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景 黄乘明 +6 位作者 范鹏来 赵家新 黄容 李文华 李俊 姚维 周岐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1-698,共8页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来探究黑叶猴对破碎化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结果表明:恩城黑叶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11:00和18:00—19:00。各活动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上午的觅食高峰期提前约1 h,而下午的觅食高峰期延后约1 h,上午和下午的移动高峰期均提前约2 h。在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中,用于休息、觅食和移动的时间分别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42.81%、26.72%和27.00%,仅有2.30%和1.16%的时间用于理毛和其他行为。除理毛行为外,恩城黑叶猴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旱季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高于雨季。研究结果可为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季节性差异 破碎化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窗分配策略下多方协同配送的物流网络设计 被引量:3
2
作者 柯建超 孟燕萍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24-336,共13页
多方物流企业依托信息平台实施协同配送模式能够显著降本增效,但随着合作规模扩大,顾客预期时间愈发难以满足。有研究采取了时间窗分配策略,但大多策略从成本角度出发,忽视了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多目标时间窗分配策略下多方... 多方物流企业依托信息平台实施协同配送模式能够显著降本增效,但随着合作规模扩大,顾客预期时间愈发难以满足。有研究采取了时间窗分配策略,但大多策略从成本角度出发,忽视了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多目标时间窗分配策略下多方协同车辆路径问题(multi-owner collaborative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time window assignment,MOCVRPTWA),可以优化成本且保障顾客满意度。由于MOCVRPTWA模型属于NP-hard问题,为降低计算复杂度保证求解质量,设计了一种由K-means聚类算法与改进的NSGA-II算法组成的混合启发式算法来优化MOCVRPTWA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Shapley值法来寻找稳定协同配送联盟的最优利润分配方案和最优联盟序列。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数据验证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准确率和鲁棒性,MOCVRPTWA模型同时优化了配送成本和顾客满意度,表明协同配送机制和时间窗分配策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配送效率,有助于城市物流网络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配送 时间分配 利润分配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弹性提升的冗余时间分配方法
3
作者 华祎旻 孟令云 +3 位作者 栾晓洁 苗建瑞 廖正文 周政铎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针对列车运行图冗余时间布局影响列车运行图弹性的问题,对运行图冗余时间分配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列车实际运行数据,总结列车运行晚点分布规律,基于对运行图关键位置及关键列车的判断,在运行图冗余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列车... 针对列车运行图冗余时间布局影响列车运行图弹性的问题,对运行图冗余时间分配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列车实际运行数据,总结列车运行晚点分布规律,基于对运行图关键位置及关键列车的判断,在运行图冗余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列车运行图冗余时间进行重新分配.然后,在满足列车作业间隔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对列车到发时刻进行冲突疏解,形成新的列车运行图.最后,选取京沪高速铁路某日列车运行图进行算例分析,通过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自动调整系统,比较在不同初始扰动方案下运行图冗余时间分配前后的弹性效果.调整结果表明:冗余时间重新分配前列车运行平均总晚点时间为143 min,冗余时间重新分配后列车运行平均总晚点时间缩小为123 min,降低了13.99%,证明该冗余时间分配方法可有效降低外界扰动下的运行图总晚点时间,提升运行图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图弹性 冗余时间分配 关键列车和位置 晚点分析 京沪高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川金丝猴昼间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
4
作者 朱爱玲 江志 +3 位作者 王彬婷 黄飞 楼毅 郑晓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通过了解圈养环境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昼间行为规律,为饲养管理措施的完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提供依据。202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杭州动物园9只川金丝猴昼间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9:00—11... 通过了解圈养环境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昼间行为规律,为饲养管理措施的完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提供依据。202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杭州动物园9只川金丝猴昼间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9:00—11:00和15:00—16:00是圈养川金丝猴的摄食高峰期;昼间活动中,休息占据了大部分时间(40.81%),其后依次是摄食(20.49%)、移动(17.09%)、理毛(11.04%)、拥坐(5.60%)、玩耍(3.41%)和其他行为(1.56%);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存在季节性差异,摄食、相互理毛和拥坐行为占比在夏季最低,休息行为在夏季最高,冬季相互理毛和拥坐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不同年龄-性别组的时间分配也存在差异,青少年猴表现出更多的摄食和玩耍行为、更少的休息行为,成年雄性表现出更多的移动行为、更少的自我梳理行为,成年雌性具有更多的自我梳理和相互理毛行为(p<0.05);在参观面为玻璃隔断的情况下,外界干扰(游客)对其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川金丝猴 时间分配 季节性差异 年龄-性别组 外界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科生课余时间分配及其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对天津市市属高校的调查
5
作者 李强 王菁骅 周琦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本研究基于对天津市市属高校调查的数据,探究本科生课余时间分配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相对于上课时间明显较短,且休闲娱乐时间较长。学业成绩、未来规划等因素对本科... 本研究基于对天津市市属高校调查的数据,探究本科生课余时间分配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相对于上课时间明显较短,且休闲娱乐时间较长。学业成绩、未来规划等因素对本科生的各项课余时间分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课外学习、课外活动和实习兼职投入对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时间管理能力在课余时间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中有调节效应。因此,建议高等院校将时间管理、生涯规划等通识教育课程融入本科生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同时积极为本科生提供实习、就业实践平台,培养其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 课余时间分配 影响因素 就业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分配与工作满意度
6
作者 李桂兴 张文宏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5,共10页
工作满意度关乎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学术创新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满意度是值得关注的议题。本研究使用2019—2020年“高校教师获得感”调查数据,从时间分配的视角揭示了... 工作满意度关乎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以及学术创新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满意度是值得关注的议题。本研究使用2019—2020年“高校教师获得感”调查数据,从时间分配的视角揭示了工作时间分配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普通高校相反,“双一流”高校中教师的科研时间投入比高于教学;教学时间和科研时间是两类不同属性的时间,两者存在相互挤占的关系,并受到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称、专业类别及学校类型的影响;教学时间投入比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而科研时间投入比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而且这种时间效应在“双一流”高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学时间投入比通过收入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而科研时间投入比通过收入和健康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满意度 工作时间分配 收入 健康 高校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机动车排放清单的时间分配方法
7
作者 王金萍 冯海霞 +4 位作者 赵欢欢 韩国华 霍苗苗 施庆利 宁二伟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4,共8页
为提高网格化机动车排放清单的精度,对时间分配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将反应实际交通运行状况的拥堵延时指数与交通流三参数模型相结合,提出了新的基于拥堵延时指数的时间分配模型,并以济南市为验证区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经该文构... 为提高网格化机动车排放清单的精度,对时间分配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将反应实际交通运行状况的拥堵延时指数与交通流三参数模型相结合,提出了新的基于拥堵延时指数的时间分配模型,并以济南市为验证区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经该文构建的时间分配模型分配后的污染物排放量的月、日、时的变化趋势与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一致;基于新模型分配后的网格化NO2排放清单,采用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拟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归一化平均偏差、归一化平均误差分别减少约21.6%和23.7%。该文提出的时间分配模型反应实际的交通流状况,弥补了抽样调查数据的不足,且符合交通流三参数模型,对机动车排放的精准管控、污染治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车排放 时间分配 拥堵延时指数 网格化排放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熊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及行为节律分析
8
作者 潘昌滨 木仁 彭买买 《特产研究》 2024年第6期12-22,共11页
为了解笼养环境对熊猴日活动时间分配及行为节律的影响,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法对都匀市西山动物园4只(1雌3雄)笼养熊猴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笼养熊猴日活动时间分配分别为休息(57.18%)、玩... 为了解笼养环境对熊猴日活动时间分配及行为节律的影响,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法对都匀市西山动物园4只(1雌3雄)笼养熊猴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笼养熊猴日活动时间分配分别为休息(57.18%)、玩耍(28.58%)、乞食(4.57%)、摄食(3.99%)、鸣叫(2.01%)、移动(1.97%)、梳理(1.56%)和趋近(0.14%)。它们单位时间的休息、移动和鸣叫等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P<0.05);休息、移动、玩耍和梳理的日活动时间在成年和青年雄性熊猴间差异显著(P<0.05),休息、移动、梳理、玩耍、乞食和鸣叫时间在成年雄性和雌性熊猴间差异显著(P<0.05);在四季日活动中,成年雄性和雌性个体夏季的梳理、秋季的休息和梳理、冬季的休息和梳理及玩耍时间差异显著(P<0.05),成年和青年雄性个体的休息、玩耍和鸣叫时间差异显著(P<0.05);成年雄性和雌性个体的梳理、玩耍和乞食的行为节律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显著(P<0.05),成年和青年雄性个体的休息、移动、玩耍、乞食和鸣叫的行为节律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显著(P<0.05);在四季行为节律中,成年雄性个体的休息、移动和摄食差异显著(P<0.05),成年雌性个体的休息和玩耍差异显著(P<0.05),青年雄性个体的休息、移动、摄食、玩耍、乞食和鸣叫差异显著(P<0.05)。在笼养环境下,熊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及行为节律受性别、年龄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养熊猴 日活动时间分配 行为节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永善黑颈鹤不同越冬时期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及群体差异
9
作者 董紫娟 段廷璐 +2 位作者 李娜 谭坤 肖文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6期65-73,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越冬时期以及不同群体黑颈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占比和行为节律。【方法】在2022和2023年的冬季,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大陷凼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行为。使用单因素方差... 【目的】明确不同越冬时期以及不同群体黑颈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占比和行为节律。【方法】在2022和2023年的冬季,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大陷凼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行为。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越冬前期(10月20日―12月10日)、中期(12月11日―次年3月10日)及后期(3月11日―4月15日)家庭群中的成体、亚成体和集群黑颈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性,以及不同越冬期飞回夜宿地的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结果表明:越冬期间黑颈鹤觅食行为时间占比最高(77.4%),其次是警戒(8.67%)、行走(7.02%)、其它(5.27%)、休息(1.64%)。家庭群中的成体、亚成体和集群鹤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在越冬前期分别是71.92%、82.37%和82.03%,中期分别是75.20%、86.09%、87.64%,后期分别是30.44%、89.31%、91.58%;成鹤、亚成鹤和集群鹤在觅食、行走、警戒和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冬季前、中、后期,飞向越冬地的时间分别为18:14时±12.67 min(平均值±标准差)、18:31时±26.69 min和19:26时±16.85 min,存在显著差异(F=12.074,P<0.001)。【结论】黑颈鹤的行为,特别是觅食行为在不同的越冬时段和日内时间段上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越冬时期 行为节律 时间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时间分配及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55
10
作者 易国栋 杨志杰 +3 位作者 刘宇 左斌 赵匠 郝锡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28-2234,共7页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11-12月,在江西省境内4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对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期的各种行为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有取食、游泳、理羽、静息、睡眠...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11-12月,在江西省境内4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对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期的各种行为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有取食、游泳、理羽、静息、睡眠、游戏、飞行和观察。其中取食、游泳、理羽、静息呈明显的节律性变化,且取食与静息呈相反的节律变化;睡眠、飞行、游戏和观察没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取食在7:00-8:00、10:00-11:00、12:00-13:00有明显的峰值,峰值平均间隔2.3h,其它时段具相近取食频次,且上午高于下午。睡眠和静息下午发生频次明显高于上午,并呈现节律性变化,对应3个取食高峰表现为低频次。行为时间分配如下:取食(46%),游泳(23%),理羽(9%)、静息和睡眠(各占8%)、飞行(4%)、游戏(2%)和观察(0.5%)。越冬期中华秋沙鸭大量时间用于取食,意图是为了积累能量。相关分析表明:取食与睡眠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R=-0.73,df=8,P<0.05);取食与飞行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0.70,df=8,P<0.05);理羽与静息的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df=8,P<0.01);其他各种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越冬期 行为 时间分配 日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分析野生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63
11
作者 赵玉泽 王志臣 +2 位作者 徐基良 罗旭 安丽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021-6027,共7页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0.05)和冬季(P<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冠长尾雉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与觅食行为 被引量:27
12
作者 蒋剑虹 戴年华 +2 位作者 邵明勤 黄志强 卢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0-279,共10页
2013年11月—2014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法研究了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活动节律与觅食行为。结果显示,觅食(64.09%)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警戒(15.97%)、飞行(8.67%)和修整(7.37%)行为。4种主要行为中,... 2013年11月—2014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法研究了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活动节律与觅食行为。结果显示,觅食(64.09%)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警戒(15.97%)、飞行(8.67%)和修整(7.37%)行为。4种主要行为中,觅食行为时间分配随越冬前期(11月)、中期(12月—翌年1月)、后期(2月)逐渐增加,其余行为时间均逐渐减少。各环境因子对主要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修整行为随各环境因子变化最为明显,日最低温度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日照长度增加及湿度降低都会使修整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时,觅食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时,警戒行为减少。环境因子对成鹤影响效果与总体相同。环境因子仅对幼鹤的觅食行为影响显著,即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幼鹤觅食行为增加。环境因子对行为的影响为非线性关系,致使其影响趋势在不同范围内有所变化。行为节律上,灰鹤昼间各时段觅食行为保持较高水平,觅食高峰出现在11:00—11:59和17:00—17:30。灰鹤觅食生境与其夜宿地分离,致其上午觅食高峰有所推后。幼鹤昼间各时段行为节律与成鹤有较大差异,且各时段觅食行为比例均高于成鹤。灰鹤越冬期在稻田生境的平均啄食频率为(32.06±0.47)次/min,平均步行频率为(6.55±0.35)步/min。啄食频率与步行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时段和集群类型对啄食频率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稻田中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逐渐下降,灰鹤的啄食频率随时间逐渐降低,为保证越冬期间获取足够的能量供应,灰鹤采取逐渐增加步行频率和觅食时间的策略。有觅食间隔的抽样单元中,平均警戒次数为(1.37±0.04)次/单元,平均警戒持续时间为(6.02±0.37)s/单元。成鹤花费在警戒的时间多于幼鹤,家庭群中的个体警戒持续时间多于聚集群中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生境 灰鹤 时间分配 觅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来熊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兰存子 刘振生 +3 位作者 王爱善 郑建清 刘群秀 夏菊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89-4698,共10页
2009年3—1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摄像记录观察2种方式,对上海动物园圈养马来熊进行行为学研究。建立的行为谱包括休息、走动、踱步、乞食、采食、爬树、探寻、擦痒、玩耍、追逐、嗅闻、示警、打斗、爬跨、舔... 2009年3—1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摄像记录观察2种方式,对上海动物园圈养马来熊进行行为学研究。建立的行为谱包括休息、走动、踱步、乞食、采食、爬树、探寻、擦痒、玩耍、追逐、嗅闻、示警、打斗、爬跨、舔阴、交配和排泄,相关行为归类,即休息、运动、乞食、刻板、社群和其他行为。马来熊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其次是运动和乞食行为。各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差异:运动行为(F=62.748,P<0.001)和社群行为(F=26.041,P<0.001)季节性差异极显著,运动行为在春夏季较低,夏季最低(13.96%),而秋冬季的运动行为较高,且秋季达到最高(43.39%),社群行为春夏季较高而秋冬季较低;刻板行为(F=4.667,P<0.05)差异显著,春季出现的频率最高(7.56%),夏季频率最低(0.69%);休息行为(F=1.857,P>0.05)和乞食行为(F=1.180,P>0.05)季节性差异不显著。春夏季的运动行为(P=0.002)和刻板行为(P=0.001)差异显著,都表现出春季高于夏季的特点;秋冬季间各行为无明显差异。圈养马来熊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休息的行为曲线呈"W"型,00:00—5:00和20:00—24:00是马来熊的主要休息时间,6:00开始活动量增大,8:00—8:54是马来熊的正常进食高峰,同时,运动、乞食、社群等行为逐渐增多,乞食行为集中在运动场10:00—16:00游客多的时段。19:00之后马来熊活动量逐渐减少,直至进入睡眠。对春季和夏季昼间行为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年龄因素对休息、运动、社群、乞食和刻板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性别因素对社群行为的影响比较明显。对秋冬季室内和运动场的行为节律进行分析:马来熊在运动场的活动比率高于室内,休息和刻板行为多发生在室内,运动行为集中在运动场,室内的休息行为曲线呈"W"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熊 圈养 行为谱 行为节律 时间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围垦区藕塘越冬白鹤的时间分配与行为节律 被引量:30
14
作者 邵明勤 龚浩林 +3 位作者 戴年华 植毅进 徐宁 卢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206-5212,共7页
2016年12月—2017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围垦区藕塘生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越冬期的行为,共扫描2560次,23219只次,包括18031只次成鹤和5188只次幼鹤。结果表明,觅食(41.78%)、警戒(25.02%)、修整(15.00%)和休息(10.84%... 2016年12月—2017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围垦区藕塘生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越冬期的行为,共扫描2560次,23219只次,包括18031只次成鹤和5188只次幼鹤。结果表明,觅食(41.78%)、警戒(25.02%)、修整(15.00%)和休息(10.84%)是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与自然生境相比,藕塘生境中白鹤主要采取多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来节省能量支出。成鹤的觅食行为(35.29%)显著低于幼鹤(62.42%)(F_(1,12)=45.977,P<0.01),警戒行为(28.66%)则显著高于幼鹤(10.26%)(F_(1,12)=38.975,P<0.01)。家庭群成鹤觅食行为(43.96%)极显著高于非家庭群成鹤(27.04%)(F_(1,12)=60.169,P<0.01)。家庭群成鹤需要喂食幼鹤,它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弥补能量的消耗。行为节律上,白鹤各时段觅食行为占总行为的比例均较高,11:00—11:59出现明显高峰,占总行为的48.64%。警戒行为无明显的低谷和高峰。成鹤在各时段的觅食行为比例均明显低于幼鹤,成鹤和幼鹤的觅食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即觅食比例的升高和降低比较同步。成鹤在各时段的警戒行为和修整行为比例均明显高于幼鹤,成幼鹤的休息行为比例在各时段差别不大,均在14:00—14:59有个明显的高峰。家庭群成鹤的觅食行为比例几乎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非家庭群,家庭群成鹤的修整行为和休息行为在大部分时段均低于非家庭群成鹤。因此家庭群成鹤采取多取食,少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提高自身的适合度,同时保证对后代的抚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藕塘生境 白鹤 鄱阳湖 时间分配 行为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可可西里雌性藏原羚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29
15
作者 连新明 李晓晓 +2 位作者 颜培实 张同作 苏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3-670,共8页
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 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22)%和(31.21±2.71)%,警戒、移动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时间比例依次减少。藏原羚的集群大小为1—10和12只,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加,藏原羚的觅食时间增加,警戒时间减少,但其余3种行为类型与集群规模无显著相关性。与无羔藏原羚个体相比,有羔藏原羚的移动行为所占比例较高,而躺卧比例较低,觅食、警戒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差异不显著。一天中,藏原羚的觅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为8:00—8:59,10:00—12:59和16:00—19:59;躺卧行为的变化趋势与觅食行为相反;警戒行为仅有1个高峰,为14:00—14:59。5种行为类型在各时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行为时间分配 集群规模 繁殖状态 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林麝夏季昼夜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戚文华 汪小方 +4 位作者 杨承忠 蒋雪梅 李旭鑫 张修月 岳碧松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2011年、2012年的5~7月每月定期8天,每天00:00~24:00采用行为取样法在米亚罗养麝场观察记录54只林麝(15只成体雌麝,9只成体雄麝,10只亚成体雌麝,5只亚成体雄麝,15只幼麝)的行为。夏季共记录林麝83种行为,分成5种行为类型,即摄食、运... 2011年、2012年的5~7月每月定期8天,每天00:00~24:00采用行为取样法在米亚罗养麝场观察记录54只林麝(15只成体雌麝,9只成体雄麝,10只亚成体雌麝,5只亚成体雄麝,15只幼麝)的行为。夏季共记录林麝83种行为,分成5种行为类型,即摄食、运动、休息、反刍及其他行为。夏季林麝具有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性,晨昏出现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5:30~8:00和18:00~21:00,白昼活动率低于夜间。根据夏季林麝各行为累计时间和频率比较,表明圈养林麝的休息行为较高,尤其是幼体(65.38%±5.39%vs16.41h/d±1.29h/d),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成体雌麝摄食行为比率高于成体雄麝、亚成体和幼体,这与夏季成体雌麝哺乳所需的能量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行为 昼夜节律 时间分配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养大鸨繁殖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被引量:20
17
作者 孔有琴 李枫 +1 位作者 田秀华 王软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利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 2 0 0 0年笼养大鸨 (Otistarda)繁殖季节行为进行了观察 ,其繁殖期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为 :雌鸟 ,休息 35 %、游走 38%、警戒 18%、取食 6 %、理羽 3% ;雄鸟 ,炫耀 38%、休息 2 7%、游走13%、警戒 1... 利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 2 0 0 0年笼养大鸨 (Otistarda)繁殖季节行为进行了观察 ,其繁殖期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为 :雌鸟 ,休息 35 %、游走 38%、警戒 18%、取食 6 %、理羽 3% ;雄鸟 ,炫耀 38%、休息 2 7%、游走13%、警戒 12 %、取食 6 %、理羽 4 %。大鸨日活动的节律性显示 :一天有早晚两个活动高峰 ,休息主要集中于中午 ,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较大 ,这与野外大鸨的取食所占用的时间较大的时间分配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雌、雄鸟在游走和炫耀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它行为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而且雌鸟对雄鸟的求偶、炫耀常常表现出不配合性 ,这可能是因为笼养条件的空间小、环境干扰较多引起的。天气对大鸨的行为有影响 ,对雄性大鸨的游走和炫耀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鸨 笼养 繁殖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繁殖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巴笼矮岩羊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国库 周材权 +6 位作者 杨志松 龙帅 潘立 王维奎 游于群 曾国伟 耿山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72-981,共10页
2008年11月中旬至2009年1月中旬和2009年3月至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的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岩羊的昼间行为活动有明显的节律性,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与矮岩羊昼间取食... 2008年11月中旬至2009年1月中旬和2009年3月至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的昼间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岩羊的昼间行为活动有明显的节律性,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与矮岩羊昼间取食高峰时间基本一致。取食和卧息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53.83%和27.76%,频次较少的是站立和移动,分别占总观察频次的9.93%和8.24%,其它行为所占频次最少,只有0.24%,昼间2个取食高峰(9:00—11:00,17:00—19:00)和1个卧息高峰(11:00—16:00),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规律。Kruskal-Wallis H检验表明,季节因素对矮岩羊取食(P<0.05)、卧息(P<0.05)和其它行为(P<0.05)所占时间影响显著,而对移动(P>0.05)和站立(P>0.05)行为影响不显著。各年龄段之间其它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差异显著(P<0.05),而取食(P>0.05)、移动(P>0.05)、卧息(P>0.05)和站立(P>0.05)所占时间比例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雌性的取食、移动和卧息的时间略高于雄性,而站立和其他行为时间低于雄性;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性别矮岩羊昼间的各种行为差异进行分析表明:性别因素对矮岩羊昼间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岩羊 行为节律 时间分配 竹巴笼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自然状态下鳄蜥活动时间分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梁文波 张玉霞 +2 位作者 苏萍 龙强 黄金泉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4-266,共3页
在半自然的条件下采用瞬时扫描法对鳄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池养鳄蜥的活动时间分配中,静栖占69·09%,在穴占28·82%,移动占0·80%,捕食占0·28%,晒太阳占0·44%,其它占0·58%;比较了不... 在半自然的条件下采用瞬时扫描法对鳄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池养鳄蜥的活动时间分配中,静栖占69·09%,在穴占28·82%,移动占0·80%,捕食占0·28%,晒太阳占0·44%,其它占0·58%;比较了不同性别鳄蜥的活动时间分配,其中雄性鳄蜥用在移动的时间占1·15±1·22%,雌性为0·45±1·00%,经过单因素检验显示其差异显著(P<0·01),其它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初步比较了不同生境中鳄蜥的行为差异,结果显示鳄蜥在池养的条件下弹性行为的表现频次正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鳄蜥 时间分配 瞬时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佳 李生强 +3 位作者 汪国海 林建忠 肖治术 周岐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6-165,共10页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Х^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鹇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集群行为 喀斯特石山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