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2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作者 崔云鹏 米川 +4 位作者 燕太强 王冰 潘元星 林云飞 施学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评估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接受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4年3月因脊柱转移瘤在我科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5例,女16例,年龄63.9±1.2岁;其中24例患者接受后路微创小切... 目的:评估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接受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4年3月因脊柱转移瘤在我科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5例,女16例,年龄63.9±1.2岁;其中24例患者接受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47例接受传统后路减压手术。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评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与血供、手术部位以及术前是否栓塞等基线数据上的差异,以及总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日异体血输入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P<0.001)。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日失血量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03)。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日输血(P=0.011)、术后总引流量(P=0.000)、引流管留置时间(P=0.000)以及术后住院时间P=0.000均较传统手术组显著降低。小切口微创组患者术后第1天ALB下降程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改善(P=0.040)。两组患者在硬膜损伤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功能改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能有效减少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手术失血及异体血输注,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改善与传统手术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切口 微创脊柱手术 失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上腹正中切口微创肝移植的概念、设计和临床应用
2
作者 易述红 唐晖 +6 位作者 曾凯宁 冯啸 傅斌生 杨卿 姚嘉 杨扬 陈规划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上腹正中切口微创肝移植的技术流程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腹腔镜联合上腹正中切口微创肝移植的病例资料,根据原发病分为肝硬化组(15例)和肝衰竭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采用腹腔镜下...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上腹正中切口微创肝移植的技术流程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腹腔镜联合上腹正中切口微创肝移植的病例资料,根据原发病分为肝硬化组(15例)和肝衰竭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采用腹腔镜下“顺时针”病肝切除方法,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无被动中转开腹情况或不耐受气腹情况发生。病肝游离时右肝偏大,右侧肝周韧带无法完全游离有6例。开腹时加用反“L”切口1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30例患者均无术中大出血、心血管事件等发生。肝硬化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低于肝衰竭组(P<0.001),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失血量、无肝期、冷缺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围手术期发生肝动脉栓塞1例,门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无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并发症,胆道吻合口狭窄3例,均发生在肝衰竭组。结论在严格筛选的病例中,腹腔镜下病肝切除联合上腹正中切口供肝植入的微创肝移植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相对易操作、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微创 腹腔镜 上腹正中切口 肝动脉栓塞 肝动脉血栓 吻合口狭窄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回收PP塑料颗粒对混凝土切口梁弯曲性能影响
3
作者 李静 肖东 +1 位作者 何雨 代在波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6,共5页
为探讨掺入塑料颗粒对混凝土弯曲特性及断裂损伤行为的影响,以改性回收聚丙烯(PP)塑料颗粒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不同塑料颗粒掺量的混凝土切口梁三点弯曲疲劳断裂试验。结果表明,塑料颗粒混凝土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曲线呈“单峰型... 为探讨掺入塑料颗粒对混凝土弯曲特性及断裂损伤行为的影响,以改性回收聚丙烯(PP)塑料颗粒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不同塑料颗粒掺量的混凝土切口梁三点弯曲疲劳断裂试验。结果表明,塑料颗粒混凝土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曲线呈“单峰型”,掺入PP塑料颗粒后,裂缝口张开位移保持不变,但曲线下降分支明显变缓,混凝土疲劳破坏延性增强;PP塑料颗粒适当掺入,可有效缓解混凝土的疲劳损伤;PP颗粒在受拉时起到一定的桥接作用,提高混凝土韧性和抗变形能力;随着PP塑料颗粒掺量的增大,混凝土断裂能和吸能能力呈线性增加,疲劳寿命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塑料颗粒 混凝土 切口 损伤裂缝 弯曲断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子桓 张翼升 +3 位作者 余熙荣 马楚杰 莫泳皓 钟远鸣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探讨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伤科就诊的40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通过单一切口... 目的探讨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伤科就诊的40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通过单一切口同时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1例(A组),通过单一切口前后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3例(B组),通过双切口前后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16例(C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三组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疗效,并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三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皮肤切开长度和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与手术方式在VAS、JOA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在VAS、JOA评分上存在主效应(P<0.05);三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与术前在VAS、JOA评分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即刻在VAS、JO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1周在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一切口椎间孔镜技术同时减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少,损伤小等优势,患者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切口 椎间孔镜 腰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PPO结合间接复位与微笑切口治疗锁骨骨折:功能恢复与美容效果对比研究
5
作者 屈立安 赵晓明 +3 位作者 李萌 姬文晨 刘凯 张银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6,共6页
目的对比“微笑切口”联合间接复位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系统评估该创新手术方法在患者功能恢复速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8月间6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ORIF组,30例)和观察组(... 目的对比“微笑切口”联合间接复位技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技术,系统评估该创新手术方法在患者功能恢复速度及术后美容效果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8月间6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ORIF组,30例)和观察组(MIPPO组,3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观察组则应用MIPPO结合间接复位技术和“微笑切口”。评估指标涵盖手术创伤、功能恢复及美容效果。结果MIPPO组在术中出血量[(32.9±7.6)mL vs.(90.2±14.0)mL,P<0.05]、切口长度[(3.0±0.5)cm vs.(8.5±1.2)cm,P<0.05]及手术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ORIF组。功能恢复方面,MIPPO组骨痂形成时间[(10.1±1.7)周vs.(12.8±2.0)周,P<0.05]、初步及完全生活自理时间、负重时间均明显缩短。Constant-Murley评分MIPPO组为91.5±5.1,显著高于ORIF组的82.4±6.0(P<0.05)。美容效果上,MIPPO组SBSES评分高达9.2±0.4,远高于ORIF组的3.0±0.7(P<0.05),其他美容指标如瘢痕显著度、色素沉着指数、瘢痕厚度等亦显著优于ORIF组。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微笑切口”联合间接复位技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加速术后恢复,并在美容效果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尤其适合对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PPO) 间接复位技术 顺皮纹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撑开器辅助复位小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足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宗帮永 宋财 +2 位作者 田浩然 万德余 凡有非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0-975,共6页
目的探究撑开器辅助复位小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足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撑开器辅助复位小切口内固定治疗的8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 目的探究撑开器辅助复位小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足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撑开器辅助复位小切口内固定治疗的8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Marland足部功能量表(MF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应激感受量表(PSS)收集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及结构方程模型对术后足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6个月MF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01),术后6个月足部功能优、良、中、差率分别为56.3%、31.3%、10.0%、2.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开始完全负重锻炼时间、骨密度、手术时机、体重指数(BMI)、术后VAS评分、术后PSSS评分、术后PSS评分及术后有无腓骨肌痉挛、腓骨肌腱粘连的患者术后MF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开始完全负重锻炼时间、骨密度、手术时机、BMI、术后腓骨肌痉挛、术后腓骨肌腱粘连、术后VAS评分、术后PSSS评分、术后PSS评分是术后足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年龄、开始完全负重锻炼时间、骨密度、手术时机、BMI、术后腓骨肌痉挛、术后腓骨肌腱粘连、疼痛程度等可直接影响术后足部功能恢复,而心理应激不仅直接影响术后足部功能恢复,还可通过社会支持的间接效应影响足部功能恢复。结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撑开器辅助复位小切口内固定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心理应激不仅直接影响术后足部功能恢复,还可通过社会支持的间接效应减轻对足部功能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部功能 跟骨骨折 撑开器 切口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直肌面积及内脏脂肪分布对肝癌开腹根治术后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孙彦浩 周毅 胡亿龙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45-1452,共8页
目的 探讨腹直肌面积(rectus abdominis area,RA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to subcutaneous fat area, VFA)以及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面积比值(visceral to subcutaneous fat area ratio, V/S比值)对肝癌开腹根治手术后手术切口感染(surg... 目的 探讨腹直肌面积(rectus abdominis area,RA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to subcutaneous fat area, VFA)以及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面积比值(visceral to subcutaneous fat area ratio, V/S比值)对肝癌开腹根治手术后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风险的影响及其在围手术期预测与干预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2019年12月至2024年10月期间接受肝癌开腹手术的280例患者。根据预先设定的排除标准,排除了17例患者。剩余患者分为SSI组(n=66)和非SSI组(n=197)。通过腹部CT测量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及RAA。随后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方法,得到两个匹配后各59例患者的平衡队列。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对SSI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使用ROC曲线分析、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其预测性能。结果 术前实验室结果显示,SSI组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更高,血红蛋白更低,血清白蛋白显著降低(P=0.003)。在影像学测量中,SSI组的RAA(P=0.032)、VFA(P=0.015)和V/S比值(P=0.002)均显著增高。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RAA、VFA和V/S比值为SSI的重要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V/S比值(AUC=0.88)和RAA(AUC=0.79)对SSI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ROC曲线分析中的AUC为0.836,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表明模型预测发生率与实际观察值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在常见决策阈值范围内应用该预测模型可获得更大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RAA、VFA和V/S比值均为肝癌开腹根治术后SSI的重要预测因素。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决策收益方面表现优异,可帮助临床医师术前识别高风险人群并实施个体化干预,从而降低SSI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面积 内脏脂肪面积 皮下脂肪面积 手术切口感染 肝癌开腹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分析
8
作者 张翼翔 赵国臣 +2 位作者 林世镔 王誉瑾 刘昌邦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共9页
基于武汉某实际7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工程,开展了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支撑立柱的钢筋和混凝土采用分离式建模,对上部塌落体采用整体式建模,... 基于武汉某实际7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工程,开展了不同切口形式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爆破拆除倒塌过程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支撑立柱的钢筋和混凝土采用分离式建模,对上部塌落体采用整体式建模,以精确模拟支撑立柱的力学行为并提高计算效率。此外,基于已建模型构建三角形切口形式的数值模型,与实际工程中的梯形切口形式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两种不同切口形式下,目标结构支撑柱的受力形式、后坐距离以及塌落体运动特征,讨论了不同切口形式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倒塌过程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倒塌过程在倒塌时间、塌落体运动特征和倒塌历程等方面高度吻合,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相对于梯形切口形式,三角形切口形式重心低,起爆后迅速以切口的一个顶点为轴心开始倾斜,后排支撑柱短时间承受大偏心压力,从而迅速失效,塌落体触地时间更短,触地速度更大,塌落体解体更为充分;两种切口形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后坐,因三角形切口形式产生的水平向动能较大,导致其产生的后坐距离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结构 爆破拆除 倒塌过程 数值模拟 切口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恶性肿瘤截肢术后切口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
9
作者 刘晓丽 王林林 +3 位作者 马胜彪 牛晓颖 李坡 张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1-665,共5页
目的:基于四肢恶性肿瘤患者截肢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行截肢术的166例四肢恶性骨/软组织肿瘤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截肢术后切... 目的:基于四肢恶性肿瘤患者截肢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行截肢术的166例四肢恶性骨/软组织肿瘤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截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能力,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2例。年龄、BMI、白蛋白、出血量为感染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073(1.039~1.109)、1.474(1.188~1.829)、0.909(0.831~0.993)和1.025(1.010~1.040)。基于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95%CI)为0.902(0.897~0.929),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拟合优度和临床适用性。结论:年龄、BMI、白蛋白和出血量是四肢恶性肿瘤患者截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切口感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肢 切口感染 四肢恶性肿瘤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切口圆心角及高度对冷却塔倒塌效果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高文乐 李云飞 +3 位作者 寇玉明 孙鸿 张建伟 柳姬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探究不同爆破切口圆心角及高度对冷却塔整体倒塌效果的影响,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结构的倒塌过程进行复现,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原模型基础上,仅改变爆破切口圆心角和高度,选定14 m、15 m、16 m、17 m、18 m五种爆破切... 为探究不同爆破切口圆心角及高度对冷却塔整体倒塌效果的影响,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结构的倒塌过程进行复现,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原模型基础上,仅改变爆破切口圆心角和高度,选定14 m、15 m、16 m、17 m、18 m五种爆破切口高度和190°、210°、230°三种爆破切口圆心角,将其正交排列组合,探究两者对爆破效果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爆破切口圆心角对冷却塔爆堆范围的变化起着主要作用,爆破切口高度起次要作用;爆堆最高点基本位于倒塌中心线上,且分布在塔壁横向断裂位置附近,结构后方塔壁的裂隙出现位置和破碎程度决定了结构爆堆高度和爆堆高度最高点出现的位置;在爆破切口高度一定时,结构的竖向触地速度随爆破切口圆心角的增加而减小;当爆破切口角度圆心角一定时,随着爆破切口高度的不断增加,结构的竖向触地速度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此类冷却塔结构爆破拆除时的最优爆破切口圆心角为210°,最优爆破切口高度为1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拆除 爆破切口参数 数值模拟 冷却塔 爆破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混组合梁微切口连接处的抗剪性能研究
11
作者 金苞蕾 鹿相戎 +2 位作者 韩聪 王硕 阙泽利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6,共7页
微切口作为一种新型剪力连接形式,结合了中国古建筑中榫卯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优势,取长补短,为木材与混凝土的连接提供了一个新的备选方案。为探究木混组合梁微切口连接件的抗剪性能,设计并制作了不同角度和深度微切口连接的木混组合构... 微切口作为一种新型剪力连接形式,结合了中国古建筑中榫卯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优势,取长补短,为木材与混凝土的连接提供了一个新的备选方案。为探究木混组合梁微切口连接件的抗剪性能,设计并制作了不同角度和深度微切口连接的木混组合构件,通过推出试验检测微切口的抗剪承载力、抗剪刚度和抗剪强度,统计分析在纯剪、拉剪和压剪状态下微切口角度和深度对抗剪性能的影响,从而获得较优的微切口深度与角度组合。最后建立了微切口连接木混组合构件抗剪强度理论公式并进行验证,理论值与实际值吻合良好。研究表明,微切口承受压剪复合应力时抗剪性能更优越,而拉剪复合应力下的性能较差,建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尽量避免微切口处承受拉剪复合应力;压剪45°、15 mm深度的微切口抗剪承载力达到14.20 kN,抗剪刚度为8.43 kN/mm,抗剪强度为11.83 MPa,具有较强的弹性变形能力,综合抗剪性能优异。本研究为木混组合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试验依据,为木材和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现代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胶合木 木混组合梁 抗剪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及美容效果分析
12
作者 李纪男 刘淑珍 +1 位作者 李鹏 刘杨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570,共5页
目的 探讨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4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2例拟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传统颈前入路开放手术,68例)和B... 目的 探讨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对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4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2例拟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传统颈前入路开放手术,68例)和B组(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手术,64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状况、甲状腺功能、切口美容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低于A组,术后引流量高于A组(均P<0.05);两组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B组术后3 d、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5)。B组术后3 d的TSH、FT3及FT4水平均高于A组(均P<0.05)。术后3个月,B组切口美容满意度高于A组(χ^(2)=10.534,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706,P=0.401)。结论 锁骨下单切口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较轻,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小,切口美容满意度高,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腔镜甲状腺手术 锁骨下单切口入路 疗效 美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2年上海市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分析
13
作者 胡涛 孙伟 +7 位作者 沈燕 陈翔 林佳冰 崔一忻 韩梦鸽 高晓东 胡必杰 史庆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6-401,共6页
目的调查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规范该类手术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2017—2022年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上报的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 目的调查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规范该类手术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2017—2022年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上报的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并对预防性使用率、用药类型、选择合理性及使用时机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17—2022年,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共上报54868例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三级中医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4.72%、1.79%、3.22%、6.63%。总体预防性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7年的6.39%下降至2021年的2.31%。不同类别医院中,二级综合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2017年的12.72%下降至2022年的0.53%,下降最显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类型以第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为主,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三级综合医院最高(17.13%),三级专科医院最低(1.08%)。全身静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1 h给药率以三级专科医院最高(88.17%),三级综合医院最低(71.53%)。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三级中医医院最高(80.87%),三级专科医院最低(13.26%)。结论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在用药品种和用药途径方面仍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术前0.5~1 h给药率及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管理,促进其更加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切口手术 眼科手术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预防性使用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疝针辅助缝合在单切口腹腔镜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14
作者 彭泉 陈亮 +3 位作者 陈旭 郑玉 于华杰 张明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疝针辅助缝合在单切口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repair,SIL-TAPP)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3年2月~2024年4月,对20例年轻腹股沟斜疝患者行SIL-TAPP。脐孔弧形切口2 c... 目的探讨疝针辅助缝合在单切口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repair,SIL-TAPP)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3年2月~2024年4月,对20例年轻腹股沟斜疝患者行SIL-TAPP。脐孔弧形切口2 cm置入三通道port行TAPP,患侧下腹壁刺入疝针辅助单手缝合关闭腹膜。结果20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125 min,(91.3±10.0)min;关闭腹膜用时18~30 min,(23.4±3.2)min。术中出血量5~25 ml。术后24小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3分。术后住院1~5 d,(2.4±1.0)d。术后腹股沟区血清肿1例,脐部切口脂肪液化1例。术后随访8~22个月,(15.3±3.4)月,无术后复发,无脐疝。结论SIL-TAPP术中采用疝针辅助缝合关闭腹膜,可以降低单手缝合的难度,尤其适合开展单孔手术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疝针 切口腹腔镜手术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甘膦涂抹间伐切口对油松林生长的影响——以甘肃省镇原县为例
15
作者 岳阳 王佳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7期172-174,共3页
草甘膦对油松正常生长影响显著,可作用于油松树干,抑制其发芽。该试验采用双因素处理,分别通过不同砍削强度和不同浓度草甘膦对油松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化学处理试剂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原始化学处理剂浓度在该试验中按照100%浓度计... 草甘膦对油松正常生长影响显著,可作用于油松树干,抑制其发芽。该试验采用双因素处理,分别通过不同砍削强度和不同浓度草甘膦对油松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化学处理试剂为41%草甘膦异丙胺盐,原始化学处理剂浓度在该试验中按照100%浓度计算。结果表明,相同浓度草甘膦处理下,双面砍削强度处理的效果要好于单面砍削强度的处理;相同砍削处理下,100%浓度草甘膦处理的效果要好于50%浓度草甘膦处理的效果。使用化学方式更为经济,费用仅为人工的1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林 草甘膦 间伐切口 镇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肌层3层缝合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大小的影响及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猛 陈克功 +1 位作者 李欢欢 杜媛媛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8-404,共7页
目的:探讨子宫肌层3层缝合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大小的影响及子宫切口憩室(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1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行剖宫产术的24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肌层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3层缝合组(124例)... 目的:探讨子宫肌层3层缝合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大小的影响及子宫切口憩室(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1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行剖宫产术的24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子宫肌层缝合方式的不同分为3层缝合组(124例)和双层缝合组(116例);另根据术后是否形成CSD将产妇分为CSD组(23例)和非CSD组(217例)。对比3层缝合组与双层缝合组产妇的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D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进行模型验证。结果:①3层缝合组产妇的子宫肌层瘢痕厚度显著高于双层缝合组(7.06±2.09 mm vs.5.68±1.97 mm);而CSD形成情况(4.03%vs.15.52%)和憩室大小(0.36±0.09 ml vs.0.47±0.12 ml)则显著低于双层缝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示,子宫后屈、剖宫产次数≥2次、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剖宫产时机(择期)是影响CSD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子宫肌层3层缝合是保护性因素(OR<1,P<0.05);③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显示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以及是否进行3层缝合所占权重均较高,经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验证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良好。结论:CSD的形成与子宫后屈、剖宫产次数、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剖宫产时机等指标有关,临床应重点关注,此外,子宫肌层3层缝合可降低CSD的形成概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层 剖宫产 子宫切口憩室 3层缝合 双层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10mm trocar切口缝合术改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华 邹宝玉 +4 位作者 张传英 曹亚琼 刘丹 张伟 罗洪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8-562,共5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10 mm trocar切口腹腔内和腹腔外2种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3年3月我院妇科腹腔镜手术138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2组:2017年3月~2020年3月传统组(腹腔镜手术腹腔外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10~12 mm...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10 mm trocar切口腹腔内和腹腔外2种缝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3年3月我院妇科腹腔镜手术138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2组:2017年3月~2020年3月传统组(腹腔镜手术腹腔外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10~12 mm切口关闭)53例,2020年4月~2023年3月改良组(腹腔镜下腹腔内缝合筋膜、腹膜,进行10~12 mm切口关闭)85例,比较2组术后切口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术后切口液化1例,无其他并发症;传统组术后切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液化1例、切口裂开1例、切口疝1例。改良组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2%(1/85),显著低于传统组11.3%(6/53)(χ^(2)=5.029,P=0.02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在腹腔镜下腹腔内缝合≥10 mm切口,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操作难度较大,缝合技术要求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手术 腹腔镜 缝合 切口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超峰 陈菲 +4 位作者 高文娜 马成霞 赵晓华 张玲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0±10.1)岁;梯形切口组29例(34眼),男21眼,女13眼,年龄46~87(66.0±11.1)岁。两组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梯形切口组为改进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及角膜散光度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3个月梯形切口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及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前房塌陷的眼数以及需要水密切口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切口水肿、切口哆开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因前房变浅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18眼,水密切口前房形成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水密时2眼发生虹膜脱出切口嵌顿、3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旋转或囊口嵌顿。术中梯形切口组患者术毕3眼发生前房变浅,使用水密切口形成前房;无人工晶状体前囊口嵌顿、移位或虹膜脱出等情况。结论改良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在保证白内障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性的同时有效防止因术中前房塌陷而导致的人工晶状体移位,也能减少冲洗针头水密切口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使患者尽早恢复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前房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预处理对切口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5-HT_(7)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吕志峰 王洋 +4 位作者 吕楠 任伟东 李梦杰 周友龙 方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99,共6页
目的:建立足趾部切口痛大鼠模型,探讨重复电针预处理对切口痛大鼠镇痛效果及其对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5-HT_(7)受体(5-HT_(7)R)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组... 目的:建立足趾部切口痛大鼠模型,探讨重复电针预处理对切口痛大鼠镇痛效果及其对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5-HT_(7)受体(5-HT_(7)R)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组)、切口痛模型组(Incision pain,IP组)、正常+电针预处理组(Control+Electroacupuncture,Con+EA组)、模型+电针预处理组(Incision Pain+Electroacupuncture,IP+EA组)。IP组和IP+EA组大鼠右足趾部行疼痛造模,且造模前,Con+EA组和IP+EA组大鼠行右侧“足三里”穴和“环跳”穴电针刺激(2/10 Hz疏密波,刺激强度数值为1档,每日1次30 min),连续5天。于第1次电针预处理前2 h(T1)、术前2 h(T2)、术后4 h(T3)、术后24 h(T4)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5-HT浓度;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大鼠PAG中c-Fos和5-HT_(7)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Con组比较,IP组大鼠T3、T4时间点MWT和TWL均明显降低,脑脊液中5-HT浓度增加,PAG中c-Fos蛋白和5-HT_(7)R表达明显上调(P<0.05);Con+EA组和IP+EA组脑脊液中5-HT含量和PAG中5-HT_(7)R表达均上升(P<0.05)。与IP组相比,IP+EA组大鼠T3、T4时间点的MWT和TWL显著升高,PAG中c-Fos蛋白表达减少,5-HT_(7)R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PAG中5-HT_(7)R蛋白表达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切口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5-HT_(7)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MA主动加固钢桥面横隔板弧形切口疲劳裂纹实桥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姜旭 吕志林 +1 位作者 强旭红 王亚飞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0,共7页
为确定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SMA)主动加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横隔板弧形切口疲劳裂纹的可行性,以某在役钢箱梁斜拉桥为背景进行实桥加固研究。根据现场横隔板弧形切口的开裂特征,在对裂纹钻孔止裂的基础上,提出利用Fe-SMA材料对横隔板弧... 为确定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SMA)主动加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横隔板弧形切口疲劳裂纹的可行性,以某在役钢箱梁斜拉桥为背景进行实桥加固研究。根据现场横隔板弧形切口的开裂特征,在对裂纹钻孔止裂的基础上,提出利用Fe-SMA材料对横隔板弧形切口裂纹进行粘贴加固的方案,并进行加固施工。通过现场测试得到Fe-SMA板条热激活过程的应变和温度变化,分析Fe-SMA板条和钢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加固机理。结果表明:粘贴Fe-SMA板利用Fe-SMA热驱动形状记忆效应可有效便捷地为结构施加预压应力,实现对受损部位的主动加固;经过Fe-SMA联合止裂孔修复后,热驱动作用下的Fe-SMA可以产生200~240 MPa的预拉应力,并在钢板止裂孔边缘施加43~90 MPa的压应力,可有效阻止裂纹进一步扩展;加固体系在加热激活过程完好可靠,当控制一侧加热区域中部温度为200℃时,热传导作用下非加热区域中部的温度为60℃以下,而背面总体温度基本在9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 横隔板 弧形切口 裂纹修复 形状记忆合金 主动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