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邓珍珍
熊聪慧
黄璞
薛进庄
-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
出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5-580,共1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802008,41722201)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JR10RA646)联合资助。
-
文摘
化石类群的分类单元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变化是生物宏演化的2个基本方面,而以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关注较少。晚古生代的楔叶类植物易于识别,化石记录丰富,但针对这一类群多样性演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华北板块、华南板块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楔叶类植物属、种以及叶片形态编码数据库,对楔叶类植物宏演化历程进行详细研究。中国(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丰富度在晚古生代呈现出不稳定的持续增长,表现为晚泥盆世的初始兴盛、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的缓慢上升、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快速上升;晚二叠世长兴期,总体的属种多样性骤减;每百万年属种多样性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亦有明显降低。华南板块楔叶类植物的属种多样性总体上小于华北板块,达到峰值的时间为卡匹敦期—吴家坪期,而华北楔叶类植物的属级多样性在空谷期—沃德期达到峰值。中国楔叶类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的剧烈变化与属种丰富度并不同步,表现为法门期至韦宪期较小,在宾夕法尼亚亚纪达到峰值,随后稍微下降并在二叠纪的大部分时段保持平稳。在晚古生代的叶片形态演化过程中,楔叶类植物的叶面积由小变大、叶片由深裂至不裂、叶尖形状由分裂变为圆形或钝圆、叶轮中的叶从大小相等到大小不等并出现叶镶嵌,这可能与当时植物群落中林下层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
关键词
楔叶类植物
晚古生代
分类单元多样性
形态多样性
宏演化
-
Keywords
sphenophytes
Late Paleozoic
taxonomic diversity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macroevolution
-
分类号
Q914.7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
-
题名华南板块古生代维管植物数据集
- 2
-
-
作者
熊聪慧
黄璞
王德明
薛进庄
-
机构
兰州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
-
出处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2008、41722201)。
-
文摘
陆生维管植物在古生代中期的起源和辐射演化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生代期间,华南板块位于低纬度地区,与其他古大陆相对隔离,维管植物的多样性高,且面貌独特。本数据集共享了华南古生代维管植物的分类单元名录、大植物–孢粉化石产出的地理和地层分布信息,以及421种植物的营养或繁殖器官形态学数据(包括茎轴直径、孢子囊、叶片的测量值,以及基于二元性状对植物进行编码的数据矩阵)。作为重要的证据,这些数据可用于探讨古生代维管植物在低纬度地区的属种多样性和表型演化模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板块之间的扩散和迁移等植物地理学问题。
-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古生代
维管植物
分类单元多样性
形态演化
-
Keywords
South China Block
Paleozoic
vascular plants
taxon diversit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
分类号
Q9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