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耕地地力与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丽 崔运鹏 +5 位作者 王末 牛永春 徐爱国 刘珂艺 刘娟 侯颖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8-936,共9页
为了探究耕地地力与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关系,本研究以515个主要玉米种植县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全钾(Total potassium,TK)、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 为了探究耕地地力与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关系,本研究以515个主要玉米种植县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全钾(Total potassium,TK)、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和pH 7种耕地地力因子,分别利用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模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和极端随机树(Extremely randomized trees,ERT)模型构建了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程度与耕地地力因子关系模型,并进行了3种模型效果比较。结果表明:RF和ERT模型总分类性能明显优于CART模型,3个模型在病害发生程度1级(GⅠ)上的查准率(Precision,Pr)、查全率(Recall,Re)、F1 score(F1)值均较高,分类效果比病害发生程度2级(GⅡ)要好,但考虑到准确监测病害高发情况、减少高发病情况在分类预测中漏分机率对开展病害防治的重要性,确定ERT模型为最佳优选分类器。耕地地力特征变量与病害发生程度重要性分析表明,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程度与耕地地力因子AP、TK、pH和T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耕地地力对玉米丝黑穗病影响机理提供了线索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 耕地地力 分类回归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极端随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增值评价:模型、应用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霞 毛秀珍 张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122,共14页
教育增值评价是对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的“净产出”进行评价。从增值评价模型、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和本土化实践方面展开评述。首先,根据增值评价方法基于的统计理论将其划分为基于描述统计、统计回归和机器学习算法三类。然后,对这三类... 教育增值评价是对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的“净产出”进行评价。从增值评价模型、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和本土化实践方面展开评述。首先,根据增值评价方法基于的统计理论将其划分为基于描述统计、统计回归和机器学习算法三类。然后,对这三类增值评价方法的数据要求、分析软件、优缺点以及实践应用进行介绍和评价。最后,对所有增值模型进行综合比较,提出模型选择建议,并从深入增值评价理论研究、构建“以测助评、以评促教”良性循环、重塑增值价值理念三个维度讨论了增值评价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增值评价 增值模型 多层线性回归 分类回归模型 模型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塔堡河底泥DOM组成结构的荧光光谱与多元统计模型表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东萍 高红杰 +2 位作者 崔兵 于会彬 杨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9-257,共9页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层次聚类分析(HCA)和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以东北典型城镇化河流——白塔堡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该河的农村段、城镇段和城市段采集表层底泥样品,研究表层底泥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组...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层次聚类分析(HCA)和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以东北典型城镇化河流——白塔堡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该河的农村段、城镇段和城市段采集表层底泥样品,研究表层底泥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组分,分析荧光组分空间特征,识别DOM特征的关键因子,并辨识污染源。结果表明:白塔堡河底泥DOM中包含6个DOM荧光组分,即类富里酸(C1)、微生物代谢产物(C2)、类胡敏酸(C3)、类色氨酸(C4)、类酪氨酸(C5)、酚类物质(C6);白塔堡河城镇段DOM荧光物质浓度最高,城市段次之,农村段最低;白塔堡河农村段底泥DOM以内源为主,城镇段与城市段受陆源和内源物质的双重影响;白塔堡河底泥污染程度为城镇段>城市段>农村段,底泥DOM呈现出农村段、城镇段和城市段分异特征;类酪氨酸与类富里酸是识别底泥DOM特征的2个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 分类回归(CART)模型 城镇化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碱解氮和全磷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振明 宋思铭 +2 位作者 吴海龙 文璐 程黎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80,共4页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八达岭地区土壤层(A,B,C)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泛可里格插值绘制了土壤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C层的空间分布图,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八达岭地区土壤层(A,B,C)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泛可里格插值绘制了土壤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C层的空间分布图,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分析了植被分布格局和海拔与土壤碱解氮和全磷质量分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在A、B、C层均值分别为28.59、12.57、8.63 mg.kg-1,变异系数(Cv)分别为34.03%、29.42%、30.91%,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在A、B、C层均值分别为35.79、34.40、31.31 mg.kg-1,变异系数(Cv)分别为28.88%、27.55%、29.50%,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在A、B、C层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在A、B层具有较弱的空间相关性,在C层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在该区域C层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西南部较高,中部偏低;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在C层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海拔725 m、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31.8 mg.kg-1和土壤全磷质量分数82、85 mg.kg-1是影响该区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的重要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分类回归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尺度耕地生产能力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树涛 许策 +1 位作者 李子良 陈亚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30-239,共10页
研究河北省雄县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变异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为黑龙港典型区耕地质量等级与生产能力提升及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该文在分析县域和景观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变异性特征的基础上,引用分类回归树模型探讨耕地自然属性因素和耕地管... 研究河北省雄县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变异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为黑龙港典型区耕地质量等级与生产能力提升及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该文在分析县域和景观尺度耕地生产能力变异性特征的基础上,引用分类回归树模型探讨耕地自然属性因素和耕地管理因素对不同尺度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县域尺度上耕地生产能力差异显著,呈现出西南部和东部高,东南部和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5种景观尺度上耕地生产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轻壤蒙金型小二坡地>轻壤均质型小二坡地>黏壤均质型小低平地>砂壤蒙金型准缓岗>砂壤均质型准缓岗;耕地管理因素较耕地自然属性因素更能解释县域耕地生产能力空间变异性,主控因素依次是灌溉保证率、氮肥施用量、耕地速效氮和耕地有机质,贡献率总计51%。耕地自然属性因素是不同景观尺度间的主控因素,依次为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贡献率总计55%;不同景观尺度上耕地生产能力主要受耕地管理因素所主控。因此,要想维持区域高水平耕地生产能力应注意调整耕地管理措施,包括节约集约用水,控制氮肥施用量(不宜超过240.34kg/hm2)和加强耕地培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产能力 空间变异调控 变异性 分类回归树模型 主控因素 雄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不同土壤层全氮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振明 余新晓 +2 位作者 王友生 宋思铭 吴海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3-1220,共8页
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八达岭地区土壤全氮(TN)在不同层次(A,B,C)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该地区植被类型和土壤TN之间的关系。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 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八达岭地区土壤全氮(TN)在不同层次(A,B,C)的空间变异特征。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该地区植被类型和土壤TN之间的关系。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分析了土壤TN和海拔与植被分布格局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TN在A、B、C层平均值分别为2.94、1.30、0.63g/kg,变异系数(CV)分别为33%、33%、45%,都表现为中等变异。(2)TN在不同土层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TN在A层为弱空间相关,在B、C层为中等空间相关。(3)泛可里格插值表明,TN在不同层次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布趋势。不同植被类型所对应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则各不相同。(4)CART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植被类型分布格局可大致划分为四大部分。可初步确定海拔725m,TN含量4.23 g/kg和5.69 g/kg为影响该区植被分布格局的重要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土壤全氮 空间变异 分类回归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Gs肠道大手术治疗组细分组方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常维夫 罗爱静 +5 位作者 袁艺峰 毛平 辛梓睿 凌颢 程文炜 易细平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4-297,共4页
目的通过引入病例临床复杂(ECC)模型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细分组方法,为进一步优化DRG的细分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以北京地区6家三甲综合医院2013-2014年1916例肠道大手术病例(GB2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临床复杂(ECC)模型计算每... 目的通过引入病例临床复杂(ECC)模型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细分组方法,为进一步优化DRG的细分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以北京地区6家三甲综合医院2013-2014年1916例肠道大手术病例(GB2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临床复杂(ECC)模型计算每例病例的临床复杂程度分值(ECCS),利用分类与回归树模型完成DRG细分组的划分,并对细分组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肠道大手术治疗类DRG基本组被划分成2个DRG细分组,经检验各基本组内不同DRG组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变异系数(RIV)为0.05。结论 ECC模型的应用提高了DRG细分组结果的准确性;在DRGs分组中引入ECC模型有利于进一步优化DRG的细分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肠的大手术 病例临床复杂模型 分类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