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刀具前角及切削厚度对SiC_(p)/Al切削表面损伤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吴子乾 段春争 +3 位作者 杨龙允 郭俊宏 田晓东 王超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9,共7页
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SiC_(p)/Al复合材料)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表面损伤,阻碍其进一步应用。为探究刀具前角及切削厚度对表面损伤形成过程的影响,建立考虑SiC_(p)/Al微观结构的切削仿真模型,并通过正交车削实验验证,结合实验分析不... 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SiC_(p)/Al复合材料)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表面损伤,阻碍其进一步应用。为探究刀具前角及切削厚度对表面损伤形成过程的影响,建立考虑SiC_(p)/Al微观结构的切削仿真模型,并通过正交车削实验验证,结合实验分析不同前角及切削厚度对损伤区域的应力场分布及表面损伤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本文所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切削过程,将实验与仿真的主切削力对比,平均值最大偏差为16.92N,相对误差为13.67%。在刀具正前角切削过程中,易出现颗粒的二次损伤现象,造成更严重的表面损伤,而负前角切削所造成的损伤较小,表面质量优于正前角。小切削厚度造成的损伤明显小于大切削厚度的损伤,且得到的表面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具前角 切削厚度 SiC_(p)/Al复合材料 切削表面损伤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具刃口质量对超光滑切削表面完整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董申 周明 袁哲俊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410-413,共4页
在金刚石极薄切削中,切削尺寸很小,这时刀具的刃口质量对已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切削力、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几个方面,研究了金刚石刀具刃口修锐度对切削表面质量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提高金刚石... 在金刚石极薄切削中,切削尺寸很小,这时刀具的刃口质量对已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切削力、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几个方面,研究了金刚石刀具刃口修锐度对切削表面质量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提高金刚石刀具刃口锋利度是获得高质量切削表面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具刃口 切削表面 切削 表面粗糙度 刃口半径 金刚石刀具 切削深度 超光滑 表面残余应力 已加工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炸药模拟材料切削表面成型特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凤英 张丘 +1 位作者 刘维 黄交虎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9,共5页
为了优化炸药及其模拟材料的切削表面质量,采用低速正交切削实验和显微摄像方法,对奥克托今(H MX )为基的高聚物黏结炸药模拟材料的切屑剥离、实际切深、切屑形态以及边缘质量等成型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切削表面成型过程的... 为了优化炸药及其模拟材料的切削表面质量,采用低速正交切削实验和显微摄像方法,对奥克托今(H MX )为基的高聚物黏结炸药模拟材料的切屑剥离、实际切深、切屑形态以及边缘质量等成型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切削表面成型过程的唯象模型。结果表明,炸药模拟材料的切削过程符合脆性材料切削成型的基本特征,但受组分材料、细观结构以及制备工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小切深、中等切深及大切深3个特征切深的范围不同,分别为0~0.1 mm、0.1~0.5 mm、0.5~1.5 mm;边缘崩块与切深、工件结构的边界条件有关,裂纹形成与扩展的成型特征决定了中等及大切深下容易产生边缘崩块,减小切深可以改善边缘崩块,中等切深下可以通过改变进刀与出刀位置来控制边缘崩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表面 高聚物黏结炸药 显微摄像 正交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切削表面分形维数及其与抗磨损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亚俊 汤勇 +1 位作者 万珍平 叶邦彦 《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0,共4页
做为一种耐磨性能很好的材料 ,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表面具有分形特征。实际研究表明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切削加工表面分形维数与抗磨损性能有密切关系 ,本文还分析了表面分形维数越大其抗磨损性能越强的机理。
关键词 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切削表面 分形维数 分形表面 抗磨损性能 碳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显微系统的木材切削表面粗糙度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青龙 邢东 李哲锋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7,共5页
以榆木、杨木和松木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的测试模式、木材切面、放大倍数和切削加工方式对切削表面粗糙度进行测定评价,比较分析上述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模式对于粗糙度值有一定影响;同一树种、同一切面时,磨削表面粗糙度明显低... 以榆木、杨木和松木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的测试模式、木材切面、放大倍数和切削加工方式对切削表面粗糙度进行测定评价,比较分析上述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模式对于粗糙度值有一定影响;同一树种、同一切面时,磨削表面粗糙度明显低于锯切和旋切,表面粗糙度值为锯切>旋切>磨削;榆木磨削加工中,显微构造明显部位的三切面粗糙度值为径切面>弦切面>横切面;放大倍数与木材显微构造有关,对表面粗糙度值有影响。基于试验结果提出,木材切削表面粗糙度测定评价宜采用先选定被测试件的评价部位,再确定满足精度等级的测试模式的两步法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切削表面粗糙度 3D显微系统 三切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表面梯度纳米结构的切削制备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潘延安 付秀丽 +1 位作者 安增辉 谢安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9-65,86,共8页
在工件表面覆盖一层梯度纳米结构提高其硬度、抗疲劳强度、抗腐蚀强度等服役性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强化技术。塑性变形是表面梯度纳米结构形成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切削加工作为一种典型的塑性变形过程(应变可达13,应变率可达106s-1)... 在工件表面覆盖一层梯度纳米结构提高其硬度、抗疲劳强度、抗腐蚀强度等服役性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强化技术。塑性变形是表面梯度纳米结构形成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切削加工作为一种典型的塑性变形过程(应变可达13,应变率可达106s-1)满足了这一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切削加工制备梯度纳米结构的理论基础入手,通过阐明塑性变形-应变、应变率-位错等之间的关系,描述切削过程中切削表面与切屑的微观组织演变,并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和切削加工实验对切削加工过程中制备梯度纳米结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切削制备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如缩短工件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拓展加工范围等;提出切削制备梯度纳米结构所面临的一些基础性难题,例如,晶粒细化机理和微观组织演变过程存在争议,切削过程中切削热引起再结晶问题,形成的梯度纳米结构难以达到服役要求等。最后,对切削制备技术发展过程中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及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表面 梯度纳米结构 晶粒细化 应变 应变率 塑性变形 服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孙玺皓 王保君 +3 位作者 杨华 李新民 代志强 袁小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至7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PRK治疗近视...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至7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0例,均选取右眼纳入研究。对比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光密度与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角膜光密度和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TransPR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2~6 mm和>6~10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叶草像差在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二级散光差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2,P=0.024)。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总高阶像差、彗差的变化值均存在正相关性(r=0.403、0.567,均为P=0.000);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607,P=0.000)。术后6个月时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7,P=0.021);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彗差的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r=0.244,P=0.029),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374,P=0.001)。结论角膜光密度可以作为评判角膜健康情况的定量客观指标,其可以评估TransPRK术后患者角膜的恢复情况,并且预测或者提示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 角膜光密度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大尺寸零件的表面切削顺序及走刀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聪梅 《工具技术》 2013年第11期39-41,共3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大尺寸薄壁件的车削、铣削等机械加工工序,介绍了合理规划这些工序表面加工顺序和走刀路径应遵循的原则,并与传统工艺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 大尺寸薄壁件 表面切削顺序 走刀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物理性质对刨切表面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永福 李黎 武丽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为合理制订竹材切削工艺,提高竹材切削质量,该文经刨切实验,利用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量并分析了毛竹不同切面、密度、含水率等物理性质对刨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竹材不同切面切削质量有明显区别,纵向刨切表面质量优... 为合理制订竹材切削工艺,提高竹材切削质量,该文经刨切实验,利用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量并分析了毛竹不同切面、密度、含水率等物理性质对刨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竹材不同切面切削质量有明显区别,纵向刨切表面质量优于横向刨切;竹材密度及含水率对刨切表面质量影响较为明显。密度越大,刨切表面质量越高;含水率与刨切表面粗糙度呈良好的二次曲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物理性质 切削表面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蠕墨铸铁表面粗糙度预测 被引量:15
10
作者 鲁娟 张振坤 +3 位作者 吴智强 马俊燕 廖小平 胡珊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9-346,共8页
目的准确预测蠕墨铸铁加工过程中的表面质量,指导加工参数调整,保证加工过程中加工质量的稳定,运用差分进化算法优化的SVM模型(DE-SVM)构建蠕墨铸铁表面粗糙度(Ra)预测模型和加工参数选择方法。方法采用DE-SVM提高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 目的准确预测蠕墨铸铁加工过程中的表面质量,指导加工参数调整,保证加工过程中加工质量的稳定,运用差分进化算法优化的SVM模型(DE-SVM)构建蠕墨铸铁表面粗糙度(Ra)预测模型和加工参数选择方法。方法采用DE-SVM提高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建立针对实际加工材料的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基于构建的预测模型,挖掘表面粗糙度与加工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较优的加工参数。结果结合蠕墨铸铁的铣削加工实验数据,对比DE-SVM与常用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优化的SVM模型,DE-SVM模型获得的MAPE(0.122)和R2(0.9559)值均优于粒子群和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模型获得MAPE和R2值。在给定的加工参数范围内,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较大,且表面粗糙度与切削速度成正比关系,与进给速度成反比,而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影响不显著。结论由实验的对比结果可知,采用DE-SVM模型建立的蠕墨铸铁表面粗糙度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基于DE-SVM获得的加工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可有效指导加工参数的选择与调整,对保持蠕墨铸铁优良的加工质量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进化算法 支持向量机回归 蠕墨铸铁 切削表面粗糙度 加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B/Al复合材料超精密车削表面成形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汪兴均 王立平 +1 位作者 杜丽 冯可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4-138,共5页
为了满足精密物理实验纳米量级加工精度的需求,采用天然金刚石刀具对10B/Al复合材料切削加工是必然选择。通过分析10B/Al复合材料特性,研究了材料增强相受力状态与增强相破坏方式的映射关系,并研究了3种不同破坏方式:拔出、压入、断裂... 为了满足精密物理实验纳米量级加工精度的需求,采用天然金刚石刀具对10B/Al复合材料切削加工是必然选择。通过分析10B/Al复合材料特性,研究了材料增强相受力状态与增强相破坏方式的映射关系,并研究了3种不同破坏方式:拔出、压入、断裂的切削表面成形机理。设计了考虑冷却润滑条件、切削深度、转速、进给的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合表面成形机理,讨论分析了不同切削条件对切削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论认为,高转速、小切深、小进给、非油雾润滑更易获得好的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B/Al复合材料 超精密车削 切削表面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削加工仿真中刀具热变形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静 王占礼 王伟冰 《工具技术》 2009年第6期67-69,共3页
在车削加工中,使刀具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切削热传入刀具的比例虽然不大(车削时约为5%),但由于体积小、热容量小,刀具切削部位的温升仍较高,硬质合金刀具刀刃部位的温度可达1000℃,刀具的热伸长量可达0.03~0.05m... 在车削加工中,使刀具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切削热传入刀具的比例虽然不大(车削时约为5%),但由于体积小、热容量小,刀具切削部位的温升仍较高,硬质合金刀具刀刃部位的温度可达1000℃,刀具的热伸长量可达0.03~0.05mm,车刀受热产生的热变形将导致刀具向切削表面的径向伸长,从而使工件径向尺寸缩小,影响工件加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刀具 车削加工 加工精度 热变形 工件 加工仿真 切削 切削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recycling abrasives in rock cutting by abrasive water jet 被引量:2
13
作者 Gokhan Ayd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055-1061,共7页
Rock cutting performance of recycling abrasives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cutting depth, kerf width, kerf taper angle and surface roughness. Gravity separation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separate the abrasives and t... Rock cutting performance of recycling abrasives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cutting depth, kerf width, kerf taper angle and surface roughness. Gravity separation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separate the abrasives and the rock particles. The recycling abrasive particles were then dried and sieve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ir disintegration behaviors. Before each cutting with recycling abrasives, the abrasive particles less than 106 ?m were screened out. It is revealed that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used abrasives can be effectively reused in the rock cutting. The reusabilities of abrasives are determined as 81.77%, 57.50%, 34.37% and 17.72% after the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uttings,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it is determined that recycling must be restricted three times due to the excessive disintegration of abrasives with further recycling. Moreover, it is concluded that cutting depth, kerf width and surface roughness decreases with recycling. No clear trend is found between the kerf taper angle and recycl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s determined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improving the cutting performance of recycling abras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asive water jet rock abrasive recyc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