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
75
1
作者
史冬雷
张红梅
+5 位作者
高健
华小雪
贾征
侯镔芮
朱槿
胡英莉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5期639-642,共4页
目的:构建并实施危重症患者分级转运模式,评价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提供安全的转运模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3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358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5年7-9月的360例危重症患者设为...
目的:构建并实施危重症患者分级转运模式,评价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提供安全的转运模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3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358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5年7-9月的360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转运前通过转运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为Ⅰ、Ⅱ、Ⅲ级,转运人员、转运仪器设备和药品根据病情进行分级准备。结果: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后,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至普通病房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其中,与病情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2.8%(χ2=6.19,P<0.05);与转运人员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7.2%(χ2=4.94,P<0.05);与仪器设备和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3.9%(χ2=5.27,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减少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了转运时间,保证了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级转运模式
急诊危重症患者
院内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
75
1
作者
史冬雷
张红梅
高健
华小雪
贾征
侯镔芮
朱槿
胡英莉
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
出处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5期639-642,共4页
文摘
目的:构建并实施危重症患者分级转运模式,评价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为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提供安全的转运模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3月从急诊抢救室转运的358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5年7-9月的360例危重症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实验组实施分级转运模式,转运前通过转运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为Ⅰ、Ⅱ、Ⅲ级,转运人员、转运仪器设备和药品根据病情进行分级准备。结果: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后,实验组转运至CT室、重症监护病房、介入室和手术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至普通病房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其中,与病情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2.8%(χ2=6.19,P<0.05);与转运人员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7.2%(χ2=4.94,P<0.05);与仪器设备和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为3.9%(χ2=5.27,P<0.05)。结论:实施分级转运模式减少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了转运时间,保证了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关键词
分级转运模式
急诊危重症患者
院内
转运
Keywords
hierarchical transport mod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分类号
R47 [医药卫生—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
史冬雷
张红梅
高健
华小雪
贾征
侯镔芮
朱槿
胡英莉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
7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