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组机制的位仲裁查询树防碰撞算法 被引量:13
1
作者 付钰 钱志鸿 +1 位作者 程超 刘晓慧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29,共7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组机制的位仲裁查询树(GBAQT,bit arbitration query tree based on grouping mechanism)算法。该算法根据标签ID自身特征分组,采用3位仲裁位来取代传统1位仲裁识别标签的方式,通过碰撞位信息得到传输数据,从而能避免...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组机制的位仲裁查询树(GBAQT,bit arbitration query tree based on grouping mechanism)算法。该算法根据标签ID自身特征分组,采用3位仲裁位来取代传统1位仲裁识别标签的方式,通过碰撞位信息得到传输数据,从而能避免一些空闲时隙。算法的性能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GBAQT防碰撞算法具有较少的总时隙数,系统效率和时隙利用率也明显优于其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ID 标签防碰撞 查询树 分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内科DRG分组细化的地方实践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任雨青 李伟 +3 位作者 朱辰轩 陈逸凡 葛梦茹 丁锦希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2,26,共5页
目的:分析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体系下地方对肿瘤内科病组的细分情况,探索提高DRG分组精细化程度的方式。方法:梳理全国DRG细分组方案,统计肿瘤内科病组,与CHS-DRG细分组进行对比,分析地方分组细化的具体方式和细分标... 目的:分析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体系下地方对肿瘤内科病组的细分情况,探索提高DRG分组精细化程度的方式。方法:梳理全国DRG细分组方案,统计肿瘤内科病组,与CHS-DRG细分组进行对比,分析地方分组细化的具体方式和细分标准。结果:地方DRG细分组采用删减新增、平行新增、特殊新增三种方式,增加了适应症、治疗方式、住院天数、用药方案的细分标准。结论:目前地方DRG分组精细化程度不足,建议放宽编码限制,优化细分标准,同时注意控制DRG组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分组机制 肿瘤内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路由器分组调度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3
作者 江勇 吴建平 +1 位作者 孙晓霞 徐明伟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设计和实现了一种新的分组调度机制 ,可以根据网络服务和应用的要求配置不同的策略。分析了分组调度机制的总体框架以及涉及的关键技术 ,详细讨论了流分类、排队、分组准入控制、分组丢弃和调度 5个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同时对分组调度机... 设计和实现了一种新的分组调度机制 ,可以根据网络服务和应用的要求配置不同的策略。分析了分组调度机制的总体框架以及涉及的关键技术 ,详细讨论了流分类、排队、分组准入控制、分组丢弃和调度 5个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同时对分组调度机制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分组调度机制 服务质量 传输管理 路由器 流分类 排队 分组交换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以效率为中心的可靠通信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希元 赵海 +2 位作者 孙佩刚 徐久强 朱剑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5,共7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链路需要通过可靠传输机制来满足应用需求。在指出传统的MAC层协议无法提供能量高效的可靠传输后,提出了一种以效率为中心的可靠通信机制——分组确认机制。围绕着通信链路的EPB这一指标,采用数学手段对所提出的机...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链路需要通过可靠传输机制来满足应用需求。在指出传统的MAC层协议无法提供能量高效的可靠传输后,提出了一种以效率为中心的可靠通信机制——分组确认机制。围绕着通信链路的EPB这一指标,采用数学手段对所提出的机制与传统的机制进行性能比较,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机制的节能效果,并且该机制通过串音技术减少了传感器节点的缓存需求。最后在Micaz节点上测试了分组确认机制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机制更适合于资源受限的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网络 过渡区 分组确认机制 串音 比特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图表示学习的轻量化节点分类方法
5
作者 闫钦与 颜靖华 +1 位作者 卜凡亮 王宇哲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8,共8页
动态图节点分类是图表示学习领域的经典下游任务,旨在通过动态图中已有信息预测未标记节点所属类别。然而,现有动态图节点分类方法普遍存在模型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导致的计算压力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图表示学习的轻量... 动态图节点分类是图表示学习领域的经典下游任务,旨在通过动态图中已有信息预测未标记节点所属类别。然而,现有动态图节点分类方法普遍存在模型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导致的计算压力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图表示学习的轻量化节点分类方法(LNDG)。该方法采用图编码器对动态图节点、链路和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并引入一个创新的GAM模块,利用分组查询注意力(GQA)机制和MLP-Mixer方法进一步学习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特征表示,实现对动态图特征的完整捕捉。在3个公开的经典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LNDG方法整体的参数量仅为0.70 MB,相较于基线模型AUC值更优,具有轻量化和高效性的优势。所提方法在整体规模和最终效果方面达到了较好的平衡,在动态图节点分类任务中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图 节点分类 图表示学习 分组查询注意力机制 图神经网络 GAM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G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6
作者 刘荣飞 薛梅 李紫灵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2-45,48,共5页
DRG系统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有很大差异。通过对DRG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其在分组机制及本土化、收付费改革方面存在的难点,以及应用推广中需注意的问题,为我国DRG收付费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DRG 分组机制 支付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UWSNs贪婪转发的地理路由
7
作者 李少伟 王胜正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3,共5页
利用节点位置信息转发数据包的地理路由广泛应用于水下传感网络。为此,提出新的贪婪转发地理路由。CRT-GF路由引用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分组机制。在CRT-GF路由中,如果存在两个或2个以上的数据包转发节点,就利用CRT将源消息划分为分组,从... 利用节点位置信息转发数据包的地理路由广泛应用于水下传感网络。为此,提出新的贪婪转发地理路由。CRT-GF路由引用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分组机制。在CRT-GF路由中,如果存在两个或2个以上的数据包转发节点,就利用CRT将源消息划分为分组,从而降低源节点转发消息的尺寸。同时,CRT-GF路由通过深度调整实现拓扑控制,进而处理地理路由中出现的孤立节点问题。实验数据表明,提出的CRT-GF路由可有效地提高数据包传递率,并降低端到端传输时延以及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传感网 路由 孤立节点 分组机制 中国剩余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AR: A new network coding-aware routing mechanism based on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伟平 吴伟 +1 位作者 关庆娟 王建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178-3185,共8页
Recent researches show that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ul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packets transmission and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in wireless network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orwarding mechanism. In most exis... Recent researches show that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ul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packets transmission and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in wireless network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orwarding mechanism. In most existing relay mechanisms based on inter-session network such as COPE, relay node demands to collect the messages from its neighbor nodes to get notice of which packets already overheard by them so 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exists coding opportunity between or among forwarding packets. However, transmission overhead of this message collection and computing cost of opportunity determination will degrad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mechanisms. It is observed that coding opportunity at relay node is much more related with the local topology, and the opportunity of encoding three or more packets together is far less than that of encoding two packets together in wireless network with general density. Based on this, a new coding-aware routing mechanism, named TCAR, is proposed. TCAR ignores the oppommity of encoding three or more than three packets together. Each relay node maintains an encoding mapping table being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its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path cost during routing setup phase, and determine that which two packets can be encoded together during the packets forwarding phase. In TCAR, instead of periodic messages collection, each relay nodes just need once local topology detection, and the encoding determination is much simpl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mechanism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ypical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mechanisms COPE and COPE-based routing, TCAR achieves 12% and 7% throughput gains, and keeps the minimum end to end del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ession network coding coding aware routing wireless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