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4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炎症反应指标对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梁维 卓瑞立 孙韶东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白蛋白(albumin,ALB)...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行脊柱手术的373例患者,根据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分为两组,切口感染组65例,男34例,女31例,年龄(56.01±9.78)岁;无切口感染组308例,男157例,女151例,年龄(55.54±10.19)岁。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算NLR、PL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ALB水平,计算CRP/ALB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术前NLR、PLR及CRP/ALB比值对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切口感染组术前NLR为4.92±1.13、PLR为119.32±22.74、CRP/ALB比值10.19±2.51、手术时间(3.02±0.64)h、糖尿病史(25/65,38.46%)、固定物置入患者比例(21/65,32.31%)均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3.72±0.81、90.58±20.16、7.23±2.21、(2.26±0.51)h、(53/308,16.88%)、(36/308,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LR、PLR及CRP/ALB比值单独及联合预测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AUC分别为0.786、0.806、0.839、0.926。术前NLR、PLR及CRP/ALB比值是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NLR、PLR及CRP/ALB比值测定有利于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早期预测,三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切口感染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维来司他钠与乌司他丁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艾珊珊 钟巍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2期324-328,共5页
目的比较西维来司他钠与乌司他丁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行ATAAD患者109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对照组患... 目的比较西维来司他钠与乌司他丁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行ATAAD患者109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西维来司他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乌司他丁治疗。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至出院前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麻醉诱导前10 min(T_(0))、切皮时(T_(1))、术毕即刻(T_(2))、术后24 h(T_(3))及术后72 h(T4)时测量患者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_(A-a)DO_(2))、肺泡氧合指数(OI)及呼吸指数(RI)。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3 d时分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样本,测定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数量(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3.6%(8/59),观察组为4.0%(2/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术后至出院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高碳酸血症发生率降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PPCs总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8.0%,前者较后者降低(P<0.05)。观察组T_(1)~4时P_(A-a)DO_(2)和RI低于对照组、OI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3 d时WBC、NEUT和NEUT%以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乌司他丁相比较,西维来司他钠可降低ATAAD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维来司他钠 乌司他丁 切口感染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3
作者 晁帅 晁阳 曹冬晓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24-126,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AA)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切口感染(SSI)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68例AA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SI进行分组,将评估出SSiIi者划分为发生组,未评估出感染者则划...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AA)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切口感染(SSI)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68例AA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SI进行分组,将评估出SSiIi者划分为发生组,未评估出感染者则划分为未发生组,收集2组患儿疾病相关.特征、一般资料,分析AA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发生SSI相关因素,通过Logstc回归分析有差异项目。结果68例AA手术患儿中19例发生SSI,发生率为2794%,未发生SS.I共有49例,占比7206%;2组年龄、体征指数(BMI)、性别、基础疾病、切口类型、切口方法、切口保.护、术前CRPi水i平比较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时间、阑尾穿孔和未发生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取Logstc回归方程计算上述有差异的项目,发现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时间、阑尾穿孔是AA患儿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论AA手术患儿住院期间发生SSI的因素存在多种,如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留置腹腔引流管、手术时间、阑尾穿孔,临床需高度引起重视,最大程度降低SSI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住院期间 切口感染 留置腹腔引流管 阑尾穿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分析
4
作者 朱诗怡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98-99,共2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手术(LC)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78例行LC术治疗患者,收集资料,调查其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筛查有统统计学差异项目,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手术(LC)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78例行LC术治疗患者,收集资料,调查其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筛查有统统计学差异项目,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LC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19%(20/278);单因素分析显示:LC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与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年龄、住院时间、胆囊破裂有关(P<0.05);LC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与饮酒史、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性别、吸烟史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急诊手术(β=1.657,OR=5.244,95%CI=1.500-18.329)、年龄≥60岁(β=1.358,OR=3.889,95%CI=1.112-13.604)、手术时间≥2h(β=1.417,OR=4.126,95%CI=1.343-12.677)、合并糖尿病(β=1.602,OR=4.961,95%CI=1.952-12.607)、胆囊破裂(β=1.542,OR=4.672,95%CI=1.520-14.358)是LC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LC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与胆囊破裂、手术时机、年龄、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有关,针对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对策,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手术 糖尿病 切口感染 急诊手术 胆囊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
5
作者 蒋青晞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3期9-12,共4页
目的:评价在骨科手术过程中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连续入院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骨科手术过程中导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 目的:评价在骨科手术过程中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连续入院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骨科手术过程中导致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根据是否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一系列集束化护理措施,包括严格的无菌操作、手术器械及固定物的消毒灭菌流程、术中轻柔操作、限制性输血策略以及术后无菌换药等,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共纳入120例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对照组60例患者。手术类型、参观人员影响、手术部位、是否接台手术、手术与护理操作是否规范是骨科手术无菌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手术类型、参观人员影响、手术部位、接台手术等。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未来应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集束化护理措施,以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感染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 集束化护理 感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伤口疗法预防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其对切口愈合质量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6
作者 李会转 曹爱梅 张卫卫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预防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其对切口愈合质量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预防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其对切口愈合质量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伤口疗法,观察组在术后接受NPWT。观察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术后切口恢复效果、炎性因子、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拆线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癌切除术后患者采用负压伤口疗法可缩短患者拆线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炎症水平、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伤口疗法 肝癌 炎症水平 切口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负压引流在结直肠穿孔手术切口缝合中应用效果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国军 咸高峰 +1 位作者 宋斌 龚飞虎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8期1215-1217,共3页
目的探讨皮下负压引流在结直肠穿孔手术切口缝合中应用效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穿孔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皮下负压引流在结直肠穿孔手术切口缝合中应用效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结直肠穿孔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皮下负压引流。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愈合情况、血清指标及切口感染率,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皮肤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IL-6、IL-10及hs-CRP水平、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及采用常规缝合治疗为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采用皮下负压引流可促进结直肠穿孔患者术后恢复,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及采用常规缝合将增加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风险,故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针对干预,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负压引流 结直肠穿孔 切口感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分布分析
8
作者 曾贱法 肖修林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此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35例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医院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此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35例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采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切口类型、术中体温、手术时长、手术室温度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35例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有26例,发生率为19.26%;26例并发切口感染患者标本中共检出3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革兰阳性菌15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发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术中体温、切口类型、空气菌落数、手术时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70岁、术中低体温、切口类型为Ⅲ类、空气菌落数≥200 CFU/m^(3)、手术时长≥3 h为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感染与年龄、术中体温、切口类型、空气菌落数、手术时长等紧密相关,可据此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腹部手术 全身麻醉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行回肠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分析
9
作者 曾恒健 钟武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9期973-976,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行回肠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为临床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227例行回肠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切口... 目的:分析医院行回肠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为临床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227例行回肠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227例行回肠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有51例,感染发生率为22.47%;51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59.38%,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4株(占37.5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2株(占3.1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厄他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5.00%),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磷霉素、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65.00%);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利福平、万古霉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25.00%),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阿奇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50.00%)。结论:医院行回肠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且主要病原菌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重视相关病原学检查结果,以提高抗感染治疗的针对性,从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特点 合理用药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10
作者 邱云 崔美善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30-132,共3页
目的研究骨科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此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研究将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骨科手术),并将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36例),同时将... 目的研究骨科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此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研究将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骨科手术),并将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36例),同时将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纳入非感染组(3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统计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占比。结果396例患者中,36例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9.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手术时机、合并基础疾病、年龄、切口分类、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经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行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Ⅱ类和Ⅲ类切口、急诊手术以及术中未合理使用抗生素(P均<0.05)。分析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在切口感染中的检出率较高。结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Ⅱ类和Ⅲ类切口、急诊手术以及术中未合理使用抗生素均为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需根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护理对策,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切口感染 独立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分析
11
作者 曹成斌 翁细华 姚学勤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7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AA)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治疗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2例A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LA进行治疗,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非感染组(n=462)与感染组(n=80)。采用调查问卷调查两组一...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AA)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治疗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2例A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LA进行治疗,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非感染组(n=462)与感染组(n=80)。采用调查问卷调查两组一般资料,并采取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LA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542例患者中,共发生切口感染80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76%(80/542)。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年龄>50岁、病程>24 h、病理类型为化脓性或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1.5 h及有吸烟史占比分别为67.5%(54/80)、66.3%(53/80)、72.5%(58/80)、62.5%(50/80)、68.8%(55/80)、36.3%(29/80),均高于非感染组的44.8%(207/462)、31.0%(143/462)、24.9%(115/462)、27.1%(125/462)、35.1%(162/462)、21.9%(101/46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病程>24 h、病理类型为化脓性或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1.5 h及有吸烟史均是导致AA患者行LA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年龄、病程、病理类型、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及吸烟史均是导致AA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加以重视,并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切口感染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脊柱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12
作者 赵勇 练继平 刘振兴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10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脊柱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8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切口分泌... 目的:分析医院脊柱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8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分析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88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脊柱手术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1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0株(占67.2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4株(占28.5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5株(占4.20%);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亦较低(<30.00%),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75.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00%,而对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均较高(≥60.00%)。结论:医院脊柱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耐药性普遍较强,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尽量根据其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特点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脊柱手术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余长章 邱春燕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7期749-752,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脊柱手术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临床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0月兴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 目的:分析医院脊柱手术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临床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0月兴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分布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02例脊柱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有18例,感染发生率为17.65%;18例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2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8株(占62.07%)、革兰阴性菌11株(占37.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柱手术患者并发切口感染与其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有无内固定、有无脑脊液漏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882)、合并糖尿病(OR=2.941)、手术类型为开放性手术(OR=3.347)、手术时长≥3 h(OR=3.179)、术中出血量≥300 mL(OR=2.513)、有内固定(OR=2.784)、有脑脊液漏(OR=3.592)是脊柱手术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院脊柱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其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此外,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有无内固定、有无脑脊液漏有着密切关系,临床应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管理,以尽量避免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行剖宫产术的瘢痕子宫再妊娠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14
作者 杨文娟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9期979-982,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行剖宫产术的瘢痕子宫再妊娠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剖宫产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3月金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行剖宫产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瘢痕子宫再... 目的:分析医院行剖宫产术的瘢痕子宫再妊娠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剖宫产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3月金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行剖宫产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瘢痕子宫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72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剖宫产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7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占60.00%,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23株(占30.6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7株(占9.33%);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庆大霉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3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3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0%,对莫西沙星、氨苄西林、青霉素的耐药率亦较低(<30.00%)。结论:行剖宫产术的瘢痕子宫再妊娠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存在一定的耐药性,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注意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子宫 再妊娠 剖宫产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腹部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15
作者 周志洪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3期307-310,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腹部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患者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6月铅山县人民医外一科收治的108例行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切口分... 目的:分析医院腹部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患者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6月铅山县人民医外一科收治的108例行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或血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108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15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99株(占63.46%,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54株(占34.6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3株(占1.92%);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10.00%),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具有不同程度耐药(>40.00%);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00%,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亦较低(<20.00%),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60.00%)。结论:医院腹部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且主要菌种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故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还是应尽量根据微生物的药敏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与病原学特征分析
16
作者 叶志元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8期865-868,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与病原学特征,为临床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弋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42例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术... 目的:分析医院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与病原学特征,为临床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弋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42例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并采集感染患儿的切口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儿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342例行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有59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7.25%;59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儿的切口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50.00%,以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2株(占47.0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2株(占2.94%);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厄他培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低(<25.00%),而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7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20.00%),对头孢曲松、青霉素G、苯唑西林、红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60.00%)。结论:医院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均为常见的病原菌,这些菌的耐药性均较强,临床应持续做好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监测,以指导术后感染的防治工作,进而保证患儿的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特点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李薛慧 吴晓波 +1 位作者 胡婷 邓燕珍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该类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216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肿瘤转移... 目的:分析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该类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216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肿瘤转移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长、引流时间、引流管样式、术前辅助化疗与否、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等资料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16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有25例,感染发生率为11.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为~期、手术类型为扩大根治术、手术时长≥2 h、引流时间≥10 d、引流管样式为橡皮引流管、行术前辅助化疗、合并糖尿病的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3.215)、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为~期(OR=3.792)、手术类型为扩大根治术(OR=3.433)、手术时长≥2 h(OR=3.621)、引流时间≥10 d(OR=2.753)、引流管样式为橡皮引流管(OR=1.504)、行术前辅助化疗(OR=1.367)、合并糖尿病(OR=2.289)是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与年龄、肿瘤转移分期、手术类型、手术时长、引流时间、引流管样式、术前辅助化疗与否、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有着密切关系,临床应加强对相关风险患者的护理和监测,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根治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外科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18
作者 李伟华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切口分泌物标... 目的:分析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切口分泌物标本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108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3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7株(占35.61%,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83株(占62.88%,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和真菌2株(占1.5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高于6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低于15.0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高于75.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20.00%。结论:医院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性均较强,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阴鹰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4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究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9月于宜春市上高县人民医院70例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切口... 目的:探究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9月于宜春市上高县人民医院70例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分布,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7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中,11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5.71%,切口感染患者标本中检出14株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占42.86%)、化脓性链球菌4株(占28.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为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切口感染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年龄<18岁(OR=1.842)、BMI<24(OR=2.037)、手术时间≥30 min(OR=2.376)、术中出血量≥50 mL(OR=2.750)、住院时间≥7 d(OR=1.914)、未使用抗菌药物(OR=2.258)、合并基础疾病(OR=3.127)是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年龄<18岁、BMI<24、手术时间≥30 min、术中出血量≥50 mL、住院时间≥7 d、未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基础疾病等,应根据上述因素与优势病原菌,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耳前瘘管 手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点分析
20
作者 陆玉林 涂继鹏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8期862-865,共4页
目的:分析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66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 目的:分析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点,为临床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66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466例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有39例,感染发生率为8.37%;39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8株(占49.12%,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6株(占45.6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3株(占5.26%);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较低(<20.00%),而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较低(<20.00%),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的耐药率也较低(均为20.00%),此外三者对其他所试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医院当前行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普遍有着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在进行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时可酌情参考,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胆囊切除术 切口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特点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