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冠分配降雨过程模拟与模型──Ⅱ.模型扩展与参数确定 被引量:18
1
作者 郑远长 裴铁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7-102,共6页
将常雨强下穿透降雨、树干在流和林冠截留模型扩展应用于变雨强,并确定了模型参数。以穿透降雨为例,变雨强实验与模型模拟比较最大相对误差7.3%,结果较好。
关键词 林冠 分配降雨模型 扩展 过程模拟 林冠分配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冠分配降雨过程模拟与模型 Ⅰ.常雨强下穿透降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模型 被引量:25
2
作者 裴铁璠 郑远长 《林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0,共10页
应用系统论方法.从连续方程出发推演出次降雨通过林冠的穿透降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三个过程模型均为n+1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用方程表述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过程,旨在揭示林冠分配降雨特征与动态规律。以穿透降雨为例,其模型模拟... 应用系统论方法.从连续方程出发推演出次降雨通过林冠的穿透降雨、树干径流和林冠截留三个过程模型均为n+1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用方程表述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过程,旨在揭示林冠分配降雨特征与动态规律。以穿透降雨为例,其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比较,相对误差不超过2%,与野外观测比较,多次平均相对误差为6%。笔者发现次降雨通过林冠这一多孔介质的穿透降雨、树干径流过程与电学中R-L-C电路暂态过程的方程具有同一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 分配降雨 模拟 模型 林冠截流 树干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类型对滇中桉树人工林降雨分配的影响
3
作者 黄新会 陈奇伯 于福科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目的]分析林外降雨特征,探究林外降雨类型,阐明降雨类型对生态公益型桉树人工林冠层降雨分配的影响,为森林生态水文研究和科学评价桉树人工林生态水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3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相距6 km的两林龄桉树人工林的... [目的]分析林外降雨特征,探究林外降雨类型,阐明降雨类型对生态公益型桉树人工林冠层降雨分配的影响,为森林生态水文研究和科学评价桉树人工林生态水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3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相距6 km的两林龄桉树人工林的林外降雨、林内穿透雨和树干流,发现降雨类型对降雨分配有显著影响。[结果](1)研究期两林龄林分降雨总量及分配情况相似,均为穿透雨最多(56%~58%),其次为林冠截留(41%~44%),树干流最少(0.4%~0.8%)。林外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30分钟雨强(I_(30))与次降雨分配相关性最强,平均相关系数超0.68。(2)采用聚类方法林外降雨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降雨,分别代表中雨、大雨、暴雨和小雨,林外同类降雨在两种林龄间无显著差异(Ⅳ型除外)。(3)4种降雨类型中,暴雨的滞后效应和林冠截留率最低,中雨和大雨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小雨的树干流量/率、穿透雨量/率及林冠截留量最低,而大雨和暴雨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中雨更易在两林龄间产生降雨分配差异。[结论]滇中桉树人工林降雨分配在部分降雨类型间产生差异,与降雨分配特征指标有关;而林龄只对中雨的降雨分配施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降雨类型 降雨分配 滇中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其模拟
4
作者 付高冉 郭建斌 +4 位作者 刘璇 林雪雯 韩炎穆 晁阳 于澎涛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8-688,共11页
【目的】研究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截留模型,提高不同场景下林冠截留量的预测能力及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效果。【方法】观测样地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降雨再分配特征、叶面积指数和气象因子,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林冠截... 【目的】研究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截留模型,提高不同场景下林冠截留量的预测能力及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效果。【方法】观测样地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降雨再分配特征、叶面积指数和气象因子,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林冠截留量。通过人工控制试验模拟华北落叶松叶片湿冠蒸发过程,建立湿冠蒸发模型,并将其耦合至原始模型中构建新的林冠截留模型。【结果】观测期内,林内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为500.01、1.98、123.25 mm,依次占降雨量的80.0%、0.3%和19.7%;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降雨量达4.57 mm时产生树干茎流。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分别随降雨量增加呈饱和增长的指数函数和对数递减趋势,林冠截留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先快速增长后趋于平缓。控制试验表明:叶片湿冠蒸发量随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蒸发时间的延长先减少后趋于稳定;原始截留模型在模拟冠层干燥、有降雨间隙降雨事件和冠层干燥、无降雨间隙降雨事件时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1.42 mm和1.65 mm,改进模型的RMSE分别为0.98 mm和0.92 mm。在模拟两类降雨时,RMSE分别降低了0.44 mm和0.73 mm,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R^(2)从0.75提高到0.82。【结论】改进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预测量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均明显高于原始模型,充分考虑冠层干燥程度和降雨间隔叶片湿冠蒸发损失量的改进模型可更精准地预测华北落叶松的林冠截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华北落叶松 林冠截留 降雨分配 截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经济灌木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
5
作者 崔琳 王力刚 +4 位作者 张玉柱 方玉凤 赵影 季晓慧 司思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5,共11页
[目的]探究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不同灌木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为筛选利于半干旱地区水源涵养的经济灌木树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枸杞(Lycium chinense)、沙棘(Hippop haerhamnoides)、樱桃(Prunus tomento... [目的]探究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不同灌木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为筛选利于半干旱地区水源涵养的经济灌木树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枸杞(Lycium chinense)、沙棘(Hippop haerhamnoides)、樱桃(Prunus tomentosa)、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刺玫果(Rosa davurica)6种经济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2023年6—9月15次降雨的监测,对比分析6种灌木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6种灌木林冠层降雨分配差异显著(p<0.05),超过70%的降雨以穿透雨形式降落。灌木冠层的穿透雨率(均值)、树干茎流率(均值)和冠层截留率(均值)分别为71.47%~91.16%(82.14%),2.31%~7.46%(4.40%),6.56%~23.41%(13.65%);冠层截留率表现为:毛樱桃林>沙棘林>平榛林>刺玫果林>刺五加林>枸杞林。降雨量是影响灌木冠层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关键气象要素,6种灌木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冠层截留量均和林外降雨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穿透雨率、茎流率、截留率与林外降雨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气象因素、林分特征与冠层截留能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截留率和气温呈正相关(p<0.05)、与风速呈负相关(p<0.01);除分枝数和穿透雨率不显著相关外,其余林分特征与树干茎流率、冠层截留率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穿透雨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灌木冠层降雨分配存在差异性,毛樱桃林、平榛林、沙棘林冠层的降雨截留率和茎流率较高,在减少雨水击溅侵蚀,涵养水源方面具有优势;枸杞林、刺五加林、刺玫果林冠层的穿透雨率高,在增加林冠下有效利用水分方面具有优势。气象因素与林分特征在灌木林冠层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灌木 降雨分配 穿透雨 树干茎流 冠层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对降雨再分配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6
作者 龚世豪 查同刚 +3 位作者 张晓霞 张恒硕 高连炜 于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748-7759,共12页
降雨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植被群落结构间存在的差异使其对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黄土区油松人工纯林、刺槐人工纯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山杨-辽东栎天然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林冠对... 降雨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植被群落结构间存在的差异使其对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黄土区油松人工纯林、刺槐人工纯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山杨-辽东栎天然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了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特征、凋落物储量、土壤有机碳(SOC)、总氮(STN)、总磷(STP)含量随林型的变化,分析了不同降雨分配特征对凋落物、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林分类型间降雨再分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油松林、刺槐林、油松刺槐林、次生林累计穿透雨率分别为86.43%、85.37%、71.68%、64.77%,树干径流率为1.0%、1.6%、1.3%、3.2%,树冠截流率为12.48%、13.01%、27.00%、31.93%。(2)不同林分类型SOC、STN、STP以及凋落物养分释放效率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天然次生林养分含量整体上高于人工林。(3)4种林分类型中,刺槐林的土壤C∶N最低,其它3种林分的土壤C∶N无显著差异;天然次生林的土壤N∶P和C∶P最高,油松林和刺槐林的土壤N∶P无显著差异。(4)穿透雨和林冠截流的变化能够影响土壤N、P组分和凋落物C、N、P元素释放率,但对土壤C组分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降雨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凋落物养分归还。天然次生林对改变降雨分配特征和土壤养分特征的潜力更大,自然恢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分配 土壤养分 养分释放 林分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其沙漠人工沙柳灌丛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其抚育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韩青池 裴志永 +7 位作者 孙小添 韩兆敏 王海超 刘文娟 朱心宇 张世纪 张钧尧 王伟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661-8674,共14页
植被的降水再分配过程在维护林分水文循环及开展区域林水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同质同龄林降雨特征对降水再分配的效应影响,对于林分内部不同抚育时间下降雨再分配差异分析相对缺乏,这对科学评估每4—... 植被的降水再分配过程在维护林分水文循环及开展区域林水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同质同龄林降雨特征对降水再分配的效应影响,对于林分内部不同抚育时间下降雨再分配差异分析相对缺乏,这对科学评估每4—6年即需平茬的灌木林分降水调配带来困难。对此,以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造林总场内2a、3a和5a沙柳林为研究对象,同步监测计算不同抚育时间下沙柳降水分配特征,分析其内部降雨分配差异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区域林分分配、抚育时间与平茬期进行综合分析,对未来5年林分降水再分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不同抚育时间下沙柳穿透雨表现为2a>3a>5a的变化趋势,树干茎流与冠层截留则表现为5a>3a>2a的变化趋势,降雨量与降雨历时是影响降雨再分配的关键因素。(2)穿透雨空间分布特征受到植被抚育时间与降雨特征双重影响,当雨量为小雨时,2a沙柳“雨极”、“中间极”与“旱极”分界均匀,3a沙柳穿透雨率空间分布较统一;当雨量为大雨时,2a沙柳穿透雨率空间分布较统一,3a和5a沙柳“雨极”与“中间极”分界相对更明显。(3)通过对当年林分降雨进行综合计算,发现当年降水再分配的综合评估值与3a沙柳最相近。通过区域林分分配、抚育时间与平茬期综合对未来5年林地降水再分配进行预测,建议于2025年在沙柳丛内混植小型林下植被,以确保在2026、2027年等预估穿透雨量较大年份同具防沙固土与植被生长双重效益。此外,研究发现每年降雨再分配格局主要贴近中林龄林分,故而不方便进行林龄差异处理时,优先选择中龄林分进行研究,以减少抚育时间差异干扰。结果以期对开展水源涵养研究的林分林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为世界其他地区开展林水资源调控与灌木防护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抚育时间 降雨分配 空间分布特征 预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造林区优势灌木降雨再分配特征
8
作者 邓春涛 高永 +2 位作者 唐国栋 张铁军 赵振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34-38,46,共6页
定量分析荒漠生态系统灌丛植被降雨再分配过程,对于认识干旱区生态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腾格里沙漠东北缘1992年飞播区优势灌木花棒、沙拐枣和油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定点观测方法,分析植被在不同降雨量下的再分配特征、... 定量分析荒漠生态系统灌丛植被降雨再分配过程,对于认识干旱区生态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腾格里沙漠东北缘1992年飞播区优势灌木花棒、沙拐枣和油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定点观测方法,分析植被在不同降雨量下的再分配特征、植株大小和降雨量对植被降雨再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典型灌木的平均穿透雨量占比最高,范围为68.80%~78.17%,从高到低依次为花棒、油蒿和沙拐枣。冠层截留量占比在18.07%~30.28%,沙拐枣最高,其次是油蒿和花棒。树干茎流占比最小,范围为0.89%~3.76%,由花棒、沙拐枣到油蒿依次递减。随植株增大,花棒树干茎流量增加、冠层截留量减少;沙拐枣则穿透雨量减少,树干茎流量和冠层截留量增加;油蒿树干茎流量减少,冠层截留量增加。随降雨量增大,花棒树干茎流率增大,而沙拐枣和油蒿降低;花棒冠层截留率降低,而沙拐枣和油蒿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播造林 沙生灌木 降雨分配 腾格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时程分配对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的影响——以滕家河流域为例
9
作者 张明芳 桑国庆 +2 位作者 李福晨 张士儒 徐艳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9-405,共7页
为了提高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准确率,以山东省威海市滕家河流域为例,研究小流域不同降雨时程分配对山洪灾害临界雨量预警指标的影响;首先基于现场调研以及一维水动力模型确定研究区的成灾水位及临界流量,基于历史降雨数据采用模糊识别法... 为了提高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准确率,以山东省威海市滕家河流域为例,研究小流域不同降雨时程分配对山洪灾害临界雨量预警指标的影响;首先基于现场调研以及一维水动力模型确定研究区的成灾水位及临界流量,基于历史降雨数据采用模糊识别法确定雨峰靠前、雨峰靠中、雨峰靠后3种模式雨型进行降雨时程分配,采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水文工程中心流域性洪水模拟系统(HEC-HMS)模型计算产汇流,通过试算法计算不同雨型雨量对应的临界雨量,并分析不同降雨时程分配对临界雨量的影响,确定不同预警时段的临界雨量范围;采用历史数据对滕家河流域6 h临界雨量指标进行预警检验。结果表明:预警检验成功率为87.5%,效果较好;基于雨峰靠前模式雨型的临界雨量值普遍大于基于雨峰靠中、雨峰靠后模式雨型的,不同降雨时程分配对临界雨量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临界雨量 降雨时程分配 滕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油松与华山松人工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 被引量:24
10
作者 常志勇 包维楷 +2 位作者 何丙辉 杨以翠 何其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40,共4页
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是岷江上游区域主要的群落类型,采用水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穿透量、树干茎流量等指标。通过混交林对24场降雨分配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83.47 mm、穿透量81.43 mm、茎流量2.00 mm,分... 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是岷江上游区域主要的群落类型,采用水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穿透量、树干茎流量等指标。通过混交林对24场降雨分配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83.47 mm、穿透量81.43 mm、茎流量2.00 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50.0%,48.8%,1.2%;幂函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而线性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恢复重建后的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上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分配 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黄柳灌丛降雨截留与再分配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岳祥飞 崔建垣 +4 位作者 张铜会 王少昆 连杰 王新源 云建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52,共7页
2012年5-9月,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生灌木——黄柳灌丛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野外观测,确定了穿透雨量(TF)、树干茎流量(SF)和冠层截留量(I)在降雨过程中的分配比例,并分析了降雨量(P)和降雨强度(RI)对冠层截留过程和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2012年5-9月,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生灌木——黄柳灌丛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野外观测,确定了穿透雨量(TF)、树干茎流量(SF)和冠层截留量(I)在降雨过程中的分配比例,并分析了降雨量(P)和降雨强度(RI)对冠层截留过程和降雨再分配的影响。试验期间,完整观测到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降雨共20次,降雨量共为135.32mm,其中TF、SF和I分别为(112.01±5.77)mm,(2.96±0.03)mm和(20.35±5.74)mm,占总降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78%,2.19%和15.03%。回归分析表明,分别用二次函数、幂函数和"S"型曲线拟合TF、SF和I与P的关系较好(P<0.001),TF、SF和I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I存在1个上限(1.40mm),I随降雨量的增加无限趋近于1.40mm;TF%、SF%和I%与P的关系分别可以用对数函数、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P<0.001),TF%和SF%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I%反之;I%随RI的增大呈逐渐减小的趋势,SF%随RI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9月灌丛截留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连续性降雨减小冠层的截留率,更利于树干茎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柳 降雨分配 穿透雨 树干茎流 冠层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冠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2
作者 万艳芳 刘贤德 +4 位作者 王顺利 于澎涛 李广 敬文茂 李晓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4-229,共6页
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2015年5—9月观测了34场降雨的林外降雨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并同步观测了相关的林外气象因子,分析了青海云杉林冠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林的总穿透雨量、树... 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2015年5—9月观测了34场降雨的林外降雨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并同步观测了相关的林外气象因子,分析了青海云杉林冠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林的总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截留量分别为275.9,1.8,90.0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75.04%,0.48%和24.48%,并在不同降雨量等级之间存在差异。(2)冠层降雨再分配各组成要素(穿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10min最大雨强、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的相关性。随着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的增大,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均不断增大,而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截留量(率)均逐渐趋于稳定。(3)青海云杉林内产生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临界降雨量分别为0.8mm和9.6mm。因此,气象因素是影响冠层降雨再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分配 气象因素 青海云杉林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密云油松与刺槐林降雨再分配过程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佳 饶良懿 +1 位作者 鲁绍伟 靳阿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9-174,共6页
结合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对密云集水区两种主要防护林树种(油松、刺槐)在生长季的降雨再分配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与刺槐在生长季内降雨的截留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降雨开始时增加幅度较大,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截留量达到最大... 结合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对密云集水区两种主要防护林树种(油松、刺槐)在生长季的降雨再分配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与刺槐在生长季内降雨的截留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降雨开始时增加幅度较大,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截留量达到最大值,但油松的变化幅度和最大值均比刺槐大;林冠的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少;降雨初期下降梯度最大,以后趋于平稳直到饱和,油松的截留率大于刺槐;林内穿透雨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蒸发系数,而截距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容量;林下枯落物层对降雨进行了第2次分配,可截留一定的穿透雨,且可减少降雨对林下土壤的侵蚀,从而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林冠截留降雨 降雨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西山油松、栓皮栎及其混交林降雨分配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文强 李萍 +1 位作者 孙向阳 于鑫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29,共4页
采用水量平衡的研究方法,对北京西山地区油松、栓皮栎林及两者的混交林3种不同林分的透流、干流、林冠截留与降雨量的变化以及各分量的分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树种和林分组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林地的降雨分配... 采用水量平衡的研究方法,对北京西山地区油松、栓皮栎林及两者的混交林3种不同林分的透流、干流、林冠截留与降雨量的变化以及各分量的分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树种和林分组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林地的降雨分配;油松、栓皮栎及两者混交林的林冠截留与降雨量呈显著乘幂函数关系,干流、透流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关系。在3块林地的降雨各分量中,土壤贮水量最多的是栓皮栎林,最少的是油松林,混交林降雨各分量处于两者之间。枯枝落叶层大大减少了林地的地表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西山 混交林 降雨分配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万艳芳 刘贤德 +4 位作者 马瑞 李广 王顺利 牛赟 李晓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167,共6页
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的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为研究对象,2014年6—9月观测了38场降雨的林外降雨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析了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冠... 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的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为研究对象,2014年6—9月观测了38场降雨的林外降雨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析了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冠下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截留量分别为175.2,20.8,182.6mm和239.1,15.1,113.4 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46.3%,5.5%,48.2%和65.0%,4.1%,30.9%;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群落截留量占年降水量的29.3%和18.6%。(2)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截留量均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穿透雨率和截留率均与降雨量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3)鲜黄小檗和甘青锦鸡儿灌丛产生穿透雨的临界降雨量分别为1.2mm和0.9mm,2种灌丛产生树干茎流均需要2.0mm的前期降雨量。(4)灌丛截留率9月份最大,其次是7月份,6,8月份最小;树干茎流率6—8月份变化平缓,9月份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分配 冠层截留 树干茎流 灌丛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谷子和冬小麦植株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波 耿晓晨 +2 位作者 马璠 李占斌 吴发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7-214,共8页
以谷子(Setaria italica)、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测定了不同降雨强度和生长阶段两种作物植株的穿透雨,采用人工喷雾法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冠层截留,根据水量平衡法计算了不同观测阶段的茎秆流... 以谷子(Setaria italica)、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降雨测定了不同降雨强度和生长阶段两种作物植株的穿透雨,采用人工喷雾法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冠层截留,根据水量平衡法计算了不同观测阶段的茎秆流。结果表明:谷子、冬小麦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显著,谷子冠下穿透雨率平均约为79%,茎秆流率平均约为20%,冠层截留率平均约占1%;冬小麦冠下穿透雨率平均约为79%,茎秆流率平均约为19%,冠层截留率平均约占2%。在其全生育期内,两种作物冠下穿透雨与茎秆流呈彼此消长趋势。穿透雨量和茎秆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穿透雨率和茎秆流率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不显著。茎秆流量和冠层截留量及其二者占总降雨量的比率均与作物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穿透雨量及穿透雨率随叶面积指数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降雨分配 影响因素 穿透雨 茎秆流 冠层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金属元素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茜 满秀玲 +1 位作者 田野宏 李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9-123,133,共6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进行野外观测、取样及室内金属元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研究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中金属元素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林外雨中,Ca2+浓度最高,最高值为54.670mg/L,Mg2+含...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进行野外观测、取样及室内金属元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研究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中金属元素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林外雨中,Ca2+浓度最高,最高值为54.670mg/L,Mg2+含量相对最稳定,在0.316~1.003mg/L间波动。而微量元素浓度均很低,且季节变化幅度很大。穿透雨中,Ca2+浓度最高,变幅也较大,最高、最低相差14.00倍,Mg2+含量变化幅度最小,稳定在0.336~1.599mg/L之间,波动最大为Mn,最高、最低值相差近160.14倍。树干茎流中Ca2+浓度普遍高于其他元素,且含量也最为稳定,K+、Na+、Mg2+、Zn2+、Fe变化较小,变化最大的是Cu2+。枯透水中变化最大为Cu2+,大量元素波动性都很小,其中Mg2+浓度波动性最大,最高、最低也仅相差6.93倍,而Ca2+浓度最高,也最稳定,Na+浓度几乎是大量元素中浓度最低的,最高浓度仅有3.655mg/L。林外雨金属元素总输入量为87.275kg/hm2,白桦次生林净输入总量为40.526kg/hm2,各金属元素净输入量排序为Ca2+〉K+〉Mg2+〉Fe〉Mn〉Zn2+〉Cu2+〉Na+。其中Na+及Cu2+为负淋溶,其他金属元素均为正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次生林 降雨分配 金属元素 季节动态 输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坝地区天然次生林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宁 郭宾良 +4 位作者 张国强 张春茹 张楠 张建华 谷建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102,109,共5页
为了探究天然次生林对降雨再分配的过程,通过对沿坝地区的北沟林场内天然次生林进行穿透降雨、冠层截留和树干径流3个方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穿透雨量和林冠截留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比较大,树干径流量的比例则非常小,分别为59.46%,37.... 为了探究天然次生林对降雨再分配的过程,通过对沿坝地区的北沟林场内天然次生林进行穿透降雨、冠层截留和树干径流3个方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穿透雨量和林冠截留占林外降雨量的比例比较大,树干径流量的比例则非常小,分别为59.46%,37.33%,3.21%。(2)穿透雨量和林外降雨呈现线性关系(R2=0.980 4),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也具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823 4),树干径流与林外降雨量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09 8),并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3)根据穿透雨与林外降雨的方程y=0.8034x-1.7939,当林外降雨量高于2.23mm时会产生穿透雨;依据林外降雨与树干径流的方程y=0.0552x-0.1981,当林外降雨高于3.58mm时会产生树干径流;林冠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二次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降雨分配 林冠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田野宏 满秀玲 +1 位作者 刘茜 李奕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9-113,共5页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共发生34场降雨,其中主要为小雨和中雨,降雨总量为465.8mm,平均降雨强度为1.45mm/h。7月份降雨量最大,占观测期内降雨总量的42.94%。穿透雨总量为...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共发生34场降雨,其中主要为小雨和中雨,降雨总量为465.8mm,平均降雨强度为1.45mm/h。7月份降雨量最大,占观测期内降雨总量的42.94%。穿透雨总量为392.55mm,占降雨总量的84.27%。随着雨量的增大,穿透雨量和穿透雨率均表现为暴雨>大雨>中雨>小雨。树干茎流总量为12.50mm,占同期总降雨量的2.68%。林冠截留总量为60.76mm,占同期大气降雨总量的13.04%。随着雨量的增加,林冠截留率呈减小的趋势。灌木截留总量为1.75mm,占降雨总量的0.37%。枯落物截留总量为58.97mm,占降雨总量的12.66%,枯落物层截留特征与林冠层和灌木层均不同。降雨通过白桦林林冠、灌木、枯落物各层截留后,进行重新分配,从林冠到枯落物各层截留总量为26.07%,有73.93%的降雨进入土壤层,用于补充土壤水分、下渗或产生径流。降雨特征和各层截留特征是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白桦次生林 降雨分配 灌木层截留 枯落物层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与小麦间作系统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对地表径流和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褚军 金梅娟 +2 位作者 佟思纯 吴永波 薛建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6,共8页
[目的]探讨杨树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对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和淋溶量的影响,为农林间作系统削减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太湖流域杨树与小麦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3年全年101场降雨的降雨量、林内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的野外观... [目的]探讨杨树林冠层降雨再分配对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和淋溶量的影响,为农林间作系统削减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太湖流域杨树与小麦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3年全年101场降雨的降雨量、林内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的野外观测及对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和淋溶量的样品收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总降雨量为943.5 mm,林内总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及截留量分别为796.2,7.3和140.0 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4.4%,0.8%和14.8%。其中,降雨量<10 mm的中、小降雨发生最频繁,占总降雨场次的80.2%;②穿透雨量(R^2=0.993)和树干径流量(R^2=0.748 4)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当降雨量大于5.5 mm时,树干开始产生径流;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负幂函数相关关系(R^2=0.414 7);除了降雨量外,林冠截留率还与林冠叶面积指数有关;③间作系统林分密度越大,冠层叶面积指数越大,林冠层对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削减作用就越强。④单株杨树距离树干1.5 m处平均穿透雨量较0.5 m,7.5 m处分别减少了3.2%,9.3%,淋溶水量分别减少了3.5%,10.8%;就单株林木而言,除降雨量外,林冠结构特征对淋溶流失起着重要作用。[结论]①间作系统中杨树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主要取决于降雨量,降雨量越大林冠层截留效果越不显著;②杨树密度的增大能显著减少系统内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③单株杨树在距离树干1.5 m处的冠层对降雨的削减作用最大,淋溶水量亦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间作系统 降雨分配 地表径流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