线的最大值,随着... 建立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脆性岩石单轴压缩可靠模型,通过单一变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4个关键参数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并较准确地模拟真实岩石的力学性能。通过仿真试验可得出结论:临界切向应力主要影响轴向压缩力-应变曲线的最大值,随着临界切向应力的减小,曲线的最大值逐渐减小;临界法向应力主要影响曲线的下降段,随着临界法向应力的减小,曲线的下降段斜率逐渐增大;切向接触刚度对曲线的3段均有影响,随着切向接触刚度的线性增加,曲线的上升段斜率逐渐增大,曲线最大值逐渐增加,下降段斜率逐渐增加;法向接触刚度主要影响曲线的最大值,随着法向接触刚度的增加曲线的最大值增加。当选取黏结参数:法向接触刚度400 MN/m^3、切向接触刚度为300 MN/m^3、临界法向应力为40 kPa、临界切向应力为20 kPa,按照这组参数标定可以较可靠地模拟出大庆三肇地区2 500~3 000 m深的岩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岩石 单轴压缩 临界切向应力 临界法向应力 切向接触刚度 向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子叶片缘板阻尼器设计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杰 王延荣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27-2833,共7页
为了有效解决工程中转子叶片缘板阻尼器的设计分析问题,利用谐波平衡法代替高成本的非线性分析,建立阻尼器所能提供的阻尼比表达式,其中使用带圆角的平板模型来刻画缘板阻尼器的特征,获得接触面切向接触刚度,且其只随阻尼器轴向长度与... 为了有效解决工程中转子叶片缘板阻尼器的设计分析问题,利用谐波平衡法代替高成本的非线性分析,建立阻尼器所能提供的阻尼比表达式,其中使用带圆角的平板模型来刻画缘板阻尼器的特征,获得接触面切向接触刚度,且其只随阻尼器轴向长度与接触区域宽度一半的比值以及材料参数的变化而改变。通过对叶片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阻尼比特性曲线的影响,为阻尼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本文的模型为例,在50MPa的许用振动应力下,当阻尼器质量约为6g时,该阻尼器所能提供的阻尼比最大,约为3.1%。该方法为缘板阻尼器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板阻尼器 谐波平衡法 切向接触刚度 阻尼比特性曲线 阻尼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SiCp/Al复合材料的微动磨损试验设计与验证
9
作者 陈立 李志慧 +4 位作者 陈国钦 夏振涛 彭效海 刘玉庆 邵红亮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88-1593,共6页
针对运载发射阶段卫星锁轴机构45%SiCp/Al复合材料与TC4材料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动摩擦磨损与切向接触刚度问题,本文在调研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等效的扫频微动摩擦磨损试验系统。通过夹持力的标定保证最大影响因素接触应力的一致,采用... 针对运载发射阶段卫星锁轴机构45%SiCp/Al复合材料与TC4材料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动摩擦磨损与切向接触刚度问题,本文在调研和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等效的扫频微动摩擦磨损试验系统。通过夹持力的标定保证最大影响因素接触应力的一致,采用扫频振动模拟摩擦副受载工况,并对45%SiCp/Al复合材料试件表面形貌进行振前振后检测。试验结果表明,45%SiCp/Al复合材料在较高的形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条件下,能够承受较大载荷的微动摩擦,摩擦副结合面具有良好的切向接触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SiCp/Al 微动磨损 扫频 切向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